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恩岁月深处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9年9月底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林甸县五七干校的(当时五七干校设在县渔场),虽然在五七干校工作生活了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接触过的人、以及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却使我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到五七干校时照</p> <p class="ql-block"> 到五七干校没几天就进入了10月份,五七干校所处的乌裕尔河畔碧水蓝天,秋高气爽,空气清新,凉爽宜人,正是户外活动好时节。每天晚饭后、太阳落山前,校部最西头的篮球场上都活跃着一帮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在林甸一中读书和在糕点厂干临时工时曾玩过篮球,到五七干校不几天我便融入了打篮球的队伍。但因拿球不稳,投篮不准,“单打独斗”单人“斗牛”时还能抢到球,可一到分伙对抗比赛时,哪伙都不愿意要我,这时,我就只有站在场边看的份,不能上场,那就连球也摸不到了。这种情况连续出现几次,极大地挫伤了我的自尊心,但也激发了我练好篮球技术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五七干校喜欢打篮球的人挺多,球技好的人也不少,但根据我的观察,当时王树桐的球技在众多的打球人中应该是出类拔萃的,那时,我特别欣赏王树桐投篮和上篮两个动作,他优美规范的投篮姿势,灵活潇洒的上篮动作深深吸引了我,我决意要跟王树桐学习打篮球技术。</p><p class="ql-block"> 球场休息时,我便找到王树桐,向他请教投篮和上篮这两项技术。</p><p class="ql-block"> 王树桐在篮球场现场给我讲了投篮要注意“五指控球、适时扣腕”和上篮时要做到“一步大、二步快、三步高,挑腕送球入框”的技术要领,并实际为我做了投蓝和上篮的示范演示。 </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便按照王树桐教给我的动作要领反复练习投篮和上篮这两技术,兼练运球、传球技术,晴天球场练,雨天宿舍练,每天早晚坚持徒手练习投篮动作上百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投篮练习照</p> <p class="ql-block"> 还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强化练习,我的投篮和上篮两项技术不断提升,由最初学习时在头脑里形成的“形象记忆”,逐渐演变成了“球技上身”、在身体上形成了“肌肉记忆”,最后几乎达到了“动力定型”标准,我的投篮越来越准了,无论是单手定点投篮、运球跳投、急停跳投,还是抛投,命中率都很高,三步上篮的“入框”的把握性也越来越大。 </p><p class="ql-block"> 随着球技的不断提升,我在球场上的“地位”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在五七干校打球中我成了“香饽饽”,各伙都抢着要我,而且在以后多年中、我在不同单位的不同球队里都当上了“主力”,参加各种比赛几乎都能打上“首发”。</p><p class="ql-block"> 我从五七干校入学到克山萌芽学校上学后,在代表班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班级篮球比赛时,因技篮准确被体育老师马江相中,我被选入学校篮球代表队,曾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克山县里的篮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 入伍到讷河县中队后,我曾作为讷河县武装部篮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参加县里篮球比赛,特别是我到双鸭山军分区工作后,曾作为领队、教练兼队员,带领军分区篮球代表队勇夺双鸭山市直机关篮球比赛冠军。</p> <p class="ql-block"> 刚到五七干校时我被分到农业队,主要任务是从事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等农业生产劳动。那年春节过后,我们农业队就开始了备耕生产,最先干的活是把“大粪堆”的粪刨开,用车把粪送到地里。</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五七干校那个由土粪、马圈、牛圈、猪圈底子和老壕沟帮子的淤土、大水坑沤的青稞发酵物等多结构组成的“大粪堆”位于马站西边的房后,整个“大粪堆”堆得象个小山一样高,被冻实了的粪堆就象石头那么坚硬,特别难刨。</p><p class="ql-block"> 每天从清晨到傍晚,我们农业队的人就围在大粪堆的四周,每人一把大镐刨粪,把刨下来的粪装到马车上,送到地里。中间休息时,大家就聚在一起侃大山、说笑话,用歇会语斗嘴。</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和知青刘万纯斗嘴,随口说:你别癞蛤蟆插掸子一一装大尾巴狼;刘万纯回了我一句,我接着说:你八十岁嫁汉子,不怕老身受苦。听到我说完这些话,知青战友张福有立即放下粪镐,向我们摆手说:“别说这样的话!”,走到我身边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你积累群众语言是个好可惯,但要择优积累,摒弃槽粕。大众语言是毛坯,经过加工才是文学。</p><p class="ql-block"> 福有的提醒给我敲了一记警钟,此后,我一直坚持择善而积,并逐渐养成了读报做“剪报”,读书做“笔记”,锦言妙语佳句做“摘抄”的习惯,比如:牛马年,好种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等等,都是我当年记下来的农谚。谚语、佳句记多了,自然语言也丰富了,为日后从事文字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到克山萌芽学校读书,我选择学习的是“文史”专业;在林甸一中任教,我教的是语文课;当兵后,刚一入伍就被新兵连文书邢双恩找去帮他抄写材料;提干部就在团、师政治机关从事与写字相关的政治工作;退休后到了干休所还协助所里工作人员进京到国家民政部撰写经验材料,被“工休人员”戏称为“会写字的老干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职期间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因冬季天气较冷,我在五七干校那一年,与昼长夜短的夏天相比,我们农业队冬天每天早上出工晚一点,晚上收工也早一点。</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收工往宿舍走,路过马站时,听到悠扬的竹笛声和扬琴声从屋里传出来,我便跑过去趴窗户往里一看,就看见许涛端坐在一个扬琴的后面,手里的一对“竹锤”在扬琴上飞舞,王树桐站在许涛身后,吹着竹笛,清脆而柔和的笛声和悠扬悦耳的扬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美妙旋律,听得我如痴如醉,没想到笛子和扬琴合奏,竞能产生这么好听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我上中学时曾吹过竹笛,但扬琴我过去却没接触过,怎样才能打好扬琴呢?好奇心驱使我推门而入,向许涛请教怎样打扬琴。</p><p class="ql-block"> 许涛当时跟我介绍说:“扬琴是我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音色美,表现力强,即能独奏、重奏,又能伴奏,在乐队里承担着指挥角色,被称为乐团之魂。”还告诉我说:“打好扬琴最重要的是练好手中的一对琴竹,在用琴竹敲击琴弦时做到两只手熟练协调,运用自如,才能打好扬琴。”</p><p class="ql-block"> 听了许涛的介绍,引起了我对扬琴的极大兴趣,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打扬琴。此后一有时间我就跑到马站,向许涛请教打扬琴的技法,许涛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扬琴演奏中的轮竹、拨弦、颤竹、揉弦、滑抺音等几种常用技巧和这几种技巧在乐曲演奏中的运用,边讲解边为我做示范。</p><p class="ql-block"> 我在许涛的指导下,反复练习这几种技巧。春播前,调到校部食堂协助赵师傅做饭后,我主动要求做“火头军”,在食找一双竹筷作“琴竹”,把窗台边缘作“琴弦”,利烧火做饭的间隙练习打扬琴技术,虽然打扬琴技术最终没有练成,达不能够独奏或伴奏水平,始终也没能独立操作扬琴演奏,但在与许涛学习打扬琴过程中,却培养起了对文艺表演的喜好。</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夏锄前,林甸县评剧团到五七干校排练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时,我被抽调到剧组,扮演新四军战士,多次参与演出。</p><p class="ql-block"> 到克山萌芽学校上学时,我被选拔到学校文艺宣传队,参加萌芽学校校史节目演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克山萌芽学校时与同学赵志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左)孟庆伟(后右)习练乐器</p> <p class="ql-block"> 入伍后,在部队一直是文艺骨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部队服役期间习练大提琴照</p> <p class="ql-block"> 退休移交到齐齐哈尔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管理后,我和老伴单雅波都被吸收到干休所文艺宣传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延安与老乡一起打腰鼓照</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参加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节目演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加干休所庆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国六十周年文艺节目演出照</p> <p class="ql-block"> 2011年,我和老伴参加排练演出的歌伴舞巜歌甜花香》、《军休二所来了郝记者》和《深深的庭院》三个节目,在参加全省军休系统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中,均获得演出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加干休所排练节目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排左起第1人为老伴单雅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排左起第1人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 经历使我深深感到,这人呐,啥工夫都不白下,只要有“技”在身,需要的时候都能用上。</p><p class="ql-block"> 感恩岁月深处这些久违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