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1931年1月2日,仙逝2021年3月13日。父亲童年,赶上战争年代,家里兄妹多,贫苦农民也无地可种。他和我的三大爷一齐要饭,要到好点的,自己舍不得吃,带回家给他的弟弟妹妹吃。大一点,就开始在集市上买香烟火柴瓜子。再大一点了,就到淄博亲戚家里当学徒。从小没有上过学,但自己自学了不少字。沾着锅底灰,在瓦片上练写字,用木棍在土地上练字。看过《七侠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一些故事书。</p> <p class="ql-block"> 父亲山东农民,但一辈子不爱种地。愿意走南闯北做小生意,他老人家靠着一双脚,最北到过内蒙古中俄边界,南边到过苏杭二州。西边到过北京,东到大海。</p> <p class="ql-block"> 建国之后,有了人民公社,不让社员私自买卖东西,一切都归国有,每个人民公社都有供销社,每个村有代销点。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每个人民公社(后来叫乡镇,现在有的叫街道)都需要修水库,学校,医院,粮库。父亲又在公社建筑队干建筑工人,因会写字,会记工,会计算土石方,他很快成了负责人(当时也叫小工头)。 </p><p class="ql-block"> 一个建筑队要分几个小组分头行动,很多人都愿意跟着父亲干。父亲性格开朗乐观,边干活边给队友们讲故事,白天队友干起活来也不觉得累,晚上躺在工棚里,听老爹摆活,那叫一个爽。有一些故事是父亲从书上看过的,比如《岳飞传》《七侠五义》等等。还有一些是父亲小时候做生意赶集,在集市上听过的评书。</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在集上听过书,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到这句话以后,说书人就要围着场边,拿着小礼帽开始收钱💰了,有些人给个一分二分,有闲又有钱的专业听书人,能给一角两角。比较穷的大人都一哄而散,因为他们手里没有闲钱,囊中羞涩。像我们这些小孩都是免费了,蹭书听。</p> <p class="ql-block"> 父亲如果在家 ,也喜欢给我们讲故事,多数是没农事的夏夜或冬夜,这时候还有很多邻居也来我家听故事(当时叫“拉呱”),冬天坐在我家炕头,夏天是坐在我家院子里,人多了也到大门口讲,我们最爱听的故事是《雷公子投亲》和《王华买爹》。每个故事得讲很长时间,大概要讲几个月,每当讲到关键处,我老爹也会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时父亲端起茶碗,喝口水,清清嗓子。如果有邻居在,也会用纸给他卷个旱烟递到他手里,示意他继续。那时,我才几岁,听着听着有时睡了一觉,抬眼一看我家还有很多人在听我老爹摆龙门阵。</p> <p class="ql-block"> 父亲年级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了,还卖过烧饼、油条和锅饼,卖过豆芽和豆腐。起早贪黑,冷热酷暑,可是他老人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哼着小曲。因为他常说,“有你们兄妹七人在,就有希望;只要全家人都身体健健康康的,日子会越过就越有奔头。”</p> <p class="ql-block"> 喜欢新鲜事物的老爹,是村里第一个买黑白电视的,到90岁高龄还能玩微信。他耳不聋眼不花,想找个电话号码比我们都快。这一点我是自愧不如,我45岁就花眼了。</p> <p class="ql-block"> 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老爹的微信号,这是他外孙媳妇帮他开的微信号。我现在拨过去,再也无人接听了。(இдஇ; )</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6初夏拍的照片,当时我大嫂(后排左一)刚刚定亲。父母很是高兴,就组织拍摄了这张照片,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拍照,当时我还不到九岁前(前排右一)。全家十口人,十全十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复原照片。78年回复高考制度后,父亲没有让我们回家帮他们种地,打工。而是把我们较小的四个孩子都供应出去上了大学,作为一个农村家庭,这是震惊全镇的事情;也是父母后半辈子引以为傲的事情。但是这背后的心酸苦辣只有父母承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