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一、前面的话</i></b></h1> “5.1”前朋友们组织的自驾游山西,游玩忻州古城后,住宿朔州,将游玩号称“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h5>雁门关烽火台</h5> <h5><p></p><p></p><p></p></h5><h5>太行恒山山脉雁门山段</h5> 1937年10月18日,第716团主力在团长贺炳炎、副团长廖汉生率领下,设伏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西侧高地,伏击战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 <h5>从南边进雁门关路过前腰铺驿站,这里在大规模重建</h5> <h5>前腰铺山上立有杨六郎塑像(右)</h5> <h5>前腰铺山上立有杨六郎杨延昭(958年-1014年)塑像<br></h5><h5>杨延昭为杨业大儿子,同族兄弟年龄排六</h5><h5>传说,辽人认为他是“第六颗将星”转世,克制辽国,称之“杨六郎”</h5><h5>宋朝文学家曾巩在《隆平集》提到,“杨六郎”为宋真宗赏赐的称呼</h5> 九十年代到过雁门关,还去过平型关、偏关。特意找出当年的照片扫描了二张。 <h5></h5><h5>九十年代雁门关(匾牌上右起写雁门关楼)<br>看到这张照片,同行姜队友引用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咏苍髯》感叹道:<br>白发青丝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br>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h5> <h5>楼门(雁门关)-那时好的家庭能解决电器“三大件”,没有旅游一说</h5> 对比一看,现在大多数雄壮的关隘都是经过维修和再建的。不得不感叹国家经济发展的飞速,不得不自豪只有中国才会集中资金为华夏文明修复那么多的古代遗址。<div> 我们才能饱览中华民族过去葵宝,思考历史留下的责任。</div> <h5>2024年的雁门关</h5> 需要去想明白的是,同样的关口,为什么雁门关称为“中华第一关”呢?<div> 探讨雁门关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关口对中原王朝生存的影响。</div> <h5>雁门关雁塔风光</h5> <h1><b><i>二、雁门关地理位置的形成</i></b></h1> 6千5百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地质构造运动,让中国形成了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形状地貌格局。<div> 珠穆朗玛峰及青藏高原构成成第一级阶梯地貌。</div><div> 山西的太行山、吕梁山、新疆、内蒙古高原、山、陕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形成第二级阶梯地貌。</div><div>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形成第三级阶梯地貌。</div> <h5>雁门关外城明月楼</h5> 山西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大地构造位置的第二阶梯地带。越过它便是广袤的华北、江南平原。<br> 有歌曲唱山西,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div> 太行与吕梁山之间地带是一连串的盆地。</div><div> 北起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晋城盆地。</div> <h5>关口下的民居</h5> 在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大量粉尘被抬升到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东南季风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百万年的时间单位计量下,形成山西、陕西巨厚的黄土堆积 。 <h5>关城外看雁塔</h5> 太行山北行越过忻州后,转变方向成近东西向,这一段称为恒山(进入河北称燕山),吕梁山北段在此与恒山相接消失。这一地段便是雁门关所在地,称为雁门山。<div><div> 雁门关设在雁门山崖口。<br></div></div> <h5>雁塔风光</h5> 雁门关北部是大同盆地,南部便是忻州盆地。从大同盆地南进太原,有三条大沟可以翻越恒山。最便捷的通道首数雁门关这条大沟。<div> 古代,在三条大沟险要地段设立了三个关隘,中间雁门关(偏南西另设有宁武关)、西边偏关、东边平型关。</div><div> 三关口北拒由大同南侵的游牧势力。</div> <h5>关城城墙内部结构</h5> 大同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中原边陲、胡人活动地带。<div>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大同分属雁门郡、代郡。秦始皇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修筑长城。</div><div> 公元前209年匈奴乘中原农民起义之虚占领了大同。</div><div> 大同在北魏为代京。</div><div> 在辽,金,元为西京,大同有426年建都史。</div> <h5>边贸街拍摄雁门关</h5> <h1><b><i>三、雁门关军事上的重要作用</i></b></h1> <h1><b><i>1、军事作用</i></b></h1>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div> 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沿长城设立的九个关塞)说法。</div> <h5>雁门关停车场大门</h5> <h5>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天险关楼</h5> 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势力,雁门关扼守塞北进犯中原的咽喉要道,成兵家必争之地。<div> 雁门关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古人说雁门关 “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雁门若失,则忻定、太原无险可守,三晋不保,即可南下进取中原。</div> <h5>趵突泉上的敌楼</h5> 战国时,赵国就在此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div> 北侧地利门外的瓮城(称小北门),城门两侧嵌有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题写的对联,</div><div> “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它概括了雁门关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价值。</div> <h5>万里长城永不倒景观</h5> <h1><b><i>2、守边战事</i></b></h1> 春秋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经常驻守雁门(常居代、雁门),抗击匈奴;<div> 西汉初期,韩王信反叛,勾结匈奴取太原,汉高祖刘邦带兵亲征,追击至雁门关外,天气严寒,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刘邦被围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成为著名的典故“白登之围”。</div> <h5>复杂的防御城墙体系</h5> 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是雁门郡太守。<div>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雁门郡是北进的营地。</div><div> 北宋时期,雁门关战事频繁,杨家将(忻州人)镇守三关。</div><div> 公元980年,杨业战死在了雁门关陈家谷口,悲壮且可歌。</div> <h5>从瓮城看到地利门</h5> <h5>明朝留下的路石</h5>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句,<div>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div><div>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div><div>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div><div>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div> 诗生动地描绘了雁门关的壮丽和战争的惨烈,让人感受到铁血豪情和英雄气概。</div></div> <h5>南门风光</h5> “汉高祖北征”、“王昭君出塞”、“蔡文姬归汉”等重大历史故事与雁门关相连。 <h5>城墙上找路由图的游客</h5> <h5>城墙结构</h5> 有记载的,在这里发生过一千七百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战争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长城关隘。 <h5>你拍我看</h5> <h5>狼烟起,江山北望</h5><h5>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h5><h5><br></h5> <h1><b><i>四、游雁门关</i></b></h1> <h1><b><i>1、雁门关景区</i></b></h1> 现在的雁门关长城是明万历33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的。<div> 它西起白草口长城、东至新广武古城,高约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约为5033米,每120米处建设1座敌楼。</div> <h5>近观雁塔</h5> <h5>雁门寨民宿</h5> <h5>春到寨家</h5> 现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和天山等建筑(经过现在的修复后),还有烽火台和壕堑。<div> 古代,雁门关有“东、西两门”,“古雁门关与明雁门关”之说。</div><div> 古雁门关就是现在的铁裹门旅游景区,包含关城和古官道。东明雁门关指平型关一带。</div><div> 游记记录的是古雁门关铁裹门旅游景区景色。</div> <h5>景区展示的游览图</h5> 关城关隘,外形呈封闭的V字状。古官道长约为30多公里。我们上下关口都走在官道上。 <h5>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防御体系</h5> 雁门关景区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围城、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10公里。 <h5>从西城墙拍摄雁塔及碑林</h5> 城楼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因为是封闭的V字状)。<div> 城墙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拢,围城外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属于非常完备的城防系统。</div><div> 古往今来,南去北归的大雁经由此山口飞过,古人取名雁门山,建关时自然命名“雁门关”,名字由此而来。</div> <h5>南去北归的大雁经此飞过,名雁门山,建关时命名“雁门关”</h5> <h1><b><i>2、游览雁门关关城</i></b></h1> 我们从北门进雁门关景区,映入眼帘的是老人家书写的“雁门关”三个红色大字。<div> 许多没有来雁门关的人问,照片中燕下面是什么字,当然到了雁门关的人一看便知。</div><div> 可以从景区大门坐3公里的电瓶车的到杨家军塑像群的下车点。</div> <h5>景区停车场-老人家书写的“雁门关”</h5> <h5>电瓶车终点-杨家军塑像群</h5> <h5>电瓶车终点-雁门名人墙</h5> 第一关道通是明月楼,上坡过民俗村,然后是古商业街,这里是当年游牧民与中原贸易的重要场所。 <h5>来到明月楼</h5> <h5>明月楼铁门将</h5> <h5>通道明月楼-“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h5> 进明月楼后,经过民俗村、边关集市。 <h5>民俗村</h5> <h5>民俗村</h5> <h5>长城脚下民俗村</h5> <h5>集市</h5> <h5>可以想象出当年北方游牧民赶集的热闹场景</h5> <h5>边寨人家</h5> <h5>景观会聚-集市风景壮美</h5> <h5>趵突泉-明代代州志记载,泉水汹涌流入桑干河,滋养边关将士、百姓</h5> <h5>边镇、关楼、敌楼一条线景观</h5> 上坡来到关城北侧地利门外的瓮城,俗称小北门,门上二侧嵌有的一副明书法家代傅山对联值得一品。 <h5>瓮城小北门,门二侧有明代傅山书的对联</h5> <h5>对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h5> 穿过小北门便到了“V”字形相对平缓的洼地,在次可以一揽关城内景点。<br> 由北往南经地利门(雁门关楼)、点将台、关署,练兵场 <h5>景区展示的部分关城景点分布图-V形分布</h5> <h5>平缓的关城内部</h5> <h5><i></i>关城-左雁塔、对面雁门关楼</h5> <h5>雁塔春景观</h5> 雁门关雁塔是景区标志之一。<div> 雁门关碑林包含碑刻、石刻和铜铭文。</div><div> 记录唐代、宋代、元代等雁门关的建筑情况、历次战争的经过及关内外的文化交流等信息。<div> 雁门关碑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碑林之一<div><br></div></div></div> <h5>雁塔位于雁门关雁峰上,1937年已经毁</h5><h5>重修后的是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21米,位于雁门关东城过雁峰上</h5><h5>在古代是最高点,可供士兵侦查和瞭望敌情。</h5> <h5>碑林记录唐代、宋代、元代等雁门关的建筑情况、历次战争的经过及关内外的文化交流等信息</h5> <h5>下面院子是关署</h5> <h5>官署过关换谍之处</h5> <h5>雁门关城楼</h5> 地利门宁边楼地利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div> 城门上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楼内原为杨六郎祠,现为雁门关古代军事博物馆。 </div> <h5>从北拍摄地利门</h5> <h5>地利门楼上二层楼结构,牌匾上写宁边楼(从北拍摄)</h5> <h5>雁门关城楼也叫地利门宁边楼(从南拍摄)</h5> 站在练兵场,往西看到西城楼,这一段有校场、点将台。<div> 往东看,看到山上远处的雁塔与碑林及城郭,这一带也称为东城,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场所。</div> <h5>往西看西城楼</h5> <h5>西城楼</h5> <h5>练兵场、点将台(左青色后)</h5> 天险门是关城南侧门,高12.5米,为明代所筑,残缺部分已于2010年整修如初。<br> 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清晰车辙见证着雁门关辉煌的历史。 <h5>从关城内往南拍摄的天险门</h5> <div> 天险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div><div> 毁于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城楼1989年重建,2010年补修。雁楼现为雁门关古代建筑博物馆。</div> <h5>天险门(从南拍摄)</h5> 站在练兵场往南看,是关城南侧城门“天险门”。建筑为明代城楼。<div>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门上方雕刻的“天险”二字,很多游客都不认识,因为这个字在古代与现代的字典中均找不到。其实这块匾额为唐朝武则天题写,“天”字的结构为“草头,田腹,戈为基”,是其独创的则天文字。</div> <h5>唐朝武则天题写的“天险”,“天”字的结构为“草头,田腹,戈为基”,是其独创的文字</h5> <h5>天险门及驿站(右)(从南拍摄)</h5> <h5>天险门-往南拍摄</h5> <h5>马蹄声远去、雄关依然耸立,功用自然求变</h5> <h5>千万个历史、自然景观修复,增加百姓生活多样性,汇聚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华夏儿女爱华热情</h5> <h5>到此一游-“白发青丝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h5> 出了天险门往南,景点有驿站、观景台、壮士亭、马公杀虎处等。 <h5>天险门附近敌楼</h5> <h5>远眺雁塔</h5> <h1><b><i>结束语</i></b></h1> 明代的内长城西起偏关东到北京,利用有利的地形形成了拱卫京师的一道屏障。<div> 长城沿线,恒山山脉有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div><div> “太行八陉”中的后三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直达山西和华北平原,三陉上设立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div><div> 冷兵器时代,长城配合险峻山势做到了防御上的无懈可击。</div><div> 雁门关位于防御的中心位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div> <h5>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h5> 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div> 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民族精神的坚韧不拔。</div><div> 游览这里,你能感受到古代守关将士的英勇和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与其它历史辉煌或衰落的景观一起,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iv> <h5><p></p></h5><h5>雁门关锁春意凉,纵横沟壑风云淡</h5><h5>曾经战场今安在,黄土热血日月照</h5><div><br></div> <h1> <b><i> 再 见 !</i></b></h1><div><b><i><br></i></b></div><div><b><i><br></i></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