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河街的雕塑,唤起我儿时的记忆

禹明

<p class="ql-block">  逛常德河街,我竟然被一处又一处的雕塑吸引住了,竟然被他们牵回到好久好久以前。</p><p class="ql-block"> 在依水而建的小城里,有几个小孩没有帮家里从河里挑水呢?那时没有自来水,每家都用水缸存水,挑水的事大多由孩子负责。记得我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挑水的,我家水缸很大,要8担水才能装满。那时很有成功感,觉得自己长大啦!城里还有专门靠卖水为生的人,一担水收一分钱,最多两分钱。</p> <p class="ql-block">  南方夏天炎热,无处可逃。每家都有竹床,一到傍晚,大街两旁摆满了竹床,大家或坐、或躺,手摇蒲扇,家连家,户连户,天南地北,谈笑风生,邻里关系在夏夜里更加亲上加亲。那种亲密无间,再也感受不到了。现在有空调的确凉爽,不过人与人之间也跟着凉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物质不丰富,好吃的东西不多。走街串巷的小贩是孩子们巴望的,听到小贩把小鼓摇得咚咚响,听到小贩阴阳顿挫的吆喝声,我们就知道“美食”来了。小贩最常见的就是推销“打巴糖”(一种用大米熬成的糖),可好吃啦。</p> <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城管,路边的小摊小贩很多,卖凉面、水饺、米粉、油条、粑粑,品种繁多。想吃了,就地一坐,便享受一番。</p> <p class="ql-block">  农家把自己炒熟的葵瓜子、花生等摆在街上卖,买的人还不少呢,特别是去看电影的人,总喜欢买点带上,一边看电影一边磕瓜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三人正在玩一种纸牌,老家称为“跑胡子”。这是常德一带颇为流行的纸牌,胜过扑克。可惜我不会玩。</p> <p class="ql-block">  老家流行“渔鼓”,我们小孩习惯称之为“打渔鼓筒”,“渔鼓”是一种民间曲艺乐器,是演唱道情的伴奏乐器,以竹筒为体,在竹筒的底端蒙上薄皮,艺人一边用手敲打,一边演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非常熟悉的场面,一群搬运工背着沉重货物,艰难地行走。我家离澧水河很近,几乎每天都要到河边去,映入眼帘的就是搬运工人从停靠在澧水的木船上,背着一个大麻布袋,步履艰难地沿着码头的台阶挪上来,有时还哼着调子,减轻疲劳。</p> <p class="ql-block">  多么难忘的儿时记忆,感叹万千。庭院深深,有来时的脚印,却回不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