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塬上的帝陵

大漠胡杨

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的南缘,南部为渭河盆地,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 咸阳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战国时,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从栎阳定都咸阳。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咸阳北部的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交界地带,埋葬着中国历史上西周、西汉和隋唐的众多帝王,形成了渭北帝王陵墓群。咸阳有周文王陵、周武王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等27个帝王的陵墓和400座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不论整体密度,个体规模,国内外罕有,绵延百里,气势恢宏,时代序列完整,素以秦都,汉陵闻名天下,几乎埋藏着半部中国古代史,因汉陵形似覆斗,酷似埃及金字塔,又有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东方帝王谷”之称。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北部,距离县城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乾陵无字碑,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 茂陵,位于咸阳兴平市东北,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这一带共有汉帝陵五座,故此地称为五陵原。汉武帝最大的功绩是开辟了“丝绸之路”,茂陵的规模也是五座陵墓中最大的,曾营建五十三年,墓为封土丘,平顶锥形,高46.5米,四面有墙围护,底部每边长240米。据《汉书》记载,随葬金银器物珍宝无数,西汉末年被盗。陵周围有功臣、后妃等陪葬慕 二十多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卫青、霍去病的墓,以霍去病墓前石刻最为珍贵。 昭陵,位于咸阳礼泉县东北部的九宗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占地 2万公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在他墓前有著名的六骏石刻浮雕,陵周围有功臣贵戚陪葬墓,现已确定的有167 座,包括李靖、魏徽、尉迟敬德、房龄等功臣墓以及公主、嫔妃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