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人谈到历史,说历史是一本真正的答案之书,时代需要历史,也害怕历史。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南渡北归》这本书上蛮合适的。我们都喜爱民国,因为那个时代大师和英雄辈出,学术和文化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繁荣,宽松自由的环境促进了各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南渡北归》正是以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南渡西迁为背景,通过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央营造社、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院所在烽火下护送文物和图书南渡,在军阀混战和抗日的硝烟中为我们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和建筑轮廓。并以梁启超、王国维、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李济、胡适、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等文史科学领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与生活情感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全景画像。</p><p class="ql-block"> 在读这本书时,我觉得我们不能完全把它当成一部教科正史来读,更不能把它当成一本文学书来读,初读此书时,人物颇多,大多又不太熟悉,时间与历史背景不断切换给人感觉凌乱,有时看了后面还得翻前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忽远忽近,忽前忽后的镜头,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慢慢也就理顺了。我们也一下子被带入了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记得当我们还在看序章时,鱼就有点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说在看这本书时总想哭怎么办?我说,我也是。我脑中忽然出现艾青的那首诗一样: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p> <p class="ql-block"><b>读此书,让我了解到抗日时期真实背景。</b></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我们看一部电影那样直观,作者写这本书,虽以联大、各院所南渡为主线,但南渡时期的战争和历史背景必定要穿插于其中。在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就发表了抗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演讲,他号召国民“共赴国难,不放弃寸土与主权。”,书中多次写到蒋在抗战期间的谋略和强硬态度,展现了蒋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气,肯定蒋在八年抗战期间一柱擎天的力量。这点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抗日思想有所不同,当时举国上下人民都有着与日本誓死拼到底的决心,在中日军队武器装备悬殊过大,军力不足难以与日抗衡的情况下,国军们与日军多次誓死抵抗、浴血会战,仅“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多月,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蒋鉴于胡适在国际上的名望,派胡适出任美国大使,争取国际社会同情与援助。这些都是当时蒋对抗战作出的抗争。</p><p class="ql-block"> 书中有两处抗战场面让人读得荡气回肠、热泪盈眶。在国军不断溃退,大片国土沦陷时,书中对张自忠将军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在卢沟桥事变中,他曾与宋哲元一度有向日本不战求和思想,酿成大错。后又向蒋介石戴罪投案,将功折罪。张自忠将军一生战功赫赫,他先后参与淝水、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最终在枣宜会战中被日军包围,拔剑自戕,壮烈殉国。日本人目睹他舍身成仁忠勇场面,都肃然列队致军礼。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段是在武汉沦陷后,滞留在武汉西部宜昌城内的9万吨重要战略器材成为唯一用来反攻的力量。负责长江航道运输的卢作孚为保这批物资在“川鄂咽喉”的宜昌坐镇指挥,在日机残酷的轰炸中,三峡航道险峻,卢作孚以“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精神,把仅有运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仅40天内,就把这批重要物资安全转运到了大后方。炮火下军民们拖着分装的木船在寒风凛冽中匍匐前进,悲壮的英雄场面再次重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主战与主和问题让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胡适、傅斯年、蒋廷黻、陈寅恪等人都发表过自己观点。其中,作为史学家陈寅恪以史观今,认为在明清刚亡,民国初建的中国积弱积贫,无论从军事力量还是国人的觉悟方面,都难与军事实力强的日本抗衡。著名近代史家蒋廷黻也在其撰写的《中国近代史》上通过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讲当年政治领袖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就想一面避战,一面竭立以图自强。他的避战、慎战观念与胡适、陈寅恪相同。陈寅恪在卢沟桥事变后曾在清华园对吴宓说过:“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此次事变,结果必为屈服。华北与中央皆无志抵抗。宜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保全华南,悉心备战;将来或可逐渐恢复,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矣。”由此可见,陈寅恪是主和的,但历史没有假设和如果,主战主和皆是政治策略上的主张不同,是对时局的判断不同。当时,反政府分子利用学生的抗日热情和人民的爱国狂热逼蒋抗日,和平无望,蒋才不得不说“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如果当时真的是主和,那么历史是不是得到了改写?</p> <p class="ql-block"><b>读此书,让我看到民国大师卓越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同为清华国学院教授和讲师,他们组成了清华国学研究院最强大的阵营。梁启超的思想宏阔深邃,他强调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受梁启超的影响,清华有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p><p class="ql-block">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秉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虚怀若谷、趣味雅洁,将当时僵化的教育化腐朽为神奇。铸造了“改进的运动先锋”和“有希望前途的”新北大。他提出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十六字在教育历史的长河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炮火下的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向记者发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奋励。平津沦陷时期,他与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等有志之士联合发表声明,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清华梅贻琦校长发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演讲,在“九.一八”事件发生时,他提醒师生,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之才,将来为国家服务。</p><p class="ql-block"> 被称谓“学问通家”,对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史学、等诸多学问无所不知的陶孟和,在北大期间与胡适、蒋梦麟、王征等七人发表的《争自由的宣言》“认定政治的清明,首先要依靠人民的觉悟…没有肯为自由而流血流汗的人民,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陈寅恪的宣言至今仍在历史时空回响,他们对自由和民主的理解和认识推开了社会进步的大门,今后人们由衷钦佩。</p> <p class="ql-block"><b>读此书,让我明白了国难当头读书人肩负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 自鸦片战争后,紧闭已久的国门被强力打开,让满于天朝大国的国人见识了欧美的科技与政治进步。回望历史,我们要感谢美国的那笔庚子条款,正因为有了赔偿的1200万美元用来发展中国文化教育 ,才使得在民国出现这么多公费留学生。那个年代的留学都是为国家培养的人才,每一个外出留学生都满怀赤子之心,心中装的都是“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这样的理想与抱负。</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第一批走出国门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对西方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对传统中国文化利弊的思考与反省,不仅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命运,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之后历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达观的心态面对民族危急存亡,他们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或许他们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梁启超为考古事业不畏艰辛,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风餐露宿,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打开了先河,他还让大洋彼岸的两个儿子回国共赴考古事业。在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大量珍贵文物在蔡元培先生号召下成立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曾国藩的侄孙女曾昭燏,留英期间听到国内战争的消息和北方将士抗战之艰辛,她夜不能寐,婉拒英国伦敦大学留教,连毕业典礼都没参加,毅然回国,加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考古学家董作宾、傅斯年、李济、黄作宾、吴金鼎、梁思永等人通过无数次发掘,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到仰韶文化、殷商文化、龙山文化、昂昂溪等文化,推翻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和“中国文化西来说”妄倡邪说。还有对殷墟与城子崖黑陶文化的考证,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树立了里程碑,令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有了划时代飞跃。</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平津沦陷时,为保护从英国剑桥大学带回的50毫克放射性镭,梁思成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冒着日军盘查的重重危险,舍命将实验室的镭带出;在纷飞的炮火与频繁的空袭之下,联大师生们依旧授课不辍;陈寅恪每天背着花布包步行一里到校为学生讲课,他的右眼视网膜脱离,仅靠左眼视力勉强看书讲课,但他依然一丝不苟。逃亡路上临时组成的西南联大,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还有电影《无问西东》中有炮火下陈岱孙教授“静坐听雨”的片段,让我却是久久不能释怀。而这只不过是那个时期的一个小小缩影,联大所有师生在艰辛环境面前都表现出一种从容的态度,他们牢记“刚毅坚卓”的校训,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与国家同在。</p> <p class="ql-block"><b>读此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大师。</b></p><p class="ql-block"> 作者应当是非常偏爱傅斯年的,书中他宛若男一号。山东聊城出生的傅斯年骨子里有着儒家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他有强烈的忠君思想,被称为“学界大鳄”,性格强势、霸气十足,书中还将他比喻为“学阀”。他又是“人间稀有人才”也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除了学术过人外,与各级组织如中基会,中英庚款委员会都有密切联系,与国民政府组织部长教育部长朱家骅、蒋介石都交往慎密,在他手中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揽收各路人才,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分别担任他历史、语言、考古三组主任。不仅如此,他还有大情怀与大格局,在李庄时他看到病重的梁思永、林徽因,为了国家的极力挽救人才,不惜笔墨向中央研究院朱家骅请求救援资金。同时,他也是天大的孝子,他父亲早逝,祖父与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母亲若发脾气他会长跪不起,任母亲斥责发火战乱时期一直把母亲安危放在第一。他在学术与政坛两只界周旋的游刃有余,可称谓当时能呼风唤雨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书中另一位重笔书写的是陈寅恪,他是被喻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国宝级人物,在清华时他的薪金是拿得最高的,日军轰炸蒙自时,是傅期年等人舍弃生命都要保护的对象,在香港因没坐上离港飞机,引发大规模学生“反孔”学潮。他也是最有民族气节的读书人,在北平战争时,因国恨家愁交集急火攻心导致视力骤降的陈寅恪,为避免日本人拉拢和胁迫,放弃了眼睛治疗奔赴长沙,致使右眼视网膜脱离后无法恢复,只能左眼工作。在沦落香港时,驻港日军听闻陈寅恪先生世界学术地位,欲拉扰为日谋事,派宪兵送当时急需大米上门,被他严厉扫地出门,饿死也不低头。他的爱国情怀与博学令人无比叹腕,他满腹才学,他写的诗向以多典,隐晦著称,无诗不典。在他即将离开蒙自时所作的“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便能感受到他国破家亡的悲戚之情。</p><p class="ql-block"> 还有深受女性喜爱的金岳霖教授,不仅是因为他对感情的执着,他的思想的卓越,他的身上有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冯友兰将他比喻成魏晋大玄学家嵇康。 </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师也是凡人,他们也有各自的政治学术力场,书中常有“文人相轻”的现象,文人圈子相互竞争互不卖帐,哪怕是鲁迅、胡适、顾颉刚、傅斯年这样大师们也难以逃脱 ;冰心用“太太的客厅”讽刺林徽因,林徽因回送冰心山西陈醋,傅斯年骂钱穆是南方小裁缝,钱穆骂傅斯年是水泊梁山山大王。被称为民国男神的胡适先生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他与鲁迅先生相互攻击,书中说他心胸狭小,爱与人积怨。由于观念不同,“欧美派”与“法日派”相互排挤,史学界还出现“革新派”与“科学派”两派之争,真可谓“自古而然”。还有爱喝酒的梅贻琦校长,酒量无人可及,好酒不醉。吴宓先生一生情感丰富,勇于追求爱情却终身未果。这些并不有损这些大师形象,反而令其人格更加丰满真实。 </p> <p class="ql-block"> 坦率的讲,我认为作者在写这部书时,很多地方都带有个人的观点和感情成份,思想上也有所偏执。比如:他对张学良、冰心、鲁迅等人贬义成分就居多,致使读者们对这本书争议颇多。但这并无碍我们读这本书,能够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与判断。南宋学者陆九渊就曾说过历史有两条路线之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在读这本书期间,我非常关注相关影像资料,抖音也不断为我推送相关信息,对大师们的著作我也有了想翻阅渴望,这便达到了“六经注我”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南渡北归》抱持的是怎样的一种立场,书中内容对我们的认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书中为读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参考资料,搜罗之宏富,取证之认真,规模之宏大,令人钦佩。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理解到了什么是“读书人”什么是“中国人的脊梁”。再者,读完一本书这吸引这么多人共同分享,能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这也算是他的成功之处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