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坐落在北京市亚运村西南,占地50公顷,是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国际展示民族文化传统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分南北两园,园内建有民族村寨56个,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南北园内各有民族村寨28个,建有中国最大的铸铁望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沧源岩画等。少数民族村寨均采用1:1的比例,按各地区民族风格,展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因南园暂时封园,只参观了北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仿真榕树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腾柱</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图腾柱位于南园与北园之间的民族园路东口两侧,是国内首座巨型铸铁图腾柱。这两个图腾柱高23米,直径4米,为民族园园长、雕塑家王平女士设计的作品,其设计灵感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图腾。这些图腾柱不仅是视觉艺术品,它们还象征着中华民族园的文化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每个图腾柱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其中一个统领中华民族园北园,另一个统领南园,体现了中华民族园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深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撒拉族</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宣礼楼</p><p class="ql-block"> 为青海循化白庄乡上白庄村清代晚期建筑,至今一百余年历史。建筑结构完整,保存良好,于2003年拆迁至北京,按原旧复原落建,为中华民族博物院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宣礼楼又称邦克楼,是清真寺的主要塔楼。礼拜时,神职人员登临塔顶,召唤穆斯林。撒拉族宣礼楼,明显呈现我国明朝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体现出撒拉族受居住区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宗教建筑文化风格。</p><p class="ql-block"> 宣礼楼高三层,砖木结构,为明代亭台楼阁建筑形式,东西开两门,中有木梯盘旋而上,四面均有砖雕花纹。长6.2米,宽6.2米,高18米,建筑面积192平方米。楼基一层用青砖砌成,砖雕装饰以花卉植物为主,配以几何图案;二层,木结构,采用明式楼阁的木斗拱和木栏杆装饰,飞檐角出,宝塔形如意斗拱层层叠叠;二层以上为宝顶结构,由六根直径为1.2米的木柱从底层直通顶部,呈六角形飞檐木顶,小青瓦覆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篱笆楼 </p><p class="ql-block"> 为青海循化孟达村清代晚期建筑,至今一百余年历史。于2003 年拆迁至北京,为撒拉族博物馆一级文物。长18.7米、宽5.4米、高5.2米,建筑面积21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篱笆楼呈"L"型,正房为原建筑遗存,东侧房损毁,现已按原样复建。篱笆楼为土木结构平顶式二层建筑,一面坡屋顶,红柳条篱笆墙,内外抹黄泥。北侧正房一层为住房,东西两头有炕,正中作堂屋兼会客用;西炕供家长住,东炕孩子住,炕上靠墙安放柜或木箱等。东厢房作厨房、杂间,西边饲养牲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傣族</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p><p class="ql-block"> 是我院按1:1 比例复原云南景真八角亭建造,2011 年 10月落成。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景真寨,始建于公元 1701 年,是典型的西双版纳佛教建筑,它吸收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造的,历史上曾是景真土司召集各地头人议事和僧侣决定重大事宜开会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八角亭砖木结构,由亭座、亭身、亭顶、刹杆等部分组成,通高15.42米,宽8.6 米。亭座为亚字形砖砌须弥座;亭身分8个大面,31个小面,32 个棱角,四方开门,墙面涂抹红色泥皮,外印花草、动物等各种图案。亭顶为木结构攒尖顶,上铺红色平瓦呈鱼鳞状;屋檐圆形,其上分八个方向,建成八组十层人字形小屋面群,向上层层覆盖,渐次收小;屋脊上装饰有小金塔、禽兽、火焰状脊饰,檐上挂有铜铃。亭顶上竖金属刹杆,其相轮上装有花卉图案银片,可随风发出清脆声响。整座建筑玲珑秀丽,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镶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璀灿明珠。面积11526平方公里,人口99.88万人,世居有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低等少数民族。是云南省傣族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该州积极发展面向东南亚的边境贸易,发展通讯、交通、能源事业,开发边境跨国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及亚热带风光旅游,成为欣欣向荣的旅游热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鲜村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台湾景区</p> <p class="ql-block">排湾人石板屋 </p><p class="ql-block"> 排湾族住房大都是石造的其柱梁连结处用藤条捆扎,双斜房顶覆盖茅草,室内中央立有三尊木板雕刻祖灵,将室空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活动场所,后半部是卧室,租灵上方吊挂着成排兽骨,是屋中最神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鲁凯人司令台 </p><p class="ql-block"> 司令台所立石柱乃代表头领的威信,早期为村民集会处所,現头目制以废除而成了村民纳凉之处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美族住屋 (阿美族是高山族的分支)</p><p class="ql-block"> 阿美族传统住屋为長方形木造茅草盖项屋里分隔为寝室起居室与厨房房屋后面設有出入门,墙壁是用剖开的什片芦苇围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族</p> <p class="ql-block">地居式船型屋 </p><p class="ql-block"> 按海南保亭黎族传统民居1:1复原,呈纵长方形,竹木结构。长8.6米,宽4.5米,高3.1米,建筑面积3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房屋竹木屋架,衔接处用藤条拴绑牢固;茅草为盖,顶檐垂直地面与檐墙合一,形似一只倒扣在地的船。室内,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间隔如船舱,划分居住区、灶位间等。门在中间,屋顶侧面留有天窗,便于取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馆景区简介 </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人口0.7万,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原始森林中。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过去主要从事狩猎、兼营采集和捕鱼、住"仙人柱"、现己定居,发展了畜牧业、以雕刻桦树皮制品和刺绣皮革制品最著名。</p> <p class="ql-block">仙人柱 </p><p class="ql-block"> 桦树皮"仙人柱",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传统民居1: 1复原,所有建筑材料及桦树皮,均从当地运至北京,于1993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外形呈圆锥体,属早期弯窿式建筑,为鄂伦春族传统民居,一个"柱"就是一个家庭。"仙人柱"由几十根6米长的木杆组成倾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木骨架,再在骨架外由下至上覆盖一层压一层的桦树皮,起遮风挡雨作用。"仙人柱"内三面设木制床铺,一面留门;中间设长年不熄的火堆,用以照明、取暖和做饭;内部顶端留有采光排烟的小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旅景区</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宫内的萨满神堂 </p><p class="ql-block"> 除了堂子,清代皇宫内举行萨满祭祀也有固定地点,入关前主要在沈阳清宁宫神堂,入关后则集中在紫禁城坤宁宫神堂和祭马神室,清宁宫神堂只是在清帝东巡恭谒祖陵时有所使用,其中坤宁宫萨满祭祀包括元旦行礼、日祭、月祭、坤宁宫报祭与大祭、求福祭、四季献神祭等,祭马神室则专门用来祭祀马神。相对于堂子,这里的祭祀活动更为频繁,更具家祭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满族皇堂子简介 </p><p class="ql-block"> 皇堂子是清朝皇家进行政治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北京的皇堂子在顺治元年九月(公元1644年)敕建于长安左门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毁。第二年重建于东长安街北侧(今北京饭店贵宾楼附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皇堂子四周围高大宫墙,内由三个院落组成:一是饭店贵宾楼附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皇堂子四周围高大宫墙,内由三个院落组成:一是外院,有衙卫房,饽饽房等;二是内院,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三是仪树院,有秩序植柏七十三株。</p><p class="ql-block"> 堂子里的萨满祭祀相当繁杂,主要包括元旦拜天、堂子月祭、春秋立杆大祭、尚锡神亭月祭、堂子浴佛祭、为马祭神与凯旋出征祭旗蠢等。其中元旦致祭和出征凯旋祭属于国家大典,一般由皇帝主祭,王公、满洲大臣等陪祭。春秋立杆祭是清代宫廷祭天大礼,礼仪隆重,场面浩大。其它祭祀则为皇室或皇帝个人的祭典,属于家祭,皇帝不必亲祭,也无需陪祀。</p><p class="ql-block"> 萨满作为祭祀仪式的执行人,在祭祀过程中要通过献香、献酒、擎神刀祷祝、诵神歌等,代表皇室向神灵祖先祈求福佑。由于萨满信仰属于多神信仰,堂子里举行的各种萨满祭祀所敬神祗亦有多种。主要包括天神、朝祭神(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夕祭神(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等)、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祈福神、尚锡神、马神、蠢神等。</p><p class="ql-block"> 本院满族博物馆复原的清代皇堂子,以已拆除的北京皇堂子为设计蓝本,参考清代有关重要献和老专家的回忆、资料图片等,基本上重现了清代皇堂子的风貌。建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礼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皇堂子是满族独有的建筑形式,复原皇堂子填补了建筑史的一项空白,在建筑、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增添了一处研究与教学的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侗族</p> <p class="ql-block">侗族馆景区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侗族,人口296.63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聚于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多住干栏式楼房。鼓楼、花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精华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工艺颇具特色 。多声部侗族大歌久负盛名。最主要的节日是祭牛神、吃新节等,崇拜鬼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佤族景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苖寨</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馆景区简介 </p><p class="ql-block"> 布朗族,人口9.19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地区等地。主要从事农业,盛产"普洱茶"。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伍德昂语支。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尼族介绍</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人口约166.1万(2010年)。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崇拜祖先,信奉万物有灵。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以元阳梯田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传统节日:十月年、六月年、嘎汤帕节、新米节等。</p><p class="ql-block"> 传统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传统歌舞: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传统乐器:巴乌、三弦、四弦、笛子、响篾、葫芦笙等。</p><p class="ql-block"> 传统竞技:秋千、摔跤等。</p><p class="ql-block">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总面积约100万亩,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元阳梯田有1300多年历史,其开垦因地制宜,随山势地形变化,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馆景区简介 </p><p class="ql-block"> 阿昌族,人口3.39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主要从事农业,擅长手工业,"阿昌刀"颇具美名。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传统节日有"会街"、"窝罗节"、"泼水节"等。信仰小乘佛教、原始宗教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颇族博物馆简介 </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等地区,人口约13.2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兼林业和产热带。水果。</p><p class="ql-block"> 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节、尝新节、新米节等。</p><p class="ql-block"> 传统乐器:木鼓、洞巴、笛子、箫、口弦等。</p><p class="ql-block"> 传统艺术:绘画、雕刻、织品、刺绣、银饰等。</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信奉万物有灵,供奉天鬼、地鬼、家鬼。</p><p class="ql-block"> 按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传统建筑1: 1复原,由景颇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占地2327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开馆。</p><p class="ql-block"> 景颇族博物馆由目脑广场、目脑柱、正房、公房、寨门、谷仓、柴房、祭祖台组成,规划为山寨环境。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景颇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德宏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约有二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羌族</p> <p class="ql-block">羌族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汶川县、理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人口约31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p><p class="ql-block"> 羌族崇拜祖先,信奉天神,以白石为最高崇拜象征。</p><p class="ql-block"> 羌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牧业,养羊业发达。有着独特的医药历史和经验。精湛独特的碉楼建筑艺术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 传统节庆有祭山会、羌年节、端午节等。羌族人喜欢红色,以红色标志为吉祥物,挂红是羌族的最高传统礼仪,称为尚红习俗。</p><p class="ql-block"> 羌族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按四川汶川地区茂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1 : 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北京落成。</p><p class="ql-block"> 羌族博物馆由四户相连碉楼民居、邛(qiong)笼、祭山塔、观音庙、晾谷架、转山路、索桥组成。规划成连体的石堡式山寨。室内外陈列,均按羌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四川省汶川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建筑面积1171平方米,占地2750平方米。1993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珞巴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珞巴族馆景区简介 </p><p class="ql-block"> 珞巴族,人口0.2905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珞瑜地区,及米林、墨脱、隆子、察隅等县。以农业为主,兼营采集和狩猎。20世纪中叶才告别刀耕火种、刻木记事阶段。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族景区</p> <p class="ql-block">转经廊 </p><p class="ql-block"> 分两排立于道路两侧,双斜式亭顶,每排长3.6米、高1.7米,装.有5组共35个转经筒。金色筒身上雕刻"六字真言",筒内装有佛教经文。</p><p class="ql-block"> 转经时需按顺时针方向用手逐个转动转经筒,一圈即等于诵经百遍,会带来幸运吉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藏族景区是按照西藏拉萨及康巴地区藏族传统建筑1:1复原,部分建筑局部复原。这些建筑由拉萨藏族工匠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后运至北京落建。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包括朝圣路、坛城殿、大昭寺、八角街、康巴民居、转经廊、煨桑炉、嘛尼旗竿、林卡、藏北草原等,这些建筑和设施旨在复原和展示藏族的传统生活和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和建筑风格,仿佛置身于西藏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氛围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的民族建筑,保护民族文物,传播民族知识,研究民族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景区内文物涵盖建筑、环境、人文、文物方面。参观中华民族园,走进生活,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自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i>拍照制作:平 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i> 谢谢观看!</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