记忆中的塘沽南站

谈笑有鸿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塘沽南站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塘沽南站这座百年老站,随着2004年10月7日最后一班4492次列车的发出,忙碌百余年的客运业务终止了,曾喧嚣一时的月台终于沉寂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塘沽南站主体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观塘沽南站是一排英式建筑风格的平房,主站房旁的两层办公小楼中间镌刻的“TANGKU”字样依稀可见。那斑驳的灰砖瓦墙、褪色的红顶屋脊、掉漆的绿色门窗以及安卧在站台下锈迹斑斑的铁轨,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已经作为文化遗产的百年老站虽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她曾经为津塘百姓做出的贡献绝不会被世人遗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对塘沽南站的记忆应该从儿时开始,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出生在塘沽南站附近的平房里,那时每天定点发出的火车把车站周围的房子震得直晃动。母亲说,襁褓中的我已经习惯了火车经过时房子的摇晃,仿佛躺在摇篮里伴着轰鸣的“摇篮曲”美美地熟睡着…… 后来父亲单位分了新房,我们搬家远离了塘沽南站。20多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单位分的房子竟然与塘沽南站又是咫尺之遥仅隔一条新华路,站在我家三楼窗户前便能看到车站的办公小楼,可见我与塘沽南站的缘分真是不浅啊,所以我对塘沽南站有着特殊的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塘沽南站办公小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若是追朔塘沽南站的历史那要比我的出生年代久远得多。曾经是天津铁路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这座老站有着130年的历史,是中国完整保存最早的火车站。据史料记载早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解决唐山煤矿的运输问题,在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推动下,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参与修建的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后来“唐胥线”延深至天津境内建成津塘铁路便有了塘沽火车站。新中国成立后在塘沽新河地界又修建一座车站,至此塘沽火车站更名为塘沽南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塘沽南站位于京山线177公里处的塘沽站支线上,在津塘之间有一趟由塘沽南站始发至天津东站的短途客运列车,俗称“塘沽短儿”全程票价4角5分</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天津市区和塘沽之间仅有一条公交线,要往返津塘两地乘坐“塘沽短儿”是人们的首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单位上班时偶有出差去天津,自然是乘坐“塘沽短儿”。从家里出门去塘沽南站走路只需5分钟,算好发车时间一分钟都不耽搁地检票进站登上火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塘沽短儿”从塘沽南站发车的时速不超过10公里开得很慢,坐在木制座椅的车厢里望着窗外新华路上缓慢向后移动的行人和车辆,极像现在坐公园观光小火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先“塘沽短儿”沿途设有新河站、五十间房站、中心庄站、军粮城站、中河站、张贵庄站、万新庄站,火车驶出塘沽境内开始逐渐加速,一个多小时后到达终点站——天津东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相当长的时期里 “塘沽短儿”为沿途老百姓出行提供了交通便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塘沽短儿”最为火爆时期,家住市区而工作在塘沽的人们周末必搭乘此趟火车。那时没有双休日,每逢周六下午和周一早上是“塘沽短儿”最拥挤的时段,铁路部门曾几次对“塘沽短儿”的车次进行调整,最多时每天从塘沽南站到天津东站对开4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载客缓解客运压力,还对“塘沽短儿”的车厢内部设置进行改造,将双人、三人对面座椅改成车窗两边安装两条通长座凳来扩大空间可以站人。一节车厢大约可载200人,一列车有14节车厢,可以搭载近3000名乘客。尽管如此每到周末仍是一票难求,即使持票上车也靠挤上去。节假日高峰时段更是人满为患,尤其春节期间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铁路部门只能加挂货车车厢才能保证客运畅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乘坐货运车厢我是身有体验。小时候我们回老家过年必坐这趟火车,春节前夕买的是货运车厢票,俗称“大闷罐”。记得那时在“塘沽短儿”沿线的红光木器厂附近设立临时停车站,“塘沽短儿”刚到站还未停稳人们就蜂拥而至,临时停车站没有月台人们只能踩着铁轨下的石基攀爬上车,小孩子则要靠大人连举带托地送上去。黑漆漆的闷罐车里没有座位人们或倚靠着车厢,或坐在自带的行李上,随着“哐当”一声响列车员关上车厢大铁门,火车鸣笛缓缓驶向下一站。这种出行方式在物资尚不富足的年代人们都习以为常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改革开放后,在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地带动下,交通运输形势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线的建成给百姓出行带来快捷和便利,私家汽车的兴起更是拉近了城区之间的距离,轻轨地铁、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多样化让人们出行方式有了更多的选项,再不用单一地乘坐“站站停”的“塘沽短儿”,尽而使得“塘沽短儿”的乘坐率逐年下降,原先门庭若市的塘沽南站失去了往日的喧哗,终于在全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阶段走下时代的舞台,塘沽南站的百年运输史从此封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年后当我再次来到古老的塘沽南站时,车站周围已是高楼林立,车站正前方就是海河沿岸,不远处隐约可见码头作业的繁忙景象,海河水面上行驶的游船穿梭而过,此情此景让我真切地感悟到,被座座高楼大厦环抱的百年老站,宛如镶嵌在九曲十八弯母亲河中的一颗明珠,伴随历史长卷深深嵌刻在人们心中永远璀璨夺目光彩无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