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我讲洗马林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接第四篇)</p> <p class="ql-block"> 九、街头汽车</p><p class="ql-block"> 乌兰巴托街头,车辆穿梭不息,展现出一派繁忙而现代的景象。然而,令人瞩目的是,这些车流中,绝大部分车辆都是日本和韩国产的,中国汽车却几乎看不到。</p><p class="ql-block"> 蒙古国,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以矿产闻名于世。然而,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没有转化为强大的工业实力。原因在于,蒙古国人口稀少,劳动力相对缺乏,这使得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工业品不得不依赖于进口。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自然也成为了进口商品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乌兰巴托的街头,日本和韩国车之所以占据主流,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汽车的技术和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也与蒙古国的进口政策有关。</p><p class="ql-block"> 在蒙古国,汽车价格相对较低,这得益于其开放的进口政策和较低的关税。以奔驰牌越野车为例,在中国市场上,价格高达七、八十万,而在乌兰巴托的百货大楼前,崭新的同款车型却只需要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20万元。这样的价格差距和高品质汽车,自然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乌兰巴托的街头,并非只有日本韩国车一统天下。跑牧区的车辆中,俄罗斯产的嘎斯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车辆坚固耐用,非常适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行驶,它们型似中国的吉普车,是蒙古国牧区人民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 乌兰巴托街上的汽车风景,不仅反映了蒙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展现了蒙古民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汽车,共同构成了乌兰巴托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而在这背后,更潜藏着蒙古国需对于自身资源配置和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p><p class="ql-block"> 十、 九月雪</p><p class="ql-block"> 刚进入九月份,中国的气候正处于夏秋交接之际,天空湛蓝,微风不燥,阳光和谐。而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也同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人们感受着夏日的余温,丝毫没有察觉到寒意。</p><p class="ql-block"> 然而有一天,我们早晨起来,透过酒店的窗户向外望去,却惊讶地发现屋外已是银装素裹,一片洁白。半尺厚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城市,上班工作的人们早晨在风雪中艰难穿行,仿佛一夜之间,秋天已悄然而去,冬天提前到来。不过,就在人们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感到惊讶的同时,快到中午时分,太阳却高照天际,温暖的阳光洒满整个城区,很快将积雪融化,道路泥泞,早晨给人冬天的感觉一扫而光,这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莫测。</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气候变化中,乌兰巴托的居民们不得不早晨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寒冷;而当中午太阳高照时,他们又换上了轻薄的衣服,享受夏日的余温,当夜幕降临,气温骤降,他们又会围着火炉吃饭取暖,品味着美食的香甜。在国内描写蒙古高原“早穿棉衣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的生活写照在这里真正得到了体验。 </p><p class="ql-block"> 十一、游甘丹寺</p><p class="ql-block"> 乌兰巴托,这座被历史与信仰交织的城市,在我心中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此行,我特意探访了位于市中心的甘丹寺——蒙古最大的寺庙。它距离我们所住的北京饭店并不遥远,打车不一会儿便抵达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甘丹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乌兰巴托市的前身——大库伦的基石。这座始建于1838年的藏传佛教寺院,见证了蒙古国家的宗教历史变迁,也承载着蒙古人民深厚的信仰。步入甘丹寺,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蒙古帝国。高耸的寺庙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悠扬的诵经声在耳畔回荡,盘旋的鸽子群在空中自由翱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庄重。寺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尊世界上最大的铜铸观世音菩萨塑像。佛像高达26.5米,重达20吨,全身镀金,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是蒙古的国宝,更是蒙古人民的精神象征。站在佛像前,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文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甘丹寺的庭院里,成群的鸽子自由自在地飞翔。游客们纷纷购买鸽子食,轻轻地撒向地面,看着这些可爱的鸽子争相啄食,每个人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对日本和韩国的游客格外热情友好,他们甚至可以免费参观这座寺院。而对于我们中国游客来说,则需要购票参观,门票价格约为人民币五十元。在购票时,我和老王、老郝三人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老郝和老王认为我长得像韩国人,便提议让我试着单独先进入寺院看看能否免费进入。我有些犹豫,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走到了检票口。出乎意料的是,进门时我没有讲话,只是微微点头,检票员微笑着就让我免费进入了寺院。然而,当老郝和老王两人随后进入时,却被拦下来购票方才入院。我等他们进入后,正当我们三人在寺院内相聚谈论分享这次我的“成功”经历时,检票员似乎识破了我们的“伎俩”,便追到寺院内要求我补票。尽管这个小插曲让我们有些尴尬,但站在大佛面前时,我们都被它的雄伟壮观所震撼,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甘丹寺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一个文化的传承和连接着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桥梁。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世俗的纷扰,静心感受信仰的力量和心灵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十二、老郝在乌兰巴托</p><p class="ql-block"> 在乌兰巴托期间,老王的老同学老郝断断续续陪伴了我们好几天,陪我们逛超市、参观蒙古博物馆,找移动公司办卡交费等,可以称得上是半个向导,但是从他到火车站接我们那一刻起,总是感觉他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好像有很多心事,终于有一次吃饭时在老王的再三追问下道出了实情。</p><p class="ql-block"> 老郝,这位满面沧桑的中年人,他的故事就像一部跨越国界的史诗,充满了艰辛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蒙古排华浪潮汹涌而来,他被迫成为众多归国华侨中的一员。回国后,他被安置在内蒙古的一家工厂工作,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然而,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工厂改制,老王不得不开始下海经商。作为归国华侨,他凭着一口流利的蒙古乌兰巴托普通话,为了生计毅然决定前往蒙古国,投身于建筑工程承包行业。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异国他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工程款拖欠问题让他陷入了困境。由于发包方无法按时结算,他的签证期限也过了,只能在蒙古国东躲西藏,生活变得异常艰难,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害怕被蒙古警察查处,不得不四处躲藏、低调生活;另一方面,工程欠款久拖不决,让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在乌兰巴托的几年里,老郝只能低调生活,忍受着无尽的煎熬。国内妻子得病、女儿上学结婚、他都未能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心灵上的愧疚可想而知。他的妻子女儿曾捎信说,工程款就别要了,只要能安全回国,但是老郝就是不甘心。后来在别人的劝导下,他的思想有些转变,可是长时间签证逾期,回国已没有希望,尽管当时他蒙古的同学四处求人纷纷给他出主意想办法,但是回国的事仍是遥遥无期......。</p><p class="ql-block"> 后记:在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2011年,老郝在乌兰巴托同学的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中国。当我和老王在二连火车站接到他时,他眼含泪水出站的第一句话就是:“离开七八年了,我今天终于回到祖国了!”,说完,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蹲下身子抱头痛哭,这句充满无尽的感慨和激动话语,仿佛是对他多年蒙古漂泊生涯的最好注解。</p><p class="ql-block"> 老郝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坚韧与不屈的归国华侨奋斗史。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创业不是太成功,但是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方面出国创业的艰难,另一方面只有自己的国家才是你幸福安宁的港湾。(韩学卿/文)(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