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绍兴的鲁迅故里......

国强

绍兴行之一:<div><br></div>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目前已是绍兴市最具古城风貌的一条历史街区,包括鲁迅祖居,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在上海的生活中,曾不止一次地瞻仰过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公园,也走过从景云里至山阴路的“鲁迅小道”;那条三十年代的“小道”,是鲁迅生命最后十年的上海历程,他完成了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而绍兴的“鲁迅故里”,它是鲁迅的出生地,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和学习的场所;是鲁迅早年生活的故土,也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走进绍兴的鲁迅故里......</p> <p class="ql-block">  东侧的鲁迅祖居,是真正意义上的祖宅,也叫周家老台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厅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里面陈列的是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以周家老台门的建筑格局为基础,充分展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p> 周家老台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 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朱安(1878—1947),绍兴人。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奉母亲之命回绍结婚。鲁迅对朱安无爱情可言,他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故里有很多图文资料,尤其是介绍了鲁迅和他的两个兄弟的一些事情。鲁迅是家中的长子,周作人是家中次子,妻子是日本人,周作人在学术上也是很厉害的,可惜后来做了汉奸。周建人是家中三子,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建国后做过省级领导。<br><br> 绍兴鲁迅故居,也叫周家新台门,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此;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故居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p class="ql-block">  我从鲁迅祖居穿梭到鲁迅故居,这里会让你感受到鲁迅先生太多的童年美好回忆。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在竹园边走边看,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了。</p> 让我印像最深的是鲁迅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都是当年的原物。在三味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我在此停留了很长时间。<br>  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少年时的私塾教师。 书屋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及两边柱子上的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羮有味是诗书”。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来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br>  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使鲁迅受益匪浅。鲁迅在此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鲁迅曾经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与我毫不相干。”然而尽管如此,鲁迅对三味书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它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鲁迅少年时私塾教师寿镜吾先生的书房,这是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一会儿便来到了厨房。厨房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那是当年的“忙月”(季节工)章福庆为周家所做的原物。<br><br> 章福庆的儿子章运水和小鲁迅年纪相仿,“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鲁迅就是在这厨房里和他初次见面,成为好朋友的。运水教鲁迅怎样捕鸟,讲述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br>  1921年,鲁迅在创作著名小说《故乡》时,以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鲁迅故居后园,翻过这道墙便是百草园,百草园是周家原已荒芜的菜园,是童年鲁迅休憩和玩耍的乐园,常在这里玩耍、捕鸟。 游人纷纷来到百草园,目睹一下百草园的风采。鲁迅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br><br>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它为新台门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br>  关于百草园的详细情状,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br><br>  百草园童趣,三味书屋启蒙,鲁迅由此起步,走向人生,走向世界,卓然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卧室,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鲁迅回绍兴任教,这是他当年的卧室。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 鲁迅生平事迹的纪念馆,藏品丰富,陈列厅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手稿、书信、图表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和发展历程。<br> 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br>鲁迅:《鲁迅自传》 家庭破落的磨难。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比明白了许多事情。<br>鲁迅:《致萧军》 在广阔天地里。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傳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br><br>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俯首甘为孺子牛。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鲁迅;《两地书》<br><br>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光辉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座右铭。 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在鲁迅故里的风情街上,耸立着“民族脊梁”的碑文。<br><br>毛泽东主席在鲁迅八十寿辰时曾题写:<br><br>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br><br> 鉴湖越台名士乡,<br><br> 忧忡为国痛断肠,<br><br> 剑南歌接秋风吟,<br><br> 一例氤氲入诗囊。<br>  <br><br> 鲁迅先生风范永驻,鲁迅精神长存,光耀大地。绍兴,哺育了一代精英鲁迅。<br>  <br><br>文/摄影 国强<br><br>2024年5月14日<br><br> <br><br> <br><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