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再读我的舅舅——郑海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罢杜明杰先生撰写的我的舅舅人物传记,百感交集。随着传记的文字展开,我的舅舅——温文尔雅的舅舅又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的舅舅就是北府老张——郑海泉。从我的记忆中,我婆(外婆)就叫他的亲生儿子——我的舅舅为“老张”,那时候也就认为是个“小名(乳名)”,一直以为舅舅也是按照民间的习俗,是为了好管,认在一个张姓人家叫老张的。读了此篇文章,才知道舅舅的乳名是一个与神相关有神护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舅舅高高的个子,喜欢背着手说话,很有学者风范。舅舅是一名中医医生,他给病人把脉针灸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最深,我时常能听到他讲“脾土”,但是由于那时候我年龄很小,也许是没有学医的天赋和基因,虽身为外甥,却没有“打灯笼——照舅”,没有去参悟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医学。我也曾经学着舅舅的样子照猫画虎找足三里,找合谷穴,找内关外关穴位,在自己的手上腿上试着用最细最短的银针扎针,那不可言状的痛麻酸胀很难受,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学下去,只敢在穴位上用手指点按揉捏与推拿按摩一点儿都沾不上边。回忆起来,如果当时能跟着舅舅好好学习针灸,认真淘宝,也没准会掌握使用一些最基础的医疗知识,而不至于在我插队期间,为同宿舍的韩丽娟打针,两次才把药水打进去,韩丽娟疼得流眼泪,我也吓得额头直冒冷汗两腿颤抖两手冰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舅舅秉承祖训,不仅是一个天资聪颖谦虚好学,精益求精医德医风高尚口碑极高的好中医,也是医文兼修才学渊博享誉甚广的尚书之后郑门才子。 从舅舅给他的长孙起名(郑相如)就可以得知舅舅的国学基础是很深厚的,而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是我们上初中时才学的语文课文。还有,我的几个表姐妹名字中,就有“中”“秀”“慧”的字,取义汉语成语“秀外慧中”,出自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舅舅,生在鄂城长在鄂城,后从圣寿寺女校上学,又走出乡宁到大山之外的新绛求学,舅舅的一生,经历了一个个历史大变革时期,他的一生,留有深深的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着此篇传记,一个从青年时期到中年、晚年时期的熟悉却又陌生的舅舅依次在我的眼眸中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腥风血雨的国难中,青年时期的舅舅也是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意气风发一腔热血的爱国青年。然而,在那十年动乱不堪回首的文革时期,他却因此而遭厄运,一次批斗会上惨无人道的打手用刺刀扎入他的大腿,血流如注,舅舅是怎样挺过来的?舅舅是用怎样的坚强,怎样的信念撑过那段难熬的日子?那年那月,批斗游街,抄家,查户口,抓人,武斗,满街的大字报,那时的山城,是充满了恐怖的山城,在东街小学读书的我,耳闻目睹了多起惨剧——多少人受不了非人的迫害,有人投井有人上吊,有人跳下城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之后,舅舅落实政策恢复职业,改革开放以后在领导岗位医学领域潜心专研著书立说,多少疑难杂症迎刃而解,作为晚辈,我为舅舅在中医学领域的建树感到自豪欣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着传记,读着舅舅,读到关于尚书府的北府大院,读到郑家北坟拆毁,我在记忆中一点点一点点的搜捋复原着历史与现实中的、尊祖郑崇俭的尚书府及毁损无存的郑氏北坟的记忆。我年龄小,没有见过尚书府的牌楼,但北府的一对儿大石头狮子在我的童年里印象里是最深刻的,两只青石雕成的狮子位于当时的东街食堂门外两侧,我和北府大院里还有东门下、南胡同、寺坡、疙瘩上、崖窑、南府、桥沟一带的孩子们都喜欢在这里玩耍。这两只大石头狮子,狮子的头部样貌与杂技团舞狮的在狮子很像,嘴里的石头绣球会滚动却掉不出来。这两只明朝时期精心雕琢出来的青石大狮子威风凛凛是那样的精致,那样的可爱,路过的人们总要伸手摸摸它,尤其是那个绣球和小狮子更是获得了人们更多的爱抚。诞生在明朝的历经几百年风雨岁月的大石狮子,历史没有保护它,早已粉身碎骨的它与它的灵魂都掩埋在乡宁老城街道的泥土里。想起与我的童年相伴的那对石狮子,真的有太多的不舍。如果,在开通老城街道时,能把他们移动一下保留下来该有多好,可是,现实当中又哪来的如果,那种失却,是一种在心底永远抹不去的隐隐的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着传记,读着舅舅,读到舅舅在毁损不忍目睹的郑家墓园为森森白骨焚香烧纸的那一幕,我哭了。我懂舅舅的无奈无助,舅舅心中的痛,我能体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家坟,人们俗称北坟,是郑氏宗族墓园。其墓园建筑群落规模宏大壮美肃穆,听老辈人讲有郑氏族人清明节祭祖“坐寒食”的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修筑东门桥,郑氏墓园被拆毁,其石牌楼石坊墓碑等墓园构件都用做了建东门桥的桥墩和铺装桥面的石材。我清楚记得,桥面两侧的石围栏,是一种仅次于汉白玉的质地很细颜色为浅米色含有石英砂的巨大的石岩开凿的,本地并没有这种岩石,这种石材不知开采于何地,怎么运来,又由哪些民间刻石高人凿刻,每块石围栏石柱以及顶端的石雕都非常精美。围栏为长方形,上面有外圆内方的钱币样镂空凿刻一尺见方的孔洞,每逢夏季罗河下山水(发洪水),我们个子小的孩子就蹲下来脸贴在这些钱币孔洞上看山水;而镶嵌着这些长方形厚实的石板面的立柱顶端则有着更加精致美轮美奂的石头饰物:有八个面的石头绣球,有歪嘴嘴的大石头寿桃,还有玲珑可爱的石头小狮子,还有圆滚滚的石头大圆球,这些明清时期的能工巧匠们精雕细琢的吉祥物是一件件艺术珍品,城里的人们在这座桥上夏夜乘凉听满河蛙声,或倚靠或踱步,享受贯河的凉风带来的惬意,这些精美的石头装饰了乡宁山城的记忆,陪伴着这座城里的人们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这些墓园的石坊构建有幸从护卫郑氏列祖列宗的北坟来到东门桥成为大桥的一部分,成为守护行人安全装点市民生活的忠诚卫士,那曾矗立在列祖列宗坟前的墓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依稀记得铺桥面的墓碑上都凿有“□□□□顕考之墓”、“□□□□顕妣之墓”字样,这些墓碑选用的石材考究雕刻字体雍容典雅端庄大气,然而,这些墓碑在让天堑变通途的同时,高贵的身躯在车辆重压骡马行人踩踏之下,泥泞粪土玷污早已面目皆非字迹无从辨识。多少年过去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延伸加宽,这座用郑氏北坟墓园的石材建成的高大伟岸独特坚固的乐迎东风桥,已经在多次的路街铺垫深深埋压,化作与老城和迎旭东街连接的路桥一体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鄂城是一座古老的山城,鄂城的人有感天动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岁月更迭,欣欣向荣的乡宁,一段历史哪怕是仅为沧海一粟,一个人哪怕是平凡而又平凡,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唯一,都曾闪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杜明杰先生这部体量巨大的传记,使我有机会再读郑海泉先生——我的胸有丘壑不平凡的舅舅;使我有机会在此缅怀我的舅舅,回忆一些与舅舅和舅舅那个时期的物事,并把它记述下来。</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均为杜明杰先生的美篇图片截图</p> <p class="ql-block">下边是杜明杰先生撰写的《郑海泉先生事略》的美篇网址链接</p> <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14.cn/53fui8cr?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096059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