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和家人到宝鸡市麟游县游览了九成宫遗址,了解一下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到凤翔区游览了先秦陵园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 ,了解了大秦帝国开疆拓土、统一中国的辉煌业绩;最后来到岐山县,游览周公庙,了解周朝的历史文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 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p> <p class="ql-block">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所在地原名卷阿。卷是弯曲,阿是丘陵。卷阿东、西、北三面环山,只有南边与平地相接,所以《诗经》记载“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意思是从南方飘来的和风滋润了这块土地。所以,有了“凤鸣岐山”的典故,即在卷阿之地有凤凰展翅亮嗓,风和日丽;在卷阿之地梧桐枝繁叶茂,水甜食足。</p> <p class="ql-block">周公在七年致政成王中用“飘风自南”比喻德政,告诫周成王:周朝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兴盛、崛起,是因为先辈用优良德行开创了清明仁和的社会风气,吸引了天下大批像凤凰一样的名士贤才来辅佐;是因为君臣一心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治国理念,迎来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缅怀周公德贤勤政,下诏在古卷阿为周公建祠立庙。后经历代修葺,形成了以周公殿、召公殿、太公殿为主,姜嫄殿、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到此凭吊咏怀。</p> <p class="ql-block">召公殿,创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为单檐三间硬山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姓姬名奭(shi),陕西岐山人。后封于燕(今北京市房山区),是燕国始祖,西周早期杰出的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召公一生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官居太保兼司徒,丰管教化与司法,为官清正廉洁,惠政爱民。传说他曾多次在一棵甘棠树(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刘家塬中学内)下处理民间事物,后人恩其德,故爱其树。作《甘棠》诗来歌颂他,留下了“甘棠遗爱”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岐山召亭村召公祠落成,光绪皇帝为召公祠赐“甘棠遗爱”匾额一方。</p> <p class="ql-block">还政成王,分陕而治。</p><p class="ql-block">周公摄政的第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国家局势也已玄定,于是,周公在东都洛邑举行隆重仪式还政成王,周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终止了历史上的“兄终弟及”制,开创性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存续的法统纽带。</p><p class="ql-block">还政成王后,周公和召公都希望成王居于成周,主持政事,而成王则根据当时殷人初服、东方初定的实际情况,让周公继续留居洛邑,以威镇东方。在洛邑冬祭大会上,成王宣布了这个重大决策,形成了周公与召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的格局,这也是今天陕西名称来历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太公殿,创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为单檐三间硬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式建筑。</span>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七年修葺。殿内两壁所绘壁画极为工整,颇具民俗气息,其内容为《封神演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情节。门前楹联为:"此老天下称大老;唯公终古配周公。"</p><p class="ql-block">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东海郡人。西周早期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开国元勋。后世对他的军事思想做了记述和整理,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六韬》。武王灭商后,首封于齐(今山东瀚博一带),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八卦亭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是民众为纪念周文王和周公父子演绎八卦而修。《周礼》中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夏商时期的占卜文本据说叫《连山》《归藏》,但这两部书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周文王和周公完成的《周易》则流传至今,是著名的国学巨著,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道家则称《周易》为三玄之冠,周公庙正是我国《周易》产生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八卦亭顶部的八卦画,中间是一幅黑白两色阴阳鱼,白色的阳代表天,黑色的为阴代表地,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象征世间万物根本就没有纯粹的,哲学辩证思维就来源于此,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深刻的认识到了万事万物在矛盾辩证中发展这一点。可以说周公的易经不仅诞生了玄学,也诞生了东方的哲学。</p><p class="ql-block">上面黄色的八个卦符代表着八卦的八个方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也对应着自然界中八种自然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而其外围依次排列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的外围最外面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分布,两两组合层层推理,就实现了大家常说的算卦,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八卦推理预测学。我们常说周公解梦,其实也是周公被普通民众视为其擅长推理预测的一种民间文化反应。</p> <p class="ql-block">乐楼,又称戏楼,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当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建。明清曾几次维修,仍保持独特的元代建筑风格。设计别致,屋面凹曲,古朴典雅。顶角翘上,脊聆有一宝瓶,琉璃瓦件,熠熠生辉。乐楼南边正中悬挂清道光时阿右王麟题匾额一块“飘风自南”,与原山门前照壁上“有卷者阿”组成完美的点景诗句。整个建筑座南面北,南边为歇山式顶,面阔五间、檐下带明廊、中间三间、檐下筑楼、楼下为穿堂过庭。两边各立廊柱,形成廊殿。南面两侧檐柱有清朝岐山知县徐通久所题对联:“父兄王道圣功善继善述,姜召帝师皇属一心一德”。说明周公对父亲文王的治国之道和兄长武王伐纣灭商的伟大功绩,善于继承和发展;姜太公、召公等也都能与周公同心同德、共同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北边为悬山式顶,过庭之上即为戏楼,以雕花窗棂相隔成前后两部分。前为台,供奏乐演戏;后为室,供演员换装化妆。有“出云” “入霭”左右两门,供演员上场和退场。舞台正中有“肃雍和鸣”(《诗经•周颂•有警》题额。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每逢庙会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现存乐楼为1988年落地重建,保持原有格式,彩绘光耀,面貌一新。舞台两边壁画再现了周代宫廷、宗庙乐舞的场面,使人大开眼界。这座建筑是西府地区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处古代戏楼、它是研究元代戏曲的典型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碑亭,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九脊歇山式建筑,周围石碑衬映,愈显古朴,亭顶脊饰考究,自清以后,历次大规模维修均要在此立碑刻石,以记其事,故为周公庙小型资料库。</p> <p class="ql-block">姜嫄殿,创建于元代,为单檐三间硬山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姜嫄为炎帝族有邰氏女儿,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元妃。她的儿子是我国农业始祖,也是周部族的始祖——后稷。母因子贵,姜嫄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建专祠来纪念她。</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姜嫄殿的后上方,有姜嫄儿子后稷的大殿。后稷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弃”。“后”在古代是爵位,“稷”为五谷之一,后稷即主管农业的官。后稷正、献殿创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五年重修,现存建筑为2014年维修。</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后稷的母亲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认为这是不吉祥之兆,就把孩子丢弃在窄小的巷子里,牛马经过都避而不踩;又将他抛在山林里,连野兽也不吃他;最后放在河渠的寒冰之上,结果神奇的是飞鸟用自己的羽毛铺垫,翅膀遮蔽,为孩子取暖。姜嫄看到这些异象,认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佑,于是又抱回去抚养,因这个孩子被抛弃多次,所以取名叫“弃”。</p><p class="ql-block">弃在小的时候,就有大人的志向,他喜欢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爱好种植菽麻、菽豆,那些野生的麦子、谷子在他的精心栽培之下也都变成了产量丰富的食物。弃长大成人后,教周围的人们,因地制宜、适时而种,五谷产量大幅提升。帝尧封他为——农师,帝舜又将他封于邰地——今武功、杨凌一带。因后稷精通农政,教人们种植庄稼,在任期间草木兴旺、五谷丰登,民间因此尊奉他为“农神”。</p> <p class="ql-block">郊禖殿,创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由岐邑人梁建廷创建,清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和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两次重修,三间硬山式大殿。现存建筑为2016年维修。</p><p class="ql-block">“郊”者距城百里为郊,“禖”古代的祈子神,“郊禖”即高禖,又被称作禖神,古代管理婚姻和生育的女神。郊禖也是古代皇家尊奉的祈子神。郊谋源于原始时代的女性生殖崇拜。禖神即母神。后因其庙祠设在郊外,故名“郊 禖”。《诗经·大雅·生民》:“克裡克祀,以弗无子。”毛传:“弗,去也。去无子而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祀焉。玄鸟至之日,必以大牢祠于郊谋”。后世的娘娘庙,就是郊禖神的一种演变。</p> <p class="ql-block">周公殿柱子上的彩绘“四喜娃娃”,横看两个,竖看两个。</p> <p class="ql-block">姜嫄殿柱子上的彩绘“六喜娃娃”,从不同角度看有六个娃娃。</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内东北角有一眼裂隙间歇泉,唐宣宗李忱赐名“润德泉”,为华夏千古名泉。</p><p class="ql-block">润德泉古称“周邸治泉”,亦称“周公圣水”或“灵泉”“圣水”。</p> <p class="ql-block">唐《润德泉记》碑为唐大中二年(848年)立石,高236厘米,宽78厘米,厚23厘米,原为须弥座,有收分。碑首半圆形素面,碑额正书题“润德泉记”,碑文正书(楷书),阴刻24行,满行56字。碑文载唐大中元年(847年)冬十一月十七日,周公庙刮了一场大风,随之庙内枯竭多年的泉水“五处一时涌出,又有七处见出”。当时凤翔府节度使崔珙以泉水久涸复出,视为祥兆,于大中二年上奏朝廷,并画图一幅呈上,希望将此泉此事列入典册,以荣国家。唐中书省接到奏状后,认为“泉出必表政成”,“实彰圣德”,“皆合理代”,“望付史宫,书为国华”,“宜赐名‘润德泉’”,然后将此建议连同崔珙奏状上呈宣宗李忱,唐宣宗以为国瑞,便颁下《润德泉赐名答诏》。接着崔珙又上《赐名润德泉谢表》,并于大中二年(848年)将凤翔府节度使崔珙奏状、中书门下签呈、唐宣宗李忱答诏、崔珙谢赐手诏表四文之全部“刻石记年,置之泉侧”,从此以后,“润德泉”一名蜚声远迩,沿用至今。同时该碑文完整地记录了唐代地方向中央报送公文之报批程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典型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自唐大中二年(848)至今的1170多年间,润德泉水涌涸33次,期间,最短间隔为期2年,最长间期7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自唐以来,历代对润德泉均有疏浚维修。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润德泉至今,该泉保护完好。其泉深约丈余,泉眼用石板砌成正方形,边长三尺。泉间井壁分三层,俱用石条砌为正八边形,层与层之间雕饰蔓草、莲花、飞龙,其第二层东西南北四边台沿雕有鳌、鱼、蟾、龙头等圆雕,其它四边分别有胡人、石猴等圆雕。泉水涌流时,鳌、鱼、蟾口吐水入泉,从正南龙口溢流而出,注入渠中。地面以上部分,建有八角形石栏杆,每边由两块石栏板组成,中间由方形栏柱相衔接。石栏板两面浮雕牡丹、松柏、腊梅、奔马、走狮、蝙蝠、祥云、日、月、羊等图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望柱上雕刻四大天王圆雕,整组润德泉石雕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雕各方神祇日夜守护着这眼华夏历史名泉。</p> <p class="ql-block">玄武玉像</p><p class="ql-block">玄武,道教中镇北之神,主水,北方玄天真武大帝的简称。</p><p class="ql-block">洞内的玄武像是汉白玉制成,通体洁白光亮。相传唐武则天年间一日雷电交加,山崖塌陷,玄武玉像闪现而出。当地俗称“玉石爷”,有摸玉像治百病的传说,游人到周公庙均有摸玉像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程潜别墅建于1941年,位于周公庙区东北角,三面依崖,隐蔽性极高。是程潜将军担任国民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任天水行营主任,指挥陕西战区抗日时,为防止日军飞机轰炸所建的指挥所。为八室一厅的砖木建筑结构,至今未维修。现在也已成为旅游展览之处。</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古树名木众多,其中有千年的汉槐、唐柏。</p><p class="ql-block">姜嫄献殿前两颗汉槐,距今1700多年。</p> <p class="ql-block">龙爪古槐,位于周公庙郊禖殿正前方,栽植于明代,树龄距今约500年,数粗两围,主枝平曲远伸,势若飞龙盘踞。</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太公殿旁有棵桑树,20年前这颗桑树被一场大风刮倒,当时砍掉了它所有的树枝。10年后身上新芽又成树,共22棵。从此,周公庙又多了一处卧躺成名,独木成林的“卧桑”景点。</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三面环山,树木茂盛,建筑古朴典雅,文物古迹、历史陈展内容丰富,在此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能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伟大,是难得的研学旅行目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