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美篇

老李

读陈家百年地砖 <p class="ql-block">  千万潮人布五洋,晚清翘楚数慈黉。一平四永壮鮀岛,四第一堂耀故乡。这是潮汕人对晚清岭南华侨首富陈慈黉及其位于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故居的赞誉。陈慈黉这位倍受尊重的晚清侨人,在海外打拼成为南洋巨富后,1903年六十岁的陈慈黉回到家乡。期间他为了完成其父亲陈焕荣1865年在家乡开始为他筹建故居的心愿,1910年他正式破土动工兴建故居。陈慈黉故居是由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组成的四第宅院,总占地面积25400平方米,共建房屋506间,其中善居室占地6861平方米,房202间,是故居中首屈一指最为一观的宅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 慈 黉</p> <p class="ql-block"> 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p> <p class="ql-block"> 陈慈黉故居</p> <p class="ql-block"><b> 风情善居室</b></p> <p class="ql-block">  善居室是陈慈黉生前准备为深爱的幼子陈立桐兴建的宅第。陈慈黉于1921年去逝后,1922年为了完成陈慈黉建成善居室的心愿和纪念善居室早逝的主人陈立桐开始兴建的。善居室在建造过程中伴随着国家的命运先后经历了两段患难时期 。1922年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内忧外患,军阀割据,列强瓜分,反封反殖新主义呼声不断。此时瓜分的撕扯声,割据的枪炮声,新主义的呼吁声好像并没有打破这偏远村庄的宁静。当年陈家有如置身在世外桃源,正采购着中外最好的建材,募召着当地优秀工匠,在一片祥和祈福的香熏中开始了历时十七年的建造工程。直到1939年6月21日凌晨日军出动44架飞机疯狂的轰炸汕头,随后日军海陆部队又大举进攻汕头,是日汕头沦陷。在抗倭的兵荒马乱人心慌慌中,还在兴建尚未完工的善居室随着日军的枪炮声和主人的匆匆逃离被迫停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善居室主人陈慈黉幼子陈立桐</p> <p class="ql-block"> 善 居 室</p> <p class="ql-block">  走进善居室这文化多元富丽堂皇,洋气古香沧桑隐约的深庭大院,迎面感应到百年沉淀的文化风云带着异样的风情从历史深处无声的涌来。空气里飘荡着中式古朴西洋华丽,南洋雅俏汕味潮情,尘风久远沧桑持重的气息。院中建筑风格多元庄重典雅,檐头高啄瓦当祥贵,通廊天桥连绕楼层,房中有房院中套院,迂回曲折扑朔迷离。这严谨肃穆的灰色建筑既有皇家宫殿的贵气严谨,又有潮汕民居的玲珑精致。在故居的屋檐樑柱、墙壁地板、门廊窗套都被当时中外最精美时尚的灰塑、漆艺、书法、木雕、砖雕、石雕、玻璃、瓷砖等装点得色彩绚烂富丽别致,洋味鲜美古气幽香,潮风汕韵侨气灵动,美妙得让人目不暇接,瞬间有过闪身在皇宫殿宇异国天堂的美幻。人们惊叹这肃穆与美幻中托出的陈家富丽,惊叹陈家是用怎样的力量托举着这种堂皇。当然在这富丽堂皇贵气满满中,也有难以掩饰的历史沧桑,善居室在百年间伴随着国家的忧患,留下了未完工的遗憾,留下了房间物品的缺失和窗框内的根根铁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为监狱);自然风蚀让屋檐墙面霉黑斑驳,门窗地板的磨痕垢渍。善居室这富丽堂皇和患难沧桑交集着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记录着陈家几代人砥砺创业的梦想和精神。这座建筑博物馆展示的是陈家拼搏创业的艰难历程,潮汕侨人的奋斗经历,近代国家的忧患对民生的影响。我惊讶百年前的善居室能如此浓烈着历史的气息;惊奇陈家聚焦美轮美奂的能量;惊异陈家人心中奇妙的故居美!</p> <p class="ql-block"><b> 善居室地砖</b></p> <p class="ql-block">  善居室的装饰呼应着中外文化,汇集着多元审美。在善居室的房间、走廊、通道的地板上,大面积精心铺贴着几十种抢眼的百年前来自意大利的色彩斑斓、图案灵动、形状多样的釉面瓷地砖。这些经历了世纪风雨的地砖,有的砖面仍是殷红瑰丽洋溢着中外融合的富贵吉祥,有的图案素颜淡雅依旧如山边的栀子花清影俊俏,有的别具一格还是当年凌寒独放的一枝梅,有的质朴内敛磨痕累累正释放着幽深的沧桑美。这些多姿多彩的瓷地砖溢出的美美幻幻,把我流连在美的极致中。陈家随处可见的地砖流出的多元富丽、风雨沧桑的美,让善居室更添一种审美独特尘封隐约的文化内涵。这内涵像寺庙里撞钟的钟杵重重的杵击着我的心,我惊叹起伏心神追逐:这地砖的光色美,图案美,造型美、精致美、沧桑美中美着陈家创业的理念,牵系着陈家祖辈伴随着近代中国的羸弱跨越两个世纪的艰难历程,陈家在创业中是用怎样的精神力量获得巨大的成功。我摸着近代国家的命脉去触碰、捧读、掂量这百年地砖中蕴含的陈家拼搏创业的文化,跟着这地砖的美向陈家精神花园的深处走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曾在评论文学家的故居中说道:“他们非同寻常的个性,常常会表现在住宅的选择,造型和布置上。因此,他们的住宅,也成了一种很有趣味的智者生态展示 。”陈家虽不与文学为伍,但他们多元的侨文化和雄厚的财力,也自然构造出他们住宅独特的侨生态。陈家这四处铺贴得精致细腻,风情异样,多姿撩人的地砖美正是侨生态的灵动。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过番人一种特别看重的情感,陈家祖辈的根灵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这故居。这地砖里留着陈家人抚摸的痕迹和欣赏的眼神;有着陈家人超于常人为实现梦想艰辛创业的精神;记着陈家致富后新的理念和创业方式;漫着陈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善举仁香; 录着国家百年岁月的斯鸣。</p><p class="ql-block"> 在百年地砖五颜六色的光泽中,我感觉似曾有过女人挑选的眼光,隐约还见到一位身着素缎衣裙,飘着书香雾气,眉眼间有着心性的倔犟,励志陈家文化的少妇身影。这个陈家的女人常默默款款独自穿行在庭院楼巷,她美目盼兮,用白皙纤细的手指在百年前把这洋溢艳丽、古朴素雅、侨气氤氲的地砖美从遥远的欧洲漂洋过海的牵到这里。也许因为有了这个女人这砖才铺得百年后还有严丝合缝的紧实平整,亮丽多彩的砖面还在闪烁着如今女人喜好的光色,更有美的磁力吸引着现代的人们用惊异探寻的眼神一次次从这美上幻过。果不其然,据载在善居室的主人陈立桐早逝后,善居室是由其年轻的遗孀李彦芝一手督工建造的。善居室开建时郎中第已建造完工,这个痛惜亡夫心性极强的女人不甘夫君早逝的门庭衰冷,她带着忧伤和失落把所有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这所宅第,她倾尽全力用心打造,让宅第更堂皇更贵气以寄托哀思以振作善居室的门气。于是在善居室的门匾上留下“凤翥”“翚飞”这振飞高远和告慰亡灵的心迹。据传当时陈家掌门人陈立梅怜惜小弟陈立桐的不幸早逝和弟媳的孤寡痴情,也就随了弟媳的心愿。这或许是陈家故居宅第中善居室最为一观的原因。善居室这些历经百年的花色品种用意不同的地砖,在陈家这个全身心扑在建造上的深情女人当年精心的设计安置下,寂寂静静的躺在善居室不同房间走道已承载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它们用自己多姿的造型、美妙的图案、变幻的色彩、交错的磨痕构成的一幅幅图景还在向世人叙述着陈家人拼搏创业的往事。遗憾的是陈家女人李彦芝自1939年离开后,再没有回到于她满是伤情和心血的善居室继续建造未完工的宅第后花园,直到九十二岁带着对善居室无尽的思念终老香港。但她全力打造出的善居室的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女人深情极致的凄美,这美的极致让她的人生有了别样。</p> <p class="ql-block"><b> 梦想加接力</b></p> <p class="ql-block">  当我在善居室徘徊时,善居室一些房间通道地上铺贴的有着质朴的六边形和图案外圆内方形的地砖引起了我的注意。眼前这些像古铜钱样的地砖,似乎是撒在满地的一串串闪光的铜钱,这铜钱闪烁的光好似铺成了一条条金色的路,这金色的光把前美乡人照得很温馨,把前美乡的山水耀得很前美很灵气,这瞬间奇妙的意境竟让我走进了陈家几代人心中的梦想。在寻读陈家资料时,我看到了陈家几代人在海外执念的拼搏苦干发财致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故事。我以为陈家辛酸的穷则思变耐苦拼搏到发家致富反哺家乡的故事情结,就是陈家人拓荒海外发财致富反哺家乡朴实而又宏远的梦想。这铜钱样象征着财富的地砖或许是陈家有意铺贴的,铺贴在这道上的每一块砖都是一枚铜钱,一个向往,一个陈家人要拓荒海外改变贫穷惠及乡人的心愿,寓意着陈家几代人拓荒海外发财致富反哺家乡宏远的梦想。值得品味的是一个从商的陈家,他们的梦想里不仅有商家拓荒海外发财致富的奋斗愿景,更有政治家执着的为国分忧安世济民的情怀,这种济世情怀或许是陈家受到海洋妈祖济世救贫文化的熏陶,是陈家爱国爱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当担,这种当担展示着陈家人的胸怀和格局,也让陈家在经商的道路上志向更高,视野更远、胆识更大,动力更足。</p> <p class="ql-block">  据载清朝后期水涝风灾地震瘟疫不断,衰落的朝廷面对羸弱的国力和列强的欺辱显得无奈,这时人多地少的潮汕人生活异常艰难,“鬻妻弃子,饿殍载道,甚至寻死者,迁徙者十之八焉”。不少的潮汕人带着“阿叔今日去出洋,番畔唐山架金桥;来日荣耀归故里,荫妻荫子荫家乡”的梦想前仆后继过番求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看到家乡荒芜萧条民不聊生,自家衣裳褴褛食不果腹,深痛清朝无能百姓遭殃,他穷愤思变立志闯荡南洋。于是揣着发财致富荫妻荫子荫家乡的梦想,带着乡土、甜粿、浴布选择了“三死六留一回归”(十人过番中三死,六留番,一回家)的过番一搏。他去到樟林港坐上了蔡姓船主的红头船,在过番途中他勤劳肯学开朗乐善的品质被船主一眼相中,此时的陈焕荣是难以想到他与蔡船主的相遇已为自己结下了更大发展的缘分。陈焕荣当上了红头船装卸工后,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在风里浪里卖力的肩扛背驼装卸着沉重的货物,他虽干着苦累的装卸活,却很诙谐乐观,常让船工们黝黑苦难的脸上闪过开心的笑容。他还自学舵工技术,在多次突起的风浪中不惧安危帮船主撑帆转舵化险为夷,这些都深得船主的心神,不久他就当上了舵工。几年后在船主的鼓励下他朝自己的梦想迈近了一大步,他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下了红头船成为了船主。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陈焕荣咬定青山不放松,从此惊涛骇浪的大海上有他拓荒海外发财致富反哺家乡梦想的驰骋。1851年他又顺势在香港创办了乾泰隆商行,那时的他是否意识到此举已预示他将成为南洋首富的开山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红 头 船</p> <p class="ql-block">  壮志凌云,傲游八表,不知禹甸江皋。这是人们对陈家人为了实现梦想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勇往直前的赞誉。1862年十九岁的陈慈黉弃学从商,从多病的父亲手中全面接过守业创业的重任,开始了继承陈家创业梦想的新征程。陈慈黉在顽强的拼搏中,把陈家的事业推向了新的辉煌,为陈家人实现梦想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903年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又接过告老还乡的父亲心中未尽的心愿,向更高更新的拓荒海外反哺家乡的梦想挺进。陈立梅所建业绩在暹华工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先后连任四界暹罗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和会长。1909年华东多省洪水肆虐,朝廷派员去暹罗募捐赈灾,陈立梅为国分忧捐出巨资,为此朝廷赐予陈立梅郎中衔,宅院命为郎中第。陈家在陈立梅门庭前立郎中第石碑,以示后人从商勿忘报国。</p><p class="ql-block"> 1930年陈立梅去世后,其长子陈守明又接过父亲的梦想继续前行,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1945年日军投降后的第二天陈守明不幸中弹身亡,其弟陈守镇化悲痛为力量接过兄长未尽的心愿继续前进。 </p><p class="ql-block"> 陈家人用自己发财致富安世济民的情怀执着的走在梦想大道上。古言“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陈家几代人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劲头朝着朴实宏伟的梦想前进。现已富过了六代,至今一如既往用创造的财富投资家乡致富家乡幸福乡民。</p> <p class="ql-block"><b> 仁义是大道</b></p> <p class="ql-block">  陈慈黉故居“三庐”书斋有一幅“三世仁为宅 ,庐居德有邻”的堂联,读后让我想到陈慈黉1871年在暹罗建造的陈黉利行故居门前铺就的满脸沧桑、凹凸不平、缺角豁口的石地砖,这些石地砖是当年陈家祖辈红头船上的压舱石。由此我似乎听到了陈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铺贴的地砖之间文化同源的呼应,不由得将压舱石地砖与相距几十年后的善居室地砖连在了一起。这些压舱石曾跟随陈家的红头船出没撞击在惊涛骇浪中,一路稳镇着在风浪中摇晃的红头船,护佑着陈家海上运输的平安。陈家富后讲仁义,不舍丢弃这些沧桑满脸一起创业的伙伴,这些压舱石在主人的呵护下得以保存,它们整齐安静地躺在主人的门前与主人相伴,向后人传递陈家人在拼搏创业中的仁者之道,是为天下之大道。</p> <p class="ql-block">  在这几十种色彩纷呈,形状各异,洋气十足的地砖里,共同都喷出一股富贵吉祥之气,富喷的陈家曾把“托荒海外,反哺家乡”的梦想融化在砖块里。1903年六十岁的陈慈黉满意的看着跟随自己闯荡生意沙场的次子陈立梅从自己的肩上得心应手的接过陈家的事业。此时他长吁了一口气,在满天霜华,一片月光里来到湄南河边,看着远处的船影和摇曳的灯光,想起自己无数次站在这里,回想故乡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的思乡情。想到自己少小离家,在异乡他国吃苦受辱玩命的打拼,几十年殚精竭虑的苦心经营才有了今日的辉煌。此刻压在心底几十年浓烈的思乡之情已潮湿了他的眼眶。是该回到家乡去了却思乡之情了;是该回到家乡像当年被乡邻誉为“船主佛”,被朝廷赐建“好善乐施”坊,诰封“通奉大夫”,赏穿官服戴花翎的父亲那样热心用红头船免费运送过番乡邻,参与社会的捐资救助等善举;是该去完成父亲早在家乡为自己筹建故居的心愿了,不久他携着巨资回到阔别的家乡颐养天年。陈慈黉是一个有钱任性的人,在家乡他融合自己的爱国心,妈祖心、恋乡心,他任性的反哺家乡经常出资参与乡事和慈善的活动,修路架桥,疏浚沟渠,兴教办学。在三十多年建造故居铺贴地砖等施工中,为让家乡工匠有工做有钱赚有饭吃,陈家特意不请有着更好技艺的海外技工,坚持在本地五花八门的土匠中挑选工匠,宁用落后的工艺铺贴地砖等,因此经常遇到因施工质量延误工期,以至建筑时间绵延几十年,他对此不计成本以惠乡人。陈家几十年为反哺家乡保证施工质量而精心于督工的良苦用心,该有多高尚!</p><p class="ql-block"> 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在暹罗、新加坡、西贡等米业基地,为那些“家山若是容易过,哪得冒死来番邦”初来乍到的穷苦乡邻遮风挡雨,为乡邻提供吃住,收留做工,深得乡心。 陈家人认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自家好不算好家乡好才是好,他们不论自己是小富还是大富始终以仁义为怀,亲近乡人呵护家乡,义在千门万户中。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欣闻,亲自用遒劲的笔力对陈家的义举书下“惠此中国”。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也在为人性的闪光留下名言“不管是谁,在人生旅途上走一遭,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他只是裹着尸衣在为自己送葬。”陈家人在仁义是大道的认知上和惠特曼一样坚定。</p> <p class="ql-block"><b> 哲性与闳识</b></p> <p class="ql-block">  这些跳跃着异国风情让人眼花缭乱的花地砖,它们带着百年前的新颖时尚,带着新奇超前,带着时代的变幻从西欧漂洋过海走进了陈家,在陈家安营扎寨一住就是上百年。百年间不论人为还是自然对它们的侵蚀,也无法掩饰这些地砖至今还保持的陈家前卫时尚浓烈的气息,仍彰显着陈家前瞻应变的哲性与闳识。</p><p class="ql-block"> 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当年因穷愤思变闯荡过番,经过艰辛打拼,逐渐改变了陈家的贫穷命运。他当上船主后把船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同时大海上起伏摇晃的红头船时刻提醒着他在生意场上的居安思危和风云变幻。在日益繁忙发展的海运线上,他站在红头船头审时度势,敏锐的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已成为自由贸易港,1851年太平天国起不少华南商人为逃避战乱纷纷迁往香港,多间英国洋行也在香港成立,香港经贸的快速发展,促使香港逐步发展为沿海贸易重要的转口港,香港需要货物的中转地,自己也需要新的发展平台。1851年他第一时间抓住机遇在香港开办了相关的乾泰隆商行,从事货物中转运输、大米及土特产等贸易,抢先在香港吃到了这块蛋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慈黉接过父亲守业创业的重担时,英国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蒸汽机等新型机器的规模生产将取代落后的手工作坊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一些工商贸业主们对此既害怕又兴奋。陈慈黉意识到以风力为动力的红头船业将迅速的被新的蒸汽火轮取代,他与时俱进以前卫的眼光紧紧盯住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他发现新型的机械米业加工也将替代传统的米业加工。他抓住机遇收紧红头船的投资,看准暹罗有肥沃的土地和稳定优质的大米资源,发挥陈家多年从事大米运输和贸易的优势,捷足先于1871年在暹罗湄南河边创办陈黉利行,1873年又抢先开办了机械米业出口加工基地。在陈慈黉超前的运作下,加工基地出现了用人少效率高,资金周转快,市场迅速扩大等新局面,陈家米业也就此声名鹊起,赚回的钱银已是箱打箱,据说汕头黉利货栈每天入账的银元都来不及清点,只好先用米斗计量入库。与此同时不少应变滞后的红头船主已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 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他的应变视觉更犀利,他看得更远更超前更具网络性。他索性放弃家传的红头船业,联手优势的外国火轮公司,租赁十几条蒸汽火轮组成新的规模船队,航线遍及东南亚、中国、日本等主要港口,实现了运输业区域的网络化。由此快速猛增的货运能力,又促进了米业的发展,这两业的融合并进不仅成了陈家的支柱产业,还随着业务量的猛增及所需资金的扩大,给他带来了新的发展亮点,他开始进军金融、房地产等新领域。1912年在暹罗、香港、汕头分设了黉利栈汇兑庄,并在新加坡、暹罗、汕头购置大量的土地房产。</p><p class="ql-block"> 1930年病危的陈立梅把长子陈守明叫到床前,陈守明含泪接过陈家事业的重任成为新的掌门人。这时陈家已拥有七家米业加工基地等十多个所属企业。1933年陈家的金融业在他的创新下,暹罗吞武里府出现了由陈家率先创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和第一家保险公司。银行和保险的联手,为陈家发展事业提供了资金和风险的保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陈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已成为泰华八大财团之首。</p><p class="ql-block"> 视远天高处,志坚不拔时。这是陈家人具有的与时俱进和第一时间咬定青山矢志苦干的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陈家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就是与时俱进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拼搏苦干,这种哲性闳识让陈家成为行业创新霸主,赚回的钱银当然是箱打箱来箱打箱。</p> <p class="ql-block"><b> 致用育人才</b></p> <p class="ql-block">  陈家古朴静穆的中式故居与铺贴的大片华丽吉祥的西方地砖的汇集,汇成一条多元文化的河流,流出中式紫檀家具与西方几何图案地砖相依的雅致庄重的会心美;淌出中式雕花木门与台阶淡红花砖为邻的别致宁静美,漂出新房的妆红与地砖的点红辉映的和谐喜庆美。这些相融的美精灵飘逸走心撩人,让人在遐想中沉醉难归。陈家用地砖的美高水平的撞击着中外文化相遇的诱人魅力,把陈家奢华知性的审美力衬托到极致,也把陈家重教育人的理念展示无疑。</p><p class="ql-block"> 陈家对教育的重视应从陈慈黉的父亲说起。在陈家不多的史料中,了解到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因家贫读书不多,可他天性勤奋好学。他在红头船当装卸工时就留意琢磨舵工技术,一次在海上突遇狂风大浪,巨大惊险的漩涡在风的助力下就像一个深旋的陷阱突现在船的前方,舵工在惊恐中乱了方寸,顷刻“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的惊恐来临。在这生死的紧急中临危不惧的他接过帆绳死命的扯拽将风帆调成减速转弯的角度,让瞬间将被吞噬的船与极速的漩涡擦身而过,陈焕荣用自己自学的掌舵技术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陈焕荣贫穷受苦和自学成才的经历,让他深知知识的力量。他十分看重后人的培养教育,要求子女都要入学求知。</p><p class="ql-block"> 陈慈黉对教育的重视更有过之,他除了盯着子女的学习,还在家乡建房开书斋,在他的故居里专门建有一第“三庐”书斋。其儿子们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都分别建有舍南、舍北、兰室、蘧庐四个小书斋。参股他在新加坡陈生利行的族亲分得可观的红利后,在他的倡议下也都在家乡起大厝开书斋,先后开建书斋十余个。远在新加坡、暹罗、香港等地的乡邻也都回乡效仿,一时其家乡开建的私家书斋就有三十多个,营造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兰蕙飘香的氛围。1909年陈慈黉和族人在家乡合建祖庙,并在庙舍兴办成德学校,每年拨四千大洋资助学校。他还将父亲在他出生时为他在珠海建造的故居捐给国家作教育之用。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临终前也没忘交待后人,家族后代必须接受教育,所需学费开支由家族承担。还有意味的是在陈慈黉的故居内有意挖了三口井,分别命名为德井、慧井、雅井。意寓后人饮用德井慧井水时要觉悟自己做德慧兼修的人,饮用雅井水时要修养自己的言行举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舍馆青灯饱尝书味,南金东剑广植良材”是挂在故居舍南小斋的对联,陈家培养后人的理念是学以致用。为此特别的用心对子孙进行实践带教,文化兼容的教育。年少的长子陈慈黉被父亲送去广州学习建筑专业,19岁时因父亲多病只得弃学回家学习和协助父亲经商。陈焕荣采用带着儿子在生意沙场上实干的方式,放手让儿子独立处理生意中货源质量报价、合同签订、运输方式、海关验货、风险防范等复杂的事宜,陈慈黉在父亲这种学以致用苦心的带教中快速有效的掌握了经商之道,不久就从卧病的父亲手上全盘接过守业创业的艰难。陈慈黉在自己告老还乡前也以同样的方式将次子陈立梅培养得出类拔萃。</p><p class="ql-block"> 陈家侨居番邦,一直从事海上运输国际商贸,这决定了陈家文化里有乡根、番邦、海洋、贸易诸地等文化掺和的多元性。这些多元文化的融合构成了陈家的侨文化,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及兼容性是陈家教育后人的特色。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出生在暹罗,九岁时就被送回家乡延时课读中国文化。陈立梅也在其子陈守明、陈守镇年少时把他们送回前美读私塾,几年后他们才回到番邦学习番帮文化。陈慈黉的故居也是中外文化教育合璧的产物。陈慈黉年轻时在国内启蒙了建筑灵感,后在海外的打拼中看到的番邦建筑,以及自己建造宅第和米业基地等学习了许多海外建筑装饰技艺。他在故居使用的建材上融合了中外的精品材料,有国内的砖雕、石雕、木雕;有暹罗的楠木、柚木;有西欧的红毛灰、玻璃、瓷砖等。每一个装饰细节上无不展现了陈家人在建筑上特有的中外审美融合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陈家在教育中以学以致用为目的,精心培养文化兼容耐苦实干的适用人才,直到现在陈家一批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后人,正穿梭在世界各地陈家两百多家企业。</p> <p class="ql-block"><b> 沉心的苦干</b></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善居室的地砖铺贴得线条流畅清晰,砖缝紧实细密,砖面平整光洁。百年间在这铺贴得精致的地砖上曾有过皮鞋、绣鞋、布鞋、胶鞋、波鞋踩过的重重脚印,曾响起过不同时期那轻重快慢的脚步磨擦声。一个世纪过去有的砖块已褪色斑驳几乎看不清原色,有的斑斑点点色影嘈杂,在这斑驳模糊中如用心察看这时经百年磨蹭的地砖砖缝依然紧实,砖块依旧完好平整。由此细思陈家做事时所持的敬业之心何其严谨扎实,其中的沉心苦干真是不易。</p> <p class="ql-block">  铜钱出苦工是陈家人的精神认知。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在红头船做苦工时 ,认为只要有活干不饿肚子再苦也是福祉。他们信奉耐苦成就人生,苦是福祉,苦尽甘来。陈家很注意在后人年幼时就培养他们对苦的认知。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香港读书的陈家子孙都被要求统一吃住在乾泰隆行,上学只准乘坐电车公交车。陈家还要求在家族企业就业的子孙要全面熟悉掌握企业的工作流程,专心致志从最底层的苦工做起,拿苦工薪资,一级一级的做上来,之后“始视其才而试之以事,验其成,然后再委之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陈慈黉故居占地面积25400平方米,绝大多数地面都铺有地砖,这些材质花色形状不同的地砖多达几十种,都是从西欧等地漂洋过海运抵,为了方便故居所用地砖等建材的运输,陈家不惜人力物力开挖了从韩江入海口连接村前的小运河。这样的私家工程之大,用人之众,费神之巨,劳苦之多,不是常人能承受的,只有陈家人知晓其中的困苦而敢想苦干。陈家人深谙苦是福祉苦尽甘来的辩证法,在苦的面前显然与众不同,他们不惧怕、不躲避、不埋怨,而是从容的走上前充满乐观和激情的化苦为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敬业执着是陈家做事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的底气是来自苦干的意志。1843年后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开始创建红头船运输业,到1903年陈慈黉的次子陈立梅接手,红头船业经历了陈家祖孙三代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坚韧的苦心经营,在苦心苦拼中打下了陈家基业。陈家故居从陈慈黉的父亲1865年开始筹建,直到1939年日军的侵略被迫停工,期间陈家也是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时长六十多年不停的建造。陈家在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执着的苦干经营不同的家业并都取得巨大的成功,他们深信和遵循敬业执着苦干是事业成功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沉心严谨的做事也是陈家人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底色是专心。1871年陈慈黉在暹罗开设了陈黉利行,以加工运输销售暹罗大米。那时一心想做大香港、暹罗、西贡、汕头等地米业的陈慈黉,他沉下心来不浮不躁日夜苦苦坐守曼谷研读报表分析行情,调控着香港、新加坡、西贡、汕头等地的业务,一步一个脚印一路经销一路建点。1899年陈慈黉亲自带人到西贡考察建点,开办了乾元利行,将越南的大米经乾元利行加工后出口到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地。在他沉心专致的运作下,一个国际区域性贸易网络形成,陈家沉心严谨的苦干逐步成为这些区域的米业霸主。在故居的建造过程中陈慈黉经常沉在施工现场细心督察,发现设计问题就及时修改建造方案,看到工人急功近利不顾质量的赶活就会上前询问阻止。 理财重在生众是陈家惠及乡人的理念,以建代赈建造故居是陈家惠及乡人的独特方式,为此陈家沉下心来宁可背负着落后工艺带来的质量苦,也要请家乡工匠施工。陈家的反哺之义赢得了工匠们的专心致志,这些本土工匠在陈家沉心严谨扎实的督导中,为保证铺砖质量,他们铺贴地砖时不敢浮躁并挂帘遮挡互不干扰,精细苦作使出匠门的看家本领,有的还用红糖调灰增加粘度,保证地砖铺贴得线直紧实平整。</p><p class="ql-block"> 陈家幼媳李彦芝更是以女人的精细察看现场要求慢工出细活,苦苦督导工匠用绣花的精准贴好每一块砖。她还举办斗工比赛优胜劣汰以质计筹,不惜成本多次下令推倒拆除不合格的施工,可以想象在铺贴这些地砖时,每一块地砖及接缝处都会有一双沉心严苛的目光扫过。陈家的沉心严谨,工匠的专心施工,回报的是现代世人看到的百年地砖的完整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轻轻走过陈家这历经百年风雨仍绚烂璀璨的地砖,我已穿越陈家跨越两个世纪拼搏创业的时空,粗略的读完陈家在中国近代的忧患中执着拼搏的创业史,心底蛰伏的多么不易的感叹和由衷的钦佩从心中喷涌而出。我感叹这个生活在人间最底层没有任何权贵资源的陈家,在思想愚昧守旧,生产力极其落后,列强欺凌的社会,为了生存无奈走上了艰险的过番之路,在番邦不知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和煎熬的痛苦,终于成就为南洋巨富。我钦佩他们在前行的路上总是能潜心在事物的底层正确的找出成功的法则。在故居的建造中他们选择中外最适合自己心智的建筑模式、建筑材料和多元装饰,让陈家的多元的侨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延伸;在发财致富中择取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文化链,链条上每个闪光的环节——梦想接力、仁义大道、哲性闳识、致用人才、沉心苦干、执着拼搏等都是人类成功缺一不可的完整的哲理智慧。陈家的拼搏创业史是一部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忧患面前不屈不饶生生不息的奋斗史。陈家百年地砖真实的记载了这部创业史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一个家族把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最智慧的灵魂都灌注在自己的事业中,由此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众不同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在写这篇旅游心得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感激我亲爱的战友组织这次潮汕战友聚会的付出,感谢战友给了我旅游学习的机会;感激那些不曾相识但都认同陈家文化的传播者在媒体留下的陈家文化信息给我的充实;感激自己在忙碌的扶老携幼的晚年仍然有一颗为美悸动的心。</p><p class="ql-block"> 因跟团参观陈慈黉故居时间紧促,所收集的资料非常有限。为尽力展示陈家百年地砖的内涵,我曾去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但所获几无。只能求助网络的相关资料以充实完整。在此感谢所助佳作的作者为传播陈家文化的付出和对后来者的指引,感谢给我的帮助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