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旅 / 绍兴安昌古镇 ——最是人间烟火气

JFJ

<p class="ql-block">“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走进安昌,岁月留声——闻酒气酱香,品三乌文化,看师爷由来~</p> <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无疑是绍兴越地水乡市井风俗的长卷,烟火气十足且撩人。其紧邻杭州湾高速南线,是杭甬高速绍兴柯桥出口处的所在地,距离上海200余公里,大约两个半小时车程。其历史上人文荟萃史不绝书,幕风蔚盛师爷故里。古镇现存三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各式店铺,沿河摊位与茶、餐桌鳞次栉比,连绵不绝~各类腊月风味/安昌酱货悬于店门或户外河廊上,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看到了扯白糖老翁的一手技艺(做类似于老北京的龙须酥)但不让🎥与拍照~尝试了仁昌头道酱油的咪道(其味颇鲜、其色介于老抽与新抽两者之间)🈶此酱油故成就了安昌的绝品腊味~还有安昌箍桶老汉的手工技艺和那个“高大上”的洗脚桶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不忘带回来一些绍兴笋干菜。当然特别观注了河道里来回载人接客的乌篷船,只见船工一手操一短桨(既可用其划水,有时又可当舵),双脚踩一长桨,其手脚并用,轻车熟路且得心应手,船儿行进间灵活自如,游刃有余~那操作带着划水之声,竟有了些许韵味与范。​不知怎滴由乌篷船联想到了那顶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标志物“乌毡帽”(“绍兴三乌”之一)尽力搜寻发现, 除了当地年长者佩戴外,青中年已无一人。叹世事变迁,时移俗易,预感若干年后此“乌”将逝~又不经意间在清风壹号🍵茶室人家门口的小挂牌上看到了如下文字:只闻花香,不谈悲喜;饮茶颂书,不争朝夕~这正是一盏茶,一本书,品出清欢岁月,演绎无常人生。品茶与读书,都是⼀件需要去细细体味的事,我想品味古镇又何尝不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绍兴三乌”又称“三乌文化”,是彰显绍兴地域特色的代名词,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p> <p class="ql-block">  乌干菜一般用芥菜腌制后晒干而成。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还可用它做汤佐餐。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为“干菜笋”,亦称“笋干菜”,用它蒸猪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鲜。据传此菜系明代徐文长才子所首创。</p><p class="ql-block">【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天池山人等。明朝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大云坊的官僚世家,享年72岁。明代嘉靖年间著名诗人,书画家,文学戏曲家,谋士同时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食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徐渭博学多才,与《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人称“无书不读”博览第一的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他在诗文、戏曲、书画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奇绝才华,令后世叹绝。徐渭的书法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自认:“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陶望龄《徐文长传》)可见对其书法的自许及钟情。徐文长有“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的称誉。</p><p class="ql-block"> 徐文长故居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前观巷大乘弄10号,名为“青藤书屋”,它是浙江省的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开放)。徐渭艺术馆于2021年落成迎客,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后观巷33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徐渭艺术馆是拆除原绍兴机床厂老旧厂房进行改建,并保留厂房外墙作为艺术馆围墙,形成新老辉映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乌毡帽因其色黑、以羊毛毡为材质(顶圆、有卷边)而得名。采用纯羊毛制毡,经染色、干燥、修整等工艺生产而成。它有遮阳隔热、保暖御寒、避雨、当坐垫等多种用途。当地小城镇及农村的男子人人头上都爱戴此帽,夏天戴了凉,冬天戴了热,既可当草帽,又可当笠帽,一年四季均可戴用,因而成为绍兴人的一个显明标志。</p> <p class="ql-block">  乌篷船木质船体细长矫小,船篷用竹编成,呈半圆形,并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船由此而得名。它是水乡独特的、灵巧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可容纳二至四位乘客。船老大则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用脚躅桨,行进时双脚弯曲~伸展来回往复、有节奏的蹬着“踏桨”,而手中的划桨做为辅助桨,或当舵使用以控制航向操控方向,届时手脚并用悠然自得,踏水前行。</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的烟火气息,就像清晨的阳光,淡淡地洒在街头巷尾,将古镇染上了温润的色泽。</p> <p class="ql-block">清风壹号茶室——🈶靠窗雅座,也有后花园包厢(所谓的后花园,即在沿河有些小花坛拥有花卉绿植与盆栽)</p> <p class="ql-block">更多的煮茶品茗则可在紧沿着河边廊棚设置的桌椅板凳随意择座</p> <p class="ql-block">  “师爷”的职业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幕人”。古代将帅带兵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者乃是帮助军政大员、地方官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掌管帷幕等物。到明代,师爷处于大规模兴盛之时,科举落第的绍兴人已盛行做衙门书吏,故民间有谚语“无绍不成衙”,而“师爷”自清朝起则成为了旧时官署幕僚的尊称。他们具有的刑名律例、钱粮会计、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辅助主官,同时又具备较强自我学习能力。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或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或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等。但师爷一直游离于“体制外”,没有“体制内”的身份,他们并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故无官衔职称,仅受聘于幕主。幕主称师爷为“老夫子”、“西宾”,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彼此虽以宾主相待,实系雇佣关系。</p><p class="ql-block"> 据说仅清朝的后两百年,此地走出去的师爷便不下万人,安昌也因此被称为“师爷故里”。</p> <p class="ql-block">国内唯一的师爷馆——坐落在娄心田师爷的安昌故居,这是一个让人洞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的场所。“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这里展示了“绍兴师爷”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独特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现象以及他们在安昌留下的深厚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说到师爷,不能不提徐渭,这个在明朝才华横溢且有些癫狂又命运多舛与悲催人生的才子——他可是绍兴师爷的鼻祖,其奇才能引得后世绝代才子以“青藤门下走狗”为傲。(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p> <p class="ql-block">娄心田师爷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 娄心田,原名同书。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时需祠堂义米接济度日。自幼聪颖好学,又善书法。弱冠举秀才,随堂兄学幕成,荐至东北奉天府为幕宾。民国初年,任马占山督军府秘书, "九.一八"事变后,竭力为马出谋划策,在嫩江铁桥抗击日军。后随军至西北,转入西北特货公栈任经理,曾为东北军和红军充任联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军需提供方便。1938年,赴绵阳银行任职,直至病故。</p> <p class="ql-block">师爷之功与隐——</p><p class="ql-block">堂后听审、幕后运筹……师爷,他们虽不为官,但所办之事皆为官府公事。他们用其智,出谋划策、参与机要、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虽是佐官以治,却有着『代官出治』之实。他们居于幕后,却仍恪守『立品洁身、尽心尽言、仁恕求生、格物守志』之幕道精神,不以无功而懈怠,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践行者。</p> <p class="ql-block">  绍兴师爷在明朝兴起,在清朝发展壮大,直至清末消亡。在我国古代历史长卷最后两个篇章里,那光怪陆离的封建官场中,绍兴师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很多绍兴人,是不喜欢被人称作“师爷”的,其中也包括鲁迅。这是由师爷的形象人设,其为封建统治者办事的基本属性,以及师爷的“四救四不救”的行事逻辑所决定的。鲁迅先生曾在自传中说:“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在社会层面不受待见,不仅如此,有人认为“师爷”二字多具贬义色彩,“师爷气”、“师爷笔法”自然也不是什么好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从绍兴走出去的鲁迅,不愿提自己是绍兴人,只说籍贯浙江,可能敏感于“绍兴人=师爷”的联想。鲁迅先生文风辛辣、精悍又凝练,所以他的死对头想戳痛他,就骂他“师爷”。如梁实秋就调侃说“(鲁迅)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鲁迅在感情上与故乡产生隔膜,甚至不愿意说自己是绍兴人,这里面除了绍兴师爷、刀笔吏这种名声让他忌恨以外,还有他痛苦的少年经历造成的巨大阴影,但是他晚年始终不回故乡,也许还有不为人知的内中隐情吧。</p> <p class="ql-block">身为绍兴人的同济大学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1990年考察安昌古镇后赋诗~</p> <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天官第”——古代大官僚贵族的宅子才能称作“第”,而“天官”在中国职官序列中特指吏部的官员。“天官第”宅主是沈以庠,康熙年间其公子任吏部文选司掌印郎中,虽然级别只是吏部的中层,但也足以光宗耀祖,配得上原占地十亩的大宅。天官第的原貌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先是被太平军损毁,又是被国家征作粮仓,而后又成为了“浙江绍兴第三粮油食品厂”。古宅难逃厄运,文化却可传承,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才华和聪慧,不只是家族传承,也可以地域熏陶。“天官第酱米工坊”已开园,以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向游客展示酱制工艺和稻米制品工艺的中华饮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寻常人家</p> <p class="ql-block">仁昌酱园——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绍兴人徐仁昌出资12000两银元创办了酱园,以"仁昌"为字号,自此开始了仁昌酱园的生产经营。其一直沿用传统的纯手工天然酿造技术生产,产品走高品质路线。你可以参观酱园,或是在仁昌酱园门店内选购他家的特产~</p> <p class="ql-block">壮观的仁昌酱缸阵列</p> <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最具特色的要数那条倚河的长廊了,那一串串红得发亮的腊肠、一条条风干的鱼,以及那一排排的腊鸡腊鸭腊排骨,古镇浓郁的烟火气息随之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安昌扯白糖大师在宣传片上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安昌箍桶老汉的手工技艺和那个“高大上”的洗脚桶</p> <p class="ql-block">  世人皆知绍兴有茴香豆和绍兴黄酒,在古镇河边廊下择座,沽半斤黄酒,点三两小菜,少不了油炸臭豆腐、醉蟹、白斩鹅、腊味类,宜细嚼慢品,入口后津津有味,滋味生香,当好生惬意。</p><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所在的绍兴就是一座以酒闻名、黄酒文化深厚的城市。绍兴黄酒是中国的传统名酒,而安昌古镇则是绍兴黄酒的重要产区之一。您可以在古镇的酒坊与餐馆购买或品尝到正宗的绍兴黄酒,感受浓郁的黄酒文化。绍兴人喜欢饮陈年黄酒,在绍兴冰粉加的是黄酒,棒冰加的是黄酒,奶茶加的是黄酒,更有咖啡加黄酒,黄酒已经渗入了绍兴人的血脉之中。绍兴人爱酒也爱“醉”(用的也是黄酒),尤其是鲜美香甜、回味无穷的醉蟹与醉虾,与黄酒可谓绝配。另外还有不能不提的“臭”,出名的莫过于“臭豆腐”、“苋菜根”、“霉千张”等~</p> <p class="ql-block">黄酒——是中国特产传统酒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绍兴黄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俗称“老酒”。史料记载:绍兴黄酒生产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品种。清代就已形成状元红酒、加料京装酒、真陈善酿酒、远年花雕酒四大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专卖统购,按类型定为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传统品种。</p> <p class="ql-block">人气爆棚的古镇特色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玫瑰花酒酿馒头3元/个</p><p class="ql-block">绍兴肉夹馍(用原味酒酿馒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夹 </b>笋干菜肉7元/个</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夹 </b>安昌香肠7元/个</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夹 </b>干菜牛肉12元/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酥饼~皮酥/馅糯/甜味/椒盐/梅干菜/15/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绍兴枕头粽—</p><p class="ql-block">👉 经典鲜肉粽8元/个</p><p class="ql-block">👉 安昌香肠粽8元/个</p><p class="ql-block">👉 梅干菜肉粽8元/个</p><p class="ql-block">👉 蛋黄大肉粽10元/个</p> <p class="ql-block">安昌印糕——软糯香甜,多为红豆沙馅,提示/印糕需要趁热吃。</p> <p class="ql-block">  人间的烟火气是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烟火气是好友相聚,推杯换盏;烟火气是家人团坐,温馨祥和;烟火气是百姓顺遂,安居乐业;烟火气是国泰民安,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人间的烟火气,就是一道唯美的风景线,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百姓心目中美好生活最真实的场景。古镇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冲着这份烟火气,值得去安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