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根深叶茂的马啣山原生态秧歌,俗称社火,流传千年,源远流长。地处马啣山脚下的红土坡,有王家庄、张家坡、上阴屲3个自然社,170余户,700余口人,且由多种姓氏组成。村民邻里团结,民风淳朴,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幸福满满、呈现出一派祥和平安繁荣美好的景象。自古以来,玩社火闹的就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普天同庆。生活富裕起来的红土坡人,在十二年前就闹起了小秧歌。在新时代的今天,闲暇之余,衣食无忧的父老乡亲们又回忆起了十二年前的社火的一幕幕,哼上几句秧歌曲子,扭扭屁股,满满的幸福,喜上眉梢。据史料记载,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土坡就有过春节闹社火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红土坡的社火沿袭了马啣山原生态秧歌的脚本,马啣山在榆中民间,人们多称其为马寒山,相传,其得名与一民间传说故事有关——“山有野马数群,土人围之,马皆化为石”。这里水草肥美,可耕可牧,正是马啣山独特的高山地理环境,才孕育了马啣山秧歌。马啣山秧歌是民俗文化综合表演艺术,它集民俗、信仰、礼仪、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技艺等为一体,秧歌表演者以手执宫灯,进行舞蹈和演唱,因此,马啣山秧歌又称宫灯秧歌。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原为北宋的军中歌舞。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卷四记新疆方言:“呼妇人为鸯哥。”据此,可推测系维语对女性的称谓,主要指少女。以“鸯哥”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宋时,在中西部甘肃陕西一带,与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远古乡人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在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不难找到。马啣山秧歌就保留有最原始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2011年冬闲时节,村里的张国胜、赵怀英、王维军、常育智组织起了社火队,社火队由230余人组成。玩社火一般有一个讲究,社火吵起来最少要玩三年。2012年,由张德玉、任光福、赵怀英、王维军、常育智等人组织社火队。2013年盘庄,未出庄。社火唱词传承了马啣山秧歌唱词,以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和手抄唱本传世,多以民间艺人口口相传。表演内容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又叫玩“花场子”,表演项目为:长号龙旗队、马牌子春官队、舞龙队、狮子队、衙役队、锣鼓队、姑娘妖婆队、彩船队、黑毛驴;旧时后场为戏剧表演队;还有后勤保障队。社火一般在腊月里赶排,正月3天年一过,去庙上上香玩起,串庄出庄,直到年罢十五卸庄。</p> <p class="ql-block">《秧歌出马》长号龙旗队:长号2把先导,承担着集合队伍,传递信息,领奏锣鼓队为龙、狮子、彩船、黑毛驴表演伴奏等。后跟1面红色社旗,俗称大旗,龙凤旗2面,彩旗若干面。</p> <p class="ql-block">《马牌子春官队》:马牌子,衣服是反穿毛皮褂,戴眼镜圈,黑色髯口,肩上斜挎吵铃,手持“乡人大傩”社牌,表演时跑着碎步,摇着吵铃,口唱吉祥歌先导,传达春官指令,也叫先行官。</p> <p class="ql-block">《春官正堂》相传,春官是为人间送春的神,承载着民众美好的期望,率领秧歌队歌盛世庆丰收闹春节。春官一般有2至3人组成,红土坡社火春官由2人组成,由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扮演(2011年赵祥华和常育财 ,2012年、2013年赵祥华和张国胜),春官身着礼服、足蹬朝靴,头戴礼帽,分别戴白、黑两绺长须,手执羽扇,口唱太平歌。有“肃静”“回避”“热罩子”“春官正堂”牌匾及龙虎旗仪仗队陪伴左右。</p> <p class="ql-block">《秧歌进庙》衙役队:又叫银帚队,俗称“八大金刚”,是秧歌队的领导核心,,由社火管理人员20人组成(分管春官队、舞龙队、狮子队、锣鼓队、姑娘彩船队、后场队及香蜡灯火等)。头戴礼帽、墨镜,右手持银帚,在行进中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接老爷》红土坡社火经过发起、筹备、购置服装道具、排练等过程后,商定正月起社火的日子,这一天社火队整队集合,叫起锣鼓家什,首先接老爷即接春官。事先两位春官老爷被安排在同一家等候,社火队来到门首,鼓声三起三落,三唱秧歌,众人三请,春官老爷三辞三问,众人三答。接上春官老爷后,接龙、接狮子、接船,春官赞狮子、赞船、赞黑毛驴后,告庙点蜡。</p> <p class="ql-block">《点蜡》点蜡也叫上香,因为社火的载体是方神庙和百子社,社火队人马聚齐后告庙点蜡上香,全体队员行跪拜礼,唱《十炷香》,春官赞庙赞神位后,走马路。</p> <p class="ql-block">《走马路》社火队出庄到别村表演叫走马路,所谓马路是与别村有关系的路,也叫送社火送吉祥。红土坡社火走马路是前庄一天后庄一天,风雪无阻,马不停蹄,每到一庄首先是告庙点蜡,之后蜿庄也叫串庄,又叫过街,就是在村内特定的道路上行进表演,意为扫瘟逐疫、祈求平安。后进场表演玩。</p> <p class="ql-block">《花场子》花场子是秧歌队主要的表演形式。秧歌队告庙蜿庄后进入表演场地有隆重的接待仪式,乡人在秧歌队前行左手柱香恭迎,马牌子三报,乡人三请,礼炮三声,秧歌队变换锣鼓点入场,逆时针方向绕场一周后,从场中直行送春官至接待公馆前,叫秧歌排衙。春官在公馆前面对秧歌队站立,“春官正堂”牌匾竖立于春官身后,“肃静”、“回避”、“热罩子”、彩旗等分左右排列。秧歌队分两列剪子畔绕场一周,或四路纵队或八路纵队从场中直上到公馆前,举行最隆重的仪式三叩天喜。鼓声三起三落,秧歌头三呼、狮子三叩、春官三赞、乡人三谢,给狮子披红。后给春官披红,请春官进公馆稳坐,敬茶敬烟,秧歌队开始花场子表演。“花场子”是秧歌表演套路,借鉴或模拟古代战阵、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动作轻巧沉稳,柔美大方,忽而双龙出水,忽而二龙戏珠,忽而凤凰双展翅,忽而太子游四门,鼓乐震天,歌声动地。秧歌队玩花场礼炮送行。</p> <p class="ql-block">《龙队》两条彩龙,由16人组成。双龙气势磅礴的舞姿中,社火大拜年活动拉开序幕,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粉色长龙上下翻腾飞跃,在人群中游走舞动、轻捷矫健;两只舞狮踩着欢快的鼓点,时而翘首仰视,时而回头低顾,时而回首匍伏,时而摇头摆尾;斑斓的太平小鼓、秧歌彩扇,挥舞的轻盈欢快、婀娜回转。现场观众的鼓掌声、喝彩声、欢笑声不断。传说,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各地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龙是人们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吉祥和丰收喜庆就成为各地的一种习俗。出庄沿街、进庄双龙表演,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抢着去钻龙,尤其是大人抱着小孩钻龙,钻龙身通常是一种传统习俗,寓意着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带来好运。人们通过钻龙身,希望能够如龙般腾飞四海、奋进向上,展现出龙马精神,焕发活力,并且勇往直前。此外,钻龙身也被认为可以消灾避难,为家庭带来平安吉祥。在红土坡地方的传统中,钻龙身还被赋予了具体的象征意义,如钻龙头象征吃喝不用愁,钻龙身则寓意来年大翻身,而钻龙尾则象征一年从头红到尾,是一年吉利平安。</p> <p class="ql-block">《鼓队》榆中县历史上各地社火玩的是筒子鼓,红土坡社火由锣队4人,钹16人,鼓队28人组成,打的是小红拳,鹞子翻身。锣鼓队是社火队最有气势的表演队伍,承担着整个队伍的表演伴奏,掌控着社火的表演节奏和演出氛围,总指挥为抖锣,1人,锣鼓队服装是根据古代武士服装样式设计与创新。鼓队身穿红黄相间长衫,长衫前襟系于腰间,头戴英雄帽,右手拿鼓槌,左手持彩杖,边敲边舞。锣鼓队在行进时鼓点三点水,即快三下慢三下;钹队最有代表性的招式叫缠头钹;锣鼓队的表演套路有三扎手、鹞子翻身、瘸子担水、凤凰单展翅、乱劈柴等。2012年元宵节,红土坡社火队由县上调演进县城表演,虽然鼓不算多,但打的鼓劲,打出了马啣山一带社火的精气神,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姑娘妖婆队》叫秧歌队,也叫姑娘妖婆队,20人,是马啣山秧歌最有特色的表演队伍。姑娘由20岁左右的男青年扮演,黑色丝帕包头,彩花饰面,脑后扎一根长独辫,身穿红绸棉袄黑夹夹,腰系彩裙,足穿彩鞋,左手掌彩灯,右手执彩扇;妖婆由40岁左右的男性扮演,黑色丝帕包头,脑后绾一个青丝大缵缵,身穿大红袄,彩色扎花席裤,腰系围裙,内穿红兜肚,大绣花鞋,左臂挎柳筐,右手持棒槌。姑娘和妖婆化彩妆,最早化妆底色用银粉(水银中提炼的),块状银粉用刀削成末状研细兑上猪油(炼成的熟油),腮红用辛红再涂上大红胭脂,扑粉照面,画眉是用清油点灯在青瓦上熏的烟煤子,化妆口诀是“白处白如雪,红处红如血,樱桃小口一点点,糯米牙儿尖对尖,柳叶眉儿两道弯。”后来用油彩化妆,底色用肉色,腮红用大红,扑粉照面后,腮红再涂大红胭脂色,姑娘眉心点一颗红豆,表示喜庆秀气;妖婆腮帮和下巴点红色或黑色圆点,表示诙谐调皮。姑娘和妖婆均戴茶色眼镜,以示庄重大方。姑娘和妖婆队随着太平鼓乐的节奏变换各种队形,在行进中边舞边唱,唱舞结合,主要舞步是十字步,演唱的秧歌曲达10多首。红土坡社火中的姑娘妖婆子一出庄,一进县城,表演现场引来无数观众驻足观赏,观赏的是那一个个姑娘打扮活泼漂亮可爱的模样,观赏她们手持扇子的摇摆舞姿,场景回味无穷,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狮子表演》两个狮子表演,又叫扫堂狮子。在雄壮的鼓号伴奏声中,领狮人手执绣球领狮子上场,绕场一周展示雄风后,狮子静卧守护绣球,乡人鸣炮给狮子披红。领狮人进行武术表演后带领狮子抢绣球,踏四门,最为精彩的是狮子上桌子,在场子中央摆两张桌子,领狮人先上桌子表演,继而狮子上桌子表演,从桌子四个方位抢绣球,下桌子绕场一周,观众最喜欢看狮子能上几个桌子,在桌子上面的表演。狮子表演结束后跑旱船。</p> <p class="ql-block">《骑黑毛驴表演》骑黑毛驴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扮作新娘骑着毛驴(道具),一人扮作新郎赶毛驴。以舞演绎新郎送新娘回娘家的故事。主要动作有:赶驴、拉驴、上坡、下坡、过河、跳沟、卧地等。表演过程无唱词和道白,全靠表情、动作表现故事情节和内心矛盾冲突,以反映夫妻间的亲密关系。生动活泼,风趣幽默。 《回马》社火回马,鼓号齐鸣,秧歌整队,接春官绕场一周,衙役队高唱道谢歌告别,乡人在秧歌队左手柱香礼炮送行。</p> <p class="ql-block">《跑旱船》跑旱船是社火中的重点表演项目之一,在秧歌行进中旱船由艄公在两边抬着,船姑娘在舱内扶着船舷行走,秧歌队入场表演时旱船停放在表演场地前后两条长凳上,船姑娘稳坐舱内。旱船又叫彩船,既具表演性,又有观赏性。表演时船姑娘两手提着船舷,在船舱底座四角绾两根布带交叉什字背在船姑娘的脖颈上,连背带提行进表演,表演套路有划船、跑船、卧船。旱船出场时钹敲着碎点伴奏,领船艄公手执桨板划船先导,船姑娘背船摇船,众艄公两旁划船慢行,妖婆和姑娘跟船行进,表示船入水后缓慢行驶;继而跑船,船姑娘跑着碎步,艄公呼喝、妖婆姑娘跑步前行,又叫游四门,即在表演场地四角旱船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表示船转弯疾行;跑完四门后,旱船跑至场地中央,艄公桨板拨船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后卧船,表示船卧于江心,此时,艄公拉船、抬船,妖婆姑娘随着船摆动的速度唱《倒扳浆》、《卧船曲》。乡人鸣炮给彩船披红,旱船抬起后表演结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划:赵怀斌</p><p class="ql-block">拍摄:赵怀祖 赵怀文 常育民 </p><p class="ql-block">撰稿:默冉 赵怀明 </p><p class="ql-block">制作:吴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