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夏中卫市

Xiao cui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p> <p class="ql-block">  中卫市,简称“卫”,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地级市,位于宁夏中西部、黄河前套之首,地处宁夏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交界地带。</p> <p class="ql-block">  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再到“高铁时代”,每一次交通方式的变革升级,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改变。20多年前我曾随旅游团乘大巴到中卫,如今从银川乘高铁到中卫仅需1.5小时。一列列“和谐号”宛如一条条钢铁巨龙,载着中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塞上江南“贴地飞行”。</p> <p class="ql-block">  高铁窗外的风景,像一幅幅流动的画作,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连绵起伏的黄土坡一望无际。</p> <p class="ql-block">  窗外的风景在高铁上仿佛变得更加美丽,让人感受到旅行的无限乐趣。</p> <p class="ql-block">  风景如画,高铁飞驰,让人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壮丽。</p>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 位于宁夏中卫市城区以西16公里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处,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沙海莽莽、金涛起伏,由北面滚滚而来,到这里遇到九曲黄河受阻,嘎然而止,伏首在黄河北岸的香山脚下,开成了一条长约2000米、高160多米的沙漠瀑布,沙坡头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初春时节,黄河宁夏段河水清澈、碧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悬索桥于2004年建成。2017年,在沙坡头悬索桥的基础上,将原有木板替换为钢化玻璃改造成黄河3D玻璃桥,玻璃桥面长210米,宽度为2.6米,桥面距河面的垂直高度为10米。</p> <p class="ql-block">  走近眼前蓝色的碧玻荡漾的黄河母亲河,真不敢相信这是我曾经看到的黄河水。</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和朋友们在沙坡头黄河边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重返沙坡头,感慨万千,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逢山开路,一路蜿蜒奔涌,到达宁夏,第一站是中卫市沙坡头区。经过几十年的环境治理,今天的黄河象一条蓝色的巨龙展现在我们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羊皮筏子是沙坡头景区亮丽的景观。在古时候,沿岸的陆路交通并不发达,所以宁夏以及黄河中上游周边的先民们为了运输人员和物资,就发明出一种现在看来非常简陋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p> <p class="ql-block">  这种古老的渡河工具,仿佛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让人不禁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堪称一门艺术。选用优质的羊皮,经过精心鞣制、充气,再巧妙地捆扎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个坚固耐用、轻盈漂浮的羊皮筏子。</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和朋友坐在沙头坡羊皮筏子上看黄河。</p> <p class="ql-block">沙坡头的黄河飞索</p> <p class="ql-block">2002年我的黄河飞索照片。</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次大家玩的非常开心,因为我们坐着解放牌汽车冲上了沙坡。</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沙子细腻洁净,金黄中泛着微红,沙丘连绵起伏,看上去柔软顺滑。2002年来到这里,我和朋友躺在沙子上拍了张照片,这次又来到这里,我兴奋的躺在沙子上又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在沙坡头,有一条宽2000米、高约100米的大沙堤,它就是“沙坡头”,为方便游客登上沙坡,景区于2010年建造了一个“沙漠天梯”。由6部自动扶梯和步行平台组成,全长160米、落差72米。乘坐沙漠天梯上到沙丘高处,可以四处眺望,蓝天白云加绿树黄河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觉得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沙坡头的黄河象是一幅壮丽而独特的画面。黄河的一侧是绵延的青灰色大山,为整个区域增添了雄浑和生动感。黄河的另一侧则是高耸陡峭的金黄色沙丘,这些沙丘背后是腾格里大沙漠。</p> <p class="ql-block">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腾,邂逅腾格里沙漠,合璧造就河倚沙而行、沙至河而止、河与沙温婉相安的壮丽奇观。</p>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的旱柳,虽然也是柳树,但它的树条都挺拔向上,如伞一样,阻拦着风沙漫延,令人为其叫绝!</p> <p class="ql-block">  一望无际的沙漠把每个人衬托的非常渺小。</p> <p class="ql-block">“宁夏归来不看沙”,这句话是国内外游客对宁夏沙漠旅游最好的评价。来到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让沙坡头崭露头角的是其卓越的治沙成果。中卫的旅游起步于沙坡头,沙坡头是中卫旅游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中卫县志》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由于战争、滥垦,造成植被毁灭性破坏,风吹沙移,吞噬村庄良田的灾害不断发生。西晋时期,今甘塘镇域受腾格里风沙的侵害,在其北部形成名为“万斛堆”的大沙丘。到五代、宋辽时期,县域西北部地区逐渐变为荒漠瀚海。清至民国年间,风沙更加肆虐,由低山丘陵向东南平原迅猛推进。至1949年,前哨风沙堆积,围逼到中卫县城西门外,风沙以年均约4.5米的速度逼迫人退。每年有风沙时日多达900小时,最大风力达11级,将流沙不断吹移覆盖在丘陵、盆地、台阶地上,流沙深达0.5米至30米,面积1068.1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69%,并在卫宁平原西端的黄河岸边堆积成腾格里沙漠中最高的大沙丘——沙坡头。</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为了开发建设大西北,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并于1958年正式通车。沙坡头属草原化荒漠地带,沙尘暴频发,铁路常常被风沙掩盖。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整条线路的命脉,为保证这条“大动脉”的畅通无阻,国家把防沙护路的重任交给了当时的中卫县固沙林场。</p>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位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曾是一片流动沙岭,当地百姓称之“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流沙固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灵巧的双手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科技工作者、治沙工作者与中卫人民一道创造出了以麦草方格为核心的“五带一体”治沙模式,成功缚住了滚滚流动的沙龙。治沙前辈将一米见方的麦草与旱生植物植入沙漠,多年后沙漠化逆转形成“沙结皮”,腾格里沙漠边缘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卷”。麦草方格“五带一体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学技术成果并列的科技奖。</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末,各国治沙科技研究人员络绎不绝地到沙坡头学习治沙成果,发现沙坡头风光秀美无比,通过大家的口口相传,各国游客频频光顾沙坡头。</p> <p class="ql-block">  当你爬上沙山,站在高处俯瞰,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沙漠、绿洲、河流、山脉……这一切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沙坡头的自然风光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还蕴含着浪漫沙海的奇幻瑰丽和大河奔流的侠骨柔情。</p> <p class="ql-block">  近40年来,中国向荒漠化“宣战”,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行动。现在,每年从荒漠和沙漠中救活4000多平方公里土地。</p> <p class="ql-block">  中国治沙事业从沙坡头走向了世界。沙坡头,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出 “中国智慧”。</p> <p class="ql-block">  高庙保安寺位于中卫市城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高庙保安寺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供奉的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等塑像,庙内佛、道、儒三教济济一堂。</p> <p class="ql-block">  中卫高庙保安寺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堪称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精品。</p> <p class="ql-block">  中卫鼓楼非常漂亮,它屹立城市中心数百年,沟通起了城市的四面交通。鼓楼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是一座凝聚了古代宁夏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为四方台基拱洞型的楼阁建筑,高23米,通高30米,重楼3层,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堂皇华丽。</p> <p class="ql-block">  中卫市区内商业繁华,车水马龙。</p> <p class="ql-block">  4月中卫处处可以看到盛开的桃花,花瓣轻盈飘落,如同粉色的雪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 <p class="ql-block">  中卫沙坡头今天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里淘金”,从“沙逼人退”,走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