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民宿对面的医院</div><div><br></div>4.12<br><br>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像电影《多瑙河之波》、《爆炸》、《复仇》、《斯特凡大公》、《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和《沸腾的生活》都是我们年轻时的记忆。<br><br>罗马尼亚的历史悠久,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可以回溯到公元101—104年,今罗马尼亚之名由Roman和ia组成,这是东罗马帝国在中后期的正式国号,而ia(尼亚)则是拉丁语后缀,表示“……族群居住的地方”。1881年罗马尼亚王国成立,从德国请来了国王卡罗尔一世(Carol I),在位48年。二战之后,罗马尼亚是前苏联的卫星国,齐奥塞斯库统治多年,直到80年代末。现在的罗马尼亚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也刚刚加入申根区,可以自由来往许多主要欧洲国家。<br><br>我们的飞机到达布加勒斯特时,边防官员只是检查一下护照,没在上面盖章。出境时,边防官员找了半天入境章,最后恍然大悟,你们是在希腊入境申根区。之后,在其他巴尔干国家就不停地要办出入境手续。<br><br>从机场到城里,我们叫了Uber的网约车,很方便,也不用担心被宰。后来还用过特斯拉专用的网约车app,叫来的都是特斯拉车。 我们住在市中心的一所民宿里,很老的建筑,房顶特别高,所有的门都包着皮革,想必当初装修是下了本钱的。对面是布加勒斯特最老的医院,离老城非常近。 住下后到老城里找地吃晚饭,我说要吃中餐,领导心里不愿意,但还是随了我。找到一家“北京饭店”,果然不出领导所料,都是给西式中餐,这里中国游客很少,也难怪除了装修,别的都西化了。后来我再也没有要求吃“中餐”了。 <div><br></div><div>4.13<br><br>开始游城,从老城开始,街上涂鸦很多,看来他们不太爱护自己的市容。不过比阿根廷人好一点,没有在纪念碑上涂鸦。</div> 革命宣传画 这是布加勒斯特城市推广最多上镜的角度 在古老的修道院"Stavropoleos" Monastery,偶遇纪念一位东正教圣人的活动,当地的男女老少都很虔诚地投入其中。 最后的游行仪式 当年齐奥塞斯库为了修建他的雄伟项目——人民宫,拆除了很大一部分的老城,被遗留下来的现在成了宝贝。<br> 出了老城,就是统一大道(Bulevardul Unirii),一端是布加勒斯特喷泉。 <div>另一端就是齐奥塞斯库给这个国家留下的最后痕迹---人民宫,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重的建筑。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据说是齐氏看到朝鲜平壤市容后,产生的奇想。现为国民议会所在地,可以进去参观,但肯定要走很多路,被领导拒绝了。</div><br> 其实很多游客就像这位自拍的美女,几千米之外留个影就行了。 广场上有一个德国人的旅游团大巴,他们也没进去参观,导游带着他们进了附近的一个小修道院,我们也跟着去瞧了一眼。 购物回来的修士 接着前往凯旋门(The Triumphal Arch),是为纪念一战而建。二战中,罗马尼亚是和德国结盟的,直到苏联红军打过来,亲德的政权才被推翻。凯旋门旁边是巨大的城市公园—--King Mihai I Park,非常热闹,很多市民在这里休闲。<br> 偶遇一对扮成日本人的情侣,堂而皇之地享受阳光。 国家音乐厅(The Romanian Athenaeum)是一座非常漂亮有特点的建筑,一定要入内参观,但是门票要10列伊,只收现金,还不能用欧元,我不得不去大街上现找ATM取钱。 音乐厅的顶部曲线设计,仿佛和着音乐的旋律 华丽典雅的内饰 美轮美奂的大厅 大厅中央是作曲家乔治·埃内斯库的雕像。二战后,他一直在巴黎生活,最后长眠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但他在罗马尼亚仍然享受着崇高的地位。他作品也满是罗马尼亚情结:《罗马尼亚音诗》和《罗马尼亚狂想曲》。 谭盾和阿姐(Argerich)都在此演出过 音乐厅前的不少学生在合影 <div>卡罗尔一世国王雕像,后面是中央大学图书馆。<br></div><div><br></div>再往南走,就是著名的“革命广场”,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改变了罗马尼亚的历史,也是东欧巨变中,最为血腥和惨烈的国家。 内务部大楼,以前是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党部。 大楼中央的阳台,曾经是齐奥塞斯库权利的象征,是他发表主要讲话的地方。 <br><div><br></div><div>89年12月21日,在大楼前广场举行集会,近10万人被动员参加。 齐奥塞斯库没想到,集会转变为一场反对他的抗议示威,并且开始蔓延,街头镇压的枪声不断……</div><div><br>22日,齐奥塞斯库手持喇叭,再次出现在阳台,向示威的民众喊话,争取支持。但很快就被骂声轰了下去,他从楼顶坐直升机逃离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div><div><br>23日凌晨,逃亡中的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抓,25日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史称“七日革命”。<br></div> 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发生过激烈的战斗,革命广场立了死难者纪念碑,黑色石碑上刻着1104个死者的名字。<br> 当我在街上拍照时,领导本来站在街对面看着,后来嫌我磨叽,准备去边上坐一下。一转身,突然发现一个中年男子就站在她身后,贴得很近,吓了一跳。周围空旷,并没有很多人,哪儿不能站?他到底想干什么,现在无从而知。不过,如果想整点啥值钱的东西,肯定找错对象了,她的双肩包塞满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总的来说,这里感觉很安全的,我们没见到过黑人,亚洲人也很少,只偶遇过穆穆和吉普赛人,警惕性不用提很高。<br> 周末整条胜利大道(Calea Victoriei)封路,成了步行街<div><br></div><div>卡罗尔国王曾从法国招聘了一批建筑师,为布加勒斯特设计了许多法式建筑,因而有“小巴黎”的美誉。<br></div> 胜利大道就是布加勒斯特的“香舍丽榭大道”,沿街的坚固而又华美的法式建筑,清一色的世界名牌店。 雨伞下的餐馆是网红店,不过大多数人是来打卡雨伞,而不是吃饭。<br> 巴尔干地区最多的就是各种肉食<div><br></div> George Lazar是罗马尼亚语的奠基人,他建立了第一座罗马尼亚语学校。 晚上吃完饭,在街上闲逛,在老城里发现了一处特别热闹的地方,简直可以和爱尔兰都柏林的酒吧街媲美。行前有人说罗马尼亚很落后,街上都是孤寂的老人,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完全是不同的世界。<br> 布加勒斯特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虽然不是一线的旅游目的地,但这里的历史人文,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是一座很有活力的城市。<br><div><br></div><div>明天我们将前往特兰西瓦尼亚地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