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原名为【清漪园】它的整体风格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结合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造,但不失皇家威严。不仅湖光山色,风景如画,而且静心怡人。</p><p class="ql-block"> 亁隆帝在清漪园建造中,集总策划、设计师、监理于一身。集中了全国能工巧匠,花费近五百万两白银,历经14年才最终建成此园。</p><p class="ql-block"> 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到了光绪年间,慈禧为了在这里享受颐养天年的生活,重新修建清漪园,完工后改名为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山水三七开,昆明湖环抱万寿山,向南连接南湖、团湖,中间横跨一道西堤,水多,桥多,成为颐和园一大优势。略数一下有名的桥吧,西堤六桥: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绣漪桥,半壁桥,石桥,荇桥,苏州桥,知鱼桥,知春桥,最有名的十七孔桥,还有许多无名桥,西堤上就有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无亭小桥,桥面水平,护栏墩实,是拍摄十七孔桥的最佳位置,但谁都说不出它的名字,因为有了它,现在的西堤,实际上有了七座桥。</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里的桥共计有56座,这些桥有的是清朝传承下来的古董桥,而有些则是建国后修建的,风格各异,值得漫游品味,每一座桥,都能作为颐和园史上的经典楷模。今天主要说说颐和园的桥知多少,这座皇家园林不但风景秀丽,建筑风格理念也别具一格,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园林处处皆有诸多的水桥、旱桥,石桥、木桥、长桥、短桥,拥有单孔桥、多孔桥、有直桥、折桥、平桥、亭桥、廊桥、矮桥、无名桥、还有闸桥……等等。</p> <p class="ql-block">最高的桥——绣漪桥</p><p class="ql-block"> 当您从颐和园南边的如意门走进来,绣漪桥也就近在眼前啦。它连着昆明湖和玉河(元代叫高粱河),是东、西堤的分界点。这座高高拱起的石桥,虽然和玉带桥颇为相似,但却是园中最高的桥,高9米,两侧各有青石台阶43阶,且桥正中的雕栏上还镌刻有乾隆手书的匾额和对联。当年帝后往返于昆明湖,此桥正是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绣漪桥是颐和园东南角的一座高拱石桥,与玉带桥有些相似。被称为颐和园的“南大门”,是昆明湖和高梁河的一个连接点,从乾隆时期至清朝末年,凡是从城内进入昆明湖的龙舟或是从昆明湖返回紫禁城的御船,都从此桥下通过。为满足能行驶大船的要求,建成了高拱形单孔桥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位于昆明湖东南与长河的交汇处,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绣漪桥的造型仿照江南水乡的单孔石桥建造,桥身呈东西走势,高跨在昆明湖流入长河的出水口上,过去北京的老百姓都习惯地把它叫做“罗锅桥”。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桥身两侧刻有一副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撰写。</p> <p class="ql-block">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最南侧,也是水路进入颐和园的第一桥。开放为公园后,为游人车辆通行方便,在绣漪桥南侧加建一平桥。这座平桥的外面,就是南如意门通往玉渊潭公园与紫竹院,动物园方向河道,名叫:昆玉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颐和园最南端'引水渠'上的三孔钢筋水泥桥,这引水渠的作用是向昆玉河送水,这桥紧临西堤南侧入口。</p> <p class="ql-block">西堤</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西堤上有六座桥。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在景明楼南侧,柳桥北侧还有一座石桥,名石坪桥,但石坪桥并未列入六桥之内。</p> <p class="ql-block"> 柳桥位于西堤最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界湖桥,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并易名柳桥。桥名源自柳色,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p> <p class="ql-block"> 石坪桥位于景明楼南侧,柳桥北侧。游客常把这座石桥叫做无名桥,其实这座石桥是有名字的,只是桥边没有给其立牌,这座桥叫石坪桥,但并未列入六桥之内。石坪桥实为一座闸门桥。</p> <p class="ql-block"> 景明楼位于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名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句。建筑形式仿自元代赵孟《荷亭纳凉图》,为四面抱厦,计有正楼3间、配楼2座各面阔3间,穿堂殿5间,抱厦殿5间,净房2间,方亭2座,游廊66间。咸丰十年(1860年)景明楼毁于英法联军。1991年始得重建。景明楼主楼1座,南北配楼各1座。三座楼均为2层,上下层均为面阔3间,进深1间。主楼下层四面出厦。景明楼主楼庑殿歇山顶,配楼棚歇山顶。游廊、方亭、净房等未重建。</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p> <p class="ql-block"> 练桥位于镜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方顶。</p> <p class="ql-block"> 镜桥位于玉带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以唐朝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得名,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1950年拆除倾危的桥亭,1953年重建。镜桥为一平两坡式,桥下一方形桥孔,桥亭八角重檐圆顶。</p> <p class="ql-block"> 玉带桥位于豳风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是西堤上惟一的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高约8.7米,有60根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38级台阶。玉带桥的桥体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形象生动,反映了雕刻工匠的艺术水平。东立面正中栏板上镌刻石额“玉带桥”。这座桥是当年乾隆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西堤玉带桥</p> <p class="ql-block"> 豳风桥位于界湖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桑苎桥,后因避讳咸丰帝奕詝的名字而改取《诗经》中《豳风》诗意为桥名。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桥南北方向坐落,桥亭长方形,重檐四脊攒尖方顶,面阔3间。桥的西部还建有耕织图、蚕神庙、织染局、络丝房、水村居等颇具江南特色的田园村舍,有江南水乡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 界湖桥位于西堤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上原有桥亭一座,今无存。清漪园时西堤南端之桥名界湖桥,西堤北端之桥名柳桥,光绪十二年修建颐和园时,互易了两桥的名称。顾名思义,界湖桥以分界湖水得名。桥南北方向坐落。</p> <p class="ql-block">三孔无亭之桥——界湖桥</p><p class="ql-block"> 界湖桥顾名思意是连接两湖之间的界桥,它连着昆明湖和后湖,是一座三孔平桥。</p><p class="ql-block"> 界湖桥位于西堤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上原有桥亭一座,却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时惨遭烧毁,至今没有恢复。清漪园时西堤南端之桥名界湖桥,西堤北端之桥名柳桥,光绪十二年修建颐和园时,互易了两桥的名称。顾名思义,界湖桥以分界湖水得名,桥南北方向坐落。</p> <p class="ql-block"> 耕织图向南路上的无名桥,这座桥虽然没有名字,但在颐和园西部位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座桥连接着耕织图至颐和园西南地区的行人和车辆的通行。也给园区增加了环境的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北侧双桥:</p><p class="ql-block"> 此桥在进北如意门右行,这里有一座双桥,它是京密引水口进入颐和园第一座铁桥,现以弃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水泥平桥,它的作用如同南如意门的平桥一样,起着游人前往西堤与耕织图景区必经之路桥,也是各种车辆通过默默无闻的一座平桥。这座水泥平桥虽然无名,但作用不小,京密水源流过此桥后一分为三,向左流入后河与苏州街,再流入谐趣园。向正南流入昆明湖,向右通过界湖桥,流入西侧各个湖泊景区。</p> <p class="ql-block">唯一在斗拱上有石狮的桥——荇桥</p><p class="ql-block"> 荇桥,是颐和园里20多座古桥中的一座经典园林古桥。荇桥的名字出自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传诵已久。而这座桥取名“荇桥”,正是从《诗经》而来。桥上斗拱两边的汉白玉石狮,活灵活现,神态逼真,在众多桥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荇(xing(幸) 四声)桥位于石舫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座三孔石桥。桥以水中荇藻命名,东西向跨越在万字河上。桥亭面阔3间,重檐攒尖方顶。花岗岩石桥基,亭柱下脚各有石狮2个。桥两端各有一座4柱3楼冲天牌楼。东牌楼题额:蔚翠、霏香,西牌楼题额:烟屿、云岩。牌楼为1992年11月复建。</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西吊桥</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东吊桥</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木桥</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石桥</p><p class="ql-block"> 苏州街上的石拱桥是园内最小的石拱桥,乾隆年间建的。修复时新安的栏板,但不协调。经由石拱桥抵达苏州街,曾经店铺里的店员都是宫女太监扮的,那些琳琅满目的饰品令人爱不释手,店内的一切摆设都是那么新鲜,这也使得这座桥显得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三孔桥</p><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后溪河上的三孔桥,北面是北宫门,南面是“慈福”牌楼,桥下两侧是买卖街的各样商铺。进入北宫门前往四大部洲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三孔桥</p> <p class="ql-block">寅辉城关石桥</p><p class="ql-block"> 从此桥经过,总会有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之感。何必偏要去江南小镇呢,眼前不就刚好能满足您的一份心愿嘛。</p><p class="ql-block"> 寅辉城关石桥位于后御道寅辉城关西侧,高架在涧沟之上 是颐和园最高的单孔石桥。城关石桥紧靠着城楼,石桥是左控山谷,右临后湖,横跨在高达10多米的深涧上,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 它建于清漪园时期 为石质,单孔,高足有十多米 桥拱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杆为罗汉板 儿,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古桥 桥面和栏杆都用木头包围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寅辉城关单孔石桥下的苏州街南岸木栏杆石桥。</p> <p class="ql-block">后溪河木桥</p> <p class="ql-block">后溪河上水泥桥</p> <p class="ql-block"> 苏州街后溪河西侧有一处双桥半壁桥和林彪桥,林彪桥是唯一用人名命名的桥。</p><p class="ql-block"> 半壁桥位于颐和园后溪河(后湖)最西侧,它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此桥是西宫门(如意门)进入颐和园的必经之路。穿过宿云檐的门洞北行,有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呈南北方向横亘在后溪河上,这座单孔的石桥名为半壁桥。此桥为清漪园时的建筑,桥拱高大,桥下可以通行皇帝的画舫,桥上连接南北御路,是通往万寿山西部的必经之道。半壁桥的旁边,还有一座用水泥构造的相对平缓的桥梁,它也有一个名称,叫林彪桥。</p><p class="ql-block"> 据说林彪曾经在颐和园住过一段时间,当年为了让他乘小轿车进出方便,专门修建了这座石桥,所以园内老职工把它叫做“林彪桥”。如果您想从如意门进入颐和园,从这儿走是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半壁桥:为乾隆年间清漪园的遗物,为单孔拱高石结构的桥梁,上下个38级台阶,几百年来仍然屹立,精湛优美,其拱高顶端东西各有一精美的蜗状水兽,用于守桥观水镇灾,为亁隆年间珍贵石雕遗存。</p><p class="ql-block">注:半壁桥的高度仅次于西堤的【玉带桥】和南如意门的【绣漪桥】是颐和园第三高桥。</p> <p class="ql-block">半壁桥石阶</p> <p class="ql-block"> 在半壁桥旁边还有一座仿赵州桥的水泥平桥,民间称林彪桥。这桥的历史故事版本很多。但最靠谱的说法是,林副统帅在六十年代未常在颐和园的清华轩休养居住,那么他老人家在战争年代落下很多病疾,加之专车只能开到半壁桥,如此上下半壁桥很吃力,再走到清华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而后就有了再建一座平桥的动意,方便他老人家直接到清华轩,免受徒步劳累之苦。在1970年开始建造,至1971年9月18日落成。可惜他老人家一天都没享受这座桥带来的便利,于是乎在1971年9月13日命归西天。</p><p class="ql-block"> 当时这座桥起名为“双木桥”顾名思义【双木】为林也。后来有关部门讨论这座桥保留还是炸掉,最后达成一致【保留】,因根据今天的园林全方位管理,有利于方便消防车和运输车能够通过。</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座桥,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各种大小车辆频繁出入万寿山西区,而且大量游客还是愿意走这座平桥,只有少数的游客愿意攀登三十八级台阶,重温屹立几百年半壁桥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一眼看三桥,林彪桥,半壁桥,界湖桥。</p> <p class="ql-block">船坞南侧的木栏杆曲桥</p> <p class="ql-block">最有情调的桥~七折桥</p><p class="ql-block"> 七折桥位于万寿山西麓,和荇桥一样也是链接小西冷景区的桥,只是荇桥在万字河的南端,七折桥在北端,北临大船坞,东临【宿云檐】城关。七折桥为红漆木桥,桥面有七道弯,一个小小的变化改变了直桥的呆板,增加了情趣。</p> <p class="ql-block">进入佛香阁大门的石桥</p> <p class="ql-block"> 金水桥位于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的第一进院落。金水桥是当年光绪年间大臣给慈禧祝寿行礼的分界线,桥以北是一品大臣行礼的地方,以南为二品大臣行礼的地方,三品以下的文武百官只能跪在排云殿外。</p><p class="ql-block"> 汉白玉金水桥横砌于方形荷池之上,既满足了建筑景观的搭配,同时又满足了建筑防火的实际用途,是一座两全其美的结合体。</p> <p class="ql-block"> 养云轩小石桥:坐落在长廊东北端【养云轩】门前的葫芦河上,小石桥长约七米,桥身为汉白玉单孔拱桥,南北向坐落,桥上东西各有五块汉白玉栏板,桥头有报鼓,桥虽然不大但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清华轩</p><p class="ql-block"> 清华轩,前身为清漪园时期的五百罗汉堂,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今仍存八角形水池、汉白玉石桥、乾隆御制平定准噶尔碑等遗物。光绪重修颐和园时,在罗汉堂的基址上建成了这组前后两进的院落,取东晋谢混《游西池》“水木湛清华”的诗意命名,前后院之间有游廊相连。</p><p class="ql-block"> 清华轩:位于排云殿宫垣西面,前身为【罗汉堂】。进入正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精美单孔石桥,它的池边为八角莲座护栏,花岗岩桥体,拱顶有兽首,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此桥整体建筑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年间重建,更名为【清华轩】,从清末到建国在这里住过好几位知名人士……</p> <p class="ql-block">清华轩内有一座非常精美的'八角功德池'护栏桥'……只因清华轩如此清静,精美,才出现从民国到解放后,先后出现三位历史人物居住于此。在民国时期,居住在【清华轩】是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他曾一度是“洪宪皇帝”袁世凯的接班人,一住就是12年,直到1949年3月他被请出【清华轩】时,他已年过七旬,现状是一贫如洗。幸好他的表亲张伯驹收留了他,并一直接济他,直到他80岁去世。</p><p class="ql-block">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迀抵北平至建国前这段时间,周恩来也曾在【清华轩】住过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六十年代末,林副统帅也常到【清华轩】居住与疗养。</p><p class="ql-block">而纵观历史:在【清华轩】居住过的两位历史人物,同样接班人,可惜两位都没有功德圆满。</p> <p class="ql-block">乾隆最常走的桥——知鱼桥</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里的“知鱼桥”一名,从《庄子·秋水》得来。(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因一段对话而得来一桥名,想想也还蛮有趣的。据说乾隆皇帝最喜欢谐趣园,这座“知鱼桥”曾留下他数不清的足迹。如今您徜徉于此,有感知到乾隆帝当年逗留在这儿的心绪吗?</p><p class="ql-block"> 知鱼桥是谐趣园里重要的点景建筑,桥身平直,贴近水面,栏杆低矮,便于凭栏观鱼,坐赏园景。站在桥上可以俯看红鱼悠游,与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异曲同工。知鱼桥的名字取自《庄子·秋水·濠上》中庄子和惠子在过桥观鱼时互相辩论的典故。桥柱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数首和知鱼桥有关的诗作及唱咏风景的联句。</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湖北侧的半步桥</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游廊下的入水桥</p> <p class="ql-block">由清琴峡流入谐趣园的入水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谐趣园最北端非常偏僻的小桥,它是从苏州街后河引水入谐趣园的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南侧游廊出口的知春桥,也叫引廊桥。</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平桥</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知春亭时为方便慈禧上岛游览,特意在亭的东面添建了一座平桥,使原来的湖心小岛与湖的东岸相连成现在形式。现存平桥两座,东、西向坐落,建筑面积104.84平方米,高2.55米,桥下7孔,花岗石桥墩,桥上一平两坡,两侧22块栏板,24个望柱,涂深红色的油漆,桥西云步踏垛二步。</p> <p class="ql-block">材质最特殊的桥——无名桥 </p><p class="ql-block"> 这座通往知春亭的桥特殊在哪儿呢?您往它的构造上看。它是座木石结构的桥,这一抹红彩确实很亮眼。</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西侧通往湖心岛木桥</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东岸双桥,紧临文昌阁城关南侧"一座闸桥,一座辅桥",这座闸桥当年起到昆明湖蓄水与泄洪功能的桥。可是在光绪年间建围墙时,把这座乾隆年代打造的桥弃之墙外,直至九十年代颐和园东墙外扩时,才重新圈了进来。</p> <p class="ql-block">最长的桥——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 若您想前往南湖岛,去看岛上的琼楼玉宇,那么飞跨于南湖岛和廓如亭之间的十七孔桥,便是唯一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券(xuan,四声)洞连续而成,建筑面积1237.73平方米,是园内最大、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两侧有白玉石雕成的栏杆,在石栏之间的128根望柱,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 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望”。要问园内之桥谁最长,十七孔桥属第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戏楼的旱地廊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