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五月一日,又逢黄金周,我在犹犹豫豫中出了门,踏上前往梅州的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内心不是很迫切一定要去梅州旅游一趟,主要是觉得有点累,不想太辛苦,家里又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养的猫呀鱼呀都需要照看,而我本身也有很多事情,当然人都是寂寞的,但人那能不寂寞呢,除非没心没肺线条很粗的人,但只要寂寞还能忍受,还没到非要出去看山看水换一种心情,我都可以那里都不去,就在家里,坐在地老天荒也不怕`。我这次就还没寂寞到要出去旅游散心的时侯,今年跑的地方多了,我对漫长的旅途有些厌倦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我虽不敢妄称自己是秀才,坐在家里一本书,一盏茶就可以神游古今中外,各地风景名胜。但如今网络那么发达,只要手中有一个手机,在上边点点划划,也可以知道很多的信息,上面好的风景,好的名胜多了去,真想神游,坐在家里便可以了。用不着山长水远,舟车劳顿一定要到当地去看。我心里嘀咕着不想出门,但经不住老公一腔热情,执意五一一定要出一趟远门,仿佛不出去跑一趟免费的高速公路就对不起五一黄金周似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执意要出远门去哪里又是个问题,周围的城市都去过了,三月我们才从桂林回来,而我又想五一期间能的去顺德看看母亲,所以我们便把出远门的方向。定在广东省范围内,并在回程路上能够顺路看母亲,于是我们就定下了去梅州,梅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广东省一个较为边远的一个地级市。同时我又正好没去过梅州。尽管心里不十分踊跃,但我还是在五一这一天起了个大早,准备了旅途的午餐,收拾了必备的衣物装上了车,我们朝着梅州驶去。即便是坐在了车上,窗外的绿水青山,一页页从眼前翻过,又从后边消失,我也无法象以前出远门那样期待兴奋,我不知道梅州到底有什么好玩?后来在梅州的旅行远远超出了我的期待,使我感到此行的五一梅州行,值!旅途旅途前的徬惶犹豫旅途中的无精打采,都在梅州的旅行中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梅州山好水好人好,梅州客家人的诚实内敛又不失憨厚的文化温润人心,这在以前我都没认识的,以前很小的时候便听我父亲讲“麻介人”,“麻介人”是宜山人所说的客家人,爸爸在宜山学裁缝,他的师傅便是个“麻介介”人,可见麻介人走得多远,不管是什么年代,不管是什么地方,都有客家人的足迹,都有客家人奋斗的身影。在我爸爸的描述中,这位也是姓张的“麻介”裁缝师傅,对人很友善,又很会处理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父亲的禀性某方面也深受他客家裁缝师傅的影响。此次在梅州旅行跟客家人萍水相逢,又匆匆离去,唤起我一些久远朦胧温存的记忆,对客家人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路过畲族乡,初见梅州</p><p class="ql-block">漳溪畲族乡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中部,地处东源县北部,东邻上莞镇、南连骆湖镇、西接黄沙镇、北靠船塘镇。畲族人口6910人,约占总人口的33.9%。 属半丘陵半山地石灰岩地带,地型呈龟背型,中间高,四边低,一条小溪自南往北流,畲族是农耕民族,畲是有房子有田地的意思。畲族是当地的土著,据说有两个多年历史,而叫做畲族乡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有的事。体现了当地的旅游追求。毕竟作为一个全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乡,自有着溶资和吸引眼球的效应。</p><p class="ql-block">那天,细雨纷纷,轻风习习,我们车子从高速公路拐下来,在一条两旁尽是青翠农田的省道上驶了十几分钟,便到了黄龙山畲族风景旅游区。还没上山,远远便看到一座比较高的山岩上刻着几个鲜红的大字“黄龙岩”,山路弯弯,我们拐了很多弯才到景区,整个景区人不多。很冷清。建筑物设施也很一般,售票大厅和景区入口都很简单。每张门票70元,只能看里边两个景点,还有很多景点还要自费,对老人也没有什么优惠。我们只在景区外匆匆参观了畲族博物馆。博物馆也是一个人也没有,里边介绍畲家历史也跟我们看其他博物馆大同小异。我们走马观花看了一下便离开了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冒着细雨我们又重上高速路前往梅州。</p><p class="ql-block">快到梅州时只是感觉车有点多,有点堵,这段时间,一直在下暴雨,南方的天被打得天皆地暗,这时候我们全然不知道,我们正在行驶着的这条高速公路在前边梅州至大埔的的一段路段,五一这一天凌晨发生了一个震惊全国惨烈的事故,由于高速公路连日下雨路面塌陷,车子在晚上不知道,一辆接一辆驶下去,导致了48个人死亡,这个新闻我们是第二天才从网上知道的,也算我们命大,冥冥中有上帝在保佑着我们,我们一般出门旅游,很少开夜车的,年纪大了,不服老不行,往往是天色将晚,我们就会就近找一个地方来投宿,怎么样都不肯开夜车,也许就是这习惯,让我们躲过了一劫。</p><p class="ql-block">到了梅州,笫一眼印象是梅州城市建设一般,似乎还停留在过去的八,九十年代,市政府和一些行政机关便在老城区的旧街道旁,特别是市政府所在地。没有我们去其他城市常见的大楼,大院子子,富丽堂皇的大楼,大广场,梅圳市政府只是很朴素很普通地在一个四通八达的路口,透过不高的围墙看到里边的办公大楼都非常朴素普通。梅州高楼不多,城区和街道有点旧,大多数建筑都象是六,七十年代的,我们觉得不应该呀,梅州是历史文比名城,客家人的天下,客家人是以勇于创新,能吃苦担当,敢为天下先而著称,在历史上飘海过海下南洋去闯天下的都是客家人,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地方,而这方面的波澜好像没有波动到梅州,也没改变到梅州多少,梅州以自己的步伐在历史中前行。保持着过去的形态,也保留着过去的纯扑。让我们感到很意外,有些怀疑我们是不是来错地方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市政府附近的一家酒店住了下来,吃了晚饭走出酒店门口,看看四周灯火昏昏黄黄,街上人迹稀少,天下着雨,路也不平,也许是老城区的缘故吧,问酒店服务员那里好看?服务员往左边直直走就可以看到梅江。穿过一条也是黑咚咚的街,路过剑英体育馆,让人有点感概。众所周知,前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是梅州人,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平曾是广东省主席。但从梅州建设来看,叶剑英还是蛮清廉的。他的家乡并不因为有这么一个大人物而一夜暴富,变得到处富丽堂皇,而诚实地保留她的品质。梅州似乎没有沾到叶剑英和叶选平很多光而诚实地保留了客家人低调内敛的品质。在市区我们能看到的有一个剑英公园和一个剑英体育馆,都很低调地在路边。梅江在晚上看来显得很宽阔,但灯火并不惆密,也没有多少人在河堤散步,只是偶尔有一两个人走过身边。而梅江河堤对面的一条街旁有几棟别墅,除了第一棟亮着灯有着人气的样子,其他几棟黑咕隆咚,荒草杂生。这也让我们非常不解,没想到我们来到梅州的第一个晚上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想像的,她不繁华,也不热闹得轰轰烈烈。然而,我们住的酒店却给我们提供了很暖心的服务,一进大厅不是我们自己去找茶水喝,站在柜台旁边,是柜台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递上两杯热热乎乎的茶,晚上十点多,酒店还有服务员上楼来拿我们换洗的衣服下楼去洗,洗完又帮烘干。那天晚上因为洗衣服的人多,我们的衣服烘干时已经是半夜了,洗衣服的阿姨说让我们不用等先休息,等衣物烘干了她将衣服挂在门外便行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拿到已经烘干的衣服,还热烘烘的让我们感到特别暖心,一下子对客家人聚集的梅州徒增好感。酒店没有提供早餐,服务员介绍我们到附近的一家小店吃早餐,正如初见梅州的印象一样,这家早餐店外表也很简单,早餐品种很多,有当地人爱吃的客家口味的腌面、猪肉汤、牛肉汤、猪心汤、猪腰汤、云吞米粉肉粥等,品种丰富,价格亲民,味道不错。这一次早餐也让我们对梅州提升了好感度。吃了早餐我们又在街上随便逛了一会儿,发现梅州街道边的大树很多,长得恣意纵横,一派天然,完全就是自然而然长成的样子。一个晚上,我们无法了解梅州更多,感觉梅州是散淡的,随意的,又是温情的,也许是客家人的禀性折射吧。</p> <p class="ql-block">三、梅州亮点:中国客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梅州客家博物馆丰富了我们这次挴州之行。客家博物馆在梅州市区内,也是在一条不宽的街道旁,停车场不大,但我们去得早还是能顺利停下车。进了博物馆,一股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客家文化的博物馆大门是仿造客家围屋的建筑,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大学校长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名人廉史馆组成。由于时间关系,其他馆我们是匆匆而过我们主要游览了主馆客家博物馆,其他的馆都是匆匆而过,我一进门的右边一排带有浓郁的徽派风格建筑的校长楼外边拍了几段视频。就在校长楼连接主馆的路边一个斜坡上有一颗很大很古老的大树,树荫伞盖如云,而扎在地上的根盘根错节,又粗又大都露出地面,自成一道风景,令人想起了客家文化的渊源流长,生命力的顽强便如我们看到的这棵古树,如果不是时间关系,我倒是很愿意在这棵大榕树的根上坐坐,盘着腿,望望天空,望望大榕树的叶子,想想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我会百感交集的。</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树蠕死,人蠕活,在漫长的历史中,公元前生活在南方五代十国的时候在中原一带的客家人,不知为什么原因,也许是活不下去,也许是战乱,也许是饥荒,客家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想想吧,那是多么壮观的景像,一家又一家人,拖儿带女,爬山涉水,去寻找心中的伊甸园,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水又一水,餐风霜宿,取日月作帽子,用雨露野果作饮食,只问往前,不问归途。到了某一处,山深林密,突见一块平地尚有水塘,沃土油,便将迁徙的脚步停下来,搭茅房,生野火,将一家人安顿下来,这样大规模的迁徙,有历史记截的就有六次。客家人遍布在全国各地,客家人活下来了,经过无数风吹雨打岁月流传苦难创造,枝繁叶茂,这棵在榕树,伞盖如云,枝繁叶茂,而它的根,又暴露在地面上象一根根血管回处散开,紧紧紧紧扎在泥土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很有客家人历史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大厅,大厅有两三层楼高。正面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涯”涯字在客家话里是我的意思,这个涯字本来是单人边,但奇怪得很,这个字在字典是没有的,我现在就是在手机上写了没办法出现这个字,这对客家人很不公平,“涯”字是客家常用的字,居然在字典或在智能手机上都打不出来。可见,客家人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寂寞的。看见这个“涯”字我便想起了几十年前我曾跟过一个正宗的客家婆婆住过一段时间,她话很多、她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涯”字,她说过一句话曾给我极大安慰,我曾为自己头发上困惑不已,她安慰我说,贵头不长毛,贵地不长草,让我扑嗤一声笑了,也释怀了,这位客家人的婆婆早已作古,她让我对客家人乐观风趣,吃苦耐劳,穷而不坠青云志的精神有了具体的认识,这位客家婆婆住在一个小镇的山坡上,山坡下边是菜市场,她一共有五个孩子,她老公也是客家人,在镇供销社工作,有严重的肺病,早就病退了,拿着很低的工资,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养大五个孩子的,个都养得很健康,且个个成材,两个大学教授两个在银行工作。还有一个留在镇上接他父亲的班,开了个小农具店。听说他们小时候都没得吃过什么好肉,这位客家婆自有着生活的智慧和计谋。每天都是等市场快要散市时去卖些剩肉和剩菜,孩子也能吃饱,也不缺营养,。这位客家婆婆整天乐哈哈地说,她是穷快乐。确实是穷快乐,那种快乐的感染力,过了几十年以后,我仍然能感觉得到,并在人生处在逆境的时候用此来鼓励自己。</p><p class="ql-block">这次在客家博物馆里边的展览与我们看过的博物馆都大同小异,有影像,有文字,有历史介绍,还灯光很好的客家人生活场景,还有扫码了就能够给你语音介绍的高科技的东西渗入其中,总的来讲觉得这个博物馆比较正规,看完一圈走出来,还有专门卖纪念品的小店,还可以要两张景点介绍图打卡。小店买的东西也不贵,我买了三串转运手链给,才花了30元钱。一进大门,大厅有两三层楼高,整个馆很有气势,内容详实且有比较周到的设施,残疾人推车和专用通道,馆内很多年轻的志愿者。看得出来,客家博物馆人气还蛮旺的,比其他地市的博物馆好多了,尽管世风日下,生活艰难,但总有一些在浑浊生活中独自追求的人,都想知道,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到那里起这样的哲学命题,尤其是客家人的历史非常的耐人寻味并深受启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先勤楼让我们想起客家历史名人和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客家人重视教育也重视文化这是众所周知的。客家人出过很多名人,前国家副主席叶剑英便是道地的梅州人,</p><p class="ql-block">这座楼叫先勤楼,位于一进客家博物馆的右边,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很有中国风,更难得的是墙上都长满苍台,砖也透露出烟熏过的质感,是一种真正的在岁月风霜中呆过好久的建筑,我们一进门便被这棟建筑吸引了,我雀跃着跑到这座建筑前,一看,锁着门的根本不让进,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古建筑,怕进的人多被破坏了,我们有些遗憾但也没有办法,人家办馆有办馆的难处。不能处处都开放着让我们去看呀,当然要了解客家人的历史,在一个主馆了解也够了。</p><p class="ql-block">先勤楼占地面积525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楼内设有《梅州籍大学校长事迹》陈列,主要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249位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很可惜先勤楼不知什么原因闭馆,我们不能进去看,我在围墙外边走来走去,拍了几段视频便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客家母亲及其其它</p><p class="ql-block">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组诗《南方女人们》,主要就是写南方女人们的勤劳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组诗发表在中国诗刊上,甫一问世,便在产生了很大反响,特别在北方一带,倒不是我这组诗写得多么好,而是我触及了一个母题——南方女人,大家从我的诗中知道了南方女人们的能干和勤快,那时写这组诗,我的参照物更多是我的母亲,还有我在南方生活所看到或者接触过的许多南方女人,她们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是客家人。勤劳能干坚毅善良是南方女人们(包括客家女人们)的优良品质。</p><p class="ql-block">客家博物馆里有一座名为《客家母亲》的雕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女人的这种内在的优秀品质。这座高4.8米的巨型雕塑是广东美院谢伯齐教授的作品,该雕塑为纯铜铸造,描述了春耕时节,一名孩童熟睡在年轻的客家母亲的背上,母亲以人代牛,倾力前行的苦耕形象,是客家妇女“四头四尾”,(家头,教尾。灶头灶尾,针头线尾,田头地尾)的艺术写照,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该作品201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在客家博物馆看到《客家母亲》,我就象看到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产生了一种亲近感,想走上前去抱抱这位年轻的客家母亲。</p><p class="ql-block">还有另一座石雕也很形象则表现了客家族群人历史,是一群客家人的影相,粗旷豪迈还兼有书卷气,整个石雕很有质感。站在石雕前,你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客家人艰苦奋斗的历史和脚印。</p> <p class="ql-block">客家围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