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鑫顺</p><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鑫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蒙自南湖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因雨水汇积而成湖,古称“草海”。</p> <p class="ql-block"> 据传,明朝时任知府钱邦称 带领民众,铲除杂草,将淤泥堆成3座小岛,分别以神话中仙人居住的蓬莱、瀛洲、方丈命名。又从县城十几里外引来酒鸡泉、法果泉等泉水灌入湖中,让草海变成了真正的湖。</p> <p class="ql-block"> 又因地处蒙自城南门外,从此便称“南湖”,南湖也就慢慢成了公园,成了蒙自人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南湖风景区占地面积40.8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30万平方米,蓄水量45万立方米,一年四季碧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 南湖景区绿树成荫,湖堤广种垂杨,三岛间有游路相通。</p> <p class="ql-block"> 蒙自南湖几经修建,现已形成了以南湖为中心,拥有50多个景点的集园林名胜、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滇南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由书法家、作家、翻译家楚图南先生书写的《南湖公园》。</p><p class="ql-block">(楚图南,1899年8月18日生-1994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云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代表作品有《楚图南集》、《难忘三迤》等。</p> <p class="ql-block"> 景区环境幽雅,各式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引得文人学士常来吟诗作赋、舞墨作画,故又有“学海”之称。</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还立有袁嘉谷的塑像。(袁嘉谷 字树五 号澍圃,石屏县人。(1872-1937年)</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九年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云南唯一的状元。宣统元年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回云南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后任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国文教授,参与编写了《清史稿》、《新纂云南通史》,主纂民国《石屏县志》等,对云南的文化教育发展有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王炽的塑像((1836-1903年)字兴斋,弥勒县人。创办“同庆丰”商号,被称为“富甲全滇”的金融家。光绪九年,法国侵略越南,王炽多次垫银资助朝廷,清廷赐“急公好义”匾额,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诰封“三代一品”封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p><p class="ql-block">王炽一生以利聚财,以义用财,促进了云南实业与教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陈鹤亭的塑像。(陈钧 1874-1931 字鹤亭 石屏宝秀人。清光绪进士,历任湖北天门、黄陂、江西兴国知县。民国三年(1914年)任个碧铁路公司总理,创设个碧铁路银行,建成当时我国主权最完整的一条民营铁路。1922年任个旧锡务公司总理,后任蒙自道尹、云南省政府委员)。</p> <p class="ql-block"> 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先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石刻上记载着闻一多先生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p> <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举世闻名的云南过桥米线就发源于此地,这其中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 传说清初年间一书生,云南蒙自人,妻贤且慧,伉俪情深,有一幼子。书生性喜游玩,妻忧道:“好男儿当读书成名,夫终日游乐,不思为家人争气耶!”夫感妻言,遂独居南湖亭中,发奋攻读。每日三餐,妻不计劳苦送往书斋,书生感铭于心,志益坚,日以继夜,学业大进。妻喜,视书生日渐羸弱,凄然,觅食补强身之法。一日,妻备鸡汤盛之以罐,又备米线、肉片为生作膳。幼子无知,戏将肉片掷于汤中,妻急,斥之,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鲜,大喜。即提食携儿送往书斋。但因终日劳碌,晕倒湖堤桥上,书生惊至,妻已醒。幸汤膳无损,视之,汤为浮油笼盖,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但罐烫灼掌。奇之,问妻何故,妻详道偶得之法。书生喟然:“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终于,苍天不负,功成名就,衣锦荣归,被民间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不胫而走,竟成了云南名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过桥米线”--“桥之情”,演绎出的这段夫妻恩爱美丽传说,不论其真假,似乎都折射出蒙自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p> <p class="ql-block"> 蒙自、建水一带的过桥米线不仅价廉、物美、汤鲜,肉品繁多,佐料丰富,份量充实,米线也特别好,一碗不够,可以免费添两碗、三碗,直至撑鼓肚子。</p> <p class="ql-block"> 蒙自·南湖,<span style="font-size: 18px;">鸿儒辈出。其</span>优美的风景,美味的米线,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让人遐想,让人感慨!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