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抒情忆伟人 ,一 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淡定人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的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130周年诞辰。进入12月份,我身边的一些仁人志士便忙碌了起来,准备为毛主席130周年诞辰日做点什么,以表达缅怀之情,哀思之意。</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一生的丰功伟绩有很多很多,但最让我钦佩的是他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劳苦大众打出一个天下,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破败的国家,建设成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是一位无人能比的大救星。</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民间流传的: 没有“七一”就没有“八一”,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这个观点,形象揭示了建党 、建军、建国三者之间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联系。在此,请再引申一步,如没有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的英明领导,即便建起来的党和军队也早已夭折了,中国人民不知还在黑暗中挣扎多少年啊……</p><p class="ql-block"> 因此,为了表达我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我不怕露怯,拿起了刚刚入门的画笔,从我党诞生之日起,顺着红军时期的发展脉络,选了15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战例,一笔笔的表达出来,充分讴歌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启迪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珍惜革命成果,保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以此纪念毛主席130周年诞辰。</p><p class="ql-block"> 我学画是刚刚起步,画技非常有限,恳请诸友指教。</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某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件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正式开幕。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3人。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后,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议被迫中断。7月31日清晨,代表们分两批乘火车前往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大会选举产生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一一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p><p class="ql-block">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就肩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组建了工农红军,组织壮大了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内反动派和一切侵略者,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所谓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军队,没有人民军队打天下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本作品描绘的是“南湖红船”,中共“一大”在此胜利闭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件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和武汉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直接导致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破裂。我党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在江西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激战,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我军占领了南昌城。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起义最后失败,我军撤出了南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宣告了我党要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1933年七月一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决定将每年的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p><p class="ql-block"><b>作品赏析: </b></p><p class="ql-block"> 整幅作品不落俗套,构思巧妙。一把喷射着火舌的驳壳枪占据了画面中央显要位置,含义深刻,凸显了它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画作以南昌城头做背景,炮火硝烟弥漫了整个天空,画面冲击力强,震撼力强,场面壮观激烈,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和振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事件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块“奠基石",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驻守在井冈山的革命队伍由五部分组成。有从秋收起义后过来的700余人,有从南昌起义后过来的800余人,有从湘南起义后过来的一大批农民军,还有当地的农民自卫军和赤卫队,共计一万余人,下辖九个团。</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期间写下许多重要著作,其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为耳熟能详。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并指导了战略策略。</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在历史上创建了许多第一: 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部土地法等等。这在当时是一大奇迹,盖世无双。</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以高山、乌云为背景,以既像火炬、又似战旗的立体雕像为主题,以松柏长青树木为映衬,使画整体协调统一,主题鲜明突出,内涵寓意深刻,向世人展示着不朽的革命精神,昭示着后人努力奋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件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29年12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一系列方针,明确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整个画面色彩艳丽夺目。左侧的红军旗帜,预示着红军发展壮大后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会址上方“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代表了它召开的历史意义,会址后的苍松翠柏暗示了会议精神万古长青,会址前的一片黄花迎合了毛泽东诗词“战地黄花分外香"之意,会址前一队队参观学习的队伍营造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第一军规诞生于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当时军队人员复杂,旧军队思想严重,为了整肃纲纪,毛泽东在一块雷打石上宣布了三大纪律,后又补充了六项注意。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又调整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1947年10月10日,由毛泽东亲自起草后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才以文本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都必须遵守的铁律,号称“第一军规”。</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第一军规颁布80周年,当地政府于2007年在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修建了第一军规广场,这幅作品就取材于此。</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 </b></p><p class="ql-block"> 整个画面以大山做依托,高耸入云的第一军规丰碑占据了画面中央,格外突出醒目,碑顶鲜艳的五角星熠熠生辉,观后不由得令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件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p><p class="ql-block"> 红一方面军8.6万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和江西瑞金出发; 红25军近三万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 红四方面军八万余人,从四川苍溪县塔山湾出发; 红二方面军2.1万人,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还有红七、红九军团的部分官兵也参加了长征。</p><p class="ql-block">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画作中突出参加长征的四支主力部队,一面面红旗象征着革命队伍前赴后继、势不可挡; 藏青色的天空暗示着社会形势的风云变幻;苍松翠柏预示了长征精神永垂不朽。画面简洁,构思巧妙,寓意深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战例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进入湘桂交界地区,蒋介石预谋把中央红军聚歼在湘江两岸。毛泽东提出改变路线,北上湘中建立根据地,但遭到博古和李德的反对。为了阻击敌人,突破封锁线,红军将士在湘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中央红军最终渡过湘江,但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 </b></p><p class="ql-block"> 画作视觉冲击力强,落笔果断,用色厚重。通过画面就能感受到战斗的惨烈: 空中呼啸盘旋的敌机,江面上冲天的水柱,两岸连天的炮火,血染的江面,令人为之震撼,展现了红军将士为了革命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件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指挥上的重大失误在遵义召开了这次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它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在生死攸关的危机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 </b></p><p class="ql-block"> 这幅彩墨画作品,总体上色彩清新亮丽,尤其是会址前有参观学习的队伍和络绎不绝进出的人群,给肃穆的会址增加了人气,营造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战例概述:</b></p><p class="ql-block">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由他亲自指挥的、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是伟人一生引以为傲的得意之作。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硬是被三万红军玩的团团转,被打的晕头转向,最后红军还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圏。</p><p class="ql-block"> 四渡赤水各有神奇之处:一渡赤水是顺势之奇,意在保存红军实力,寻机歼灭敌人; 二渡赤水是逆思之奇,意在乘敌之虚,出其不意,红军重入贵阳;三渡赤水是谋势之奇,通过佯攻佯动,意在迷惑、诱惑敌人;四渡赤水是调敌之奇,通过秘密行动,突然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一些国民党将领无奈地说:“共军转个弯,我们就得跑断腿啊!"</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画作中 作者把伟人刻画的很贴切形象,符合伟人的个性特征,同时作者也把伟人一生衷爱和研读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两部兵书收录了进来,确有奇思妙想之意。采取横幅构图,把四渡赤水地址和三个重要故事的名字都标了出来,体现了战事的完整性。采取黑白、虚实、横与纵对比的写意手法,体现了伟人有着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决战决胜的雄才大略和坚定自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战例概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画作描绘的是长征途中两场著名的战斗:一是强渡大渡河,二是飞夺泸定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关乎到中国革命是否走下去的生死存亡之战,战斗场面异常激烈。在安顺场渡口,先有18名勇士组成先锋队,排除万难,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成功渡过大渡河。另一支红军队伍舍命奔袭二百多里路,到达泸定桥,迅速组成了22人的敢死队,冲上了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他们边冲边打边铺桥,最终越过火墙冲上对岸,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全歼红军于大渡河一岸的企图。</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赏析: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把两场战斗放在同一幅画面中来体现,保障了战斗故事的完整性。作者以不同的笔墨手法,刻画出了高耸的山峰,湍急的河水,浓滚的硝烟,激烈的炮火,铁索桥上冲杀的英雄,横渡急湍河流的勇士,整体上烘托出了两场战斗的惨烈,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例概述:</b></p><p class="ql-block"> “雪山高耸人为峰"刻画的是红军将士“爬雪山”的英雄壮举。</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中,“过雪山″是面临的重要考验之一。这些雪山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化无常。将士们面临着缺衣少药、忍饥挨饿、气候恶劣、高原反应、敌人追击等诸多的生死考验。红军将士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作风、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战胜了生理极限,赢得了胜利。据粗略统计,红军各部队共翻越雪山四十多座,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八座。有些红军部队是三次翻越大雪山(红一、四方面军大部和九军团)。大约爬行雪山里程1300多公里,有近万名红军将士长眠在了雪山野岭之中。</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整幅画面采用了黑白色调处理,展现了雪山的巍峨和红军艰难行军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艰苦。技法上作者无拘无束,大方洒脱,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悲壮的激昂场面。蜿蜒的行军队伍呈S型,从画面中央穿行而过,远方队首若隐若现。整体上作者刻意强调了雪山巨大,山峰高耸,山势险峻等特点。作者把几座险峰标识了出来,起到点睛之笔作用。局部上作者更是着意刻画、细致入微。在蜿蜒的行军队伍中,既有顶风冒雪的大部队身影,又有背着伤员、抬着担架、推着战友爬山的感人画面。另外右上角的题款“雪山高耸人为峰"让画面得到了升华,作者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通过作品,讴歌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例概述:</b></p><p class="ql-block"> 长征中红军过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是红军将士团结奋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共同奏响的一曲壮丽凯歌。</p><p class="ql-block"> 当时,草地环境恶劣,犹如人间地狱一般,二万多红军将士被饥饿、沼泽、寒冷、疾病等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是长征路上非战斗减员最多的一次。 </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作者匠心独运,把这一壮举淋漓尽致地在画作上展现了出来。乌云遮天蔽日,给人以风雨欲来,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半空中几只雄鹰搏击长空,充满奋发向上的气势,让人联想到雄鹰不满乌云的遮挡,欲将冲破黑暗的统治。杂草丛生的沼泽里,长长的S形行军队伍红旗招展,气势恢宏,并巧妙穿插了三个片段场景: 行路凶险,沼泽救人;煮皮带吃草根儿咽野菜,艰难求生;御严寒抱团儿取暖,坐地睡眠……</p><p class="ql-block"> 同时,作者把《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四句歌词,用到了题款中,是画面之外的延伸,给人以无尽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战例概述:</b></p><p class="ql-block"> 腊子口是四川通向甘肃的一条要道隘口,两侧是悬崖绝壁,中间是湍急的河水,河上小桥是唯一通道,易守难攻。1935年9月16日晚,腊子口战斗打响,红四团经过多次突击,未能攻下隘口,便随即改变战术,以二营六连从正面进行强攻,另外两个连在小红军“云贵川″的带领下,利用绳索攀登峡谷东侧悬崖绝壁,迂回至敌人侧后至高点。17日拂晓,正面攻击和迂回部队同时发起攻击,一举攻克腊子口并歼灭了敌守军。国民党残部撤向第二隘口,企图利用天然屏障继续阻击。红四团乘胜追击,一举击溃敌纵深守军,取得了腊子口的胜利,打通了去往陕北地区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 </b></p><p class="ql-block"> 画作“突破腊子口",描绘了正面强攻、与侧面夹攻的战斗场景,可谓是神兵天降,突破天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战例概述:</b></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此时宁夏的马鸿奎、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尾追而来共两千多人,对红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根据毛泽东指示“决不能让国民党军队进入根据地",陕甘支队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集中兵力在吴起镇进行了一次绝地反击战斗。他们利用有利地形设伏,经数小时激战,将马鸿宾部骑兵击溃。吴起镇战斗红军共击溃国民党骑兵三个团,俘虏其700人。缴获战马一千余匹。此战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后一战,迫使敌军停止尾随追击,因而又被称为长征的“切尾巴”战斗。此役,我军用步兵狠狠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战斗赢得非常漂亮,红一方面军欢欣鼓舞,当时毛泽东得悉胜利后十分高兴,欣然挥毫为指挥战斗的彭总司令题诗一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画作“切掉敌尾”,描绘的是当时战斗场景。红军将士冲锋陷阵,打的敌军丢盔弃甲、人仰马翻,我军大获全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件概述:</b></p><p class="ql-block"> 画作所表现的是参加长征的红25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于1935年九月、十月分别在陕西吴起镇、永坪镇会师的场景,这次会师标志着这两支部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之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于次年十月在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至此,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宣告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次长征,四支红军主力历时一年左右(后有备注),横跨全国27个省份,边行军边战斗,总共行程6.5万余里(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横跨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历时11个月,横跨8省,行程二万里;红四方面军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横跨4省,行程一万里;红25军历时十个月,横跨4省,行程一万里)。经历了强渡乌江天险、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嘉陵江,腊子口、直罗镇大捷等重大战役战斗,历尽艰苦卓绝和英勇牺牲,红军将士从出发前的30余万人,到胜利会师时仅剩3.3余万人,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壮丽悲歌,永远感召人们珍惜革命胜利果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class="ql-block"><b> 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整幅作品将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辉煌时刻和历史意义。作者别出新裁,没有从人们熟悉的人物欢呼场景入手,而是选择了以丰碑、战旗为主体,以长青树为衬托,辅之以陕北黄土高坡的地貌特征,给人以气势恢宏、场景壮观的感受。同时,作者巧妙利用空间,把“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收进了画面中,别有一番新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全文完 ☘️</b></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宋宝聚,男,1959年3月生,1978年3月入伍,河北省任丘市人,中共党员,大校军衔,原北京军区某部退休,现居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