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厂里的青年突击队

南端视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邓斌</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一天早晨,以前的工友周友南、江永坚突然给我送来几幅旧照片。这是我们厂里的青年突击队全体队员合影的照片,拍摄于1974年12月,距今已有50年了。当时,我还在徐闻县农机修造厂当学徒,这张照片里面也有我一员。</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农机修理制厂青年突击队队员合影,图中从前二排右倒数第三位为作者当年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那支青年突击队,要追溯到1974年中旬徐闻县农机修造厂的那场机耕船制造大会战期间。当时,厂里承接到县经委下派30台机耕船的制造安装和叶轮加工的最重大任务,要求必须在三个半月内完成。由于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等因素,厂团总支决定从各车间挑选出86名年轻力壮、思想向上,技术素质高的青年工人组建了一支青年突击队,队长由厂团总支书记廖东来担任,每个车间还下设一个突击小组。当年7月1日,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统一由厂党总支书记何祖荫授旗。那时,厂里叫得最响的就是青年突击队,即有急难重险任务时,青年突击队首当其冲。</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徐闻县农机修理制造厂全体团干及团员合影,图中第二排左六为作者当年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的七月,大地热得像个蒸笼,让人坐立不安,就是在树下乘凉也感到急躁。当时地表温度已达35摄氏度,车间内没有空调,只有“隆隆”轰鸣的自制大型电风扇,吹来吹去都是地面的热风。闷热的外面工场上,更是身处高温笼罩,队员们汗如雨下,一个个的皮肤都被晒黑了,甚至热得脱了层皮。虽然很累,虽然很苦,然而我们的这帮突击队员还是苦中做乐。在队长廖东的带领下,大家常常以唱支歌解解乏,或者工友间讲个笑话解解闷。大家实在累极了,走不动了,就原地坐下,休息片刻之后继续战斗。因为我们的突击队,为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让这30台全湛江市领先创新的机耕船早日投入使用,造福农民兄弟,同时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特殊的突击队员身份。</p> <p class="ql-block">  共青团铸造车间支部全体团员合影,图中第一排左3为作者当年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机耕船会战中,青年突击队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回想为期三个余月的机耕船的制造安装过程,遇到了许多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为原本紧张而又繁忙的设备加工、安装、调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全体突击队员不畏难、不怕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有的队员身兼数职,加班加点,有的队员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放弃了很多的周末休息时间。还有不少队员由于没干过钳工安装的活,出现铁锤砸到手指,铁皮割伤手流血等情况,但他们都轻伤不下火线。为了尽早完成新机的验收工作,队长廖东经常是结束白天的安装工作后,继续配合厂里的工程师连夜进行设备调试,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由于工作的强度较大,队员钟国琼、毛光能都先后患上了感冒,但钟国琼吃了点感冒药,继续工作;而毛光能在发烧至38.5°的情况下,连续在厂部医务室打了三天针,每天打完针后就接着又加班加点地投入紧张战斗。当时,我也因低血糖症,由于疲劳过度,扛着扛着就栽倒了,几位工友赶紧把昏迷中的我背到厂部医务室治疗。我醒后,又自觉回到突击队之中。在大会战现场上,队员周友南迎来了自己的22岁的生日。我们几位比较亲密的队员就围成一圈,用 “突击餐” 中 的面包当蛋糕,用几支香烟当蜡烛,给周友南简单地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 作者当年的工作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在我们这支突击队中30%是青年女工,她们都是主动请缨加入到队伍来的。女队员们说:“男同志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百日大会战中的一天,女工突击小组的姐妹们正在调试刚安装好的第一批新机。突然,一台机耕船恰好启动后失控,“哒哒……”地像脱缰之马向工场这边“冲”了过来。江永坚、马云翔、陈碧英、吴小宁、梁云等见状,勇敢地冲上去,大家用力紧紧扣住机耕船身躯……此时,机警的江永坚迅速跻身爬上驾驶座位上,只见她手脚一齐来操作,熟练地减小油门、踏住刹车,这匹“野马” 终于被降服了,旁边的人被吓得目瞪口呆,可她仍然是那么沉着,脸不改色心不跳。这群年轻漂亮的姑娘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巾帼不让须眉,真实展现了那个年代青年女工“学铁梅、做铁梅”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工友江永坚在工作岗位认真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想往事,记忆犹新。当年的徐闻县农机修造厂青年突击队确实是县里青年活动中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这支伍队主要的特点是队伍规模庞大、思想境界高,并且持之以恒,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坚持了数年,经过了厂里的30台机耕船大会战、350匹柴油发电机组安装大会战和大水桥水库堤坝抢险等多项特殊任务,且又完成得非常出色。</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这支突击队得到了湛江地委副书记、团地委书记王美季给予的很高评价,并荣获了省和湛江地区的先进;我们的突击队长廖东被评为省“100位先进青年突击队长”, 同时他又是第一个在我们突击队青年中光荣入了党。次年即1975年7月,我同江永坚等10余位青年也相继踏进了党的门槛,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p> <p class="ql-block"> 50年后,部分突击队员</p> <p class="ql-block">  当年厂里的青年突击队长廖东,时任廉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湛江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退休后,现任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湛江市委讲师团团长、湛江市经济开发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作者当年的入党员介绍人黄木基师傅,后调往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农场任供电公司经理</p> <p class="ql-block">  黄木基师傅重访徐闻县农机修理制造厂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作者退休前为徐闻县宣传、新闻工作者。退休后,继续奋战在徐闻县革命老区第一线,近10年曾2次荣获广东省革命老区宣传工作特别贡献奖。上图为作者退休前的留影,下图为作者退休后的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