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邢台市信都区东户学区家长学校 ———三年级家长成长课堂

家住12楼

<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邢台市东户学区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家长成长课堂》丛书,按年级开展每月一课时的家长课堂,每学期四课时,每学年共计八课时,旨在为家长赋能,引领家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p> 第七课主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帮助孩子应对重大变故</b></p> 案例及分析 <p class="ql-block">案例:</p><p class="ql-block"> 大山的父母离婚了,8岁的大山跟妈妈一起生活,爸爸则搬出去了。大山很喜欢爸爸,爸爸的离开让他很伤心。只有在周末,大山才可以和爸爸在一起。周日上午8点,爸爸来接走他,带他上游乐场、吃饭,晚上8点准时送回妈妈家。如果回去晚了,哪怕只晚1分钟,妈妈就会冲爸爸大吵大闹,爸爸也会说妈妈不讲理。爸爸妈妈吵架,邻居就出来看热闹。每当此时,大山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刚离婚时,妈妈自己也很伤心,每天哭哭啼啼,根本没有心思照顾大山。等妈妈的情绪稍微缓解后,他发现大山变了,不在是以前那个活泼可爱、聪明好学的男孩子了。大山的脾气明显变大了:在家里说一不二,稍有不顺,立即翻脸,摔玩具、砸东西,心爱的汽车模型被他摔得七零八落;有事要做时,从不和妈妈商量,总是自己去做,哪怕很远的地方也自己去;学校里老师的要求,回家后从不跟妈妈说;妈妈做的饭,想吃就吃,不想吃了就给爸爸大电话,让爸爸带自己出去吃;每天回来也不认真写作业,妈妈督促他学习,他就说:“上学没意思,退学算了。”......看着大山的种种变化,妈妈的心都要碎了。</p><p class="ql-block">有研究表明,孩子在遭遇父母离异与遭遇其他重大变故时,情感反应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在下文中,我们以父母离异为例,分析重大变故对孩子的感情及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为家长提供一些帮助孩子应对重大变故的技能与方法。</p><p class="ql-block"> 案例中大山的表现,是父母离婚后的典型反应。他经历焦虑、恐惧、痛苦、抑郁等负面情绪,变得叛逆、暴躁、悲观、厌世。大山让人揪心,如果妈妈不能及时做出适当调整,大山接下来会如何,很难说。</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父母刚离异时孩子的反应会非常糟糕,他们无法理解大人在不幸婚姻中的恩恩怨怨,以为自己要被抛弃了。在这一时期,父母和孩子都可能表现出心理失调,不能客观地看待离婚这件事。这种状况大概会持续六个月到两年,具体时间的长短与孩子的个性特征、父母的恢复能力以及家庭的氛围有关。这里所说的“家庭”,不仅包括只含父母、子女的小家庭,也包括含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内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孩子听到父母离婚的消息后,除了悲伤、难过,往往还会感到愤怒。愤怒的对象通常是父母,尤其是和孩子住在一起的单亲。例如,父母离婚后,孩子随妈妈生活,爸爸离开家,那么,不管实际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婚姻破裂,孩子都有可能对妈妈处处不顺眼、事事不满意。离家的爸爸被孩子理想化了(不管实情如何),妈妈应当对“赶走爸爸”这件事负全部责任。特别是七八岁的孩子,会表现出对父亲的强烈想念,这又加强了孩子对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妈妈的愤怒。</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真正打击孩子的事情可能发生在离婚前的好几年,发生在父母闹离婚的阶段。父母动不动就争吵甚至打架、分居;父母对孩子漠视、轻视或者忽视;父母为了争抢孩子的监护权与抚养权,对孩子不同寻常地示好、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强迫孩子答应与自己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p><p class="ql-block">如果父母分居,孩子会觉得父母自私,会因为家庭破裂而对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感到愤怒,还可能重新评价自己与父母的感情,甚至怀疑所有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他们会痛苦地认识到:社会关系并不是都能永远不变。连最亲密的爸爸妈妈都能从相爱走向陌路,那么什么样的关系才保险呢?自己同爸爸妈妈的关系会不会发生同样的变故?这种时候,许多年幼的孩子都会害怕被父母抛弃。如果失去和父母中某一方的联系,这样的恐惧会更加强烈。如果孩子还心存希望,渴望父母重归于好,而父母却最终选择了离婚,让孩子的希望破灭,那么孩子的情况会更加糟糕。案例二中,大山的父母离婚后不能正常相处,妈妈自顾自地疗伤,家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这让大山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所以他的行为发生了种种变化。</p> 了解孩子 <p class="ql-block">  孩子遭遇重大变故时,最初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孩子会泪如雨下,有的孩子则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有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反应,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孩子的所思所想。下面列出孩子在遭受重大变故时,长出现的一些状态或行为,家长可以对比孩子的行为表现,符合选“是”,不符合选“否”。如果孩子突然表现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一般表明孩子遭遇了重大变故。</p><p class="ql-block">1.明显的恐惧感。</p><p class="ql-block">2.明显的焦虑感。</p><p class="ql-block">3.离群索居,对其他人明显不信任。</p><p class="ql-block">4.常常发怒,行为霸道,起程度远远超出从前。</p><p class="ql-block">5.手脚抽搐。</p><p class="ql-block">6.说话结巴。</p><p class="ql-block">7.表情古怪。</p><p class="ql-block">9.表现出内疚和自责。</p><p class="ql-block">10.经常说身体不舒服,如肚子疼、头疼或者其他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疼痛。</p><p class="ql-block">11.突然对学校和学习失去兴趣。</p><p class="ql-block">12.吃饭、睡觉等生活习惯发生明显变化。</p><p class="ql-block">13.有自虐倾向。</p><p class="ql-block">14.有故意制造事故倾向。</p><p class="ql-block">15.行为“婴儿化”,表现出想被当做婴儿对待的愿望。</p><p class="ql-block">16.过度依恋家长或某种替代物。</p><p class="ql-block">17.明显的退缩、冷淡、木然等。</p><p class="ql-block">18.过度哭泣。</p> 给家长的建议 <p class="ql-block">一、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如果父母决定离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当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不愿接受父母分居或离婚的现实,一直期待着父母和解。</p><p class="ql-block">2.对离开家的(或留下的)父亲或母亲怀有爱恨交织的感情。</p><p class="ql-block">3.不愿意让自己感到悲伤或者表达悲伤。</p><p class="ql-block">4.感到僵硬或麻木。</p><p class="ql-block">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后,可以坐下来和孩子谈一谈,把家中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把父母间的矛盾也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离婚,不是因为孩子的缘故,只是因为感情不好了,不能继续住在一起。但孩子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永远爱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孩子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和焦虑。</p><p class="ql-block">二、学习一些帮助孩子度过情感不适期的方法</p><p class="ql-block">一旦家长做出离婚的决定,就应当学习一些帮助孩子度过情感不适期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p><p class="ql-block">1.尽量告知孩子家庭中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2.尽量理性地看待离婚,并和孩子交流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3.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鼓励孩子去做和解的努力,免得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p><p class="ql-block">4.让孩子知道,自己很在意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不安,向孩子解释“离婚是不得已之举”。</p><p class="ql-block">5.向孩子解释离婚时,“勇敢”是一个好字眼。家长应当强调,相关的每个人都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件事情。</p><p class="ql-block">6.邀请孩子提出能供大人认真考虑的建议,避免让孩子对父母离异这件事情感到完全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7.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离婚了,但因为有你,所以不后悔当初结婚”“爸爸妈妈依然爱你”。</p><p class="ql-block">8.再三告诉孩子:父母离婚后,不论孩子跟哪一方家长继续生活,另一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都不会被削弱,尽管不能继续住在一起,但还是可以经常见面、联系、表达爱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不要求孩子压制感情,准许孩子哭泣和悲伤,因为表达悲伤是一种很重要的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p><p class="ql-block">10.准许孩子自由、公开地表达对父母双方的爱。</p><p class="ql-block">三、家长的“五要”和“六不要”</p><p class="ql-block">离婚后,家长的行为应当遵守“五要”“六不要”原则。</p><p class="ql-block">1.家长行为的“五要”</p><p class="ql-block">(1)要允许(理解和容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度过悲痛阶段。(2)要从其他有帮助能力的人(如朋友)那里寻求帮助。(3)要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告知孩子的痛苦和原因。(4)如果家长正感到悲伤,要鼓励孩子分担家长的悲伤。(5)要提供连续的、有保证的爱和帮助。当语言无用时,可以抚摸、拥抱孩子。</p><p class="ql-block">2.家长行为的“六不要”</p><p class="ql-block">(1)不要阻止人们在家中谈论离婚、分居等话题。(2)不要跟孩子说一些不符合现实、需要以后更正的话。(3)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孩子的父亲或母亲。(4)不要强行改变孩子在家中的角色,如妈妈告诉儿子“你是男子汉,今后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5)不要阻止孩子表达悲伤和震惊的情感。(6)不要谈论超出孩子理解水平的事情。</p> 大作业 <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遭遇了诸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与朋友分别、自然灾害等重大变故,下面的方法也许能对家长有所帮助。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阶段的行动,帮助孩子应对重大变故、调节不良情绪。</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学习一些必要的行为技能(7天)</p><p class="ql-block">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地应对重大变故带来的心理不适,家长应当具备一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家长可以对照下表,看看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1.清楚、平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2.倾听孩子,以便理解孩子。</p><p class="ql-block">3.给予孩子适度的帮助和保护。</p><p class="ql-block">4.给孩子幼小的教育和指导。</p><p class="ql-block">5.给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p><p class="ql-block">6.对孩子表示关爱,并接受来自孩子的关爱。</p><p class="ql-block">7.较好地处理矛盾,解决冲突。</p><p class="ql-block">8.不走极端(如爱孩子,但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p><p class="ql-block">对于还需要继续学习的行为技能,家长应当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并尝试实践、运用,直至掌握。对于自己已经具备的行为技能,家长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日常的亲子相处过程中,有意识地巩固、完善。在后续的各个阶段中,本着“尊重、平等、爱护”的原则,使用这些行为技能与孩子沟通,才能真正地打开孩子的心门,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改变的情境(7天)</p><p class="ql-block">面对重大变故,孩子通常会在情绪反应和行为上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果家长不清楚孩子遭遇了什么,或者担心已知的一些事件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了解孩子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如果某种情绪反应或行为变化经常出现,意味着孩子有可能遭遇了重大变故,需要家长给予重视,进一步留心观察。</p><p class="ql-block">孩子的上述情绪和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家长要及时了解并知道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与孩子谈话,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7天)</p><p class="ql-block">根据前一阶段了解到的孩子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改变的实际情况,家长可以选择一两个话题和孩子谈一谈,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可供谈论的话题大致包括如下十个。</p><p class="ql-block">1.突然的感觉。在重大变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会感到该事件仿佛正在重新发生。当某种提醒物出现时,这种感觉就会困扰我们。可以把这种感觉详细地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2.对事件的强迫性思考和印象。重大变故发生时的情景,通常会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时即便我们不愿意去回想,它们也可能进入头脑。相关的形象和场景可能非常逼真,甚至让人似乎能听到当时的声音、闻到当时的气味。这样的经历让人非常痛苦、害怕,但它确实常常发生。</p><p class="ql-block">3.感到无所谓。遭遇重大变故后,人们有时会变得对什么事情都觉得很不在乎,显得麻木不仁。这可能使身边的人(甚至自己)感到吃惊,但它也是人们遇到重大变故后的一种常见反应。</p><p class="ql-block">4.感到与别人疏远。遭遇重大变故后,和别人在一起时,人们可能很难正常反应。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感到自己与别人疏远了,常常有“不想理人”“只想自己一个人待着”的念头,哪怕对方是自己最亲密的亲人、朋友,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5.内疚的感觉。如果经历的事件中,有人死去或有人比自己伤得严重,人们可能会遭受强烈内疚感的袭击,产生“如果当时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稍有不同就好了”的想法。这种内疚感和想法可能并没有道理可言,但它的确会十分强烈地影响着人们。</p><p class="ql-block">6.健忘、难以集中注意力。遭遇重大变故后,有时我们会感到自己记性变差了、注意力不如以前那样集中了,并为此遇到一些麻烦。这使我们感到非常生气和担心。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大人、孩子都一样。</p><p class="ql-block">7.感到紧张不安。有时,我们还会发觉自己好像很容易心烦意乱、紧张不安,或很容易受到惊吓。噪声、不希望见到的人,甚至是静物,都会让我们吓一跳。</p><p class="ql-block">8.回避事件的唤醒物。有时人们会发现,尽管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自己还在回避,不去做某些事情,不去某些地方,因为这些事情和地方很容易让自己想起那次事件。这些回避在一段时间之内是有益的,能够保护我们自己,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妨碍我们的正常生活。</p><p class="ql-block">9.不适的感觉。我们不可能总是成功地避开那些能让我们想起重大事件的因素(如特定的地点、动作、物件等)。当我们看到、听到这些因素时,会产生不适的感觉。</p><p class="ql-block">10.睡不好觉。有时,我们还会发现自己很难入睡。哪怕好不容易睡着了,也容易做噩梦,惊醒之后,几乎不可能再次入睡。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家长可与孩子进行共情式的谈话。也就是说,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家长的角度)来看待事件、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之后,再向孩子讲述自己的所感、所想和所做,以尽量实现畅快、深入、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p><p class="ql-block">第四阶段:采取行动,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度过不适期(7天)</p><p class="ql-block">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和真实想法后,家长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通过一些具体的做法,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心理不适期。</p><p class="ql-block">1.保护孩子不受冲击。目睹爸爸妈妈的激烈冲突,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因此,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坚持表现出强烈的敌意,另一方就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避免以同样强硬的方式回应,从而减少孩子受到的冲击。最理想的情况是,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直接冲突。</p><p class="ql-block">2.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稳定性和熟悉感。即便某种变故让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也要尽量保证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保持同样的学校、住址、卧室、玩伴或日常细节安排,为孩子保留尽可能多的熟悉感。这样,孩子的适应问题就会小一些。</p><p class="ql-block">3.向孩子解释变故,并告知孩子即将发生的事情。以父母离异为例,如果有可能,父母应当共同向孩子解释离婚的原因,提供孩子能够理解的离婚理由,让孩子确信离婚与自己无关。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和父母中某一方分离的准备,很可能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因此,家长应当告知孩子,爸爸和妈妈以后不再住在一起,其中一方将离开家庭;并约定好,孩子可以在以后某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见到他/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对孩子强调变故结果的永久性。如果孩子对离异的父母重归于好抱有期待,或想象逝去的亲人再回来等,都会阻碍孩子接受目前的生活。家长应当告诉孩子,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鼓励孩子接受当下,面向未来。</p><p class="ql-block">5.对孩子的情感报以同情的反应。孩子需要家长支持并理解他们悲伤、恐惧和愤怒的情感。为了使孩子顺利适应,家长必须承认他们的痛苦情绪,让孩子了解:这些负面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渠道,把它们发泄出来。</p><p class="ql-block">6.和孩子共同活动,一起游戏。家长参与孩子的游戏,或者带孩子参加一项新的活动。一边活动,一边聊天,是一种很好的表达亲近和安慰的方法。</p><p class="ql-block">7.利用图书、故事、音乐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难过时,图书、故事、音乐以及家长的温柔陪伴,可以起到很好的镇静作用。特别是在夜间,当孩子想起使他们害怕的事情时,这种效果更明显。</p><p class="ql-block">8.倾听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倾听孩子的想法,询问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p><p class="ql-block">9.创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请孩子信任的、亲密的朋友或亲人主动与孩子交往,防止孩子与社会隔绝。</p><p class="ql-block">10.为孩子提供个人空间。为孩子提供一个临时的、可以让其表达感情和安静独处的私密空间。</p>

孩子

家长

父母

变故

离婚

妈妈

大山

自己

行为

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