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2024年春骑游(三)

山人

<p class="ql-block">从安康出发经旬阳去十堰市。</p> <p class="ql-block">一路沿汉江而行,青山绿水相伴。</p> <p class="ql-block">天气虽然不是很好,但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汉江对岸的高速公路,大约连续十多公里全是在江边的高架路。“基建狂魔”决非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沿途看到,一座跨汉江的大桥在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骑游来到旬阳县,旬阳号称太极城。旬河在这里拐了个S弯,而旬阳的两片城区正好在S弯里,形成了天然的太极八卦图案。</p> <p class="ql-block">但是想看到这幅太极八卦图也不容易,需要爬3公里的山路,到山顶的观景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汉江上的一座水电站在建设中,建设标牌上显示:水电站建成后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电能,汉江上游的航运能力、防洪、抗旱水平都将大幅提高。一路走来看到国家建设高速发展,感到非常自豪。</p> <p class="ql-block">骑游来到十堰市。十堰市号称车城、中国卡车之都。堰是水坝的意思。过去受工程技术水平和建筑材料限制,人们不能建筑高大的水坝。于是就阶梯式建筑多道水坝,来达到多蓄水的目的。十堰就是第十道水坝的位置。二汽建厂前十堰是郧县所属的一个小镇。</p><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时十堰被选中为二汽的厂址。一座汽车城在群山中拔地而起。这是十堰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二汽建成后,十堰的行政设施都隶属于二汽。1982年十堰市与二汽政企分开。1992年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p><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展出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的各种汽车模型。</p> <p class="ql-block">我军现役的各种军用车辆,主要都是“东风汽车公司”生产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建设二汽时,长春一汽是主要的承建单位。长春一汽的许多职工在厂长的带领下援建二汽。这是长春一汽和十堰二汽的首任厂长“饶斌”的塑像。他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在十堰市游览期间,经常遇到操着东北口音的本地人。他们应该是当年一汽援建职工的后代。</p><p class="ql-block">向那些当年为国家建设背井离乡,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东北老乡致敬。</p> <p class="ql-block">十堰市还是我国著名的恐龙蛋和恐龙化石的发现地。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恐龙蛋或恐龙化石,但有意思的是,不是“有蛋无龙”,就是“有龙无蛋”。只有十堰既发现了恐龙骨架化石,又发现了恐龙蛋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骑游来到武当山山脚下的“武当山特区”。当年明成祖朱棣派当朝驸马,率领三十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工程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年这里有个很军事化的名字“老营”。这个名字在民间一直延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游览武当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出许多珍贵的道教神仙铜像。</p> <p class="ql-block">展品中有多尊“真武大帝”的铜像。这是戎装立姿的“真武大帝”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戎装坐姿的“真武大帝”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身着龙袍的“真武大帝”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着便装的“真武大帝”铜像。</p><p class="ql-block">朋友们注意一下,这四尊“真武大帝”铜像的面容几乎一模一样。传说这是按照“明成祖朱棣”的真容铸造的。</p><p class="ql-block">据说朱棣用武力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民间多有非议。于是朱棣大修武当山,宣扬“君权神授”。暗示自己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位于武当山脚下,距玄岳门西约4公里。玉虚宫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玉虚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嘉靖三十一年(1552)又大修。</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山门内外各有御碑亭一对,巍然对峙。亭内各置一巨大赑屃,其背各驮一碑。这是山门外的两座御碑亭。两碑分别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为重修太和山而下的“圣旨”碑,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太和山宫殿纪成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御碑亭内的御碑。四通碑文书体隽永圆润,碑额浮雕蟠龙,矫健腾舞,造型稳重虬劲,碑下驮碑之赑屃大小相同,各重约90余吨,形象生动,雄浑刚健,是武当山石雕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有两道宫墙。这是内宫门和内宫墙。</p> <p class="ql-block">这是山门内的两座御碑亭。一座御碑亭内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为保护武当山道教而下的一道“圣旨”碑;一是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太和山道宫碑记。</p><p class="ql-block">一座道宫内有四座御碑亭,彰显了武当山皇家庙观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玉虚宫的主殿“玉虚殿”,是清代的建筑。建筑造型古朴端庄。</p> <p class="ql-block">徒步登武当山金顶的攻略建议游览两天,途中在山上住一宿。但是第二天恰好是道教的一个节日(记不得是什么节日了),上网一查山上的客栈都客满。仔细评估了一下,往返十几公里的山路,自己一天完成好像也不是太困难的事,一咬牙起早出发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是武当山“榔梅仙祠”旁边的的一棵“榔梅”树。传说榔梅树是真武大帝亲手嫁接而成。是武当山独有的果树品种。</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三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不久,“久无花实”的武当榔梅开花结果,五龙宫全真道士李素希带着数百枚果实进献给了朱棣。朱棣非常高兴,认为他能夺取皇位是真武大帝的护佑,这是天降祥瑞。</p><p class="ql-block">后来,明成祖朱棣把榔梅果列为贡品,每年由武当山进献。榔梅因此成为宫中的珍奇。每逢大庆,皇帝则把它作为有功之臣的赏赐。群臣把它看成是一种政治荣誉,一种养生延年的仙果。</p><p class="ql-block">但是自清代以来,神奇的榔梅树却在武当山突然消失了。传说明代时武当山的道士,曾把榔梅树苗赠送给齐云山的道士。榔梅树在齐云山成活了。而武当山现在的榔梅树是从齐云山引进的。</p> <p class="ql-block">这武当山朝天宫。徒步登金顶的路在这里分为明神道与清神道。</p> <p class="ql-block">从明神道登山,从清神道下山,能完整的欣赏武当山风光。应该是最佳的徒步登金顶路线。但这条路线对登山者体能有一定的要求。本人对自己的体能还是有信心的,所以选择了这条路线。</p><p class="ql-block">登山的路很陡,其中有一段古道台阶还很高,看到有游客手脚并用向上攀登。</p> <p class="ql-block">奋力攀登到山顶,正好赶上道教的一个宗教节日。“太和宫”人潮涌动。</p> <p class="ql-block">从山顶向下看登山的人潮。</p> <p class="ql-block">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来到“金殿”前。</p><p class="ql-block">武当山金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大殿。位于武当山天柱峰顶端,海拔1612米,面积约160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p><p class="ql-block">武当山金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高5.54米,为仿木结构鎏金铜殿,重檐庑殿顶(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同一制式)。</p><p class="ql-block">金殿全部构件均采用分体铸造,经过榫卯安装,然后通体鎏金,结构严谨,连接紧密,无铸凿之痕。殿内供真武祖师像。</p><p class="ql-block">据说即使金殿外狂风大作,殿内神灯火苗却一丝不动。大殿自1416年建成,到今天已经逾600多年了,神灯从未熄灭过。</p><p class="ql-block">由衷敬佩先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可惜游客和进香的人太多,根本无法仔细欣赏这件国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金殿前面拜三拜就要起身离开,想多磕个头,工作人员和排在后面的人就会催你。😂</p> <p class="ql-block">金殿的后面游客略少点。可以仔细欣赏一下这件国宝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也很有些难度。虽然当天按计划顺利的完成了游览,但第二天确实感觉腰酸背痛,很疲劳。</p> <p class="ql-block">南岩又名"紫霄岩",南岩宫的全称是大圣南岩宫,是武当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处。据记载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p> <p class="ql-block">南岩宫大殿前的广场,看着有些眼熟。后来想起来了,电影“武林志”中的很多场景是在这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在南岩宫有一座伸出悬崖的石雕,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座石雕叫龙首石,龙首上的香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头香"。龙头长三米,宽零点五五米,是古代工匠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的浑为一体的两条龙。在这万仞峭壁上悬空伸展的两条龙,传说是玄武大帝的御骑。</p><p class="ql-block">正因为龙头香的神秘传说,很多信士弟子们为表虔诚,都要烧"龙头香"。由于下临万丈深渊,烧龙头香的人要跪着从窄窄的龙身上爬到龙头点燃香火,然后再跪着退回来,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毫无疑问,这座龙首石自从明代建成后,从上面摔下去的进香者应该大有人在。可能是因为经常有人从龙首石上坠崖。清康熙十二年,官府下令禁烧龙头香,并立碑戒告。</p><p class="ql-block">据说现在每逢道教的重大节日,还有艺高人胆大的道士上去烧龙头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当山紫霄宫始建于</span>北宋宣和三年(1121),名为“元圣紫霄宫”。明永乐十一年(1413)皇帝为紫霄宫下圣旨,建御碑楼。圣旨内容是禁止外人扰乱道场的法律文告。同年明成祖朱棣重建武当山,紫霄宫是重点修建宫殿之一,并重建主体建筑紫霄大殿。题额“太玄紫霄宫”。</p> <p class="ql-block">紫霄殿为紫霄宫的正殿,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紫霄殿是武当山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据说这在中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紫霄殿前的这座铁铸香炉,高约2米造型精美。炉身为明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炉顶为明正德十年(1515)铸造,是一件真正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游览武当山的当天,正好赶上一个道教节日。紫霄殿内正在进行一场道教的法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武当山的游览,骑车去丹江口市。丹江口历史悠久,古称“均州”。因为它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水源地,又有“中国水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静乐宫创建于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年),皇帝御赐“元天静乐宫”额。据说宫内原有殿堂,廊庑,亭阁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间,庙貌森严,规模宏肃,红墙绿瓦,古朴典雅,气势近似于北京故宫。</p><p class="ql-block">静乐宫为武当九宫之首,素有“小故宫”之称,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人们朝拜武当山,多由水路而来,下船后首先朝拜静乐宫。</p> <p class="ql-block">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静乐宫同均州古城一并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之中。现在的静乐宫,是2003年在丹江口市城区东郊静乐湖北坡复建的。这是静乐宫大殿。</p> <p class="ql-block">静乐宫内的“聖父母殿”。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是一位国王和王后。</p> <p class="ql-block">这是静乐宫大殿的广场上,一位道长在领道教学院的学生和香客们练功。</p> <p class="ql-block">静乐宫旁边是“武当山道教学院”。四年制本科,是中国道教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游览丹江口水库景区。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有亚洲天池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丹江口水库大坝。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但又严重缺水的国家。南方大量宝贵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而北方缺水干旱。让南方白白流掉的淡水滋润北方干旱的土地,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就开工建设这项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一期工程完工。但当年国家没有能力继续完成后续工程,工程被迫下马。</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工程重新启动,大坝加高到176.6米。视频中可以看出两次施工的坝体颜色不同,同时还完成了供水沿线相应的输水配套工程。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开始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个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76亿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这是景区内山坡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这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年调水量最多;直接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p><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祝福祖国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目前“引江补汉”工程正在建设中。它是从长江引水至汉江的大型输水工程。取水口在三峡大坝上游的宜昌市夷陵区龙潭溪,出水口在丹江口大坝下游的汉江右岸安乐河口。工程建成后,沿着这条长194.8公里的“地下水道”——输水隧洞,每年将有39亿立方米的长江水从三峡水库汇入丹江口大坝下游。它将进一步增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供水能力。</p> <p class="ql-block">骑游去襄阳,赶上一个大雾天。汉江边大雾中的朝阳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大雾中的汉江,真有几分千岛湖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骑游来到襄阳市。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2010年12月更名为襄阳市。</p><p class="ql-block">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重镇。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p><p class="ql-block">这是襄阳古城的“昭明台”。</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城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东晋太元三年(378)二月,前秦苻坚派苻丕攻打东晋要地襄阳。时东晋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镇守,他错误地认为前秦无船,难渡沔水(汉水),轻敌疏备;朱序母韩夫人早年随丈夫朱焘于军中,颇知军事。当襄阳被围攻时。她亲自登城观察地形,巡视城防,认为应重点增强西北角一带的防御能力,并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增筑一道内城。后苻丕果向城西北角发起进攻,很快突破外城。晋军坚守新筑内城,得以击退苻丕。</p><p class="ql-block">襄阳人为纪念韩夫人,把这段内城称为“夫人城”。这是“夫人城”上韩夫人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城内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襄阳的特色美食,记不清是什么面了。</p> <p class="ql-block">游览襄阳“古隆中”景区。石牌坊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清光绪十九年所建,宽约10米,高约6米。石牌坊中间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侧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石牌坊不远就是躬耕田,据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是在这里与弟弟一起耕种,自给自足。</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历数次修整,现在的隆中书院是1987年在旧址上重建的。是一个展览馆,集中展示了诸葛亮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的武候祠。</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隆中三顾堂山门外。三顾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当年刘备曾来此处三顾茅庐,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就出自这里。三顾堂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仍耸立门前。</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隆中三顾堂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大计。诸葛亮分析了当时形势,提出应首先夺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联合孙权等待时机,出兵北伐进而达成统一之战略。这次谈话即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p><p class="ql-block">这是古隆中三顾堂内表现“隆中对”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复建的“诸葛草庐”。</p> <p class="ql-block">这是“诸葛草庐”中诸葛亮夫人黄氏的塑像。据说这位夫人贤惠且才华横溢,对诸葛亮帮助很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和其弟弟躬耕隐居之地。据说当年诸葛亮常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隐居长达1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年(1529年)官府重修武候祠,并立《重修碑记》。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为现存最早之诸葛亮画像。</p><p class="ql-block">这是古隆中的“明碑亭”。</p> <p class="ql-block">襄王府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朱瞻善被封为襄宪王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在襄阳城内东南隅营建的王府。</p><p class="ql-block">1642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占襄阳,在襄王府登基,自立为新顺王。一年后,李自成北上,一把火把豪华的府第化为一片瓦砾,只剩下王府大门前的绿影壁。</p><p class="ql-block">1993年襄樊市政府为恢复古城风貌,再次投资重建。这是重建的襄阳王府。</p> <p class="ql-block">襄王府大殿内,一对幸福的新人在拍古装新婚照。</p> <p class="ql-block">绿影壁系明代襄阳王府门前的照壁,建于15世纪中叶。壁分三堵,全长26.2米,中堵高7.6米,左右两堵高6.7米,厚1.6米。三堵壁均根据构图的需要,用不规则的绿矾石浮雕组装,白矾石镶边嵌界而成。影壁的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刻99条龙,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是全国石刻艺术中绝无仅有的珍品,与北京北海,山西大琉璃九龙壁,并称中国影壁三绝。</p> <p class="ql-block">绿影壁正中有个圆坑。据说此处曾经镶嵌一颗巨大的夜明珠,在战乱的年代被盗。</p> <p class="ql-block">游览襄阳“米公祠”。米公祠位于襄阳市汉江之畔,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米公祠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是襄阳市境内标志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原系米氏家庙,后由米芾子孙改扩建为米公祠。</p> <p class="ql-block">这是“米公祠”内的米芾塑像。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米芾、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共称宋代书画四大家。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展出多幅宋代四大家的墨宝。这是米芾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苏轼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这是蔡襄的墨宝。本人写的一笔烂字,对书法一窍不通。想想当时站在这些书法珍品前,装模作样的欣赏,真是有些装高雅。😂</p> <p class="ql-block">骑游来到南阳市,游览卧龙岗景区。南阳的“卧龙岗”与襄阳的“古隆中”,都自称是诸葛亮出山前隐居10年的躬耕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到底哪个是真的,目前也无定论。两千多年前的事,留给专家们考证吧。我们普通游客,只要游览开心就好。</p><p class="ql-block">这是卧龙岗景区前“卧龙出山”的大型铜雕。铜雕非常壮观大气,可惜是逆光,拍摄的效果不好。</p> <p class="ql-block">刘备三顾茅庐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景区内的武候祠。</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武候祠内供奉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当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率军抵抗,最后英勇战死。被誉为“满门忠良”。</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阳武候祠内,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当年岳飞北伐路过南阳,到武候祠拜谒诸葛亮。手书“前后出师表”,表达自己效法诸葛武候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阳卧龙岗的诸葛草堂。草堂门前的雕塑表现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的“诸葛武候躬耕处”。</p> <p class="ql-block">据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他隐居南阳时夜观天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游览南阳医圣祠。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p><p class="ql-block">医圣祠大门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布局严谨、巍峨壮观,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光彩夺目。郭沫若先生1952年12月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门庭内有一个巨大的石屏,是一块完整的石料制成的,长高各为3.5米,重达6吨,是中国当代碑刻一绝。其正面雕刻的是《张仲景传》,为已故名医黄竹斋先生撰写,描述了张仲景的一生。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说明了他自己从医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这是医圣祠内的医圣大道。医圣大道两侧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大道中间的是医圣张仲景。</p><p class="ql-block">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供奉张仲景先生和历代名医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内的行方斋。张仲景先生曾经出任长沙太守(相当于长沙市长)。为官期间他仍坚持每逢初一、十五,在官府大堂为百姓诊治。</p><p class="ql-block">展示了他忧国爱民,“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胸襟。</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内院山门。</p> <p class="ql-block">造型独特的六角碑亭,碑亭里矗立六块石碑。</p><p class="ql-block">其中有毛主席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有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p><p class="ql-block">有周总理的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p><p class="ql-block">有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医圣祠撰写的碑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为医圣祠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内张仲景墓碑亭。</p> <p class="ql-block">墓碑亭内是历代名人为张仲景先生提的匾和对联。据说非典疫情期间,中医很多抗疫组方,都是根据张仲景先生的中医理论炮制的。</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内的张仲景墓。</p> <p class="ql-block">游览南阳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南阳历史悠久,博物馆藏品很丰富。这是馆藏的精品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汉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人,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据说他在南阳起兵之初,曾经骑牛作战。</p> <p class="ql-block">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p><p class="ql-block">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科圣”。</p><p class="ql-block">参观博物馆后知道,张衡还是一位文学家。《汉诗》辑录有其诗歌九篇。《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p> <p class="ql-block">游览南阳府署。南阳府署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历经宋、元、明、清、共历199任知府。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署的儀门。</p> <p class="ql-block">府署知府大堂前的广场。广场两侧是府署的各职能部门,兵司(武装部);刑司(公安局);工司(市政工程局);学司(教育局)等等。好像有十个司。</p> <p class="ql-block">知府大堂。</p> <p class="ql-block">以前常听说“父母官”一词,参观了南阳博物馆后才知道它的来历。</p><p class="ql-block">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p><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对地方长官的尊称便广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署内曾经是王莽政权的造币厂。</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钱币,也许是半成品。</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造币用的钱范。</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少年时,曾经随亲戚在南阳府署内住过一段时间。这是她当太后以后,赐给南阳府署的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