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援疆一生援疆情

静默着

<p class="ql-block">母亲在她的耳顺之年离开了我们,时光飞逝,一晃儿母亲已故去30年有余,如今我也走过了耳顺之年,这些年来,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有母亲的守望和护佑陪伴着我,我生活的场景中总有母亲的身影和音容笑貌,母亲于我亦母亦师亦闺蜜,她是我人生的灯塔,我心中不朽的丰碑。母亲生前一直有个愿望,退休后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记录下来,哪曾想这竟成了她永远未尽的愿望。每每以缅怀之情回忆母亲就都有一种写写母亲的冲动,适有美友圈《聊聊我的母亲》便欣然借此落笔。</p> 义无反顾从首都到边疆 <p class="ql-block">1960年,父母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肩负支援边疆建设的重任,正值事业的鼎盛期,告别父母家人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抛家舍业从首都北京到新疆南疆最艰苦的地区阿合奇县工作,开始了艰苦奋斗的援疆人生。他们是北京最早一批的援疆干部。援疆工作或许谈不上是壮举,但真要搬迁那里定居工作生活,这一举也是需要足够勇气的。那年火车才通到兰州,父母进疆从北京岀发在兰州经过一月短期培训两个多月后才抵达阿合奇县,这里距离北京真的太过遥远了。照片是一个人最好的底本,它如同时光的印记,每一张照片都连接着一段故事一段过往。</p> <p class="ql-block">1960年8月母亲援疆启程前在天安门前和姥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把四个孩子留在了北京托付给姥姥,告别家人去援疆。</p> <p class="ql-block">新疆克州阿合奇县是个边境小县,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200公里,其北部及西部与吉尔吉斯共和国接壤,1.15万平方公里的高寒山区边境线长达300多公里。母亲援疆刚到那里时,说是县不过是在一片山间河谷里有几排走风漏沙的土坯房而已,没有像样的路下乡出行要靠骑马,因为水资源没有被开发生活用水极度匮乏,每天一大茶缸水要完成刷牙洗脸洗脚一年也洗不上两回澡,用于照明的是蜡烛煤油灯,和内地家人的联系就只能是一个多月才能收到的一封信,当然实在有急事发封电报也是可以的,但要字斟句酌,惜字如金少一个字就能省了3分钱。</p><p class="ql-block">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漫天风沙。阿合奇县地处天山西部南脉腹地的山间河谷,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形容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两山夹一谷,每天都刮风;早上刮东风,晚上刮西风。连很容易成活的杨树在这里成活率也很低,能活下来的成长速度也极其缓慢,据说生长了10年的杨树还没有成年人的胳膊粗。这是1961年母亲在阿合奇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我重返阿合奇,沿219国道从阿图什到阿合奇约300公里的沿途都是如此的景致,走着走着随时就会遇到漫天风沙。</p> <p class="ql-block">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6%,是中国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来到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语言不通、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繁华的大首都与荒凉的边境小县,落差太大了,大大超出了母亲的预料实实的颠覆了她的心理预知。生活中最难的坎是饮食,水是苦涩的令人难以下咽,膻气味十足的饭菜闻着就作呕,何况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阿合奇,人们日常食材就是土豆包谷馕,包谷馕土豆。1964年我周岁时母亲怀抱着我的合影。</p> 不惧艰苦敬业工作快乐生活 <p class="ql-block">所有的不适应太多的苦诸多的难,都不曾削弱母亲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初到阿合奇虽然语言不通,母亲性情开朗待人真诚做事认真头脑聪明善交同事,加上十多年文秘档案的工作经验,凭借对政策的理解材料的把控和一手的好文笔,执笔各种行文游刃有余,很快就融入了工作氛围。1963年母亲在新疆克州阿合奇县人民委员会(后改为县人民政府)工作时与同事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喜欢体育运动,阿合奇条件艰苦那也不防碍她这个体育运动积极分子到蓝球场上帅洒一番,母亲认为工作闲暇和同事们一起玩玩即释放郁闷又锻炼身体,还不乏是和少数民族同事的沟通交流之道,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不知是哪位援疆干部带了一台135型的相机,留下了这张虽然模糊但足够珍贵的照片,合影里面的左四是母亲,球场上那张母亲被遮挡住了。</p> <p class="ql-block">1964年母亲调去克州商业局工作我们搬家到了阿图什,组织安排我们家住进了州委大院分了两间宿舍,这在当时是全州最好的房舍了。几年后组织出面把两个单间宿舍改造成了两室一厨,从此算是有个像样的家了,这一住就住到了退休回呼和浩特。下图是大姐1975年从部队来阿图什探亲时在家门口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到商业局虽还是操笔干文秘兼顾档案,但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业务大不一样了,所以母亲一接手工作就钻进了文件堆,很快便得心应手了,特别是把档案整理归置的井井有条。文革时母亲被下放到食品加工厂,心胸豁达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母亲从不纠结什么不公啊委屈的,欣然到加工厂上班并且和工人们打成一片,说话风趣腹有诗书,有她在车间里总是欢声笑语,干起活来也不含糊,压饼干包粽子打月饼炸麻花麻叶炸散子压粉条都做的又好又快整个一行家里手。后来的许多年里每逢年节母亲都会在家露一手。1974年曾经和克州商业局共事的朋友要调回内地工作,老朋友们念着她特意邀请母亲来照了这张临别合影作留念,其实母亲1970年已调到银行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1970年母亲调中国银行阿图什银行工作,主业还是文秘档案,她也经常上柜台当班。天资聪颖上手快不长时间就对银行业务轻车熟路了,熟练运用银行柜台上的技能,手点钞票她最快最准,打算盘同事里的老手也不能企及,她干文秘的什么时候学的这一手我无法考证了。有一次下班多时了柜台上的账对不上,就派人到家请母亲去帮忙,只一次复盘就被母亲发现了问题解决了。如果没有对工作的热爱只是天资聪颖的话是不容易做到干一行懂一行成一行的。</p> <p class="ql-block">1977年,母亲再被调到机关先后在阿图什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承担大材料的任务就多了起来,连党委的政府的政协的重要会议材料她也不推辞,熬夜是经常的,烟吸的一天比一天多,家人都为她的健康担忧不已,可母亲说我不能坐在这个岗位上,要站在这个岗位上这支笔就不能停。尤其到了人大后,每逢换届选举她都总指总务一肩挑,吃住在会议室连轴转,脚下一盆凉水去火,桌上一大茶缸浓茶解乏,烟不离手一支接一支的提神,做协调听汇报派工作执笔材料,因为少数民族对语言理解的差异性,一个填选票的环节下来噪子就冒了烟嗓音也喊哑了,如同上了战场。有一年母亲7天7夜坚守岗位,家里把饭菜做好了送去,晚上我在会议室里陪夜,我还完全充当了母亲的保健医。下图是1978年母亲在新疆克州阿图什县政府工作时和同事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因常年吸烟、熬夜与材料打交道,母亲身体开始发出预警,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眼花了还不是什么事但整天整夜的戴着花镜工作就不好承受了,后来又罹患了青光眼,三高找上门来却鲜有系统的治疗靠简单服药维持着。她最不愿意去医院尤其不愿意输液,她嫌费时间嫌麻烦,材料上手定要一气呵成,中断写作她会很郁闷甚至火气很大,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退避三舍避免惹她发火,只能在生活上细心照顾,特别是要定时为她拿药端水一点都不敢含糊,有几次在家里实在扛不住了还劳烦克州医院张桂玉副院长亲自上门。随着年纪的增长,工作强度大了,母亲身体也每况愈下以至积劳成疾。1988年母亲回呼探亲返疆途中在青海逗游,照片上已经明显可见母亲面容很是憔悴,健康状况不容乐观。</p> <p class="ql-block">1987年父亲先于母亲离休被组织易地安置在内蒙古党委直属机关干休所,我随之调来内蒙古工作。1990年母亲要退休了,所以没有赶着回呼市过春节,在阿图什过了她在新疆的最后一个春节,这也是母亲的刻意而为,同事们陪她尽兴的过了这个春节,算是一种告别吧!同事情朋友情民族情新疆情,越是要临近离开就越是有一种不舍,三十年的援疆之路太漫长太坎坷太艰辛历尽沧桑,母亲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她无愧于心的完美谢幕。其实母亲5年前就该退休了,适逢市人大换届选举的年份,组织希望、她也有意愿再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同时对年轻同事抓紧传帮带(见下图)她在竭尽所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虽然工作岗位换了多回,但不论做什工作母亲都很出色,工作做的有模有样,是倍受人尊敬的女干部。1990年母亲退休回到呼和浩特。</p> 一家人不曾有一个团圆节 <p class="ql-block">因为父母亲30年援疆,我们一家人聚少离多,仅有一张全家福照,甚至没有一家人聚齐过一个团圆节。我家兄弟姐妹5人的出生地都随父母工作的流动而不同,这似乎就已注定了今后的岁月里我们一家人必将天各一方。大姐哈尔滨出生,大哥长春出生,二姐和二哥北京出生,我则是父母援疆的成果之一妥妥的新疆产品。父母进疆时老大不过11岁,老四才两岁多。都说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哥姐们远在内地无时不在期盼着回家与父母相聚。之所以选择到呼和浩特安度晚年,就是考虑能让哥姐们离家近些也好相聚。</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张全家福照。1963年父母带着不满周岁的我回北京在中国·北京照相拍的全家福(其中有姨姨家的一个孩子),此后我们一家就再没有这样全聚过,也再没有了全家福照。</p> <p class="ql-block">1993年7月母亲在退休的第三个年头,突发心脏病猝然辞世,我们家从未有过的团圆从此再便无团圆。</p> <p class="ql-block">30年的坚守,父母亲舍小家远赴万里之遥的新疆,以主人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新疆的建设事业,为新疆的建设和民族事业扎下了根,在贫瘠的戈壁荒漠上坚守着初心干到了退休,为新疆的繁荣安定作出了不应忘却的贡献。在30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辉煌岁月里,他们流过泪流过汗流过血,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人生壮丽的篇章,这注定让他们的人生有了不平凡的色彩,最值得我们骄傲一辈子。母亲把一生献给了党的民族事业,与新疆的少数民族同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心中,母亲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