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永陵(王建墓)的故事与五代十国

天涯86

<p class="ql-block"><b>•抗战时期,日军对成都的空袭。</b></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大后方的四川成都正是日本鬼子空袭的重点城市。由于没有制空权,经常遭到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从1938年11月8日18架日机首次空袭成都起,至1944年11月止。在长达六年的时间,成都被日机空袭轰炸达31次。其中1939年6月11日、1940年7月24日和1941年7月27日三次轰炸最为惨烈。在这六年中,日机出动飞机921架次,投弹2455枚,造成5337人死伤(其中死1762人,伤3575人),炸毁房屋15208间。</p><p class="ql-block"><b>•挖防空洞的意外发现</b></p><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成都根本没有防空设施,市民一遇防空警报,只能前往郊外田野、林盘、树林中躲避。因此,政府动员市民在自己家中或附近自挖防空洞。当时的民谣“太阳出来红东东,家家户户要防空,地下洞洞挖深点,飞机来了也不凶。”</p><p class="ql-block">1940年秋,天成铁路局为方便躲避空袭,在成都老西门外近郊的一个大土台“抚琴台”(当时误传是西汉才子司马相如抚琴的地方)开挖一个防空洞。谁知,挖掘中意外发现坚硬的砖基构造,随即向上报告。当时正在筹建四川博物馆的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闻迅立即赶往现场考察,初步判断系一座墓葬,就此揭开了永陵(王建墓)发掘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b>•艰难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政府组织管理的科学考古活动。</b></p><p class="ql-block">此时正值抗战艰难时期,考古发掘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冯汉骥教授找到当时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说明此事,请求提供发掘经费。经过冯汉骥教授和郭有守厅长近两年的努力,解决了经费、发掘执照手续、发掘人员等问题,终于在1942年9月15日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p><p class="ql-block">•<b>此处竟是五代十国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之墓。</b></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发掘,由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主持,经开挖发掘,果然是一座古墓,打开墓穴,出土石像一座、玉册106片、溢宝玉壁各一件、滥铜器两件。专家经对出土文物仔细鉴定,确认该墓竟然是晚唐四大枭雄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皇陵。这使参与发掘的专家学者兴奋不已,令抗战时期中国人文学界为之一振,盛为关注。</p><p class="ql-block"><b>•发掘过程中的“金娃娃事件”</b></p><p class="ql-block">在第一阶段发掘中,还发生一个小插曲。1942年10月18日,当时成都立达中学的一个学生,路过发掘现场,无意间发现刚出土的面部尚存贴金的王建石像,又看见发掘工作人员中有一个外国人(英国籍学者苏立文)。于是便回校报告说“外国人偷金娃娃”。当时群众警惕性很高,接报后,乡公所立即派人包围了发掘现场,带走拘留了全部在场发掘人员,后经郭有守厅长和冯汉骥教授出示政府许可执照和解释才知是一场误会。随后《新新新闻》正式报道介绍了王建墓发掘消息。</p><p class="ql-block"><b>•第二阶段发掘,中央研究院吴金鼎任田野指导。</b></p><p class="ql-block">由于第一阶段发掘确认此为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之墓,因此引起中央研究院的重视。1943年1月16日开始第二阶段发掘,这一阶段由中央研究院与四川博物馆联合开展工作,由中央研究院吴金鼎任田野指导。至1943年10月结束发掘,此次发掘出土玉大带、银猪、银罐、铁猪、铁牛等668件文物,拍摄照片2964张全部移交四川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此墓留有一个早期的盗洞。说明此墓埋葬后不久曾被盗过,所以,墓内遗存的随葬品并不算多。</p><p class="ql-block"><b>王建墓,作为帝王皇陵发现于战乱,发掘中齐聚著名的考古学者。无意中王建墓的发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组织管理的一次科学考古活动。王建墓,还是我国目前为止发掘的最古老的皇陵。</b></p> <p class="ql-block">参与发掘的专家和主要人员。</p> <p class="ql-block">2005年,永陵发掘的参与者、见证人英国艺术史学家苏立文与永陵发掘的参与者,守护者刘复章,63年后再见面。</p> <p class="ql-block">后室王建造像(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谥宝</p> <p class="ql-block">哀册匣</p> <p class="ql-block">谥宝、溢册匣</p> <p class="ql-block">玉大带(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伎乐雕像,根据永陵雕刻在棺床壶门之内的“二十四伎乐”浮雕,创作而成。东西两面各10人,南面4人,均为女性。</p><p class="ql-block">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种乐器22人。共有20种23件乐器。</p> <p class="ql-block"><b>•王建与前蜀(公元907年一925年)</b></p><p class="ql-block">王建(公元847年一918年),河南舞阳人。</p><p class="ql-block"><b>•贼王八,遇高人指点迷津</b></p><p class="ql-block">王建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因在家排行老八,故被乡人称为“贼王八"。王建曾犯罪入狱。被狱吏偷放出狱后,在武当山遇高人指点,“子骨法甚贵,盍从军自求豹变”,劝其投军。</p><p class="ql-block"><b>•勇武机智,大宦官收为养子,成为忠武八都头之一。</b></p><p class="ql-block">王建从军后,因勇武机智,战功卓著被节度使杜审权提拔为列校。黄巢起义时,王建是唐军忠武八都头之一。公元884年,王建被大宦官观军容使田令孜收为养子,并成为唐僖宗的“随驾五都",官拜卫将军。</p><p class="ql-block"><b>•随驾五都,护驾立功,遥领刺史</b></p><p class="ql-block">公元885年底,因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大宦官田令孜争夺盐池,王重荣联合河东军进犯长安,大宦官田令孜挟持唐僖宗逃往凤翔,王建则被任命为淸道使,并负责保护玉玺(皇帝官印)。逃亡途中,一处山中栈道正被烈火燃烧,王建牵着唐僖宗的马,护着僖宗冲过烟火栈道,突围而出。疲惫的僖宗在休息时,竟枕着王建的腿睡着了。僖宗醒后,盛为感激,将自己的御衣赐予王建。后来,王建被命遥领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开创了将帅遥领州镇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外放利州刺史,初入蜀中</b></p><p class="ql-block">由于唐僖宗的流亡,大宦官田令孜引起众怒,田令孜担心僖宗加罪,不敢再回京城长安,便要求担任西川监军,依附同母弟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p><p class="ql-block">王建因其为田令孜养子,被新任观军容使杨复恭外放为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p><p class="ql-block"><b>•强占阆州,攻打西川陈敬瑄</b></p><p class="ql-block">王建任利州刺史后,在光启三年(887年)在谋士周庠建议下,顺嘉陵江袭击阆州,驱逐阆州刺史,自封阆州防御史。其后王建又与神策军好友、东川节度使顾彦朗联合图谋西川。</p><p class="ql-block"><b>•夺取西川</b></p><p class="ql-block">三年多时间,王建不遵上令、我行我素,广收义子、织罗亲信。逼走诏令的新任西川节度使宰相韦昭度,派兵扼断中原入川要塞剑门关,持续围攻西川首府成都,迫使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打开城门投降。后又借故将陈敬瑄和义父田令孜两人诛杀。</p><p class="ql-block">大顺二年(891年)10月6日,唐昭宗正式任命王建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前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云南八国招抚等。</p><p class="ql-block"><b>•呑并东川,成为蜀王</b></p><p class="ql-block">夺取西川后,王建仍不满足。东川节度使顾彦朗病逝后,其弟顾彦晖继任。王建借故说,称顾彦晖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邠宁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联合进攻京师时,未起兵勤王救驾。便派义子王宗涤带兵讨伐东川,乾宁四年(897年)10月梓州城破,顾彦晖自杀。王建命王宗涤为东川留后。</p><p class="ql-block">王建又经过几年的征伐,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夺取兴元、兼并山南西道、夺取夔州〈今重庆奉节东)、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州)。经过十六年的顽强征战,王建终于从利州刺史成为一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天复三年(903年)8月王建被封为守司徒,进爵蜀王。</p><p class="ql-block"><b>•开国称帝,前蜀建立。</b></p><p class="ql-block">天复四年(904年),王建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重修于好。王建将女儿(后来的普慈公主)嫁给李茂贞的侄子李继崇。</p><p class="ql-block">同年8月,宣武节度使朱温弑唐昭宗,立唐哀帝,并将唐都迁往洛阳,改元天祐。而王建仍在蜀地采用天复年号,并在成都设立行台,自行任命官员。天复六年(906年)王建攻取归州(今湖北秭归),控占三峡要地。</p><p class="ql-block">天复七年(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朱温成功篡位,改唐为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p><p class="ql-block">王建不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并传檄天下,想联合各藩王讨伐朱温。各藩王无人响应。王建又去信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主张二人“各帝一方”,李克用没有同意。</p><p class="ql-block">907年9月,两川蜀地不断有祥瑞显现。王建召集诸将谋士,商议称帝之事,众将谋士均道:“大王虽然忠于唐朝,但是唐朝已经灭亡,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啊”。于是,王建率文武官员痛哭三日。随后于9月25日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并惠封百官、诸子。地方割据政权前蜀就此开国建立。</p><p class="ql-block"><b>•安定富强的前蜀</b></p><p class="ql-block">前蜀建立后,王建知人善任,善待文士,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使前蜀成为当时社会稳定的天下富国和强国。</p><p class="ql-block">外交上,王建审时度势,与后梁保持友好关系,后梁太祖朱温曾遣使传书予王建,称其为兄。军事上击退了割据关陇的岐王李茂贞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晚年的混乱,因病去世。</b></p><p class="ql-block">913年7月7日,前蜀宠臣唐道袭与太子王元懿(即王元膺)不和,唐道袭向王建诬称太子谋反。次日,太子王元懿属下在惊惧慌乱下,发动兵变,杀死了唐道袭。王建派兵镇压,太子逃出,藏匿民间被认出后遭杀害。王建又重立郑王王宗衍为太子。</p><p class="ql-block">918年6月1日王建病故,终年72岁,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p><p class="ql-block"><b>•王衍继位</b></p><p class="ql-block">皇太子王宗衍继位,改名王衍。年仅十七的王衍,毫无治国能力,只得将国事交予权臣、宦官。自己只顾寻欢作乐,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激诸郡。太后、太妃也卖官鬻爵,臣僚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p><p class="ql-block"><b>•后唐军灭前蜀</b></p><p class="ql-block">后唐灭梁后,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兵至成都,王衍抬棺负荆、出城投降。随后,王衍及降臣被后唐军在押解途中处决。前蜀就此灭亡。而后唐军从出征到覆灭前蜀,整个过程仅用了70天时间。</p> <p class="ql-block">前蜀王建最重要文臣谋士。</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时,蜀地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b>•永陵(王建墓)的失落</b></p><p class="ql-block">永陵,地处当时成都大城外侧。当初的王建墓陵园,由陵庙、永宁佛宫、园林、神道、永陵地宫、皇后墓等组成,其规模不小。1971年,在地宫南偏西380米处,地下挖出一尊神道石人。1990年,在永陵附近西南方向,数百米处的白果林小区,发现前蜀王建皇后周氏的墓。可推见当时永陵的规模范围。</p><p class="ql-block">但是,王建入葬仅七年,前蜀就被后唐所灭。可以想象,作为被灭敌国的开国皇帝的永陵,估计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陵庙虽未摧毁,但估计陵庙内部有所损坏。专家估计,造成永陵部分随葬品被盗的唯一盗洞,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p><p class="ql-block">后来,后唐和后蜀的几十年时间,永陵必然被官府和人们冷落。至少不会进行保护和维修。</p><p class="ql-block">直至北宋,公元1014年,为了修缮当时已衰颓的著名道观玉局化,益州知府凌策特奏请朝廷拆除永陵陵庙,利用其拆下的建筑构件材料来修复玉局化。因此,永陵陵庙被拆毁。</p><p class="ql-block">陵庙拆除后,仍存“永宁佛宫”,作为祭祀前蜀王建的地方。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时,赐名“永庆院”。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得以重新修葺,后因一场大火焚毁殆尽。这样就使永陵地面标识基本失去了。</p><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几百年中,战乱(尤其是明代张献忠攻占蜀地)、改朝换代、自然损毁等原因,王建早已被人遗忘,永陵也彻底失落。到了清代,皇陵墓冢土堆,竟被一位信口开河的文士,指鹿为马说成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随之误传至民国抗战时期,挖防空洞才偶然发现,这里就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p><p class="ql-block">其实永陵王建墓,也有一些文字记录:</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大诗人陆游所作的《后陵》序“后陵永庆院在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犹当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p><p class="ql-block">陵阙凄凉俯旧邦,恨流衮衮似长江。</p><p class="ql-block">穿残已叹金凫尽,缺落空余石马双。</p><p class="ql-block">攫饭饥乌占寺鼓,避人飞鼠上经幢。</p><p class="ql-block">阿和乳臭崇韬耄,堪笑昏童束手降。</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曾任吏部尚书和参知政事的袁说友,在成都任职时,曾编《成都文类》一书。书中写到:自武丹循城而西,林樾秀美,景物清润,有冢岌然,峙于城隅者。前蜀王君光图之墓也。旁有永宁佛宫,枕墓之颜,则王氏追崇扫洒之地也。本朝崇宁二年,始革为十方,赐名永庆,以栖云水之侣。</p><p class="ql-block">从以上文字记录来看,如果有人认真研究,定能可知这个土堆是王建墓。但是,在那几百年落后的时代,谁又有这闲情逸致呢?所以说,这是客观的时代背景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道旁石人</p> <p class="ql-block">神道旁的石马</p> <p class="ql-block">经幢源于印度佛教,原系仪仗中之旌幡,后演变为石柱形式,多刻《陀罗尼》经咒,立于寺庙与陵墓等处。</p><p class="ql-block">此件经幢题“永平五年”(公元915年),为前蜀王建年号。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于成都东门大桥桥墩附近。</p> <p class="ql-block"><b>附录</b></p><p class="ql-block"><b>•五代十国</b></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分析这段历史,五代十国时期分裂混乱局面,应该说是晚唐政治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此外,五代十国,只是史学家对那个时期的一个习惯性称呼。其实,中原以外的割据分裂政权不止十国,还要更多。例如岐国、平海军、武平等。而且,还有契丹(辽)、西夏、吐蕃、回鹘、大理等也羽翼渐丰,正欲粉墨登场。</p><p class="ql-block"><b>•晚唐两大恶疾</b></p><p class="ql-block">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我们引以为豪的时代。但这主要是指唐前期“贞观之治”、“开天盛世”时期。</p><p class="ql-block">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逐渐形成了唐代的两大恶疾: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即各节度使(大军区司令)各自为政,对皇帝诏令有选择的执行。各节度使之间相互征战、争夺势力范围。宦官专权,即太监控制朝政并掌握神策军,太监甚至掌握皇帝废立之权,幽禁操纵皇帝。唐后期的黄巢起义,更彻底地破坏了唐朝统治的根基,皇帝完全失去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将大唐帝国推向灭亡。</p><p class="ql-block"><b>•宣武节度使朱温篡位,大唐覆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宣武节度使朱温,原为黄巢起义军部将,曾助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洛阳两京。后因黄巢军战败,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文德元年(889年)灭强敌秦宗权,又征占山东诸地,其势力称霸中原。</span></p><p class="ql-block">光启四年(888年)唐昭宗继位后,宰相崔胤与大太监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宰相崔胤病急乱投医,紧急召唤宣武节度使朱温入援勤王。朱温获迅后,喜出望外,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即出兵京师。宦官韩全诲闻讯,将唐昭宗劫往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处,依靠李茂贞与之抗衡。于是,朱温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均尽,李茂贞只好杀死宦官韩全诲,交出唐昭宗,与朱温和解。朱温顺势,屠杀宦官数百人,趁机掌控朝中大权,并派兵控制都城长安。</p><p class="ql-block">宰相崔胤见状,后悔自己引狼入室,有意摆脱朱温的控制,便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温在长安眼线察觉。天复四年(904年)朱温杀掉宰相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朱温弑唐昭宗。另立昭宗之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p><p class="ql-block">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将其杀害)。朱温受禅让后,定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定都开封,朱温即梁太祖。后梁代唐,朱温成功篡位。而辉煌的大唐帝国就此覆灭,混乱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正式开启。</p> <p class="ql-block"><b>•关于五代(公元907年一960年)</b></p><p class="ql-block">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在中原地区定都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持续时间53年,共有8个姓氏的14个皇帝。</p><p class="ql-block"><b>•后梁(907年—923年)</b></p><p class="ql-block">后梁代唐后,原唐朝的义武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卢龙节度使刘仁恭(911年其子刘守光称帝独立)等归附后梁,成为半独立政权。</p><p class="ql-block">臣服后梁的独立政权有:</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镇海、镇东节度使钱缪,建吴越国,定都杭州。</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武安军马殷建楚国。</p><p class="ql-block">公元917年,两广清海军刘隐建南汉国。</p><p class="ql-block">公元911年,后梁扶持的北方之雄刘守光建燕国,史称桀燕。称帝两年后被晋国李存勖攻灭。</p><p class="ql-block">不归附、不承认后梁的独立割据政权有:</p><p class="ql-block">后梁朱温的死敌,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未建国称帝,仍奉唐朝年号。公元923年,其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p><p class="ql-block">原唐朝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建岐国,仍奉唐朝年号。</p><p class="ql-block">原唐朝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建蜀国,称帝。自成年号。</p><p class="ql-block">早在902年,原唐朝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就被朝廷封为吴王,905年吴王杨行密逝世,其子杨渥继位。908年,杨渥因兵变被杀,其弟杨隆演继位。仍奉唐朝年号。</p><p class="ql-block">朱温建梁称帝后,针对晚唐弊端做了不少强烈改革,启用唐时失意人士李振、敬翔等人,屠杀宰相裴枢、崔远等三十名高官,史称白马之祸。经济上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管理十分严酷,如大将战死,所属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p><p class="ql-block">军事上,朱温与李克用一对死敌。后梁开国起,就不停的对晋国进行征伐。晋国李克用病逝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宁、张承业的辅佐下,通过潞州之战、柏乡之战,晋军逐渐占据上风。</p><p class="ql-block">梁太祖朱温,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趁机弑杀朱温篡位。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贞联合天雄军杨师厚进伐夺位,朱友贞成为后梁末帝。</p><p class="ql-block">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因晋国一直以恢复唐朝为己任,建国号唐,史称后唐。不久又两度南征,后梁廷内人士与前线将帅不和,造成混乱。唐庄宗李存勖趁机率军偷袭空虚无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无奈命皇甫麟杀死自己,后梁覆灭。</p><p class="ql-block"><b>•后唐(公元923年一公元936年)</b></p><p class="ql-block">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后,定都洛阳。此时,后唐国力强盛,河北三镇已定。岐国称臣,李茂贞去世后,岐国被后唐正式呑并。</p><p class="ql-block">925年,后唐又起兵伐蜀,伐灭前蜀后,唐庄宗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蜀地回归中原后唐政权。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后唐内乱,934年孟知祥趁乱在蜀地独立,建立后蜀。</p><p class="ql-block">唐庄宗李存勖酷爱戏剧,常与伶人同台演出,并有艺名“李天下”。因而对伶人极度宠信,以致出现伶人干政的历史上少有局面。同时,李存勖恢复晚唐旧制,大量利用宦官,以宦官为监军,牵制军中将领。李存勖听信伶人和宦官的谗言,疏忌宿将,弄得人人自危,均受猜忌。因此建国仅四年,就叛乱哗变不断,李存勖自毁前程。</p><p class="ql-block">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皇甫晖在邺都叛乱,李存勖派李嗣源(晋国功臣,李克用的义子)前往征伐。不料魏州城下,李嗣源部也发生哗变,并与叛军会合,共同推拥李嗣源为帝。李嗣源在女婿石敬瑭,手下安重海、霍彦威的劝诱下起兵造反。</p><p class="ql-block">李嗣源率兵进汴梁,过荥阳,抵洛阳。李存勖诏令的防卫部将也发生哗变。</p><p class="ql-block">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庄宗李存勖率近卫骑兵出战,中流矢而亡。李嗣源不久便在庄宗灵柩前即皇帝位,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p><p class="ql-block">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时间,后唐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但明宗晚年,国内乱象已现。</p><p class="ql-block">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李从荣因谋反被处死。此时,李嗣源已病危,召邺都李从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病逝,秘不发丧达六天。十二月一日,在西宫发丧,同日李从厚即皇帝位,(史称闵帝)改长兴四年为应顺元年。</p><p class="ql-block">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为了加强控制,调整河朔三镇节度使驻防,引起潞王李从珂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强烈抗拒。闵帝李从厚,派去征伐的朝廷禁军,又兵变归降李从珂。潞王李从珂率军很快攻下长安、华州、陕州,各侍卫亲军纷纷归降李从珂。闵帝李从厚,只好仓皇出逃,途中又遇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石敬瑭杀尽闵帝亲随,将闵帝软禁于卫州,后交予李从珂将其杀害。应顺元年(934年)四月三日,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宰相冯道率文武百官劝进,李从珂假意不从。次日,曹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监国。四月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改应顺元年为清泰元年。李从珂成为后唐末帝。</p><p class="ql-block">清泰三年(936年),末帝李从珂调整石敬瑭的驻防职务,石敬瑭坚决不从,引起两人矛盾激化。五月,末帝派大军讨伐石敬瑭。讨伐军将太原包围,筑长围以困晋阳。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以向契丹称臣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契丹出兵友援。契丹耶律德光正求之不得。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率五万兵马增援石敬瑭。契丹与石敬瑭联军大败后唐讨伐军,随后乘胜进军直指京师洛阳,途中各地守军纷纷归降石敬瑭。末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带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就此灭亡。</p><p class="ql-block"><b>•后晋(公元936年一947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36年夏,石敬瑭(892年4月20日一942年9月11日)在勾结契丹后,就在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p><p class="ql-block">石敬瑭灭后唐以后,937年石敬瑭迁都开封。石敬塘依靠契丹,不惜称比自己年少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还每年向契丹贡奉大量财物。更重要的是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仅损失大量土地,而且,使中原地区失去抵御外敌进犯的屏障和防御纵深。后果影响以后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因此,石敬瑭成为千古罪人。</p><p class="ql-block">石敬瑭于942年9月11日病逝世。侄儿石重贵继位,史称出帝。石重贵不愿作契丹的儿皇帝,对耶律德光称孙不称臣,开始准备与契丹作战。耶律德光闻讯后大怒,944年契丹进攻后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打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叛变投降契丹,造成后晋军主力丧失,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押往契丹。后晋覆灭。</p><p class="ql-block">耶律德光灭后晋以后,便在开封的后晋皇宫中称帝,改国号为大辽。契丹军队入驻中原后,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抗。同时,契丹人又特别不适应中原地区气候,感觉太热。于时辽太宗耶律德光,匆忙立后唐明宗之子许王李从益为帝,然后率军北撤,最后病逝于途中。</p><p class="ql-block">当后晋灭亡后,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利用权力真空之时,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p><p class="ql-block"><b>•后汉〈公元947年一951年)</b></p><p class="ql-block">契丹灭后晋之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利用契丹在中原活动之机,在太原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p><p class="ql-block">契丹北撤后,刘知远攻克中原,定都开封(汴州)。次年(948年)正月,刘知远病逝。刘知远次子刘承祐嗣位,即史称汉隐帝。</p><p class="ql-block">950年,后汉藩镇李守贞等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汉隐帝又猜忌郭威,欲将其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击败后汉禁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951年,后汉灭亡。</p><p class="ql-block"><b>•后周(公元951一960)</b></p><p class="ql-block">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躬行节俭,下诏禁止各地进贡山珍海味,珍巧纤奇。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限制藩镇的权力,使后周保持相对稳定。史学家称后周太祖为明君。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逝。</p><p class="ql-block">后汉时,郭威的诸子,在他被逼反叛在邺都起兵时,被汉隐帝杀害于汴梁(开封)。所以,只能由养子柴荣继位。柴荣是郭威妻子柴氏的兄长柴守礼的儿子。柴荣自幼随姑母在郭威家长大,并收为养子。</p><p class="ql-block">柴荣继位,北汉刘旻联合契丹发兵南下攻击上党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妄图利用后周太祖新丧,一举灭亡后周。柴荣力排众议,亲率禁军前往高平迎敌,禁军主将张永德率偏将赵匡胤冲锋陷阵,拼死奋战,击败北汉刘旻所率军。史称高平之战。</p><p class="ql-block">周世宗柴荣率军取胜高平之战后,大力整顿军队、军纪,提高战斗力。随后,又讨伐后蜀和南唐,虽未覆灭两国,但夺取了战略要地,扩大了疆土,使两国俯首称臣,使后周形势更加稳定。</p><p class="ql-block">959年正月,周世宗正式对契丹用兵,他亲率大军步骑数万直入契丹境内,契丹军非逃即降,势如破竹,连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桥、淤囗三关之地。在准备向幽州进军时,周世宗身染重疾,只得班师回朝。同年夏天,周世宗病逝于开封,终年三十九岁。</p><p class="ql-block"><b>•后周灭亡,赵宋建国,五代结束。</b></p><p class="ql-block">周世宗柴荣去逝后,其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史称周恭帝。此时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得军节度使。</p><p class="ql-block">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正月初四,周恭帝禅位,后周覆灭,赵匡胤即帝位。国号大宋。至此五代结束。</p> <p class="ql-block"><b>•十国(902年一979年)</b></p><p class="ql-block">十国是指后梁代唐后,在南方先后出现的九个割据王国: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南楚、南汉、南平。以及北方太原契丹扶持的小国北汉。</p><p class="ql-block">十国中多数是晚唐时期的军权在握的节度使(大军区司令),本来已经基本形成了割据局面,随后效仿宣武节度使朱温以后梁代唐,他们也就靠实力完成独立割据,建立独立王国。感觉整个过程,有点顺理成章的意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社会冲击和震动。十国,在王位继承方面,血雨腥风,互有杀伐。但,这大都仅局限于宫廷之内。十国社稷百姓,基本上过着安定祥和的和平生活。</p><p class="ql-block">十国中,前蜀与后蜀是在同一地域内,不同时期的没有关联关系的割据政权。</p><p class="ql-block">南吴与南唐,也是在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割据政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但十国尚存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以及武平、平海军等地方割据政权。一直至979年,宋朝才完成对这些割据政权的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b>•南吴(公元902年一937年)与南唐(公元937年一975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被唐朝廷封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已经基本割据为独立王国。</p><p class="ql-block">905年,吴王杨行密逝世,其子杨渥继位。杨渥除寻欢作乐外,还排挤功臣宿将。引起南吴大将徐温与张颢等强烈不满,于是在907年发动兵变,先将杨渥架空,在908年将其杀掉。</p><p class="ql-block">杨渥死后,张颢企图自立为吴王,而徐温却推杨渥其弟杨隆演继位。张、徐两人发生冲突,结果徐温杀掉张颢,独揽大权。杨隆演继位成功,成为徐温的傀儡。919年,杨隆演正式即吴国国王位,改元武义,徐温仍然大权独掌。</p><p class="ql-block">公元920年,杨隆演郁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927年,杨溥正式称帝,但大权依然在徐温家族手中。937年,杨溥被迫让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就此名义上的杨氏南吴灭亡。</p><p class="ql-block">徐知诰篡吴称帝后,改国号为齐,史称徐齐。建都金陵,称江都府(今江苏南京)。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大唐王室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李昪。同时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p><p class="ql-block">李昪建南唐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跟邻国和平相处,南唐国力更加增强。943年,李昪去世,其子李璟继皇位。</p><p class="ql-block">李璟积极扩张,在945年攻灭闽国。又在951年,利用南楚内乱之机将其伐灭。但不久南楚旧将刘言起兵反抗,又使南唐失去了对湖南一带的控制。李璟连年用兵,使南唐国力消耗很大。同时,李璟采取联合契丹牵制后周的政策,使南唐与后周之间兵戎相见。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南唐大败。南唐割让长江以北十四州给后周,并去掉南唐帝号,只称江南国主。</p><p class="ql-block">961年李璟病逝,太子李煜即位。李煜虽是一位出色词人,但却不是一个治国的好君主。973年,宋太祖赵匡胤召李煜入朝,被李煜拒绝。宋太祖遂起兵进攻南唐。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灭亡。</p><p class="ql-block"><b>•前蜀(公元907年一925年)与后蜀(公元934年一965年)</b></p><p class="ql-block">907年,朱温后梁代唐后,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割据称帝,建“大蜀”,定都成都。王建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大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沃野千里、丰饶五谷的蜀地,成为当时富饶之地,前蜀成为当时的富强之国。</p><p class="ql-block">但,918年王建死后,继位者王衍奢侈无度,昏庸残暴。925年,后唐伐蜀,成都沦陷,前蜀灭亡。蜀地归入中原后唐政权。</p><p class="ql-block">925年,后唐灭前蜀的功臣孟知祥,领命西川节度使。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内乱之机,割据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p><p class="ql-block">孟知祥,仅当了7个月皇帝就因病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将近三十年的和平安定。孟昶酷爱戏曲,被梨园戏班奉为戏神,称“孟郎君”。他还是春联的开创者。孟昶宠妃花蕊夫人,喜欢芙蓉花,孟昶便令在成都城内遍植芙蓉树,成都就有了蓉城之称。</p><p class="ql-block">孟昶在位后期,开始沉醉于戏曲娱乐中,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国势渐弱。</p><p class="ql-block">955年,周世宗柴荣遣将伐蜀,蜀军败阵,后蜀丢失秦、凤、阶、成四州。965年,宋太祖发兵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乘胜进攻成都,孟昶开城出降,后蜀灭亡。</p><p class="ql-block">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在亡国之后写下了悲愤的诗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封为贵妃。</p><p class="ql-block">据说孟昶被押往京师时,数万后蜀百姓沿江送了数百里。一路之上,百姓们哭嚎不止,许多人都因伤心过度,哭得晕厥了过去,场面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孟昶在这种情景的感染下,也是整整哭了一路,由于伤心过度哭坏了身体,到开封后七天就病逝了。</p><p class="ql-block">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任期最长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b>•南汉(公元917年一971年)</b></p><p class="ql-block">907年唐亡后,清海节度使刘隐,臣服于后梁。刘隐平定了岭南,又从南楚手中夺取容、邕两管。他重用岭南人士,为日后南汉建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911年刘隐去世,其弟刘岩继位。刘岩铲除岭南域内的地方割据势力后,917年称帝,国号大越,建都番禺,称兴王府(今广东广州)。隔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岩与邻国和好,提倡教育,兴办学校,推行科举选人制度,使南汉国力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942年,刘岩病逝。其子刘玢继位。刘玢贪图享乐,不思朝政。南汉境内发生起义动乱,国力开始走下坡路。943年,刘晟杀兄夺位。刘晟是一个残暴的君主,虽然从南楚夺取了不少地盘。但,也大肆屠杀皇族和部属,使南汉每况愈下。</p><p class="ql-block">958年,刘晟病逝,其子刘鋹继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鋹也是-个昏暴之主。南汉在刘鋹的手中彻底腐朽堕落。971年宋军征伐南汉,南汉无力抵抗,</span>刘鋹投降,南汉灭亡。</p><p class="ql-block"><b>•南楚(公元907年一951年)</b></p><p class="ql-block">晚唐秦宗权之乱时,秦宗权部帅孙儒的属将马殷,带部下兵马经江西至湖南割据。896年,唐廷封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后梁建立时,马殷主动称臣,被封楚王。马殷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的政策,使南楚国势强盛。927年,后唐正式封马殷为楚国王,史称南楚。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定为国都。并在长沙府大修宫殿,置百官,成为名副其实的割据王国。</p><p class="ql-block">930年,马殷去世,其子马希声继位。 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位。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推拥马希广继位。而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不满,引起南楚内乱。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战败,马希萼自立为楚王。马希萼得位后,志得意满,纵酒荒淫,造成部属反叛不断,南楚大乱。南唐利用南楚内乱之机,于951年对南楚发起进攻,攻占长沙,南楚覆灭。</p><p class="ql-block">但是,南唐灭楚不久,南楚部将刘言起兵击败了入侵南唐军,继续占据湖南割据。随后,刘言被部下王进逵杀,尔后潘叔嗣又杀王进逵,后来周行逢又杀潘叔嗣。此后,周行逢与其子周保权控制湖南全境。963年,南楚为北宋所灭。</p> <p class="ql-block"><b>•吴越(公元907年一978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晚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形成事实上的割据格局,故该年为吴越建国之年。都城杭州。后唐时期的932年,钱镠逝世,其子钱元瓘继位。后晋时期的941年,钱元瓘去世,其子钱弘佐继位。公元947年,钱弘佐病逝,其子尚幼,故由其弟钱弘倧继位。钱弘倧上位后,欲限制将领权力,结果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在当年十二月发动政变,另立钱弘倧的弟弟钱弘俶继位。</p><p class="ql-block">公元978年,吴越王钱弘俶向北宋献地投降,吴越灭亡。</p><p class="ql-block"><b>•闽国(公元909年一945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898年,王审知继承病逝的兄長王潮的威武军节度使职位,实际控制福州一带。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p><p class="ql-block">王审知出身贫苦,善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外交上,称臣于中原,使闽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925年,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继位。王延翰个性骄横荒淫、残忍凶暴。926年,王延翰被其弟王延钧与王审知的养子王延禀合谋杀掉。王延钧继闽王位,并于933年称帝。935年,王延钧被其子王继鹏弑杀篡位。王继鹏个性多疑,屡杀宗室,结果在939年朱文进、连重遇的兵变中被杀。其叔王延曦继位。王延曦历来暴虐狠毒,朱文进、连重遇认为王延曦定会加害于身,遂在943年刺杀王延曦。朱文进自称闽王,但不久又被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政击败。</p><p class="ql-block">945年,南唐趁闽国内乱之机,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闽国灭亡。</p><p class="ql-block"><b>•南平(公元924年一963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后,高季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其首府为江陵。后唐灭梁后,高季兴向后唐称臣,924年高季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成为割据之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表示要参与攻蜀,但实际却未兑现承诺。后唐李嗣源继位后,高季兴却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引起李嗣源大怒,发兵征讨南平。所幸雨季到来,后唐军粮草不济,南平才摆脱被灭的命运。929年,高季兴去世,其子高从诲继位后,重新修好与后唐关系,高从诲于934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p><p class="ql-block">南平地小国弱,却贪图赏赐。向所有周边称帝的政权称臣,索要赏赐。对其他弱小政权,却抢夺贡品。所以,各国称高季兴和高从诲为“高赖子”。</p><p class="ql-block">948年,高从诲去世,其子高保融继位。960年,高保融病逝,其子高继冲年幼,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继位。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继冲继位。</p><p class="ql-block">963年,北宋南征吋路过江陵。高继冲深感恐惧,遂投降北宋,南平灭亡。</p><p class="ql-block"><b>•北汉(公元951年一979年)</b></p><p class="ql-block">后汉时期,后汉高祖刘知远其弟刘崇,仼后汉河东节度使、太原尹。951年,郭威灭后汉建后周时,刘崇借助契丹,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仍国号汉,史称北汉。</p><p class="ql-block">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954年,刘崇试图趁周世宗刚继位之机,进攻后周。结果被后周打得惨败,北汉国力大衰。刘崇也于同年去世,其子刘承钧继位。刘承钧仍继续侍奉辽国的政策,称辽帝为父皇帝。968年,刘承钧病逝,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荣刺杀。刘继恩之兄刘继元继位。</p><p class="ql-block">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久攻不克下撤军。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卷土重来,北宋军势不可挡,刘继元向辽军求救,辽国援军也被击败。刘继元只得投降,北汉灭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