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应万兄相邀,今天上午与陈居士、窦居士我们四人,去拜访吉祥寺如睿禅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刚好是母亲节,我也好几天没去看望老妈,趁早带了些阿妹准备好的饼干、山药粉丝等,又到菜场买了些蔬菜,去看望独居的老妈,先敬自己家里的活菩萨。</p> <p class="ql-block"> 万兄驾车带窦居士来我厂里接上我,然后我们到双桥南山村接上陈居士,到小沙九峰山下的吉祥寺时,如睿禅师正在大雄宝殿做佛事。我们在客堂小憩,墙上的一幅字画是万兄的父亲在2019年写的,万老爷子曾在普陀山主政了十多年,与寺院有缘。</p> <p class="ql-block"> 而佛堂旁放的一幅裱起来的复印件,正是万兄在2018年5月发表在舟山日报上的《吉祥寺与赵构、黄龟年君臣》。介绍了原吉祥寺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如睿禅师做完佛事,我们围座在茶桌旁,他为我们沏茶。陈居士是第一次来吉祥寺,他今天来是了解一下寺院,供他们的一个团队考虑捐赠,该团队目前有一笔专项资金,面向有历史底蕴而穷小的寺庙,用于扩建。</p> <p class="ql-block"> 如睿禅师向我们讲述这几年来所作的努力:《吉祥寺志》样版已印,正在审阅和审批书号;扩建吉祥寺院和创建吉祥文化园的概念方案也已编制,正在审报。</p> <p class="ql-block"> 《吉祥寺志》由张坚编撰,书中详细介绍吉祥寺的历史沿革、考证和传说。张坚老师曾任《海中洲》主编,《普陀山史话》为其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书名由朱仁民题写,书中三幅插图也是朱仁民专为此书所绘,为这本书增添了宝贵的内涵。朱仁民是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的亲外孙,号称莲花洋人,是世界级的画家、艺术家,又是慈善家,与佛教很有缘。</p><p class="ql-block"> 如睿法师表示,等书正式出版,会向我们每人赠送一本。</p> <p class="ql-block">佛牙图</p> <p class="ql-block">轮回图</p> <p class="ql-block">接引图</p> <p class="ql-block"> 寺院扩建和打造吉祥文化园的概念方案已上报,等待批复。</p> <p class="ql-block"> 拟投入资金约需九千万</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午在寺里与禅师一道享用素斋,他盛一碗饭,拌一些他自己剁制的棘椒浆,只夹了一点菜。而拥有几千万捐赠专项资金团队成员的陈居士,居然是两块腐乳拌饭,没夹一个菜,连汤都不要,吃得津津有味。生活真是太节简了。</p> <p class="ql-block"> 陈居士笔名陈弥陀,号东方大神。他以佛教题材创作书画作品很有个性,因此广交善缘。</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吉祥寺和如睿禅师应该有缘。2018年春,也是万兄带我来到吉祥寺,一见到如睿禅师,看上去不但年轻面善,而且待人平和,我即为之敬仰。他带我们去寻找原吉祥旧址,来到山坡路边茂密的竹林旁,他用锄头刨下去全是瓦烁,正是原吉祥寺被焚毁的遗迹。因此竹林虽然茂密,但一些粗壮的竹子却东倒西歪,正是土质薄的缘故,遇台风大雨,高大的竹子就会被吹倒。</p><p class="ql-block"> 我提出为他们拍张照作留念,站在中间的是如睿禅师,两旁分别是号称普陀山四宝之一的书法家郑世海居士和万兄。当时是阴到多云的天气,我用自己的手机拍下的照片,居然是竹林中晒下来七彩霞光照射在他们的头顶,禅师一身黄色禅衣面部安然慈祥,郑居士和万兄也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 郑居土和万兄还为这幅照片作诗,我也学写了一首。只可惜换了两部手机后照片和诗作没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因当时寺院还没有笔墨纸砚等,书法家郑居士虽带有印章,却没有留下墨宝。为此,后来我特地选购了一批笔墨纸砚等文具,同爱好书画的善福同学一道送到寺院,善福还现场写了几幅书法。</p> <p class="ql-block"> 2018年农历十月十八 日,如睿禅师主持吉祥寺开光典礼,之前万兄还敬撰《重修吉祥寺碑记》,我也为旗杆捐助。因三年疫情,中间去的次数少了,前年正月初一,与我家阿妹去拜佛祈福。</p> <p class="ql-block">碑记作者万军兄</p> <p class="ql-block"> 九峰山下,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 善男信女,共亨福报</p> <p class="ql-block"> 我们拍照留念后,向禅师告别,车子已经启动,禅师还站在大雨中双手合十作揖向我们告别,我看真像一尊佛,赶忙拿出手机拍了张照。</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冒雨找到村里的甩龙桥,甩龙桥建于清道光年间,历经两百年的历史风雨,显得斑驳沧桑,而挢下的条石桥墩虽经两百年溪水的冲刷,却还整齐坚固如初。</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人生不过百年,在这短暂一生的晚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或许会留下相对长久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