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在战国末期,楚人庄跻率领部队来到滇池地区,开疆拓土 。后来因为秦国的军队阻断了归途,庄跻就留了下来,改变服饰, 遵照当地习俗,成为了一代滇王。庄跻王滇之事,留下许多谜团。</p><p class="ql-block"> 1955年3月的一天,考古学家来到滇池边上的晋宁县石寨山上,进行第一次试探性发掘就发现了两座墓葬,出土了纺织贮贝器、杀人祭柱贮贝器等珍贵的青铜文物,被郭沫若、郑振铎先生誉为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6号墓出土了"滇王之印"等大量反映古滇国社会面貌的珍贵文物,文献隐约记载的消失王国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被古滇国的财富和它曾经的辉煌文明惊呆了。云南并非蛮荒之地,她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滇王之印"金印</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云南昆明晋宁区石寨山遗址6号墓出土出土,拍摄原件于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 字。《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滇王玉衣</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汉(前206—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云南昆明晋宁区石寨山遗址6号墓出土的“滇王玉衣”由166片玉片构成,其中包括69片规整的边角地带有穿孔的玉片,97片未穿孔玉胚片,仅覆盖了人的脸、前胸部位,或称“玉覆面”。穿孔片中未发现金丝痕迹,大概是丝线、麻线等穿缀而成。玉衣随葬是中原习俗,玉衣随葬有等级区分,滇王用此葬礼,表现了滇王对汉文化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c0noki" target="_blank">余音绕梁的滇王编钟</a></p><p class="ql-block"> 这套编钟与”滇王之印“同出自于晋宁石寨山6号墓,所以命名为”滇王编钟“。不仅反映了滇王对中原传统礼乐制度的尊从和重视,是古滇国的”王者之音“、”庙堂之乐“,也是古滇人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刻纹铜片</p><p class="ql-block"> 1956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遗址13号墓中出土了一块长方形的铜片,该铜片下端已残缺,上端居中处有一圆形小孔。铜片残长42厘米,小孔孔径约0.7厘米,上下宽度并不完全一致,上端宽12.9厘米,中间宽12.5厘米,下端宽12.6厘米,表面镀锡,时代在西汉中期。铜片上有细致的线刻图案,据研究,"铜片上的各种图形也应该是一种文字符号,是表达或记述某种事物的"。鉴于这种图案与一般图画不同,其目的不在于抒发美感,而是观念的表达,介乎图画与文字之间,可称之为"图画文字"。它对于探究文字的起源以及滇国青铜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p> <p class="ql-block"> 伟大的神啊!我奉献上美丽的雉鸡和珍贵的玉镯,祈求你的降临,期盼你的庇佑。</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次战争里勇敢地与昆明人作战,取得丰硕的战果,我俘获了12个昆明男子,70头牛,20匹马,100头猪,200头绵羊,23头山羊,这是最令我骄傲和永远铭记的事。</p> <p class="ql-block"> 在另一次战争里,我用牛角号指挥,妇女们箪食壶浆做好后勤,这次战争我斩杀了7个敌人,俘获了8个昆明女子,40头牛,120头绵羊,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战争就惊险得多,我与一支以虎为标志的昆明人作战,虽然我杀死了13个昆明人,俘获了11个昆明男子,但我也受伤了,不得不请求巫师用针筒为我针灸疗伤。</p> <p class="ql-block"> 这些功绩都承蒙在伟大的神的保佑,我谨奉献上珍贵的布帛,表示我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用钢登烹饪了美味的食品恭候您的降临,伏维,尚飨!</p> <p class="ql-block"> 云博陈展的大量青铜器,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不可复制的精彩华章。</p><p class="ql-block"> 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开始冶铸铜器,徐徐拉开了青铜时代的帷幕。比起中原青铜鼎盛的商朝,古滇国进入青铜文化时代较晚,初现于战国时代,西汉达到青铜艺术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滇国古人在充分汲取多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 用卓越的创造力,铸造出大量珍贵的艺术品。题材上滇国青铜器多以祭祀礼器、兵器、工具、装饰品为主,异彩纷呈、千姿百态。在滇国、中原文化的鼎、簋(guǐ)被滇文化中的铜鼓、贮贝器所取代。因为这些别具特色的青铜器,本篇以介绍云南博物馆的青铜艺术为主。</p><p class="ql-block">西汉·鹈鹕衔鱼铜扣饰</p><p class="ql-block">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古滇国的青铜题材主要是牛、蛇、虎、人物。铸造技术属于中原青铜技术体系,陶范法、失蜡法、焊接、嵌错、镀锡、鎏(liú)金等技艺纯熟,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滇文化青铜器。</p><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扣饰 铜剑鞘 铜矛</p><p class="ql-block"> 西汉·曲靖市八塔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汉·三支俑铜灯</p><p class="ql-block"> 该器高42厘米,出土于个旧市黑蚂井,在蒙自的红河州博物馆馆前标志性建筑就是取自这款特色器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款特色青铜器物,是云博的镇馆之宝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器物形状为一裸体男俑跪坐,双手平伸,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盘。该俑灯分四部分范铸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拼缝整齐,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在范铸的基础上,男俑的眉毛、短琵须,还用线刻手段加以细致刻画,脐部也有线刻的斜带交叉为饰。男俑表情恭谨严肃,大眼阔鼻,神态古拙,饶有 "胡风",头部缠绕一圈丝带,在额前结成竖立小髻。俑灯虽是汉式题材,但跪俑形象却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汉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得较好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滇国的"异域艺人"</p><p class="ql-block"> 古代巫舞一统,所谓"舞以降神",滇王后以及贵族妇女同时也是各种乐舞活动的主角。滇青铜器上留下了很多滇人乐舞的场景,其中许多人物形象、穿着打扮都与滇人不同﹣﹣有的人穿紧身窄袖衣裤,有的人头戴高尖帽,有的人颌下还留着山羊胡须,这种种特征表明,他们应该是来自异域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西汉·四人舞铜俑</p><p class="ql-block">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以这组四人舞铜俑为形象的建筑立在进入云南博物馆道路边上,代表滇国”异域艺人“的形象。其实每个铜俑只有29.5—42厘米,四个俑的服饰基本一致:头梳银锭式发髻,耳佩圆形耳环,双腕戴镯。右肩上斜挎佩剑宽带,至侧腰处系有短剑,腹部佩圆形扣饰。前衣襟短,其结于前胸,后衣襟极长,肩披帔,披帔下段为带尾兽皮饰,拖至足后。两膝下各束一条饰带,跣足。其中一人吹曲管葫芦笙,边吹边舞,其余三人双手摆动,做舞蹈状。此四舞俑其一足下有残留环扣,应该是某一青铜器上的装饰附件。</p> <p class="ql-block"> 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鉓</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p><p class="ql-block"> 饰呈长方形,鎏金,背后有“L”形铜扣,人物分上下两排,上排四人,口微张,均做歌舞状,头戴冕形冠,梳发髻于冠顶,长飘带系绕于冠后,耳戴大圆形耳环,右肩斜挂一条由乳凸形圆扣串缀成的带饰,腰束带,佩圆形扣饰。下排似乐池,四人服饰同上,其中一人吹曲管葫芦笙,一人持长勺酌酒,一人击鼓,一人做饮酒状。</p> <p class="ql-block"> 云博还展出了几组不同于中原的编钟,这里一并陈上。</p><p class="ql-block"> 西汉·羊角钮铜钟</p><p class="ql-block">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组编钟外形似铃,上小下大,横剖面呈椭圆形,顶端为一对羊角纽,纽下两面各有一长方形孔,两面均饰牛纹,两侧各一合范线,为滇文化的遗物。此编钟与另外三件合为一组,反映出滇文化乐器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铜钟</p> <p class="ql-block"> 滇国青铜器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就是铜鼓和贮贝器,它们是滇国的“重器”,不但陈列于祭祀典礼,还用作乐器和贮藏货币,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只出土于高等级的滇国墓葬中。</p> <p class="ql-block">铜鼓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铜鼓这种打击乐器,其基本形制为"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侧有四耳。"铜鼓由鼓面、鼓身两部分组成,鼓面为圆形,中心是顶铸法留下的圆形浇铸痕迹,后逐渐演变为"太阳纹",或称"光体"。光体周围有角形或针状的向外放射形装饰图案,称为"芒",寓太阳光芒之意,鼓面上以光体为圆心分布的半径不一的同心圆,称为"弦线",两道弦线之间的面积,称为"晕"或"晕圈"。鼓身拟人化的分成胸、腰、足三段、三段之 间的比例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增减,构建出铜鼓不同的外廓造型。在胸、腰之间,常有 四个半环形耳,便于悬挂敲击。</p> <p class="ql-block">西汉·铜鼓</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云南广南黑支果乡牡宜村西,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 。鼓面部宽大,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足部短而直,纹饰丰富华丽。鼓面主晕为旋转飞翔的鹭鸟,鼓胸主晕是人物划船纹,鼓腰主晕是羽人舞蹈纹。</p> <p class="ql-block">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南中,置句町县,句町王毋波以广南为王城建立了古句町国,与古滇国、夜郎国齐名,其历史比古滇国长500多年,比大理国早1000多年;属“西南夷”的一部份,居住有濮人、侬人、山僚等诸多少数民族。1919年,黑支果乡阿章出土的这面西汉时期的“广南铜鼓”(石寨山型,国家一级文物),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鼓体、精美绝伦的纹饰誉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存钱罐”是滇国特有的又一青铜重器。考古发掘出土43件,仅出土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三处墓地,不仅仅是贮藏财富的容器,也是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2l9e44u" target="_blank">古滇国的“存钱罐”</a></p> <p class="ql-block"> 牛在滇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用作祭祀仪式中的牺牲、对外贸易的商品和财富的象征。这些特殊功用是牛的形象在滇国器物上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a2k2r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抽象艺术“牛虎铜案”</a></p> <p class="ql-block"> 这件晋云石寨山出土的牛头铜扣饰,数数究竟有几头牛。</p> <p class="ql-block">立牛铜壶</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六牛铜枕</p><p class="ql-block">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枕作马鞍形,两端上翘,顶端各焊铸一圆雕立牛,正面铸有双旋纹,背面在虎纹、双旋纹地上浮雕三立牛。青铜枕是滇国特有的器物,在此次古墓群发掘中共出土6件,国博有一件。<br></p> <p class="ql-block">长方形斗牛铜扣饰</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器盖</p><p class="ql-block">铜立牛</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p> <p class="ql-block">西汉 · 立牛曲管铜葫芦笙——用一件乐器承包滇国人的歌单</p><p class="ql-block"> 整体仿葫芦形,高28.2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上部为曲管,管侧有一圆孔,近顶端铸一立牛,巨角前伸上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下部呈圆球状,正面五个孔,背面一个孔。器管自然弯曲,造型奇特,构思精妙,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出士时管内泥土中有残断的竹管痕迹。由滇国青铜器上乐舞场面推知这是滇人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葫芦笙现在仍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乐器。</p> <p class="ql-block"> 扣饰又称为饰牌,是滇文化青铜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扣饰的正面为圆形牌,内凹似浅盘形,正中镶嵌红色玛瑙,其外分作三圈,皆镶绿松石原片。背面正中部铸有可供佩挂的矩形齿扣。周边有一圈鎏金透浮雕小猴,首尾相接,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此扣饰鎏金与玛瑙、绿松石相映生辉,工艺精湛,堪称难得的滇国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1e4t57f"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生动的滇国“兽斗”铜扣饰</a></p> <p class="ql-block">女骑士铜扣饰</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2.战国·四人猎虎铜扣饰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3.西汉·二人猎猪铜扣饰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4.西汉·猎鹿铜饰物 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div> 镶石舞人圆形铜扣饰<div> 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 五人奏乐铜扣饰<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 <p class="ql-block">铜立鹿</p><p class="ql-block">骑士猎鹿铜扣饰</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div> 圆形镶石铜扣饰 圆形牛边铜扣饰 圆形孔雀铜扣饰 </div><div> 圆形镶石铜扣饰 </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长方形镶石铜扣饰 <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滇人发型</span></p><p class="ql-block"> 这几件铜器可以推测滇人的发型。滇人是爱美的民族,且善于打扮,男性最常见的为圆髻发型,先以丝、麻或棉质发带束发于头顶,然后打结成髻,状似击鼓之木锤,史称"魋髻"。妇女的发型变化较多,有的梳 "椎髻",其他还有"银锭髻""马鞍髻"等,也有的自由垂放背上,不加梳理,别具风情, 还有的挽成螺旋形状,盘在头顶正中,也有的束于颈侧,或者结于脑后等,种种不一。</p> 持伞男俑 女俑铜仗头<div> 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 <p class="ql-block">滇国青铜兵器</p><p class="ql-block"> 青铜兵器的使用,对古滇国战争的结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那个战争频发的年代,滇国青铜器中兵器数量特别庞大。</p><p class="ql-block">滇国青铜兵器可分为六类:</p><p class="ql-block">一、勾刺类兵器:戈、矛、叉、啄、剑;</p><p class="ql-block">二、砍劈类兵器:斧、钺、锤、成;</p><p class="ql-block">三、奇特兵器:狼牙棒、八棱形铜棒、镂空铜锤;</p><p class="ql-block">四、远射类兵器:弩、铜镞;</p><p class="ql-block">五、防护类兵器:盔、甲、盾牌;</p><p class="ql-block">六、特制的仪仗器:双钺形铜仪仗器等。</p> <p class="ql-block"> 滇国的任何青铜件总是很特别,连兵器也要加些人或动物来装饰,所以更象用来祭祀之用。</p> <p class="ql-block">【西汉·镂空蛇纹青铜剑鞘】这件镂空蛇纹青铜剑鞘从八塔台发掘,在80年前后的挖掘中这样的剑鞘共出土6把。它是镂空形铸件,器型扁薄,上端略宽呈方折,下端略窄呈圆折构成框架。剑鞘正中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有6个渐次缩小的圆形泡饰,根据它上面的痕迹来看,以前可能饰有宝石。最上端的圆形泡饰两侧各有一条小蛇,整组泡饰两侧各有一组半圆弧(象征蛇身),下端为一蛇头行饰。再往外侧(也就是剑鞘边框上)是一圈回纹的装饰图案。边框外则各有一组蛇形纹饰,对称结构,由八条蛇组成,从幼蛇到成蛇顺序变化。这种剑鞘是八塔台出土青铜器中最精美的,彰显了当时曲靖地区青铜冶铸技术已经有了极高的水平。蛇纹装饰带有威严的象征,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蛇柄铜剑 金剑鞘</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西汉·镂空铜剑鞘 曲靖市八塔台出土<div>战国·虎噬牛铜狼牙棒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div>战国·鸟首曲柄铜斧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 黑玉石剑 玉石坠 玉标首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铜剑 战国·祥云县大波那出土</div> <p class="ql-block"> 这件晋云石寨山出土的兵器,牌子上写着“四人一牛铜戈”,数了又数,只有三人啊,还有一人藏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铜銎铁戈</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豹衔 铜戈 虎熊猴蛇铜戈 三虎铜戈 虎牛铜戈<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 西汉·铜戈 曲靖市八塔台出土<div>西汉·镶石柄铜剑 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div>西汉·带鞘铜剑、铜削 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br></div><div>西汉·猴柄铜剑 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 铜戈 曲刃铜戈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铜戈 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br></div> <p class="ql-block">西汉·蛙形铜矛</p><p class="ql-block"> 形象逼真,图案精美。</p> <p class="ql-block">立犬铜矛</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p> 大铜矛、立犬铜矛<br>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 吊人铜矛 铜狼牙棒 镂空铜锤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立犬铜狼牙棒 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 <p class="ql-block">二鸟践蛇饰铜斧·西汉</p><p class="ql-block"> 该铜斧出土于晋宁石寨山第13号墓,</p><p class="ql-block"> 通长23.5厘米,斧刃扁长,中段收束,后部中央有三角状凸棱。鉴两侧面铸细密的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金背上铸两圆雕水鸟,背向而立,引颈嘶鸣,振翅欲飞;足下各踏一蛇,蛇身蜿蜒交缠,蛇头高昂紧贴鸟胸。在古代,铜斧不仅可作为生产工具、作战兵器,而且它还是一种表示王者权威的仪仗器。据研究,第13号墓的主人很可能也是一代滇王,这件二鸟践蛇饰铜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墓主人显示权威的一件重要仪仗器。</p> 西汉·二鹿铜斧<div> 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div> <p class="ql-block">5.战国·四兽铜啄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6.西汉·人头纹铜斧 晋宁县石塞山出土</p><p class="ql-block">7.战国·立兽铜戚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8.战国·俘获纹铜斧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不对称铜钺</p><p class="ql-block"> 不对称铜钺又被称为"足形斧" 、"靴形斧 ”,它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都一度盛行。国内主要集中出土在云南、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国外越南、缅甸、印尼等地也有发现,时代主要集中在战国﹣﹣西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青铜钺上的装饰表明,不对称斧钺常常用来作为"干戚舞"之"戚" ,青铜器上头戴羽毛的人物而舞,它从实用性的斧钺分化而来,是古人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一种"道具"。</p> <p class="ql-block">铜孔雀杖头</p><p class="ql-block">铜孔雀</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鱼杖头</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滇国的马具滇国的马甲</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滇国的马具已经很完备,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等组成马络头;衔、镳组成的马衔;马鞍也很齐全,有鞍垫、攀胸、后秋、腹带,还有装饰用的马当卢、马珂等。滇人还发明了马镫的雏形﹣绳镫,极大地提高了滇国骑兵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西汉·鎏金孔雀纹铜马珂</p><p class="ql-block"> 晋宁县石塞山出土 </p><p class="ql-block"> 马珂是安装在马鞍后面之鞧带上的饰件。这件马珂形如鞋底,面上锤锻出凸起的孔雀纹,做侧首而鸣之状。</p> 西汉·铜头盔残件 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西汉·镶玛瑙凹字形铜胸甲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div>战国·铜甲片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 金臂甲 铜套石坠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缚虎人物纹铜剑 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div> 武士出征摆件<div> 东汉·云南博物馆征集</div> <p class="ql-block">西汉·贮贝器上的"籍田图</p><p class="ql-block"> 西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已经非常重视春耕、中耕和秋收,适时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云南青铜器图案中出现的"籍田礼",不仅是农业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也是滇国积极向中央文化靠拢的体现。一幅名为"籍田图"的青铜器图像,详细地向我们描述了两千多年前古滇人的一次"籍田"活动﹣﹣春播时节,滇国贵族妇女乘坐由四名精壮男子抬的肩舆,前呼后拥向田地进发,奴仆们手执点种棒、头顶种筐,有的拿着铜锄跟随,地面是半高的獒犬和小巧的猎犬在追逐,天空翱翔着鹭鸶、燕子,在经过残酷的杀人以血鲜鼓的祭祀之后,贵妇就亲执铜锄,向田畮挖下今春的第一锄,祈求年成丰稔……</p> <p class="ql-block">祭祀场面铜鼓形贮贝器</p><p class="ql-block"> 西汉·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古墓</p> 左/卷刃铜锄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 右/漆木柄铜锛 漆木柄铜卷刃器 漆木铜凿 </div><div> 西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div> 铜铙 尖叶形铜锄 铜斧<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br></div> 尖叶形 鸡纹铜锄<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 阔叶形孔雀牛头纹铜锄<br>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p class="ql-block">滇人的生活用具</p><p class="ql-block"> 滇人的生活用具种类繁多,由青铜、石、陶、漆木、竹、木等不同材料制成。造型包 括有釜、鼎、罐、觚、勺、豆、案、枕、盒、壶、尊、杯等,晚期还出现了汉式提梁壶、 洗、甑、鳖、案、镜、耳杯等器物。</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鸳鸯</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鎏金、实心、平底,鸳鸯身上有极细的浅刻羽毛纹,周身有四蛇盘绕。</p> 鎏金铜器盖<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 立牛铜伞盖<div> 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div> 牧牛铜器盖<div>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div> 三兽铜盒、三鸟铜盒、玛瑙,肉红蚀花石髓珠、有翼虎银带扣<div>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时期的有翼虎银带扣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这是一个与现代金属环扣相似的精美银质带扣,整体呈盾牌形,前端比较宽,转角处略呈弧形,后端比较窄,转角方直。带扣的前半部分有弧形的孔槽,槽内横装齿舌,至今仍活动自如。槽用来穿带,齿舌用来扣孔,这都是带扣上的必备之物。带扣的前面有凸起的花纹,中间为一只有翅膀的老虎,老虎的有前爪持树枝物,昂首翘尾,雄视眈眈,形象极其生动。老虎的两只眼睛用橙黄色的琉璃珠镶嵌而成,全身错以极薄的金片,并且镶嵌有绿松石小珠,虎的身后作山石或云气缭绕之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和现代人用的皮带扣极为相似。</p> 立牛铜尊<div> 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土 </div> 战国·四牛铜线盒<div> 江川县李家山土 </div> <p class="ql-block">东汉·铜耳杯</p><p class="ql-block"> 昭通桂家院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孔雀盖提梁铜壶</p><p class="ql-block">铜簋</p><p class="ql-block"> 东汉·昭通桂家院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汉·漆木罐</p><p class="ql-block"> 昆明市羊甫头出土</p> <p class="ql-block">滇人的装饰品</p><p class="ql-block"> 滇人头插发簪、耳佩玉制或铜制的耳环,颈戴珠串,全身上下佩戴着用金、铜、玉、玛瑙、绿松石、孔雀石等不同质材制成的臂钏、手镯、扣饰,富丽华贵,高雅大方。身穿的条纹对襟长衫之上,还以挑花刺绣的方式在上面绣出各种不同的几何纹、动物纹作装饰,生动自然。</p><p class="ql-block"> 滇青铜文化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的金、玉、玛瑙、青铜饰品,反映了"滇国"的富有,折射出滇人丰富多彩的生活。</p> 白玛瑙扣串<div>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div> 绿松石扣串<div>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br></div> <p class="ql-block">滇国的玛瑙与蚀花肉红石髓珠</p><p class="ql-block"> 玛瑙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它是水晶的基床,同水晶一样也是一种硅矿石,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水晶是单晶体,而玛瑙是多晶集合体。云南保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玛瑙产地,滇池区域也有很多地方出产玛瑙。据研究,石寨山、李家山两地出土的玛瑙珠管,其原料很可能就是来自滇池附近,滇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几件蚀花肉红石髓珠,花纹是后期加工出来的,这种加工工艺较早出现在巴基斯坦。"滇国'发现的蚀花肉红石髓珠不多,当属外来之物。</p> <p class="ql-block">玉玦</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金镯</p><p class="ql-block">滇国的金器</p><p class="ql-block"> 黄金的发现和使用比铜和青铜晚,中国商代以前只有零星的出土。商周时期金器的数量、种类才逐渐增多。东周以后出现了大件金器。云南使用黄金的历史,从 考古发掘来看是西汉的事情。西汉中期,汉武帝开滇,赐印滇王,令其"复长其 民","滇国"金器的大量出现,显然与中原文化的大量传入有密切联系。滇国出土 金器的主要制造加工工艺有:捶探、铸造、錾刻、镂刻、贴金、包金、鎏金、镶嵌等, 技法多样,水平相对成熟,在造型与工艺上都受到了青铜器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兽形金饰片</p><p class="ql-block"> 西汉·晋宁县石塞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滇国青铜器生动细腻的写实手法、拟人化的艺术语言,将两千多年前滇国社会的一幕幕场景:战争、祭祀、宴乐、歌舞、狩猎、耕作、出行等,被滇国工匠们捕捉下来,成为他们表现的对象,加上多种多样的动物形象的准确刻画,使滇青铜艺术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滇国青铜器脱离了夏商周三代青铜、重礼的程式化、符号化藩篱,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滇国没有文字,但从这些青铜器中可以看到滇人的风俗、建筑、服饰、信仰等方方面面,堪称永存之方志,无字之史书。</span></p> <p class="ql-block">东汉摇钱树,出土于云南昭通市桂家园子。蜀地是摇钱树的发源地,因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命名为“摇钱树”。摇钱树结构分两部分:陶制或石雕的基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上的树叶装饰图案主要有凤、龙、羽人、射弋等,云博摇钱树的树叶为龙饰,是蜀地文化影响滇地的有趣见证。</p><p class="ql-block">东汉 摇钱树</p><p class="ql-block">祈财纳福 天上人间</p><p class="ql-block">在我国东汉时期,摇钱树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流行。因该器物上装饰大量方孔圆钱而被学术界命名为“摇钱树”。摇钱树在结构上分两部分:陶制或石雕的基座和插于树座的青铜树。树的部分又可分为树干和枝叶。枝片装饰图案多样,主要的有:凤、西王母、龙、羽人、射弋等。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摇钱树的树叶为龙饰。蜀地是摇钱树的发源地,而在东汉时期,随着人员流动,滇北昭通一带受到蜀地强烈的影响,很多蜀地的器物与文化传播到了滇北,摇钱树这一蜀地的代表性器物也在此时传到了滇北。东汉出土于昭通市桂家园子的这颗摇钱树模仿了蜀地摇钱树的形制,同时在一些地方与蜀地摇钱树也有不同,总之是蜀地文化影响滇地的有趣见证。</p><p class="ql-block">比较遗憾的是,现在展出的摇钱树不知为何“枝叶”都没有挂在上面,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p> <p class="ql-block"> 金沙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金沙江流域已经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迹,比如上游的维西县 戈登村遗址,中游的元谋大墩子、下祺柳、大那乌等遗址,以及下游的昭通闸心场、鲁甸马厂、野石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附:云博其他文</p> <p class="ql-block"> 星形石,1983年采集于耿马石佛洞新石器文化遗址。星形石器呈齿轮状,六角形,中为一孔穿,孔穿周缘为3层,每层6齿尖齿。孔穿略呈“)(”型,孔穿3cm,上下两层尖齿长2.5cm左右,断面三角形,中间一层尖齿长4.5cm左右,断面呈菱形。造型奇特,制作十分精致,占卜之用。</p> <p class="ql-block"> 骨手镯,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直径8厘米、内径7.4厘米、高3厘米,由14片兽骨磨制黏合而成,通体磨光,制作精细,是大墩子先民骨装饰艺术的代表。在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毫无例外地发现骨制品,而骨镯更是脱离了生产劳作,在人们的审美和原始宗教信仰领域中扮演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鸡形陶壶,新石器时代陶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楚雄元谋县大墩子遗址。长12.6厘米 宽9厘米 高12厘米。这件造型别致的手捏印纹鸡形壶,形似一只肥硕的鸡,且呈蹲踞状,器形为圜底、深圆腹。它的首尾两端向上翘,遍体的纹饰呈点线纹;背部和尾部饰乳钉纹。</p> <p class="ql-block">宋代.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p><p class="ql-block"> 云南大理崇圣寺出土,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菩萨发髻高耸,头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手结妙音天印。下着裙,束花形腰带,赤足。足下有二方形榫与座相连接,座残。舟形背光,银制镂空,内作莲花纹,外部分别为优罗钵花、联珠纹和火焰纹。佛身为金质,背光为银质,此尊佛像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件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像,也是大理国时期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阿嵯耶观音是大理国、南诏国最重要的、最受尊崇的一位神祇。其像造型非常独特,身躯、头饰、发辫及服饰都与唐宋观音造型、藏传观音造型截然不同,为云南独有佛教造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