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美篇

燕子

<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与格律诗词</p><p class="ql-block"> — 摘自燕子在竹韵诗群的讲座</p><p class="ql-block"> 作者:燕子(美国休斯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几个朋友问过我:“现在人工智能都会写诗了,比如:chatGPT、比如Gemini Ultra等等,你们还写吗?” 言下之意,你们写的诗到底是你们自己写的还是人工智能写的? </p><p class="ql-block">我想说的是,人工智能做翻译不错,中译英,英译中都很不错,还很会写文章,但是,它们不会写诗。为什么说它们不会写诗呢?我们可以用chatGPT来举例说明。</p> <p class="ql-block">1. 人工智能写的诗出律,出韵(不合平仄、不押韵),充其量只能算是打油诗。例子可以看以下所有的截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人工智能不识数。</p><p class="ql-block">让它写一首五律,它写了七律,而且还不是律,请看下面的截图:</p> <p class="ql-block">1. 人工智能没有感情。</p><p class="ql-block">诗词作品是感情的表达,而人工智能没有感情,你问它“你爱我吗?”它会回答你它没有感情。一个连感情都没有的机器,能写出有感情的诗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你让它写一首悼念亡妻的诗,它写出来这个:</p> <p class="ql-block">非常空泛、肤浅,可以说每一句都是废话。同样是悼念亡妻的七绝,我们来看一首清朝诗人黎简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月十三夜梦于邕江上</p><p class="ql-block">黎简〔清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度花时两梦之,一回无语一相思。</p><p class="ql-block">相思坟上种红豆,豆熟打坟知不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黎简一生都未出仕,靠着买字画以及开教馆为生,他不畏权贵且甘于清贫。这首简朴真诚的悼亡诗,用最简单的字句,最易懂的言语表达了心中最真挚最悲痛的哀思:“在短短的一季花期里,我就两次梦见了你,两次梦中相见都不知该说些什么,但都充满了对你的相思之情。我在你的坟头种下了最能代表“相思”的红豆,因为王维在他的诗中写有“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豆熟了,打在了你的坟上,你知道吗?” 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妻子还没死,只是在里面睡觉,而作者只是在和妻子唠家常,多么朴实的语言,却如此打动人心、催人泪下。这是没有感情的人工智能写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人工智能不懂构思,只是码字而已。</p> <p class="ql-block">出律出韵不说,只是把要写的字铺上去了而已,不能称作诗。</p><p class="ql-block">同样题材的七绝,我们来看这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南逢李龟年</p><p class="ql-block">杜甫〔唐代〕</p><p class="ql-block">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p><p class="ql-block">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p><p class="ql-block">崔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p><p class="ql-block">此诗说:“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从侧面描写了李龟年当时的地位,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蕴含的情感却很重。为什么说怀念呢?请看下面两句的转折:</p><p class="ql-block">“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原来一直在国家大剧院和春晚唱歌的你如今却流落到了江南成为了一名卖唱的街头艺人。)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人民流离失所、艺人颠沛流离。“落花时节”,景语即情语,落花之景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伤感。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慨。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这“闻”和“逢”之间,是多少沧桑巨变。当初两人的高贵与风流,在安史之乱之后都消失殆尽。一个贫穷落魄,一个沿街卖唱,通过这种对比来反映这场浩劫给人带来的身心创伤,以点代面:“我们都这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政治与时事,却又深刻抨击了时政。这么好的构思,人工智能是写不出来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东西没有诗味。</p> <p class="ql-block">用了三个韵部(完全不押韵)还多处出律。每句的尾三句都是同一个结构,12型的,意/无穷,思/渺茫,添/愁恨,泪/阑珊。且这四个三字句都是同一个意思,意思重复。这样的诗给零分都太高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样写秋凉的,我们来看这首:</p><p class="ql-block">夏日杂诗</p><p class="ql-block">陈文述〔清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p><p class="ql-block">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意思是:打开窗户,窗户临水敞开,躺在卧室的凉席上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之意。一夜的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两句是别致精彩的好句,凉到梦境,有人会说胡说八道,梦又不是饭菜,怎么会被凉呢?下句,荷叶上的雨声把秋天给送来了,又胡说,秋天不是东西,怎么送来呢?其实这正是诗味所在。人工智能可能会把这两句写成“一夜雨飘凉饭菜,滴滴答答报秋来“,毫无诗味。陈文述的这两句对秋凉的描绘灵动奇妙、成为名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人工智能不会写词。</p><p class="ql-block">比如,我让它写一首表达人在逆境中的乐观心理的词牌是定风波的词。它根本不知道定风波这个词牌,我又试了别的词牌,它全部不知道,可见它根本不会写词。</p> <p class="ql-block">这纯粹是在喊口号,且不认识任何词牌。同样的题材,我们的东坡居士苏轼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 class="ql-block">苏轼〔宋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于湖北黄冈的沙湖,又名螺丝店。此词为1082年苏轼在黄州期间到三十里之外的沙湖去看田置地,归途遇雨抒怀之作。众人皆奔走避雨,唯作者淡定从容、笑对无常,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轻松流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莫听穿林打叶声”,其实指政治上的风雨,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更是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被贬海南在当时被认为仅比被杀好一点)。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正直乐观向上的心。“竹杖芒鞋”指的是平民生活,“马”指的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看,他甚至认为平民生活胜过官僚生活。“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句美丽潇洒到了极点的名句。“一蓑烟雨”,象征人生和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下阕,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这两句写景,却是在表达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生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有逆境中的寒冷(料峭春风),也有寒冷中的温暖(山头斜照)。寒冷的是政敌的欲置他于死地、志同道合的恩师欧阳修的去世、政治上的孤独;温暖的是当地居民的淳朴友好、家人的有爱、弟弟的牵挂、妻子王闰之的贤惠和侍妾王朝云的懂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超高的人生感悟与境界,“风雨”可以理解为挫折、失败,晴可以理解为顺利、成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走过的路,没有风雨没有晴(荣辱不惊),作者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我的自我超越的至高境界与格局。全词充满了富于哲理的句子,韵味无穷,令人深思,也让人对苏轼的性格魅力更理解更敬佩。对比一下上面人工智能写的那四句,它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境界、格局、感情、人格、文学造诣,如何写得出这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人工智能不懂使用典故。</p> <p class="ql-block">这个太搞笑了,刘邦项羽成结义兄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诗适当使用典故,可以使作品更深刻含蓄,不需着墨太多却意蕴深远。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我们竹韵首席顾问邓世广老师的作品经常使用典故,而且都用得非常贴切自然。举例言之,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贺大连市甘井子区诗词联赋学会微刊创刊</p><p class="ql-block">邓世广</p><p class="ql-block">同籍关东固有缘,嘤鸣余事占春先。</p><p class="ql-block">谅多妙句藏诗井,宁少豪情在酒船。</p><p class="ql-block">客馆或悬徐稚榻,萧斋合备薛涛笺。</p><p class="ql-block">瑶篇未必惟甘旨,咸苦辛酸五味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首联对句“嘤鸣”两字,喻示志同道合的友谊。出自《诗·小雅·伐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显然这句“嘤鸣余事占春先”,是说诗人之间的友谊会比春天的温暖还让人更先感受到。颈联出句“徐稚榻”是指东汉陈蕃为徐稺设榻故事,陈蕃为太守时,在郡不接宾客,唯徐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表示其非常重视人才。”徐稚榻”三字似乎表达了对接待方的感激和赞许,然句中一个”或”字,却告诉我们这是诗人的善意推测。但也显示了典故的魅力所在。下句亦然,“萧斋”一般是对自己居住的书房或寺庙的谦称,显然作者这里是指书房,为什么也指寺庙呢?因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好佛,经常造寺庙并搬进去居住,其中一个住处他命人在门上写了个“萧”字,这也是“萧斋”的出处。后人称寺庙、书斋为“萧斋”,但一般是指后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薛涛笺”三字与诗有关联,薛涛是唐朝女诗人,薛涛笺是薛涛设计的笺纸,是一种便于写诗,长宽适度的笺。这联的意思似乎是感谢对方友情招待,作者写诗答谢。但句中一个”合”(应该)字却让我们知道了这也是诗人的合理想象,同时也显示了锤炼词句的技巧。这些典故含蓄凝练,而言简意赅正是诗词的需要,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熟练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而且也是人工智能根本就不具备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外,颔联与尾联虽未用典,但是颔联的”妙句藏诗井”、”豪情在酒船”既巧妙的暗示了学会的属地”甘井子”和大连市瀕海的特点,亦含蓄地表达了对学会未来成绩的期许。至于尾联的”惟甘旨”(甜味)和”五味全”则预见了该学会作品丰富多彩风格的必然性。此处虽未用典,却达到了用典的效果。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写不出来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人工智能不懂结合历史知识来写诗。</p> <p class="ql-block">出律出韵重复词又老干,这种根本不叫诗,更不能叫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词不是在真空中创作,适当运用历史知识可以使诗作看起来更加有说服力,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在无需赘笔的情况下使读者更理解诗作的意境。写到这里正巧看到竹韵总编落日长河老师发在群里的这首,正好末句用到了一个历史知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言】竹韵结社十周年杂感</p><p class="ql-block">落日长河</p><p class="ql-block">早知诗脉已凋零,十载愚痴绵力撑。</p><p class="ql-block">天意何曾遂人意,春情未许化秋情。</p><p class="ql-block">头输雪岭三分白,心与蟾辉一色清。</p><p class="ql-block">君问梦魂何所系,竹林深处铗歌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末句的“铗歌行”,引用“冯欢弹铗”的典故,意在诗外。第一层意思:孟尝君广纳贤士,有三千门客,当时的政治人物很多只对权贵攀附,对市井无赖避之不及,而孟尝君却贫贱富贵一视同仁地接纳。而【竹韵汉诗协会】也是不问出身,广纳海内外诗词爱好者、共同探讨诗道,因而逐渐壮大。第二层意思应是心有所归。有如李白之“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又如郭登之“身留塞北空弹铁,梦绕江南未拂衣”,或许夹杂几分范成大之“逋客解兰思婉娩,先生弹铗厌清虚”,我更认为是宋人汪元量那种心态“不弹长铗叹无车,独倚孤筇面碧虚”,心系竹林是也!可见适当运用历史知识可以起到三字胜百句的效果。这是需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熟练写作的,也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