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桥(第八集)——东钱湖的古桥

周叔扬

<p class="ql-block">  东钱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2平方公里,为西湖面积的3倍,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据《东钱湖志》记载,东钱湖四周群山环抱,山间有76条大小溪流汇集流入东钱湖。其中比较大的有下水溪、南岙溪、大慈溪、上水溪和韩岭溪等。由于溪流密布,自古以来,钱湖百姓陆续采石建桥,方便往来和货物流通。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统计,东钱湖四周共建有各类古桥79座,其中平桥69座,拱桥10座。追溯到建筑年代,最早的当属福泉山麓的史浩墓道桥和绿野村的林染桥,分别建于宋代绍定年间(公元1233年和1230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陆上交通主要是公路建设的兴起,许多山间道路被拓宽,众多古桥被拆除或者被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如今东钱湖及周边的古桥仅留下不到二十座,而真正还在发挥作用的古桥已经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金墩桥:</p><p class="ql-block"> 南北向横跨于原东钱湖镇大堰村(现国际会议中心西侧)的笠大山河和田畈河上,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两墩三孔石梁平桥。全桥长15米,桥宽2.5米,高2.5米,因为桥北原来有一土堆,村民称之为金墩,桥由此而得名。建桥之前,云龙等地的居民到莫枝赶集或办事,都先要坐船经高秋堰、金墩桥,再过东钱湖到达莫枝,金墩桥建成后就可步行经金墩桥到达莫枝。</p><p class="ql-block"> 金墩桥桥墩两头呈圆弧状(宁波人称之为“年糕墩),其作用是可以避免木船过桥时船身与石尖的碰撞。桥西侧桥额镌刻有楷书“金墩桥”,东侧桥额镌刻有“秀锁钱湖”四个大字和题头落款“光绪十七年”、“里人重修”。桥北侧建有桥亭,桥亭里竖着两块石碑,一为“镌碑纪事”,另一块为“勒石遗名”,均立于重修的1891年。</p> <p class="ql-block">戴婆桥:</p><p class="ql-block"> 横跨于鄞州区云龙镇前徐村和东钱湖镇东钱湖大道南段的西大江(后港河)上,戴婆桥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清光绪戌申年间(1908年)和民国七年(1918年),是旧时莫枝与云龙之间往来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戴婆桥又名万年桥,一桥两名,这里民间有个流传说法:当时建桥即将完工之时,桥名尚未最后确定。有人说取“东进桥”,有的则说取“湖西桥”,众说不一。有一天,恰好有一群人抬着一顶花桥,一边敲鼓,一边吹唢呐,准备过桥。石匠师傅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何不叫轿内新娘取名,于是上前栏住花轿,恳请新娘为桥取名。轿内新娘恰好是宁波大户傅氏的千金,为人聪明玲琍,马上接口:“石匠师傅手艺高,造好石桥万年牢,就取名万年桥吧”,接着又说:“我只取一面,另一面就叫石匠师傅来取吧!”。石匠师傅一听非常高兴,就向轿夫打听新娘嫁往那里?轿夫说:“大堰头戴家村。”石匠师傅想了想:“廿十年媳妇廿十年婆,再过廿十年做太婆。祝新娘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以后做太婆!另一面就取名戴婆桥吧!”所以现今残存的戴婆桥北面桥栏上镌刻“戴婆桥”,南面桥栏上则镌刻着“万年桥”。</p><p class="ql-block"> 戴婆桥为三孔石梁平桥,桥面宽大,用三块大条石并列铺就,两堍各设有石阶十余级,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从新建的戴婆桥(钢筋混凝土)上远望西大河。</p> <p class="ql-block">福泉山史弥远墓道桥</p><p class="ql-block"> 现在福泉山茶场场部所在地为福泉山余脉的大慈山,山麓北侧有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的大慈寺,大慈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南宋宰相史弥远死后就安葬于大慈寺西。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曾在大慈寺的东南和大慈寺之西各建有一座石拱桥,分别是皇坟畈石拱桥和史弥远墓道桥。2022年春我去寻找拍摄两桥时,几经寻找询问,皇坟畈石拱桥已经无人知晓。皇坟畈石拱桥原为单孔长条石拱桥,长3米,宽1.8米,净跨4.60米,南北向横跨于大慈溪上,是宋代最小的石拱桥,石拱桥的用工用料都代表了当时拱桥建造的最高水平,据说已经在2017年被山洪冲毁。</p><p class="ql-block"> 史弥远墓道桥为单孔长条石拱桥,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桥宽6.5米,长3米,高1.5米,座落在史弥远墓道的入口,全桥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林染桥</p><p class="ql-block"> 横跨于绿野村村口的中峰溪上,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30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林染桥为单孔乱石拱桥,宽4米,长6米,高4.5米。如今该桥隐藏在民居边缘,藤蔓缠绵,若不仔细观察,极难发现。</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南宋时期,绿野岙村去下水方向,不建桥也可直接通达。但是绿野村此时史氏已有族人官至宰相,门弟兴旺。为了不让史家风水不外溢,史氏家族特地又在中峰溪上建起石拱桥。同时为了继承史氏一代接一代的卿相官宦血脉,世袭儒林之路,感染儒家思想永不褪色,特将此桥命名为“林染桥”。</p> <p class="ql-block">永丰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东钱湖镇的东钱湖大道中段,南北向跨越东钱湖大道的街河之上,俗称“大三眼石桥”。</p><p class="ql-block"> 永丰桥始建于清光绪丙申二十三年(1896年),二墩三孔石梁平桥。建桥块石系采用本地的微红色石料,美观大气。石桥两堍各砌有台阶8级。桥东建有桥亭,不知何因:史载,桥亭的建造年代竟比永丰桥早了15年(光绪七年,1881年),桥亭内石碑记载着建桥时的捐款名单。</p> <p class="ql-block">下水两桥:</p><p class="ql-block"> 下水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下水乡(公社)的驻地,其范围沿南岙溪为界,又被分为东村、西村两个行政村。下水村民多数姓史,是南宋史氏望族的后裔,村内除了史氏宗祠、史诏墓和忠应庙(王安石庙)等古迹外,在南岙溪上还建有两座古石桥,一座名“德行桥”,另外一座名“八行桥”。史诏,又称为太师越国公、八行公,所以两座桥名都与史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德行桥:</p><p class="ql-block"> 又名新桥头,位于下水西村史氏宗祠边上,东西向横跨南岙溪,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始建于清乾隆丙申年间(1776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全桥长10米,宽1.7米,高2米,桥墩迎水方向砌有分水尖。桥栏上镌刻有“德行桥”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八行桥:</p><p class="ql-block"> 又名“小桥头”,东西向座落在离德行桥不远处的南岙溪上游,亦是二墩三孔石梁平桥。全桥长10米,宽2.4米,高2米。</p> <p class="ql-block">高钱三桥:</p><p class="ql-block"> 高钱村位于鄞县大道的南侧,雅戈尔野生动物园西侧,高钱河由北向南淙淙流过,最后注入东钱湖。高钱村相传为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亿(曾任明州节度史19年)官老退休后终居之处,所以高钱村村民多姓钱,村外遗留有众多古迹。</p><p class="ql-block"> 横跨高钱河的三座古桥分别为:宝祐桥、涌月桥和福寿桥,有关该三座古桥留下的资料不多。</p> <p class="ql-block">宝祐桥</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宝祐年间,清道光年间重建。该桥虽经重建,但仍保留了南宋末年石桥的建筑风格:素面,无装饰,为单孔石梁平桥。全桥长3米,宽2.5米。</p> <p class="ql-block">涌月桥:</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代嘉靖年间,单孔石梁平桥,桥栏两侧鎸刻有“涌月桥”楷体大字。</p> <p class="ql-block">福寿桥:</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代末期,单孔石梁平桥。桥两堍各设有石阶5级,桥栏两侧镌刻的“福寿桥”大字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韩岭九桥:</p><p class="ql-block"> 韩岭老街经过改造以后,在水街自南向北铺建有古桥9座,其中拱桥2座,分别为鉴湖桥、大平桥;石梁平桥7座,分别是万金桥、白月桥、崇德桥、逢源桥、立雪桥、盛月桥和松鹤桥。经查询,仅鉴湖桥和万金桥尚有些许资料可寻外,其余8座古桥的原址和修建年代都无从查考。</p> <p class="ql-block">鉴湖桥</p> <p class="ql-block">太平桥</p> <p class="ql-block">万金桥:</p><p class="ql-block"> 原座落在韩岭的前后街交接处,是连接前街和后街的主要通道,村民们通常叫“洞桥头”。桥长5米,宽2米。</p> <p class="ql-block">白月桥</p> <p class="ql-block">崇德桥</p> <p class="ql-block">立雪桥</p> <p class="ql-block">逢源桥</p> <p class="ql-block">盛月桥</p> <p class="ql-block">松鹤桥</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