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5月12日“母亲节”,全网都在发“祝母亲节快乐!”的文字、图片、视频,但是今天“祝母亲节快乐!〞的一张图片、一句话我都没有发,因为这是没有妈妈后我过的第一个母亲节,我想妈妈了。</p> <p class="ql-block"> 我妈妈,大家都叫她陈老师,于2024年3月28日19:58分,在重庆因病逝世,享年94岁。</p> <p class="ql-block">妈妈去逝我没有发消息,一是心情不好,二是急着要去重庆办理后事,三是不想打扰大家。她老人家在2月23日,早上起床穿拖鞋时,从床边滑下摔倒地上致左股骨颈骨折,后于3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创伤与关节外科施骨关节置换术,由老弟的战友谢峰主任医师主刀(手术很成功),术后二天老妈就能下床走动了。术后我和老公也专程从成都去看了老妈,因请有专业护工,我们既不专业,又帮不上忙,二天后我们也就返成都了。</p> <p class="ql-block">老妈骨折后入住的重医附三院科室。</p> <p class="ql-block">给老妈做手术的谢峰医生,该科副主任(原三军医大西南医院骨科主任医生转业到该院)</p> <p class="ql-block">该科主任周强,也是老弟的战友(原西南医院骨科副主任,后转业到重医附三院)。</p> <p class="ql-block">护士长给周强主任汇报老妈(19床)手术情况,</p> <p class="ql-block">周强主任于后给老弟介绍老妈手术中情况</p> <p class="ql-block">老妈术后二天就可下床走动了。</p> <p class="ql-block">老妈骨折后,闯过了第1关~~手术关, 但更关键、更长久的是术后的康复,为此,在老妈出院前,听从周强主任的建议,老弟二口就早做准备,去考察了五、六家康养中心,最后确定了离家较近,环境、服务质量较好的~~沙坪坝区军休康养中心。</p> <p class="ql-block">3月11日老妈从医院出院当天即转入沙坪坝军休康养中心,这里的护照人员热情、周到,很有耐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这些老年人,每周一日三餐的食谱,每天上午、下午的学习、活动、锻炼安排都很适合这些老年人,护照人员4一5人一组照顾一房2位老人,相当于是2个护照人员对1位老人的精细化服务 ,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妈进去第二天就适应了,很快就融入到康养中心这个集休,这是我和老弟完全没想到的事,之前没有任何人给她说过要进康养中心的事,她在这里有规律的生活着,一天一天的逐渐好起来,很开心,老弟说:“老妈在这里生命最后的17天,是她这辈子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对护照团队尽心尽力,友善,亲和,我们心存感激!感谢!感恩!”</p><p class="ql-block"> 老妈这次住院术前全面检查,心血管脑结构都很好,血糖、血压、心电图正常, 老妈听力、视力都很好,头脑也清楚,远期记忆好,但近期记忆差(这也是老年人记忆开始衰老的表现),多年未服一粒西药,未住过医院,入住前10天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表面上看起来还好、稳定,但离世前一周这些生理指标就不那么稳定了,我知道,一次骨折一次创伤,毕竟年龄那么大了,潜在的伤害、影响也许长期存在,且不易观察到,输液(麻醉药、镇痛药)对老年人身体损伤也很大,老妈对自己骨折及手术,完全不记得,也从不喊痛,妈妈还在闯关呢!</p><p class="ql-block"> 入住康养中心10天后,老妈开始出现气喘,心率不齐,房颤、血压高,双腿肿,血氧低,开始吸氧了,时好时坏,不稳定,但她自己觉得还好,就继续观察着。老弟也根据老妈的情况,用中药汤剂或食疗给她调理着。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周,2月28日10:17,老弟微信告诉我:今早上老妈不想吃东西、嗜睡、氧饱和低 ,护理人员问她:“哪里不舒适?”,她说:“还好!”,也许老年人机能反应迟顿或老妈不想过多麻烦别人,已经出现临终前兆(不想吃东西、嗜睡),她自己还说:“还好!”,这就有些误导护照人员,但我已意识到有问题了,此前二天,我正好看了一个视频《亲人临终24小时内,一定要做好这六件事》,我便给老弟微信转发了此视频,并回复:“我们还是要有思想准备”。</p><p class="ql-block"> 下午15:21护照人员@老弟,说老妈的血氧保和较低<90,同时又几次提到女儿,老弟立即赶到老妈床前(同时,也微信告知了我),老妈仍然象平时一样,意识、认知、说话、交流都清楚,还和老弟开玩笑,与正常情况差不多,稍有不同的情况就是想睡,也许有些回光返兆的情况,这期间重庆的亲人们能赶到的都赶来了和老妈最后的告别,我也微信@老弟:“我啥时候过来?(从成都到重庆),老弟没回复 ,这期间我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候老弟的消息;19:44我又@老弟,仍没回复,19:49老弟微信告知:“妈妈走了!”。这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还是忍不住嚎啕大哭,从此,余生我再也没有妈妈了!你长眠,我常念!</p><p class="ql-block"> 事后听老弟说,妈妈在走之前,他一直拉着妈妈的手,在和老妈说话,最后老妈说,她想睡了,就这样老妈没带任何一点痛苦、没有任何遗憾就离开了我们,去天堂与老爸相聚了。妈妈的最后时刻,我却没守在的她的身边,这也是我最内疚、最遗憾的事!说来,老妈去逝,享年94岁,按民间的说法,是高寿、喜丧! </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妈妈去逝的二个时间: </p><p class="ql-block"> 1、17:49是老弟看妈妈睡过去了,摸颈动脉没有跳动时计的时间;2、17:58是因火化需医院开证明,是西南医院医生赶到现场确认死亡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二、关于妈妈去逝的病因:</p><p class="ql-block"> 骨折术后并发症:坠积性肺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军休康养中心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充满感激!感谢!感恩!</p> <p class="ql-block">军休康养中心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充满感激!感谢!感恩!</p> <p class="ql-block">军休康养中心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充满感激!感谢!感恩!</p> <p class="ql-block">军休康养中心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充满感激!感谢!感恩!</p> <p class="ql-block">军休康养中心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充满感激!感谢!感恩!</p> <p class="ql-block">老妈在军休康养中心,很适应那里的生活,她跟着视频正在做保健操。</p> <p class="ql-block">老妈在军休康养中心,她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好。</p> <p class="ql-block">2月28日10:17,老弟微信告诉我:今早上老妈不想吃东西、嗜睡、氧饱和低 ,护理人员问她:“哪里不舒适?”,她说:“还好!”,也许老年人机能反应迟顿,已经出现临终前兆(不想吃东西、嗜睡),她自己却说:“还好!”,这就有些误导护理人员咯。 </p> <p class="ql-block">3月28日,上午10:36,我微信回复老弟“我们还是要做好思想准备”</p> <p class="ql-block"> 我妈妈陈老师,师范大学毕业后,1949年12月参加工作,曾在荣县中学、内江六中、资中县第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记忆中老妈身体就不好,那时患有胃病,子宫肌瘤。老妈曾给我说,她从小就不喜欢锻炼,体育都是不及格,连笔考体育都不及格,导致身体较差。她希望我们姐弟俩,从小就要加强身体锻炼,把身体搞好,不要让她身体差的悲剧在我俩身上重演,这也可能是我们姐弟俩从小就注重锻炼,身体好的源由吧。</p><p class="ql-block"> 老妈身体不好,但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学生,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很是关心、照顾。我们小时候住家,离妈妈学校大约10分钟路程,妈妈每天上下班就提着一个黑色的提包,里面主要装三样东西:1、小饼干:防止胃病易饿、易痛。2、课本和学生作业本:下班提着回来改作业,晚上还要写教案、备课(不像现在的教师,一个U盘就解决了问题),上班又提着去,天天就这样重复着。妈妈虽然在县城教书,但文革前的学生好多家在农村,很多家庭还是较贫困,我记得有7~8个学生(其中还有二个是孤儿),有的读书没有笔、有的没有书包,有的没有衣服、裤子,妈妈总是想方设法买笔、衣服、买裤子,买或做买书包,以解决这些学生的燃眉之急问题,有的毕业了没工作还帮找工作,她爱自己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所做的这些帮助、支持,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她也从未讲过。老妈退休后,搬到内江来和我同住,我搬了几次家,换过几次电话,那些受过老妈恩泽、照顾的学生,不论省内省外都经常东捱西问打听我的电话、住址,每年都有来看老妈(8年前老妈常住重庆了也是这样),现在这些学生,老的也有七、八十岁了,也是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人了,腿脚不方便仍然要来看老妈,或逢年过节打电话来慰问,或邮寄年货表达当年陈老师对他(她)们关爱的感激之情,这是后来这些学生来我家我才知道的。我真羡慕那时候这种似母子(母女)的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停课闹革命成了学校的主流,学校都在写大字报、搞比斗,教师没有课上,学生没有书读,空余时间也比较多,那时物质短缺,商品不象现在这样丰富,是一个买什么都要票证的年代。我妈不会做家务,买菜、煮饭、带小孩这些事,都是由我婆婆、奶奶负责,婆婆把我带大,奶奶把弟弟带大。但这时我妈的数学特长,在家里开始发挥作用了,在学校找几个年青老师支持了一下,凑了几十张工业券,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买了二本有关裁剪和缝纫的书,从此开始了她的业余裁缝事业,她看懂裁剪书和缝纫书后,照本宣科,初期她找来牛皮纸画样,缝纫要简单些,她学会后就教我学打缝纽机,全家人的衣服,就由我妈裁剪,我妈或我缝纫共同完成,从此全家人的穿衣问题就不愁了。这台上海牌缝纫机现在还保存着,也是老妈留给我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时间进入70年代,学校开始恢复上课了,老妈既要担任班主任,还要上两个班的数学课,每天忙忙碌碌,也顾不上家里的家务事,老毛病还在,身体还是差。1974年冬季,两次寒潮来袭,老妈相继患了重感冒,怕冷、怕热,出汗、怕风这四大症状从此伴随她几十年,一年四季都要穿棉衣、棉裤、戴棉帽,先后在川医(现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重医、三军医大等名大医院去就医,能检查的、能化验的都检查了,指标都正常,但就是医不好,成了学校的老病号,1975年病休在家,等老弟考上大学后,才办了退休(那时可顶替,给老弟如考不上大学留条后路),好在老妈文静、内向,一直在家安心养病,也不操心家里的事,乱指点江山,看小说,看电视、打毛线,绣十字绣,成了她每天的工作,以前有婆婆、奶奶做家务,后婆婆、奶奶去世了,我高中毕业就由我来接班学做家务,77年高考,我考学离开资中后,那时弟弟还在读初中,家里没人做饭了,就由老妈来接班煮饭,老爸负责买菜,结果还把老妈逼出来了,可以给三口之家做饭了。那时老妈还有一件长期要做的事,就是长期看中医、熬中药、吃中药,老爸是出了名的好脾气,老爸老妈伉俪情深,老妈穿得厚不便出门,在资中都是老爸把医生请到家里来给老妈看病,然后又负责拣药、煎药,从无怨言,老爸的言行感染了我们,也传承给了我们,在以后的岁月,我们都是象爸爸一样,对待病中的妈妈。妈妈生病几十年,虽然有时还是有悲观情绪,但还是坚强、随遇而安,无论是在内江还是重庆我姐弟俩家里,尽量不给家人添麻烦,也不乱指点江山。她生病几十年对中药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依赖,一有不舒服就想吃中药,我也是将就她,要不陪同她到医院,要不就把医生请到家里来给她看病,可以用一句民间的话来形容,她吃过的中药可以说用船来装,但还是没能医治好她的病。8年前部队军改,老弟符合退休条件,提前退休后,便把老妈接到重庆养老,老弟是中国科学院研究药物的博士毕业生,对中药、西药都有研究,对老妈依赖的中药、西药全停了,采用中药膳食疗法,根据季节变化,采用简单的几味药预防性煎水喝,结果奇迹出现了,老妈几十年来,夏天要穿棉衣棉裤的场景不见了,可与常人一样穿着了;老年人常见的“三高”与她无缘;三年疫情期间,每人必打疫苗 ,哪怕打疫苗的人上门服务打,弟老也坚决、坚持不让给老妈打,一栋楼的左右邻居及家里人都有多次感染新冠的情况,老妈居然没感染,这算不算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老妈40多岁时,因病停工休息,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生病,她是学校有名的老病号,她病休时,同时期的同事们正在身强力壮干事业,但二年前我看学校的人社年终审核表,当年的同事们一个都不在表上了,90多岁的老妈成了学校的“老古董”。</p><p class="ql-block"> 老妈的晚年是幸福的晚年,是在儿子辈、孙子辈的孝顺、陪伴中度过的,她这辈子没有遗憾,走得安祥!她安详的走了,她在天堂去找老爸团聚去了!人生离合,亦复如斯!</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弟小时候</p><p class="ql-block">(有一本像删有好多老照片但没找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