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瑰宝岫玉生辉

愚公日记

<p class="ql-block">陪母亲和妹妹去看岫玉,我们来到了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中国玉雕会展中心。岫岩被称为中国玉都,玉雕会展中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中心共有珠宝玉器精品屋1800家。 会展中心拥有3万平方米的大型玉都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在大概2002年前后来过一次,那时候,玉器也是琳琅满目,但是,这次来到这里,确实把我震撼到了,这里面到处是巨大的雕件,高两三米,重几十上百吨重,雕刻精美。刚一进去,就被巨大雕件吸引,马上在雕件前拍了照片留念。谁知道越走越惊奇,原来这样的巨大雕件竟然有几百个。</p> <p class="ql-block">这件标价2个亿,8千多万出售。</p> <p class="ql-block">照完相才知道,巨大雕件太多了,太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我这次拍了100张照片,因为美篇不是会员最多只能用一百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在此把查到的资料整理,整体宏观上介绍一下岫玉。</p> <p class="ql-block">这次再次感受到我们东北的巨大宝藏,谁也别吹牛自己有钱,那些大亨到这来也不敢说能把这些全部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我对岫玉了解,玩赏也有三十多年历史了,从普通岫玉,花玉,黄白老玉,到河磨,自己有所收录,这次就把有关资料介绍给各位。</p> <p class="ql-block">这次也不能白来,这是以前没有见过品种,据说是河磨的皮做的雕件,家家都是这么说,大多数柜台都有售,由于时间仓促,无法考证,凭经验判断是原石雕件,判断应该是没有玉的河磨,也应该是一种玉石,只不过不是河磨或老玉,但是它的颜色靓丽,硬度很高,商家说经过盘玩可以变红。</p><p class="ql-block">反正也没时间考虑,以最低价格拿下这三个小件。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就没拍照小件,只拍了一部分大的雕件,以飨爱玉之人。</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岫玉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岫岩玉是中国玉文化史上开发最早、最悠久的玉种。</p><p class="ql-block">1983年,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距今12000年的旧石器遗址中出土三件浅绿色玉质、打制工艺制成的砍斫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使用岫岩玉的证明。被学界认定是中国玉文化之源的8000年前的内蒙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玉器,也多是岫岩玉。</p><p class="ql-block">5000多年前北方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的开发利用更是达到巅峰。考古发现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也多有岫岩玉器。在“神玉”时期岫岩玉是当仁不让的主角。</p><p class="ql-block">和田玉在商周之际崭露头角,至汉代成了“王玉”时期的宠儿,但岫岩玉在皇家用玉中仍时有踪影。汉代“金缕玉衣”的玉片多是岫岩玉,明定陵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用岫岩玉雕琢,清代是岫岩采掘盛期,清宫遗宝里更有大量精美的岫岩玉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岫岩玉,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p><p class="ql-block">岫岩玉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新疆和田玉和河南独山玉),因产于辽宁岫岩而得名,最早的玉名见自西汉《尔雅》:“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殉圩琪焉”。岫岩玉广义上可以两类,一类是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称作河磨玉,属于透闪石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淡黄偏白,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另一类是岫岩碧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至湖水绿,其中以深绿、通透少瑕为珍品。</p><p class="ql-block">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岫岩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 <p class="ql-block">河磨玉,指河水磨出来的玉石,由于这些河磨玉外部多被风化皮壳包裹,故又称为石包玉,专指辽宁岫岩一海城地区产出的透闪石玉砾石,它们是由透闪石玉石原矿床的玉矿石经过风化破碎,滚落河水中冲刷磨砺,后又埋藏在河床砂砾或泥土中千万年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一块普通的二三十公分高的河磨,要价几十万上百万。</p><p class="ql-block">现在价格只增不降,尤其是出现巨大河磨雕件,价格远非想象。</p> <p class="ql-block">180的岫玉属于岫岩玉中的蛇纹石一类,是91年才被发现的精品玉料,产于矿井下180处,因深度而得名。这种岫玉的颜色属于暗绿色,颜色纯正,永不褪色,是其他的岫玉不能比的。比如常见的俗称“220”岫玉的玉料,颜色较浅,而且在空气中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褪色的现象,实在是让人遗憾。但是“180”岫玉就不存在这种问题。除了它的颜色之外,“180”岫玉的另一特点就是玉质温润,透明度很高,属于高档玉石,很适合加工成各类艺术成品。首先就温润程度来说,它可以赶得上羊脂玉,因为它的结晶程度非常高,结晶颗粒很小,成品在抛光之后就更加温润。其次它的透明度很高,很适合做出一些透雕,当光线通过的时候,晶莹通透,就仿佛是一泓碧水,让人爱不释手。虽然硬度高于一般的岫玉,但是因为玉质细腻,韧度较高,反倒容易加工,还可以做成一些细致小巧的饰物。而且一般的块体较大,可以做成一些大的摆件。</p> <p class="ql-block">岫岩玉山生水藏,质地坚韧,细腻温润,光泽明亮,色彩丰富。具有块度大、色度美、明度高、净度纯、密度好、硬度足六大特点,自古以来就是理想的玉雕材料。</p><p class="ql-block">如果从颜色上分,岫岩玉还可以分为碧玉、青玉、黄玉、白玉、花玉等十几种;按产地类型分,可以分为井玉、坑玉、石包玉、河磨玉等;按产地分,有瓦沟玉、细玉沟玉等。</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绿色的析木河磨,随便一个方牌价格高达数万元。以前岫岩有个叫家成的人,他经常在网上宣传出售这类河磨。</p> <p class="ql-block">疫情刚刚结束,我陪妹妹去鞍山玉佛苑玉器城,那时的价格是最低点了,妹妹在我的指导下,一气买了十块180料摆件,最便宜的难以想象,300元。这次询价,同样的至少3000了。</p> <p class="ql-block">黄白老玉是岫岩偏岭子及海城孤山出的一种透闪石玉,密度2.95,透闪石含量98%-99%,分山料和籽料两种,山料俗称黄白老玉,外地也称东北黄玉或东北黄口料,色泽上比较丰富,上品鸡油黄。为红山文化主要玉料。</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等来岫岩对岫岩玉进行科考时,就发现了这种透闪石极品岫岩白玉,其玉质与新疆和田玉等同,堪称岫岩“羊脂白”。这一重大发现,为岫岩玉树起一个里程碑,把岫岩玉提升为国内玉类最高品位。岫岩透闪石玉,即老玉、河磨玉,与新疆的和田玉同质。</p><p class="ql-block">这种玉硬度高,亮度强,硬度为摩氏6.36—6.46.质地纯净细腻,颜色白里透黄,升值空间是非常大的,现在的老玉每两年就会增值3倍以上,而且老玉具有极好的招财避邪的作用很适合收藏和佩戴 。</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黄白老玉手把件几百,现在至少一千以上。随便好一点的小雕件都是几千。</p> <p class="ql-block">花玉雕刻的山水画,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其出产自岫岩县西北部的哈达碑镇玉石村的中心矿代内,此处自古即被美称为“花玉山”,是岫岩玉矿中唯一的一座优质“花玉”矿。就花玉这一特殊品种,花玉山现有储量占世界现有探明储量的90%以上,可见其市场的独有及罕有程度。</p><p class="ql-block">岫岩花玉系名贵玉石特产,跟其他地方出产的花玉相比,其具有品质更为优良、色彩纯度更高、成色更为恒久、体积更为庞大等优点。经实际开采探明,岫岩花玉多产自深山根脉之处,且大部分被浸于清澈寒冷的山水之中,其玉质表面呈油脂玻璃光泽,质地结构致密,水头足、不易跑色,抛光度好,可雕性强,色泽极为艳丽丰富,绿、黄、白、蓝、红、褐、橙、黑等多种颜色形成变化多端的天然花纹,或形成红、绿、蓝大幅色调的和谐过渡,充分体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之妙,一石一款、佳趣天成、绝无雷同,奇特美丽的花色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遐想及鉴赏空间,从而愈加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岫岩花玉在玉雕加工方面,玉雕大师们可具有更大的创作发挥空间,因料施艺,剜脏去绺,俏色巧用,化瑕为瑜,使美玉与高超技艺的结合达到一种至高境界,且开采中往往块度巨大,百余吨级的上等玉料亦不足为奇,这是其它玉材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就被医药家和收藏家发现。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记有玉的药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录了玉的十四种药效:“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p> <p class="ql-block">好的岫玉冰料,硬度水头堪比翡翠,价格不菲。</p> <p class="ql-block">关于岫玉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大家自己看吧?要想看实物还是有机会去主要岫岩会展中心,亲身感受岫玉的魅力。当前,岫玉雕刻更加精美,花玉巧雕更是出神入化,大型雕件层出不穷,拥有一块河磨,黄白老玉,冰料,是一个人的福分,且有且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