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之旅2 - 圣马可盆地区域

嫒子

<p class="ql-block">圣马可盆地(Bacino San Marco):威尼斯泻湖的一个区域,面向城堡区的斯基亚沃尼堤岸(Riva degli Schiavoni)和圣马可区的圣马可小广场(Piazzetta di San Marco)。</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盆地(Bacino San Marco):照片左侧为圣马可广场,右侧是圣乔治马焦雷岛(San Giorgio Maggiore)。</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威尼斯的主要公共广场。在当地,圣马可广场是唯一被称为“广场”(la Piazza)的广场,除了小广场(Piazzetta)和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外,其他的广场无论大小皆被称为场地(Campi)。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社会、宗教和政治中心,以其四周的文艺复兴时期精美建筑而闻名于世,据说拿破仑曾称之为“欧洲的客厅”(the drawing room of Europe)。广场成T形,包括主广场(Piazza)和附属小广场(Piazzetta)。</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历史:有1000多年,现唯一仍屹立在广场上的文艺复兴前建筑和纪念碑是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和小广场上的两根巨大石柱。其历史分为四个时期:</p><p class="ql-block">1. 起源(800-1100)</p><p class="ql-block">810 年,总督阿涅洛·帕尔蒂西帕齐奥(Agnello Participazio)将政府所在地从马拉莫科岛(the island of Malamocco)迁至现在的里阿尔托地区(Rialto),他建造了一座公爵宫殿(拉丁语,palatium duci)。819 年左右,在现在的圣马可教堂附近建造了总督的第一座教堂献给威尼斯的第一位守护神圣西奥多(St Theodore)。圣西奥多是一位希腊圣人(Greek saint),受到东方教会的特别崇敬。威尼斯当时是东罗马帝国的附属城市,威尼斯人将圣西奥多作为他们的守护神以象征着他们臣服于东罗马帝国。828-829 年,圣马可的遗物从亚历山大带到威尼斯,获得遗物将使威尼斯逐步摆脱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统治,有助于威尼斯的独立。因此威尼斯人和总督将这位使徒视为他们的新守护神,一座献给圣马可的新教堂在旧的圣西奥多教堂和公爵宫之间建造起来,教堂前有个小广场,两旁种满了树木,周边是长满草木、流淌着溪水的大量空地,还有泻湖入口处一小码头。888-891年在小广场上首次建了一座钟楼。</p><p class="ql-block">2. 中世纪广场(1100-1490)</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齐亚尼(Sebastiano Ziani)担任总督的1172-78年,广场的整个布局彻底改变。总督作为一改革者创建了现在所知的广场,河流被填满,周边建筑被拆除,重建9世纪的公爵宫使之一面朝向广场,另一面俯瞰圣马可盆地。1172 年后不久广场上竖立起了两根拜占庭式柱子。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大量珍贵物品被运回威尼斯用于广场装饰。1438年总督宫进行扩建,同时建成的宪章门(Porta della Carta)将总督宫新建的西侧翼与圣马可大教堂的南墙连接起来。广场南北两侧是 13 世纪的古老建筑。1267 年广场地面铺设了人字形图案。这一时期广场成为威尼斯人聚集的中心。</p><p class="ql-block">照片是从圣马可钟楼顶部俯瞰的主广场(Piazza)。</p> <p class="ql-block">3. 从文艺复兴到共和国衰落(1490-1797)</p><p class="ql-block">1496-1499年,建了一座新钟楼,一台天文钟安装在钟楼上。1508-1516年,康布雷同盟战争(The 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期间,总督安德烈亚·格里蒂(Doge Andrea Gritti)开始一项庞大的城市改造项目,旨在表达威尼斯重拾自信,并重申其国际声望。项目计划包括将圣马可广场从一个拥有食品摊贩、货币兑换商甚至厕所的古老的中世纪城镇中心改造成一个古典的广场。其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古罗马共和国的记忆,并在 1527 年罗马被劫掠之后,将威尼斯展现为罗马的真正继承者。1527 年,雅各布·桑索维诺 (Jacopo Sansovino) 为躲避罗马的洗劫而来到威尼斯。桑索维诺对维特鲁威原则的理解以及他在罗马时期对古罗马原型的了解,他为实施该项计划提供了必要的专业知识。1529 年,他被任命为圣马可总督府的首席建筑师,对广场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重建了广场南北侧的旧建筑,南侧新建筑向南边移,使广场面积扩大,为此圣马可钟楼孤立在广场中。在总督宫对面、广场的西侧新建圣马可图书馆及圣马可钟楼底部的凉廊(Loggetta),重建造币厂(Zecca),重建广场西端、圣马可大教堂对面的圣杰米尼亚诺老教堂(the old church of San Geminiano)。1723 年,广场地面砖块被威尼斯建筑师安德烈亚·蒂拉利(Andrea Tirali)设计的更复杂的几何路面图案所取代。一些人推测这些图案是为了规范市场摊位,或是为了回忆它们以前在广场上的存在。另一些人认为,这种图案设计灵感来自东方地毯。这种路面图案的整体排列有助于在视觉上延长长轴,并加强大教堂在顶部的位置。同时广场的高度被抬高了大约一米,以减轻洪水,并为内部排水沟留出更多空间将水输送到大运河。</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上面照片是这一时期的广场南面、西面和北面。下面照片是雅各布·桑索维诺肖像画(Jacopo Sansovino,1546 年之前):丁托列托(Tintoretto)绘制。</p><p class="ql-block">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1486-1570) 是一位雕塑大师和建筑师,传统上被认为是将文艺复兴盛期风格引入威尼斯的人。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圣马可广场及其周边建筑。圣马可广场上的建筑由他设计建造的有马尔恰纳图书馆(Marciana Library),铸币厂(Mint, Zecca of Venice)、装饰精美圣马可钟楼底部凉廊(The Loggetta)。桑索维诺出生于佛罗伦萨,师从安德烈·桑索维诺(Andrea Sansovino)。1529 年,桑索维诺成为圣马可总督的首席建筑师和财产主管,这使他成为威尼斯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桑索维诺计划将圣马可广场改造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虽然他的计划在他1570 年去世时仍未完成,但他对威尼斯城市景观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4. 拿破仑时期(1797 年之后)</p><p class="ql-block">1797 年威尼斯向拿破仑投降。1810-1813 年拆除了部分新旧行政官邸和圣杰米尼亚诺教堂,新建了一座宫殿即现在的拿破仑翼。拿破仑翼立面中心雕像描绘了拿破仑以朱庇特的形象登基(Napoleon as Jupiter),上方有帝国的徽章。1814 年拿破仑倒台后,雕像被废除。1890 年,广场路面由于磨损而更新,新铺设图案与蒂拉利的设计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示意图:</p><p class="ql-block">a. 圣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p><p class="ql-block">b. 总督宫(Doge's Palace)</p><p class="ql-block">c. 圣马可钟楼及凉廊(Bell tower and Loggetta)</p><p class="ql-block">d.马尔恰纳图书馆 (Marciana Library)</p><p class="ql-block">e.铸币厂(Mint)</p><p class="ql-block">f. 新行政官邸大楼( Procuratie Nuove)</p><p class="ql-block">g. 拿破仑翼(Napoleonic wing)</p><p class="ql-block">h. 旧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 Vecchie)</p><p class="ql-block"> i. 圣马可时钟塔楼(St Mark's Clocktower)</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主广场(Piazza):由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圣马可钟楼、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拿破仑翼(Napoleonic Wing)围成,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小广场(Piazzetta di San Marco):主广场东南角向圣马可盆地(Bacino San Marco)延伸的一块空地。小广场的东边的总督宫,西边的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设计的马尔恰纳图书馆 (Marciana Library)。南临威尼斯大运河敞口的泻湖,即圣马可盆地。北朝主广场及圣马可大教堂的南墙。</p><p class="ql-block">上面照片右边是马尔恰纳图书馆 (Marciana Library),左边是总督宫(Doge's Palace)。</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右边总督宫,左边马尔恰纳图书馆,前面是著名的石柱,后面是圣马可钟楼和圣马可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小广场上的石柱:两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巨大的花岗岩石柱矗立在小广场南侧的东西两边。据说石柱建于公元 1268 年左右,当时海水较近,石柱可能位于泻湖边缘,构成了从大海进入城市的入口。现在两根石柱代表着威尼斯官方城门,威尼斯的贵宾都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过去石柱之间的空间允许赌博,据说这项权利是对第一个竖起石柱的人的奖励。而且石柱之间也是公开处决之地。西边柱顶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圣西奥多 (Saint Theodore)雕像,他是圣马可之前威尼斯早期的守护神,手持长矛和盾牌,脚踩一条鳄鱼,鳄鱼代表他杀死的龙。它由部分古代雕像组成,这里是复制品,原件保存在总督宫;东边柱顶是圣马可的飞狮雕塑,象征威尼斯新的守护神圣马可,这根石柱设计灵感来自公元前 300 年左右的传说,据说当时在土耳其南部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奇里乞亚(Cilicia)省首府、使徒保罗出生地塔尔苏斯城(Tarsus),有一座纪念桑顿神灵(the god Sandon)的纪念碑上出现一只长翼的狮鹫(lion-griffin)。狮鹫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拥有狮子的身体、尾巴和后腿,以及鹰的头和翅膀,前腿有鹰爪。 由于狮子传统上被认为是百兽之王,鹰是百鸟之王,所以到了中世纪,狮鹫被认为是一种特别强大和威严的生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即圣马可宗主教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位于圣马可广场东端,与总督宫相连。1797年共和国覆灭前,它是总督的教堂,受总督管辖,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教堂供奉着威尼斯守护神圣马可福音传教士,并保存着他的遗物。教堂建筑为拜占庭式建筑的著名代表,并完美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和文艺复兴式风格。拥有“金色圣堂”(Chiesa d'Oro)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历史:</p><p class="ql-block">三座教堂的演变历史</p><p class="ql-block">1.帕蒂西普齐奥教堂 (Participazio church,约 829–976):公元828年,两名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偷运出来的圣马可遗骸最初被放置在总督官邸和政府所在地城堡(the castrum)的角塔(corner tower)中,该城堡位于现在的总督宫所在地。后来由总督朱斯蒂尼亚诺·帕蒂西普齐奥(Doge Giustiniano Participazio)和他的弟弟及继任者乔凡尼(Giovanni)建造一座献给圣马可的教堂,称为帕蒂西普齐奥教堂(the Participazio church)。教堂于836年完工,圣马可遗物被移至教堂中。公元976 年,在反对总督彼得罗四世·坎迪亚诺(Pietro IV Candiano)的民众起义中,教堂遭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2.奥尔塞奥洛教堂 (Orseolo church,976–约 1063):教堂由坎迪亚诺(Pietro IV Candiano)的继任者彼得罗一世·奥尔塞奥洛 (Pietro I Orseolo)在两年内出资修复,这一时期被称奥尔塞奥洛教堂(the Orseolo church)。</p><p class="ql-block">照片为圣马可教堂的入口,这入口据信可以追溯到帕蒂西普齐奥教堂时期。</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历史:</p><p class="ql-block">3.孔塔里尼教堂(Contarini church,约 1063 年至今):1063 年,在总督多梅尼科一世孔塔里尼(Doge Domenico I Contarini)的领导下,圣马可大教堂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和扩建。孔塔里尼教堂建成时是一座朴素的砖结构建筑。与之前的两座教堂一样,它的原型(prototype)是六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然而受到中世纪拜占庭、罗马式和伊斯兰的影响,后来融入了哥特式元素。西立面与10世纪和11世纪建造拜占庭中期教堂相似,其特点是一系列拱门位于突出的柱子之间。墙壁上开有更大的盲拱窗户,中间的柱子上装饰有壁龛和圆形的露台(patere),这些露台由珍贵的大理石制成,周围环绕着装饰框架。其他装饰细节,包括雕带(friezes)和牛腿桌(corbel tables),反映了罗马式潮流,体现了意大利工人的品味和工艺。1094 年 10 月 8 日,新教堂落成,圣马可的遗物被放入教堂的地下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孔塔里尼教堂的西立面。</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历史:1102 年从君士坦丁堡订购的金色祭坛画(Pala d'Oro)于 1105 年安装在高坛上。13世纪,为了体现共和国的财富和权力,原来的砖砌外墙和内墙用稀有大理石进行装饰。立面上装饰的柱子、浮雕和雕塑都是威尼斯参加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从君士坦丁堡的教堂、宫殿和公共纪念碑上取下并带回威尼斯的文物。在十三世纪上半叶,拜占庭教堂原本典型的低矮砖砌圆顶被更高的外壳所覆盖,以支撑带有十字架的球状灯室(bulbous lanterns)。这些用铅包裹的木制框架为下方的圆顶提供了更好的风化保护,并使教堂在视觉上更加突出。各种近东模式(Near-Eastern models),包括耶路撒冷(Jerusalem)的阿克萨清真寺(the Al-Aqsa mosques)和岩石圆顶(Dome of the Rock),以及十三世纪初在圣墓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圆顶上竖立的圆锥形框架,被认为是加高圆顶的灵感和建造技术的来源。</p><p class="ql-block">上面照片:教堂五个高耸的圆顶。南侧和西侧横梁的交界处,展示了原始的砖砌结构和随后的装饰。</p><p class="ql-block">大教堂根据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 Great)在君士坦丁堡所建造的圣使徒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设计,其布局类似希腊十字,顶部有五个宏伟的圆顶形成十字形平面设计结构:西部圆顶和中央圆顶较大,东部圆顶较小,它们一字排开,形成纵轴。两侧南北部较小圆顶,和中央圆顶形成横轴。象征着上帝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西立面,前方有三根巨大的桅杆状旗杆,旗杆底座为青铜,由威尼斯雕塑家、青铜创始人亚历山德罗·莱奥帕尔迪(Alessandro Leopardi)于 1505 年以高浮雕装饰。旗杆顶端装饰着圣马可飞狮。威尼斯共和国时期,圣马可威尼斯旗曾在旗杆上飘扬。</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西立面:分为两个区域,凉廊以下为下部(the lower register)区域,凉廊以上为上部区域(The upper registe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西立面下部区域:最初由五个深凹的门户和大柱墩交替构成。后来被两层珍贵的拜占庭式柱子完全覆盖,这些柱子大部分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战利品。门拱拱肩上有拜占庭和伊斯兰传统的人物雕像。侧门半月窗上马赛克圣像画(The mosaics iconography )讲述了圣马可遗体从亚历山大运到威尼斯的过程。从右到左(照片)它们展示了圣马可的遗体从埃及移出,抵达威尼斯,受到总督崇敬,以及在教堂中安放。大教堂拥有超过 500 根拜占庭式柱子,其中一些可追溯到 6 世纪,它是宏伟和历史底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西立面下部区域中央青铜大门:三层拱缘装饰著三层罗马式浮雕,门的上方是19世纪的镀金镶嵌画《最后的审判》(Last Judgment)。</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部区域侧门半月窗马赛克圣像画(The mosaics iconography,1660年 ):讲述圣马可的遗体从埃及移出。</p><p class="ql-block">圣马可殉道,最初埋葬在埃及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巴卡利斯(Baucalis)区。据叙述,一支由十艘威尼斯商船组成的船队在暴风雨期间寻求在穆斯林控制的城市亚历山大的庇护。据说这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并没有故意违反皇帝利奥五世(Emperor Leo V)禁止与穆斯林进行商业接触的法令。在亚历山大,两位威尼斯商人,来自马拉莫科的布奥诺(Buono da Malamocco)和来自托尔切洛的鲁斯蒂科(Rustico da Torcello),每天都去港口附近一座教堂里的圣马可墓前祈祷。在那里,他们结识了牧师西奥多(Theodore)和僧侣斯陶拉修斯(Stauracius),西奥多透露阿巴斯哈里发王朝(The Abbasid caliph)的马蒙(Caliph Al-Ma'mun)已下令拆除教堂以便为新清真寺提供建筑材料,他担心伊斯兰统治下基督教社区将日益减少,建议将圣人的遗体安全运往威尼斯。为了避免引起怀疑,圣人的遗体首先被教堂中的圣克劳迪亚(Saint Claudia)的遗骸所替代。遗体被放入篮子并用猪肉覆盖,然后成功通过穆斯林海关官员的检查,登上威尼斯人的船。途中圣马可出现并警告水手们危险即将来临,从而使船只免于沉没,其他奇迹的发生也证实了遗体的真实性。直到最后船抵达威尼斯,奥利沃洛主教(the Bishop of Olivolo)接收了遗体,然后将其庄重地送交总督。</p> <p class="ql-block">下部区域侧门半月窗马赛克圣像画(The mosaics iconography,1660年 ):讲述圣马可的遗体抵达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下部区域侧门半月窗马赛克圣像画(The mosaics iconography ):讲述圣马可遗体受到总督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下部区域侧门半月窗马赛克圣像画(The mosaics iconography ):讲述圣马可遗体在教堂中的安放。这幅圣像画是教堂立面上唯一一幅从十三世纪留存下来的马赛克,并记录了早期立面上的镀金。其他的则在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纪重制。</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西立面上部区域:原来的半月形拱门被改造成尖拱(ogee arch),以致拜占庭式拱顶设置在弯曲的外拱门中,尖拱拱肩边缘装饰着随风摇曳的大锯齿状树叶和先知的半身像。两侧四个尖拱顶部塑有威尼斯人崇拜的圣人雕像。尖拱拱门之间竖立着带尖顶的哥特式小圣堂(Gothic aedicules),内塑有四位福音传道者的雕像。而西立面两端尖顶小圣堂内分别塑有面对面朝向的圣母和大天使加百列(Archangel Gabriel),暗指威尼斯建立于公元 421 年 3 月 25 日,正好是天使报喜节(the feast of the Annunciation)。四个小圣堂下方,有健壮的人形雕塑扛着酒囊(wineskins)被封闭在拱肩上狭小的壁龛内,这些就是所谓的喷水嘴或“怪兽”,曾经用于从后面的屋顶输送雨水,让人联想到天堂之河。上部区域双侧弦月窗中的一系列马赛克呈现了基督战胜死亡的场景:从左到右,分别为从十字架上下来、地狱之苦、复活和升天。</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上部区域:最上方被白色大理石制成的哥特式皇冠(The Gothic Crowning)所包围,使建筑呈现出轻盈、精致的晚期哥特式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照片:从圣马可钟楼上俯瞰,可以见到大教堂部分西立面和北立面上方哥特式皇冠顶饰;北立面的4个小圣堂,堂内有四位最初的拉丁教会圣师的雕像:杰罗姆(Jerome)、奥古斯丁(Augustine)、安布罗斯(Ambrose)和格列高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半圆形小窗顶尖部雕像:明智(Prudence)、节制(Temperance)、信仰(Faith)和慈善(Charity)的寓言人物。</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西立面上部区域中央(青铜大门上方):与侧边相比,有更宽的拱门,顶部有更具突出性的外部轮廓。拱门尖拱顶部塑有圣马可雕像,两侧各有三个金翼崇拜天使。下方在繁星点点的蓝色天空中一头圣马可的镀金双翼飞狮,狮子手持一本书,书上写着天使问候:“愿我的福音传道者马可平安”(“Pax tibi Marce evangelista meus”)。飞狮是19 世纪铸铁复制品,原件于 1797 年被毁。中央门户凉廊上立着圣马可之马(Cavalli di San Marco)复制品。圣马可之马后面的中央窗户周边拱腹的高浮雕是在华盖中的四位旧约牧首(Patriarchs)和四位福音传教士,而窗户拱缘正面则为旧约中的事件和树叶高浮雕交替呈现于六角形的面板中。</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之马(Cavalli di San Marco):一组古希腊鎏金铜驷马雕像,位于大教堂正面显著位置,这四匹骏马俯瞰着整个广场,是威尼斯骄傲和权力的象征,在宗教和政治意义上具有相当大的语义价值:它象征着威尼斯对拜占庭的军事胜利以及它作为拜占庭帝国继承者的新帝国地位,也象征传播神圣圣言的四位福音传教士(the four evangelists)。1379 年,热那亚人(the Genoese)说,除非给这些马套上缰绳,否则两座城市之间不可能和平相处。这四匹马雕塑的日期可追溯到古典时代晚期,作者可能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留西波斯(Λύσιππος)。鎏金铜驷马雕像由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从希腊的希俄斯岛(Χίος)运到君士坦丁堡,后来成为君士坦丁堡竞技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驷马双轮战车雕塑的一部分。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总督恩里科·丹多洛(doge Enrico Dandolo)作为战利品将它们运至威尼斯。它们在威尼斯的军械库中保存了五十多年,可能直到拉丁帝国(the Latin empire)覆灭 (1261) 后,它们才被放置于圣马可大教堂的西立面门廊上方的凉廊上。四百年后的1797年,拿破仑征服威尼斯,下令将这些马拆下来运往巴黎。它们与一辆四马战车一起被用于设计卡鲁索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土木工程师杜马雷斯克上尉(William Dumaresq)受托将马匹卸下送回威尼斯并放回原处,直到1974年,出于保护目的,被移至博物馆内展示,而凉廊上摆放的马匹为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上部区域左侧第一幅马赛克画:基督从十字架上下来。</p> <p class="ql-block">上部区域左侧第二幅马赛克画:基督的地狱之苦</p> <p class="ql-block">上部区域右侧第一幅马赛克画:基督复活。</p> <p class="ql-block">上部区域右侧第二幅马赛克画:基督升天。</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南立面:教堂哥特式的顶饰一直延续到南立面的上部,半月窗尖顶部雕刻着正义与坚毅的寓言人物,小圣堂内则安放着僧侣之父圣安东尼(Anthony the Great)和圣保罗隐士(Paul the Anchorite)的雕像。</p><p class="ql-block">南立面的装饰最为华丽,有罕见的大理石、战利品和奖杯,包括所谓的阿卡之柱(pillars of Acre)、嵌入金库外墙的四帝共治雕像(Tetrarchy statue),以及阳台西南角的斑岩皇帝头像(the porphyry imperial head,照片可见于阳台最左侧栏杆上)。</p> <p class="ql-block">阿卡之柱(pillars of Acre):是 1204 年从君士坦丁堡运到威尼斯的,也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众多战利品之一。它们最初是由拜占庭公主安妮西亚·朱莉安娜委托制作,为君士坦丁堡的圣波利克托斯宫教堂(the Palace Church of Saint Polyeuktos)雕刻的。每根柱子都精心雕刻着两种交替的装饰图案:一种是从花瓶中长出的风格化的藤蔓茎,另一种是带有扁平藤叶和葡萄串的卷轴几何图案。每根柱子的下半部分都装饰着一个简单的矩形面板,面板正面是十字架和球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圣马可教堂北角和南角的三个篮形柱头也源自君士坦丁堡的同一座教堂。安妮西亚·朱莉安娜(Anicia Juliana)是罗马帝国晚期最显赫的贵族家族之一的成员,也是皇帝狄奥多西大帝(Emperor Theodosius the Great)的直系后裔。524 年,她决定重建圣波利克托斯教堂,其规模极其宏伟新颖,意在与圣经中的所罗门圣殿相媲美。伊斯坦布尔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教堂的巨大地基和类似的柱子,证实威尼斯的那些柱子可能位于这座拜占庭教堂的下层。</p> <p class="ql-block">四帝共治雕像(Tetrarchy statue):嵌入金库外墙。</p> <p class="ql-block">四帝共治雕像(Tetrarchy statue):位于圣马可大教堂西南角的一组斑岩雕塑。这组雕像可能是君士坦丁堡费城广场(the Philadelphion)装饰的一部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被运往威尼斯。</p><p class="ql-block">四帝共治制(The Tetrarchy)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Emperor Diocletian)于公元 293 年建立的统治制度,由两位大皇帝奥古斯都(augusti,senior emperors)和两位小皇帝凯撒(Caesars,junior emperors)组成。奥古斯都是皇帝的主要头衔,而凯撒是奥古斯都法定继承人的皇帝头衔。当时帝国分为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由一位奥古斯都和一位凯撒统治。最初皇帝戴克里先任命马克西米安(Maximian)和他为共治奥古斯都(co-augustus),而他们分别选择伽莱里乌斯(Galerius)和君士坦提乌斯一世(Constantius I,君士坦丁大帝的父亲)作为他们的凯撒。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于 305 年退休后,四帝共治制之间爆发了内乱,该制度最终在 313 年左右不复存在。虽然这种政府形式是短暂的,但它起到了分离军事和公民领导角色的作用,是权力制衡的首例之一。</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可能描绘的是戴克里先皇帝建立的第一个四帝共治制。雕像中四帝代表戴克里先皇帝、马克西米安、伽莱里乌斯、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然而每个塑像外表相似,没有个性化的特征。其中两个留着胡须,可能代表年长的奥古斯都,两个没有胡须可能象征着凯撒。所以这组塑像只是象征着四帝共治的概念,而不是四个个人塑像。雕像分成两对,身着戎装,全副武装,摆放在显眼的公共场所,从而强调四大帝王对帝国统治的权力,是集体权力的象征。他们彼此拥抱,表明了团结和稳定,代表四个统治者内部相互依存。雕像使用来自埃及的耐用斑岩塑造,象征着永恒和坚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帝共治雕像(Tetrarchy statue):塑造时间可追溯到公元 300 年左右,最初设计为两组独立的雕塑,每组雕像由相拥的两个雕像组成。他们站在由相同斑岩制成的基座上,背部嵌入曾经固定雕像的大型斑岩石柱的遗迹中,雕像和这些斑岩石柱是一体雕刻而成的,这些柱子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这组雕像缺少部分基座和脚,这些残片已在君士坦丁堡,即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被找到。雕像被垂直切成薄片,右边雕像的右侧缺失了很大一部分。而且两个塑像被切割开,从而他们拥抱的手臂被切断。</p> <p class="ql-block">四帝共治雕像(Tetrarchy statue):这组雕像比较完整。</p> <p class="ql-block">卡马尼奥拉(Carmagnola):已故罗马皇帝斑岩头像的传统名称。头像王冠表明这是一位已故罗马皇帝的头像,其雕塑年代可追溯到 4 世纪至 6 世纪之间,普遍认为它代表罗马帝国希拉克略王朝(Heraclian dynasty)最后一位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Justinian II)。查士丁尼二世曾两度在位,在他第一次失位时被割掉鼻,所以雕像鼻子部位扁平。它作为1204 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后的战利品的一部分被带到威尼斯。现置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外部栏杆上,面朝君士坦丁堡的方向。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内部:照片中间是圣坛(the chancel)。可见圣坛屏(chancel screen)将中殿与圣坛分隔开,其两边可见讲道坛(the ambo)和新当选的总督向民众发表演讲的平台,圣坛上方可见以马内利圆顶(the Dome of Immanuel);照片右侧是南侧厅,可见南圆顶;照片左侧是北侧厅,可见北圆顶。</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中殿:圆顶、拱顶和上层墙壁被金底马赛克覆盖,镶嵌画装饰面积约8,000平方米,描绘了圣人、先知和圣经场景。叙述基督生平的长篇画卷占据了教堂内部的大部分空间。最古老的马赛克作品受到拜占庭和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地板由各色大理石装饰,镶嵌地板面积达 2099 平方米。这是一场视觉盛宴,这种复杂而豪华的内饰和象征性艺术,完美地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这种设计融合代表了威尼斯与拜占庭的联系。这是一个独特的建筑奇迹,描绘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楼拱廊上所见的教堂上部的金底马赛克装饰</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中殿(朝向东):五个圆顶所形成的十字形平面设计:西部的圣灵降临节圆顶(the Dome of Pentecost)、中央的升天圆顶(The Dome of the Ascension)、东部的以马内利圆顶(the Dome of Immanuel)一字排开,对应于中殿和后殿,形成纵轴。升天圆顶和两侧南北侧厅圆顶,对应中殿和南、北两侧厅形成横轴。每个圆顶都由四个筒形拱顶(barrel vaults)支撑。</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中殿(朝向西)</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中殿(nave)和后殿:后殿的半圆顶(the semi-dome of the apse) 内设置带有基督符号ICXC的全能者基督(The Christ Pantocrator)马赛克。下方则点缀着三扇窗户,是 11 世纪末和 12 世纪初的马赛克,描绘了海员的保护神迈拉的圣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 of Myra)、圣彼得(Saint Peter)、圣马可(Saint Mark)和作为意大利守护神的阿奎莱亚的圣赫尔马戈拉斯(Saint Hermagoras of Aquileia )。</p><p class="ql-block">照片上可见圣坛中的黄金祭坛画(Pala d'Oro)。</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圣坛(the chancel):位于教堂东侧凸起的后殿内。一块建于 1394 年装饰有圣像的圣坛屏(chancel screen)将中殿与圣坛分隔开,这块拜占庭风格的木制屏风由8根大理石圆柱组成,上方塑有14世纪末的哥特式精美的一个青铜和银质的十架苦像(Crucifixum),两侧是圣母、圣马可和十二使徒的雕像。代表着人间与天国之间的精神联系。它为教堂内部增添了一种神圣感,带有一丝东正教传统气息。屏风左侧是诵读圣经的讲道坛(the ambo),右侧是新当选的总督向民众发表演讲的平台。圣坛内主祭台(the high altar)自1835 年以来一直供奉着圣马可的遗物,此前这些遗物位于地下墓室中。主祭台上方的圣体坛(ciborium)即祭坛上方固定的拱形天篷,由四根精雕细琢的柱子支撑,柱子上描绘基督和圣母生平的场景。这些柱子可能来自 6 世纪的拜占庭,也可能出自 13 世纪的威尼斯。主祭台上装饰黄金祭坛画(Pala d'Oro)。</p><p class="ql-block">以马内利圆顶(the Dome of Immanuel):位于主祭台上方。以马内利(Immanuel)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圆顶中央是年轻的基督,周围环绕着星星。下方呈放射状排列着圣母和旧约先知的站立形象,后者手持卷轴,卷轴上的段落主要涉及耶稣的生平。支撑圆顶的筒形拱顶上雕刻着四位福音书作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两个唱诗班小堂(The two choir chapels)位于圣坛两侧,它们通过拱门与圣坛相连。</p> <p class="ql-block">黄金祭坛画(Pala d'Oro):圣马可大教堂的主祭台(the high altar)上的一块宽3米,高2米的祭坛画(retable)。在银镀金的面板上镶着187块珐琅块(enamel plaques)和 1,927 颗宝石,其中包括 526 颗珍珠、330 颗石榴石(garnets)、320 颗祖母绿(emeralds)、255 颗蓝宝石(sapphires)、183 颗紫水晶(amethysts)、175 颗玛瑙(agates)、75 颗红宝石(rubies)、34 颗黄玉(topazes)、16 颗玛瑙(Carnelian)和 13 颗碧玉(jaspers)。祭坛画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珐琅是位于中心的大天使米迦勒(archangel Michael ),两侧各有三幅于1209年添加的基督生平图像,展示了基督进入耶路撒冷、进入地狱、被钉十字架、升天、圣灵降临节和圣母之死。下部珐琅于 1105 年由总督奥德拉福·法利尔 (Ordelaffo Falier) 委托在君士坦丁堡制作。其中央是基督,他周围的四块圆形珐琅是四位福音传教士的图像。基督左右两边是十二使徒;基督上方是一个空宝座,象征着最后的审判和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宝座两侧分别是天使和大天使;基督下方是圣母、总督奥德拉福·法利尔 (Ordelaffo Falier)和罗马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统治权的女皇、拜占庭皇后艾琳(Byzantine Empress Irene)。十二使徒下方是十二先知。下部珐琅上缘及左右缘讲述的是圣马可的生平。</p><p class="ql-block">这幅祭坛画的各个部分最初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从君士坦丁堡劫掠中获得的战利品,此外还有拜占庭和威尼斯艺术家绘制的珐琅。它被公认为最精致、最成功的拜占庭珐琅(Byzantine enamel)作品之一,正面和背面均有装饰。</p><p class="ql-block">黄金祭坛画(Pala d'Oro)最初是由总督皮埃特罗·奥尔塞奥洛(Pietro Orseolo)于 976 年委托制作的,它由珍贵的宝石和几幅描绘了各种圣人的珐琅(enamels)制成。1105 年,总督奥德拉福·法利尔 (Ordelaffo Falier)对其进行了扩建。如今所见的黄金祭坛画可追溯到1342 年,总督安德烈亚·丹多洛(Andrea Dandolo)委托金匠乔瓦尼·保罗·博塞尼亚(Giovanni Paolo Bonesegna)完成祭坛画并为作品添加了哥特式框架,镶嵌了更多宝石。</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平日祭坛画(Pala Feriale):由两块木板组成,各绘制了七幅画。上板的中央是受难的基督(Man of Sorrows),左边是圣乔治、圣马可和圣母,右边是圣约翰福音传教士、圣彼得和圣尼古拉斯。下板描绘了圣马可一生中的七个事件,包括殉道、埋葬,他所行的各种奇迹、在亚历山大发现他的遗体以及他的遗体被运往威尼斯。</p><p class="ql-block">1345 年,总督安德烈亚·丹多洛(Andrea Dandolo)委托威尼斯画派创始人保罗·韦内齐亚诺(Paolo Veneziano)绘制一幅“外部”祭坛画(“exterior" altarpiece)即《平日祭坛画》(Pala Feriale),这幅画在平常工作日(giorni feriali)用来遮盖黄金祭坛画的正面,因为黄金祭坛画只在特殊场合和重大节日才会展出。</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讲道坛(the ambo)</p> <p class="ql-block">教堂南侧厅:展示了加固拱顶的拱廊和拆除楼座后建造的上方走道。</p> <p class="ql-block">教堂南侧厅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升天圆顶(The Dome of the Ascension):即中央圆顶,位于教堂中央位置。建于 12 世纪末,是君士坦丁堡中期拜占庭式建筑的典范。基督在穹顶中心升天,四位天使陪伴,周围是圣母、两位天使和十二使徒的站立形象。其四周是支撑圆顶的拱顶,绘制马赛克图案以描绘基督的故事。东侧拱顶位于中央圆顶和圣坛之间,记录了耶稣童年时期的主要事件:天使报喜(Annunciation)、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献殿(Presentation in the Temple)。还有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和显圣容(Transfiguration of Jesus)。西侧拱顶一侧描绘了耶稣受难的事件:犹大之吻(the kiss of Judas)、在彼拉多面前的审判(the trial before Pilate)和被钉十字架(the Crucifixion);另一侧描绘了耶稣复活的事件:地狱的痛苦(the Harrowing of Hell)和复活后的显灵(the post-resurrection appearances)。两侧横厅拱顶上还有一系列描绘基督奇迹的次要画卷。</p> <p class="ql-block">升天圆顶和南侧厅圆顶</p> <p class="ql-block">北侧厅圆顶</p> <p class="ql-block">圣灵降临节圆顶(the Dome of Pentecost):位于中殿西侧,与升天圆顶相邻。 圆顶中央是一个空宝座,上面放着一本书和一只鸽子(圣灵象征白鸽降世),即准备妥当(hetoimasia)。一束束银色的光芒向外辐射,落在坐在穹顶外缘的使徒们的头上,每个使徒头上都有一团火焰。西侧拱顶描绘了圣约翰对《启示录》(the Apocalypse)和《最后审判》(the Last Judgement)的看法。 照片上方是圣灵降临节圆顶东侧拱顶也就是升天圆顶的西侧拱顶,描绘了耶稣受难的事件:犹大之吻(the kiss of Judas)、在彼拉多面前的审判(the trial before Pilate)和被钉十字架(the Crucifixion)。</p> <p class="ql-block">西侧横梁拱顶和墙壁主要描绘了使徒们随后的传教活动以及他们作为殉道者牺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尼科佩亚圣母祭坛(the altar of the Madonna Nicopeia)</p><p class="ql-block">《尼科佩亚圣母》圣象(icon of the Madonna Nicopeia):位于教堂北面横梁的侧祭坛(the side altar)上,是威尼斯最珍贵的圣像之一。画中圣母怀抱圣婴,右手指向圣婴。这是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婴耶稣并指向他是人类救赎之源的肖像画(Virgin Hodegetria)。圣像可追溯到 12 世纪初,由拜占庭圣像画家卢卡·坎切拉里(Luca Cancellari)创作。有传说,这幅圣像是由圣路加(Saint Luke)亲自绘制的,这一传说增加这幅作品的神奇。它最初位于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约翰神学家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aint John the Theologian)。由总督恩里科·丹多洛(Doge Enrico Dandolo)于1204 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带到威尼斯,为众多战利品之一。一个世纪来被存放在圣马可的国库中,不受重视。14 世纪,作为来自君士坦丁堡全能神殿的拜占庭珐琅装饰圣象,它首次被抬着进行公开游行,以祈求圣母让这座城市摆脱黑死病。16 世纪,这幅圣像被认定是历代拜占庭皇帝带入战场的圣像,因为人们认为这幅圣像能为崇拜它的人带来神奇的保护,由此威尼斯人将尼科佩娅圣母尊为城市的保护神(the palladium of Venice),希望她能保护人们免受瘟疫侵袭并在战争时期保佑胜利。1645年,它首次被称为胜利使者尼科佩亚圣母(Nikopoios,Bringer of Victory)。</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地板镶嵌(Marble Floor inlays):铺有各种颜色大理石和石灰石马赛克。地板分为世俗区和神圣区,采用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希腊的碎块形工艺(Opus sectile)和密铺棋盘形鑲嵌工艺(opus tessellatum)制成。历史可追溯到 11 世纪末或 12 世纪上半叶。地板上装饰着精美的几何形状和花卉动物图案,动物包括狮子、鹰、狮鹫、鹿、狗、孔雀等,主要源自中世纪的动物寓言,具有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博物馆(St Marks Basilica Museum):成立于19世纪末,收藏着属于教堂的各种类型和来源的物品。 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是圣马可之马。</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之马(Cavalli di San Marco,原件):这四匹马一直矗立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凉廊上,直到 1977 年。经过精心修复后,它们于 1982 年被移至博物馆。这组雕塑是古代圆形雕塑(ancient statuary in the round)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四马雕像。它采用失蜡铸造法(lost-wax casting)制成,使用所谓的间接法,合金中铜含量高达96.67% 至 98.35%,这是“水银”镀金工艺的必要条件。表面上的划痕是故意造成的,以减少光的反射。</p><p class="ql-block">这辆四马战车可追溯到古典时代晚期,一些学者现在认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公元二世纪下半叶至公元三世纪初,与罗马的马可·奥勒留骑马雕像(the Equestrian Statue of Marcus Aurelius in Rome,约公元 175 年)有相似之处。但一些人表示,从雕塑的明显技术专长和自然渲染表明它们是在公元前 5 世纪和 4 世纪的古典希腊作品,作者可能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家留西波斯(Λύσιππος)。碳 14 分析可将其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博物馆内14 世纪的拜占庭马赛克碎片(Byzantine mosaic fragments)</p> <p class="ql-block">14 世纪的拜占庭马赛克碎片(Byzantine mosaic fragments)</p> <p class="ql-block">14 世纪洗礼堂(the ante-baptistery)东墙《屠杀无辜者》(The Slaughter of the Innocents)中的马赛克碎片:</p><p class="ql-block">A 一名士兵杀害儿童 </p><p class="ql-block">B 挥舞长矛的士兵</p><p class="ql-block">C 挥舞长矛的士兵</p><p class="ql-block">D 挥舞长矛的士兵</p><p class="ql-block">E 挥舞长矛的士兵</p><p class="ql-block">F 士兵收起长矛</p><p class="ql-block">G 圣母子 圣母子</p> <p class="ql-block">14 世纪施洗者圣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马赛克</p> <p class="ql-block">圣巴尔多禄茂马赛克(Mosaic of St Bartholomew):出自&lt;&lt;圣巴尔多禄茂在印度施洗&gt;&gt;(St Bartholomew baptises in India)</p><p class="ql-block">圣巴尔多禄茂(Saint Bartholomew):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据说耶稣升天之后,巴尔多禄茂带着马太到印度传教。传说他在亚美尼亚传道时,被钉在十字架上殉道。</p> <p class="ql-block">《贤士会见希律王》(The Magi meeting Herod)马赛克碎片:14世纪,位于洗礼堂(the ante-baptistery)前西墙处。</p><p class="ql-block">耶稣诞生在伯利恒(Bethlehem),当时希律(Herod)是犹太王(king ofJudea)。来自波斯的贤士(占星家)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的希律王宫,见希律王,问道 “那个出生成为犹太人之王的婴儿在哪里?” 他们在东方看到了他的星星,并来朝拜他。希律王立刻担心他的统治会受到威胁,召集了祭司长和律法师,问他们“弥赛亚将在哪里诞生?”他们告诉他,预言中提到了伯利恒。希律王要求来访者告诉他孩子的确切位置,这样他也可以崇拜他。贤士们跟着星星,直到它停在孩子躺着的地方。他们崇拜他,拿出黄金、乳香和没药作为礼物。他们从另一条路回家,因为上帝在梦中警告他们不要回到希律王那里。</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装饰碎片:</p><p class="ql-block">A 5世纪 复合柱头大理石(Composite capital marble)</p><p class="ql-block">B 6世纪上半叶 锯齿形柱头大理石(Zig-zag capital marble)</p><p class="ql-block">C 6世纪上半叶 荷叶边柱头大理石(Ruffled capital marble)</p><p class="ql-block">D 2 - 3世纪 科林斯柱头大理石(Corinthian capital marble)</p><p class="ql-block">E 11-13 世纪 檐口大理石碎片(Fragment of cornice marble)</p> <p class="ql-block">十三世纪的六幅浅浮雕:</p><p class="ql-block">A 基督登基(Christ enthroned)-- 希腊大理石</p><p class="ql-block">B 圣约翰(St. John veined)-- 带有纹理的希腊大理石</p><p class="ql-block">C 树下的两只鹿(Two deer under trees)-- 希腊大理石</p><p class="ql-block">D 圣马修(St. Mathew)-- 树脂复制品</p><p class="ql-block">E 圣路加(St. Luke)-- 树脂复制品</p><p class="ql-block">F 圣马可(St. Mark)-- 树脂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装饰碎片</p> <p class="ql-block">总督宫(Doge's Palace):一座威尼斯哥特式风格的宫殿。宫殿南翼面向圣马可盆地;西翼面向圣马可小广场;东翼为皮翁比监狱(Piombi prison),即旧监狱,由叹息桥与普里奇欧尼宫 (Palazzo delle Prigioni,新监狱)相连;北边与圣马可大教堂相连。是威尼斯市的主要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之前,总督宫内有拘留室。十三和十四世纪,更多的监狱牢房被建造,占据了南翼的整个底层。1540 年左右布局改变,当时东翼底层修建了一个院落,由于它们黑暗、潮湿和孤立,被称为“井”(Pozzi)。 1591 年,东翼顶层又建造了更多的牢房,东翼牢房被称“皮翁比监狱”(Piombi prison),即旧监狱。监狱名称皮翁比(Piombi,铅板之意)源于其位于宫殿屋顶正下方的位置,屋顶上铺有铅板。冬天寒气和夏天热浪可透过这些铅板进入牢房,在这里囚犯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监狱中著名的囚犯包括积极参与意大利统一事业的意大利作家、诗人和戏剧家西尔维奥·佩利科(Silvio Pellico)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冒险家和作家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Casanova)。卡萨诺瓦的自传《我的生活故事》(Story of My Life)被认为是关于 18 世纪欧洲社会生活习俗和规范的最真实、最具启发性的信息来源之一。他在传记中描述了他从监狱屋顶逃脱,重新进入宫殿,并通过宪章门(Porta della Carta) 离开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总督宫(Doge's Palace):历史可追溯至810 年,总督阿涅洛·帕尔蒂西帕齐奥(Agnello Participazio)将政府所在地从马拉莫科岛(the island of Malamocco)迁至现在的里阿尔托地区(Rialto),并决定建造一座公爵宫殿(拉丁语,palatium duci)。这座 9 世纪宫殿部分在 10 世纪被大火烧毁。12世纪塞巴斯蒂亚诺·齐亚尼(Doge Sebastiano Ziani)任总督期间,彻底改变了圣马可广场的整个布局,并建造了一座新宫殿。这座新宫殿由堡垒改建而成,一面朝向广场,另一面俯瞰圣马可盆地。13世纪中叶由于大议会成员数量的大幅增加,重建宫殿的计划开始酝酿。于1340 年,新的哥特式宫殿开始动工,建造主要集中在面向圣马可盆地的一侧。直到 1424 年,总督弗朗西斯科·福斯卡里(Doge Francesco Foscari)决定将重建工程扩大,建造了底层有拱廊和一楼有开放式凉廊的广场侧翼楼和宪章门(Porta della Carta ),1442年工程完工。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宫殿经历多次扩建、改建、修建。总督宫不仅是前威尼斯共和国的最高权力者威尼斯总督的官邸,也是威尼斯共和国政治机构的所在地,直到 1797 年拿破仑占领这座城市。威尼斯先是受法国统治,然后受奥地利统治,最后在 1866 年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在此期间,宫殿被各种行政办公室占用。自1923 年起总督宫成为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总督宫(Doge's Palace):底层是哥特式拱廊(Gothic arcades),上层是凉廊(loggia)。面向广场侧面的柱子标志着 14 世纪和 15 世纪建筑之间的分界:从前角(面向泻湖)向后到第七根拱廊柱子的这部分是 1340 年重建的建筑,而之后朝向大教堂的扩建部分是 1424 年添加的。这第七根拱廊柱子在拐角处支撑着建筑已有 80 年,它比其他柱子都要大。这根柱子直上凉廊的柱头上方有一个圆形威尼斯正义浮雕。该立面上的柱头大部分是现存正面柱头的复制品。二楼凉廊有两根红色的柱子,与其他用白色伊斯特拉石制成的柱子形成鲜明对比。红色柱子是用维罗纳(Verona)的红色大理石制成的。它们可能在礼仪场合用来装饰总督椅,但有时被判犯有危害国家罪的重要罪犯会在那里被处决。最后一根柱子位于建筑的西北角,是一根非常大的柱子,上面有一巨大的《所罗门的审判》(the Judgment of Solomon)的雕塑延续了正义的主题,雕塑上方是大天使加百列(the archangel Gabriel)。</p> <p class="ql-block">总督宫(Doge's Palace):南翼外立面</p><p class="ql-block">宫殿最古老的部分是俯瞰圣马可盆地的南翼楼,其角落装饰着 14 世纪的雕塑,据信是由 Filippo Calendario 和多位伦巴第艺术家,如 Matteo Raverti 和 Antonio Bregno创作的。底层的拱廊和上面的凉廊装饰着 14 世纪和 15 世纪的柱头,其中一些在 19 世纪被复制品替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罗门审判(the Judgment of Solomon)雕塑(上面照片): 位于总督宫西北角的拱廊柱头上。《所罗门的审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据记载,二位妇人同住一房,生下孩子不久的一天夜里,一名妇人翻身压死了自己的孩子。出于痛苦和嫉妒,她用自己的死婴替换了同房里妇人的孩子。次日清晨,第二名妇人发现死婴,并确认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第一个妇人的。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带着男婴来到大卫王之子,以色列第三代王所罗门的面前以求裁决。所罗门王思索了一下,吩咐拿剑来,并宣布只有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将活着的孩子劈为两半,每个母亲得到一半。当听到这个可怕的裁决时,第一名妇人接受了这个折衷方案,认为很公平。而第二名妇人喊道:“我主啊,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绝不可杀他!” 所罗门于是立即将孩子交给第二名妇人,因为真正母亲出于本能保护她的孩子,而说谎者则显示出她并不真正爱这个孩子。一些人认为这种伸张正义的方式是公正的法官在做出裁决时展现智慧的一个典型例子。</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宪章门(Porta della Carta):总督宫的礼仪入口。由总督弗朗西斯科•福斯卡里 (Francisco Foscari) 修建的总督宫的大门。由雕塑家兼建筑师乔瓦尼·邦(Giovanni Bon) 和巴托洛梅奥·邦(Bartolomeo Bon)于 1438-1442 年间建造和装饰。是威尼斯哥特式风格最华丽的典范之一。宪章门两侧是哥特式尖塔,手持着剑和天平的正义雕像(the statue of Justice)位于顶端。四种美德坚韧、节制、慈善和审慎(Fortitude, Temperance, Charity and Prudence) 占据了两侧的壁龛,而圆形鼓室中是圣马可半身像。跪在门上方圣马可狮子前的是总督福斯卡里的塑像,这是路易吉·法拉利(Luigi Ferrari)在 19 世纪的作品。原件1797 年被毁。</p> <p class="ql-block">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位于总督宫东翼的一座建于1600年的巴洛克风格的石桥。从其相邻的麦杆桥(the Ponte della Paglia)和卡诺尼卡桥 (Ponte della Canonica)上可看见它。由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康蒂诺(Antoni Contino)设计,他的叔叔安东尼奥·达·蓬特(Antonio da Ponte)是里亚尔托桥(the Rialto Bridge)的设计者。桥梁悬挂在一条贡多拉可以穿过的窄窄宫殿运河(Rio di Palazzo)上,连接普里奇欧尼宫 (Palazzo delle Prigioni),即新监狱,与总督宫的审讯室。封闭式的拱桥由伊斯特拉石(Istrian stone)造成,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严实,只有桥两侧石梁上各开两扇带石栏的小窗,在桥上可以通过小窗子清楚地看到圣乔治马焦雷岛(the island of San Giorgio Maggiore)等泻湖美景。叹息桥的名字是19世纪由英国诗人拜伦勋爵(Lord Byron)所命名,囚犯们在总督府接受审判被宣判后,从总督府经由叹息桥走向死牢,他们面临的将是永别俗世,叹息桥有如隔绝生死两世,所以从密不透气的叹息桥走过时,从桥上的窗口望出最后一眼美丽的威尼斯,不禁一声长叹。</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站在麦杆桥上拍摄的,叹息桥后面的那座桥是卡诺尼卡桥 。照片左侧是总督宫内的皮翁比监狱(the Piombi prison),即旧监狱,右侧是普里奇欧尼宫 (Palazzo delle Prigioni),即新监狱。</p> <p class="ql-block">麦杆桥(Ponte della Paglia):一座拱桥,跨越总督宫旁的宫殿河(Rio di Palazzo),连接圣马可小广场码头与斯基亚沃尼堤岸(Riva degli Schiavoni)。为圣马可区与城堡区之间分界线的桥梁之一。麦杆桥得名于此处曾经停泊装满秸秆(paglia)的船只。原始结构建于 1360 年,是威尼斯最古老的石桥,目前的结构可追溯到 1847 年。这座桥是观赏叹息桥的常见地点。</p> <p class="ql-block">普里奇欧尼宫 (Palazzo delle Prigioni),即新监狱:由叹息桥与总督宫(Doge’s Palace)东翼的旧监狱相连,建筑正面俯瞰圣马可盆地。该建筑落成于1614年,原用途为监狱,由乔瓦尼·安东尼奥·鲁斯科尼 (Giovanni Antonio Rusconi)、安东尼奥·达·蓬特 (Antonio da Ponte) 和他的侄子安东尼奥和托马索·康蒂诺 (Antonio and Tommaso Contino) 建造,是威尼斯的三个监禁地点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位于总督宫 (Palazzo Ducale) 的东翼顶层和南翼底层。普里奇欧尼宫现为威尼斯政府所认证的建筑艺术古迹,也是威尼斯城内文化文艺活动的举办地。</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楼(St Mark's Campanile):位于圣马可大教堂前,是威尼斯的地标之一。它高98.6米,为威尼斯最高的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圣马可广场上。钟楼外形简洁,让人想起它早期的防御功能,它最初是一座瞭望塔用以监视来往船只并保护城市入口,它还是引导威尼斯船只安全进港的航标。始建于十世纪初,十二世纪首次增加了钟楼和尖塔。十四世纪,尖塔镀金,使亚得里亚海远处的船只也能看到这座塔。1514 年,钟楼达到了最高高度,当时钟楼和尖塔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乔治奥·斯帕文托(Giorgio Spavento)的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进行了彻底重建。1902 年完全倒塌后,按原造型重建。这座钟楼钟声用于调节威尼斯的公民和宗教生活,标志着工作日的开始、暂停和结束;政府议会的召开;以及公开处决。</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楼(St Mark's Campanile):由砖砌的每边长12米,高50米的巨大柱状建筑,上方拱形钟楼中共放置了5座钟。钟楼顶部是一个塔楼,墙面雕刻着圣马可飞狮和威尼斯正义女神(la Giustizi)。塔楼顶部是金字塔状的尖塔,尖端上放置着一个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状的风向标。</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楼及底部凉廊(The Loggetta)</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楼底部凉廊(The Loggetta):一座小型、装饰华丽的建筑,由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于1538 -1546 年间建造。用于贵族的聚会场所和圣马可总督的会议场所。由于位于总督宫最重要的入口宪章门(Porta della Carta)门前,自 1569 年以来还被用作哨所,在大议会会议期间为聚集的贵族提供安全保障。这座凉廊的设计灵感可能来自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Arco di Costantino),其三个拱门与突出的柱子交替出现,这些柱子作为战利品陈列在高高的基座上。壁龛的设计以及放置在成对柱子之间的雕像,可能源自意大利建筑师多纳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为意大利洛雷托省(Loreto)的圣家圣殿(the Church of the Sacra Casa )内的大理石屏风设计的图案。复合柱头和凸起的带状饰带,可能是受到了罗马的圣玛利亚灵魂之母堂(Santa Maria dell'Anima)中教皇阿德里安六世(Pope Adrian VI)的陵墓的启发。</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上面照片圣马可钟楼底部凉廊(The Loggetta),下面照片第一张为君士坦丁凯旋门(Arco di Costantino)、第二张圣家圣殿(the Church of the Sacra Casa )内的大理石屏风、第三张圣玛利亚灵魂之母堂(Santa Maria dell'Anima)中教皇阿德里安六世(Pope Adrian VI)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楼可以乘电梯登顶,俯瞰整个威尼斯主岛和泻湖。</p> <p class="ql-block">从圣马可钟楼顶部俯瞰圣乔治马焦雷岛(San Giorgio Maggiore)及岛上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the Church of San Giorgio Maggiore)。</p><p class="ql-block">圣乔治马焦雷岛(San Giorgio Maggiore):位于朱代卡岛(the Giudecca)以东、主岛群以南。它是圣马可区的一部分。岛上现在最出名的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the Church of San Giorgio Maggiore)。</p><p class="ql-block">圣乔治马焦雷岛上第一座教堂建于约 790 年。982 年,总督 Tribuno Memmo将该岛赠予本笃会(the Benedictine order),本笃会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修道院。1223 年,岛上所有建筑均被地震摧毁。1566 -1610 年间,圣乔治马焦雷教堂由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设计建造,为古典文艺复兴风格。其特色是教堂白色大理石立面由两个立面叠加组成。因为基督教堂的中殿高而侧廊低,所以底部的立面有宽阔的山墙和楣梁。从中殿延伸至两侧廊,似乎由一排壁柱支撑。上部立面有一个较窄的山墙,与中殿宽度相同,叠加在底部立面的上方。高高的基座上有巨大的嵌合式立柱。中央门户两侧是圣乔治(Saint George)和圣斯蒂芬(Saint Stephen)雕像。教堂钟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于1791 年重建。教堂洁白亮丽的立面和红色高耸的钟楼映衬在泻湖的蓝色水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成为斯基亚沃尼堤岸(Riva degli Schiavoni) 上每个角落的景观焦点。这座帕拉第奥式教堂(Palladian church)现成为了一个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设计风格成为了一种欧洲的建筑风格。帕拉第奥的作品是基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神庙建筑的对称性、透视性和展现的价值来构建的。从17世纪起,帕拉第奥对这些古典建筑的诠释被统称为“帕拉第奥主义”(Palladianism)风格,这种风格一直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到20世纪初,帕拉第奥式风格重新在欧洲流行,常被用于公共和市政建筑的设计。现在所说的帕拉第奥式建筑(Palladian architecture)是对帕拉第奥最初概念的深化。</p> <p class="ql-block">马尔恰纳图书馆(Marciana Library)或圣马可图书馆(Libreria pubblica di san Marco):威尼斯的一个公共图书馆。它是意大利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该国现存最重要的手抄本与古典学文献收藏机构。建筑始建于 1537 年,由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设计。桑索维诺去世后,文森佐·斯卡莫齐(Vincenzo Scamozzi)于 1588-91 年对它进行了扩建。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称该建筑是“自古以来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这座美丽的建筑历时 50 年建造,耗资超过 30,000 达克特。通过这座建筑,桑索维诺成功地将古典主义语言即古希腊和罗马的遗产引入了威尼斯,及拜占庭式的表面装饰受到威尼斯人欢迎。建筑拱廊一直延伸到建筑尽头的莫洛码头(Molo),里面有咖啡馆和商店。楼上是考古博物馆、圣马可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铸币厂(Mint, Zecca of Venice):一座 16 世纪建筑,曾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铸币厂,当时取代了里阿尔托市场(the Rialto market)附近的铸币厂。这座厚重的仿古石结构建筑建于1536 -1548 年间,最初只有两层,由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设计,其设计初衷是为了防火并为银币和金币存储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艺术史作品的出版先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认为它是桑索维诺最精美、最雄伟、最坚固的建筑。该建筑后来被改建,自1904 年以来,它成为马尔恰纳图书馆(Marciana Library)的主要部分。</p><p class="ql-block">建筑立面:为了传达一种与铸币厂功能相适应的坚不可摧的感觉,桑索维诺在底层采用了厚重的粗面砌筑(Rustication),并延伸至上层多立克柱。多立克柱式层面的窗户原本受到厚重铁栅栏的保护,这些窗户紧密地嵌在嵌柱(engaged columns)之间,没有裸露的表面,给人一种深深凹进厚墙的印象,进一步增强了坚不可摧的感觉。上方巨大突出的楣(lintel)也增强了这种效果。后来添加的层楼采用了爱奥尼亚柱式,虽然延续了粗面风格,但窗户周围裸露的墙壁和顶上精致的鼓室(tympanum)与原始结构的设计形成对比,削弱了整体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cies): 圣马可主广场周边的三座相连的建筑。左侧为新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 Nuove),前方为拿破仑翼(Napoleonic Wing),右侧为旧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cies Vecchie)。</p><p class="ql-block">新旧行政官邸由圣马可检察官(Procurator of Saint Mark)建造的,他们是威尼斯共和国政府中第二高级别的官员,威尼斯共和国政府中为数不多的终身职位之一,其威望仅次于总督。该职位通常由来自最有影响力家族的贵族担任,通常代表着杰出政治生涯的巅峰,尽管它通常是当选为总督之前的中间职位。1797 年威尼斯共和国覆灭后,这一职位并未废除。1931 年,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Victor Emmanuel III)颁布皇家法令,确认了这一职位。如今,圣马可检查官共有 7 名,负责管理圣马可大教堂的资产,与建筑师和工程师密切合作,以确保大教堂历史受到保护。</p> <p class="ql-block">新政行官邸大楼( Procuratie Nuove):位于圣马可广场南侧。建于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中叶,取代了一系列破旧的中世纪建筑。建筑由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设计,最终由巴尔达萨雷·隆盖纳(Baldassarre Longhena)完成建造。它代表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城市更新计划的顶峰,彻底改变了威尼斯的市中心,使其看起来像一个伟大的古典广场。拱廊上方是官邸所在地,底层的空间被出租用于商店、工作室和后来的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翼(Napoleonic Wing):建于法国第二次占领威尼斯时期的1805 -1815 年。威尼斯共和国覆灭后,成为意大利王国总督的官邸。如今,为科雷尔博物馆(the Museo Correr)所在地。立面覆盖着带有古典图案的浮雕,浮雕之间点缀着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博萨(Antonio Bosa)和雕塑家多梅尼科·班蒂(Domenico Banti)创作的独立式雕像。这些雕像主要描绘了古代的英雄、政治家和统治者,这些人物被认为体现了拿破仑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旧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 Vecchie):位于圣马可主广场北侧。建于 16 世纪初康布雷同盟战争(the War of the League of Cambrai) 期间,以取代被火灾损坏的一座12世纪下半叶总督塞巴斯蒂亚诺·齐亚尼(Doge Sebastiano Ziani)的两层楼建筑。尽管战争造成了财政拮据并限制了创新,但它仍然是威尼斯第一座以纯古典风格建造的大型公共建筑。拱廊上方的公寓被出租,以资助建筑项目和维修需求。鉴于地理位置的优越,租金收入非常可观。但这些公寓最终被出售以筹集政府的紧急资金,其中几套随后被改造成俱乐部会所。底层的空间被出租用于商店、工作室和后来的咖啡馆。</p><p class="ql-block">建筑立面:威尼斯第一座效仿古典原型建造的大型建筑。保留着一些早期威尼托拜占庭式结构,如沿着屋檐的装饰性锯齿状垛口(crenellation),但威尼托拜占庭式传统典型特征的细长高架拱(the elongated stilted arch)被替换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半圆形拱门,并由凹槽科林斯柱支撑。而底层的柱头被方形多立克柱所取代。 </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时钟塔楼(St Mark's Clocktower):一座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可能是由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建筑师毛罗·科杜西(Mauro Codussi)设计。位于圣马可广场北侧,毗邻旧行政官邸的东端。由一座内有时钟的塔楼和两侧翼楼组成。</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时钟塔楼(St Mark's Clocktower):建于1496-1499年,选择在从圣马可广场通往梅塞里亚大街(Merceria)的入口、且在泻湖上也能看到时钟的地方建造,以此彰显威尼斯的富裕和辉煌。1506 年,塔楼两侧增建了翼楼以支撑塔楼。自18 世纪初以来,翼楼建筑分别用作商店和公寓。</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时钟塔楼(St Mark's Clocktower):塔顶的露台上塑有两个巨大的青铜雕像,据说最早是镀金的,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象征时间的流逝。他们穿着羊皮据说代表牧羊人;体型巨大,高2.59米,在远处也能辨认出他们的身影,又被认为是巨人;因为青铜器上泛着暗色光泽,他们又被称为“摩尔人”。他们腰部装有铰链以准时敲响钟声报时。他们旁边竖立着一口高1.52米、直径1.22米的钟,它是真品,上面有西蒙尼·坎帕纳托(Simeone Campanato)的签名,他于 1497 年在威尼斯军械库(The Venetian Arsenal)铸造了这口钟。</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时钟塔楼(St Mark's Clocktower):露台下是一只立在带有金色星星的蓝色背景前的圣马可双翼飞狮,其左前爪扶持一本打开的书。这里原本有总督阿戈斯蒂诺·巴巴里戈(Agostino Barbarigo)跪在狮子前的雕像。在 1797 年,拿破仑进城后,下令清除该城所有旧政权的象征,雕像被拆除。</p><p class="ql-block">再下面是一个半圆形的廊台,里面坐着圣母与圣子的雕像,由镀金铜制成。两侧是两扇显示时间的门板:左侧的小时数为罗马数字,右侧的分钟数(以 5 分钟为间隔)为阿拉伯数字。每年在主显节(Epiphany)和耶稣升天日(Ascension Day)的这两日,三位贤士在一位手持喇叭的天使的带领下,从显示时间的一侧门板处出来,绕着廊台游行,向圣母和圣子鞠躬,然后从另一侧门板处进入。</p><p class="ql-block">再下面是蓝色和金色的大钟面,钟面外圈是一圈固定的大理石圈,上面用罗马数字刻有一天的 24 个小时。一根带有太阳图像的金色指针绕着圆圈移动,指示一天中的小时数。在太阳指针下的可旋转的蓝色大理石圈内是金色的黄道十二宫星座,这些是原始的,可追溯到 15 世纪 90 年代。十二宫星座移动得比指针稍慢,以显示太阳在黄道带中的位置。钟面中间为蓝色珐琅,地球位于中心,月亮绕着地球旋转以显示其月相,周围环绕着固定的星星。</p><p class="ql-block">时钟下方是两层楼高的巨大拱门,它是威尼斯最繁忙的购物街梅塞里亚大街(Merceria)的入口。拱门将政治和宗教中心(广场)与商业和金融中心(里阿尔托)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斯基亚沃尼堤岸(Riva degli Schiavoni) :位于城堡区(the sestiere of Castello),从麦秆桥(the Ponte della Paglia)开始,沿着圣马可盆地延伸,一直延伸到迪奥河(the rio di Ca' di Dio)。威尼斯古老的湖滨长廊之一,早在9世纪开始修建,于1324年首次使用陶土铺设路面,堤岸最初比现在的要窄得多,比麦秆桥稍宽。在威尼斯共和国时期,来自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Dalmatia),也被称为斯基亚沃尼亚(Schiavonia)的斯拉夫商人(the Slavic merchants)从亚得里亚海对岸将货物运到威尼斯,商船在此登陆并设置摊位进行贸易。这一堤岸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上面照片右侧:是位于斯基亚沃尼堤岸的维克多•艾曼纽二世纪念碑(Vittorio Emanuele II Monument)。纪念碑为罗马雕塑家埃托雷·法拉利(Ettore Ferrari)于 1887 年制作青铜雕像,旨在纪念统一意大利王国的第一位国王维克多•艾曼纽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1820-1878 年)去世十周年。</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是麦杆桥和斯基亚沃尼堤岸</p> <p class="ql-block">丹多洛宫(Palazzo Dandolo):著名达涅利酒店(Hotel Danieli)的主楼。拜占庭哥特式风格,粉红色后立面朝向圣马可盆地。内部是新哥特式风格,并借鉴了许多摩尔和东方风格,宫殿内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珍贵古董和穆拉诺玻璃制成的枝形吊灯等。该建筑拥有 500 多年的历史,于14 世纪末由丹多洛家族(the Dandolo families)建造。丹多洛家族中出现过四位总督,其中第一位担任威尼斯总督的人是恩里科·丹多洛 (Enrico Dandolo),他在1204 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带回了黄金、大理石和拜占庭艺术品,其中大部分都在丹多洛宫展出。17 世纪,宫殿所有权归莫塞尼戈(Mocenigo)和贝尔纳多(Bernardo)家族所有,宫殿成为了盛大社交活动场所。1629 年,威尼斯最重要的歌剧作家朱利欧·史特罗齐(Giulio Strozzi)创作的歌剧《普罗塞皮娜·拉皮塔》(Proserpina Rapita),由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作曲在朱斯蒂尼亚娜·莫塞尼戈(Giustiniana Mocenigo)和洛伦佐·朱斯蒂尼安(Lorenzo Giustinian)的婚礼庆典上上演。1797 年威尼斯共和国覆灭时,这两个家族仍然是该建筑的所有者。在建筑遭受城市衰落的影响后,1824 年来自意大利东北大区弗留利(Friuli)的朱塞佩·达尔·尼尔(Giuseppe Dal Niel),买下了整栋建筑,并进行了奢华的修复,并首次将宫殿改建为酒店,以自己选择的绰号“达涅利”(Danieli)重新命名了酒店。1895年酒店转手,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成为豪华的达涅利皇家酒店(Hotel Royal Danieli)。200多年来达涅利酒店几经转手,不断改建增建,成为了威尼斯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和世界酒店业的标志。CNN 将其列为威尼斯五大“豪华酒店”之一。如今酒店拥有三栋不同的宫殿建筑:14世纪的丹多洛宫(Palazzo Dandolo)、19世纪的新之家宫(Palazzo Casa Nuova)、20 世纪的达涅利埃克塞尔西奥宫 (Palazzo Danieli Excelsior)。三栋建筑通过廊桥相互连接,朝向斯基亚沃尼堤岸,俯瞰圣马可盆地。</p> <p class="ql-block">新之家宫(Palazzo Casa Nuova,下面照片):达涅利酒店(Hotel Danieli)的第二栋建筑,建于1800年,巴洛克风格(Baroque-style),以前是威尼斯的国库。该建筑通过葡萄酒运河(Rio del Vin )上方的空中通道与达涅利酒店主楼丹多洛宫(Palazzo Dandolo) 相连。</p><p class="ql-block">葡萄酒桥(Ponte del Vin,上面的照片):一座横跨葡萄酒运河(Rio del Vin)的半圆拱石桥。因为过去运载葡萄酒的船只停泊在桥附近而得名。其后面的左右两侧建筑为丹多洛宫和新之家宫。</p> <p class="ql-block">达涅利埃克塞尔西奥宫 (Palazzo Danieli Excelsior):1948 年,达涅利酒店进行了彻底的结构改造,拆除了 丹多洛宫(Palazzo Dandolo )和普里奇欧尼宫 (Palazzo delle Prigioni) 之间的建筑,建造了达涅利酒店建筑中最现代化的第三座建筑。其大理石优雅朴素的立面由国际知名的法国建筑师雅克·加西亚 (Jacques Garcia) 于 2008 年进行重新设计。建筑的顶层有一个全景露台,可以欣赏到圣马可盆地(Bacino San Marco )和岛屿的壮丽景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