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绿水都是诗

岭洋诗词

<p class="ql-block">一江绿水都是诗</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加呈</p><p class="ql-block">乌溪江,当地人好有一比,她是流动在中国大地上的钱塘江上游衢州地区的“小三峡”。这一比显然带有乌溪江人的感情色彩。然而我们如果对乌溪江的诗路文化进行一些观照,会发出一声感叹:乌溪江,美丽的画卷,丰富的人文,清晰的文脉,神奇的风物,有趣的传说,古朴的村落,所展现出来的美,并不逊于长江三峡。</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有着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词是抒情言志、抚慰心灵的方式;是人际交往、精神沟通的手段,也是本真自我、诗意人生的反映。诗词是人们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表达方式、情感模式、思维习惯、文化观念。”(参见《浙江诗路文化研究》徐慧慧著)。我在参与编著《诗咏乌溪江》的过程中无时不刻有这种感受。</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此山中”。作为乌溪江人,我对乌溪江的认知一直是感性的甚至是肤浅的。这次因编著《诗咏乌溪江》,逼得自已静下心来去阅读大量的关于乌溪江的诗词作品和相关文章。这等于我先人一步地品赏到了乌溪江诗词文化的精神大餐。我深切体会到,乌溪江客观存在着一条“诗路文化带”,如果不把乌溪江的诗词文化开掘出来,无论再多的文本说明都是不全面的,终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诗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符号之创造。大自然是诗人的故乡,山山水水是诗人的精神家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诗人周游、留驻的理想之地。诗人流连于山水,隐居于其间,吸纳天地之精华,领悟宇宙之精神,托情志于万物,寄无形于有形,化平常为神奇,乃留下字字珠玑、篇篇华章。这些神秘篇章,充满诗情画意,绚丽璀璨,奇幻莫测,值得后人循迹探索其瑰美空间,值得后人去寻觅、去追索、去思考,从社会学、哲学、美学、文化学、诗学等诸多角度和层面去梳理、去研究,挖掘和阐释其价值与含义。</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还原曾经的历史,随着诗人的步履,把地域环境、风土人情、自然万物,与诗人诗歌作品结合起来,探寻其中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底蕴。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旅行,去观照万物,这又何尝不是想在对象中寻找自我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诗其实也是一定地域中的人们的思想精神的迭代生长过程,其中既可以找到历时性的思想发展脉络,也有不同地域文化群体间共时性的影响轨迹,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精神富有”的累积过程。(参见徐慧慧著《境象诗心》)。</p><p class="ql-block">好吧,让我们从唐诗宋词走进去,从当代诗词走出来;从浙江诗路走进去,从乌溪江诗路走出来,从乌溪江鸡鸣渡口走进去,从洋溪源和遂昌金竹溪走出来,尽情地去品赏乌溪江诗词创作的辉煌和传统的继承发展,尽情地去品赏乌溪江诗词文化的独特的体式、别致的神韵、丰厚的内涵。相信这将成为乌溪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读者诸君,在你打开《诗咏乌溪江》的扉页时,我想请你先欣赏一些乌溪江历代诗人的佳句,也许你看了觉得不够过瘾,那么就跟着书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乌溪江,一条绿色的江,流淌的都是感情饱满的诗。诗和远方就在你的跟前。</p><p class="ql-block">山抱丛湖湖抱山,人家住在水云间。(唐·贯休)</p><p class="ql-block">岭头云散丹梯耸,步到天衢眼更明。(〔宋〕朱熹)</p><p class="ql-block">回视高峡巅,鸟飞不得比。(〔明〕徐渭)</p><p class="ql-block">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清]元枚)</p><p class="ql-block">江船初上滩,滩水正勃怒。 船工与水斗,水力拦船住。 琉璃忽破碎,冰雪并吞吐。(宋·杨万里) </p><p class="ql-block">此时扁舟正东去,双桨直破金波痕。素光在水尊在手,空明灏气相交浑。.....皎皎霜雪洗胸臆,皓皓水玉互吐吞。(清·陈鹏年)</p><p class="ql-block">柔橹一声新月上,秋江无数蓼花红。(清·郑光璐)</p><p class="ql-block">何事一声惊梦觉,钓船呼客买鲈鱼。三五茅檐也是村,夕阳鸡犬隐篱根。白沙渡口青青竹,林外人归半掩门。远树微茫接暮烟,依稀渔火映江天。 谁家一笛梅花曲,风满清江月满船。(清)汪致高</p><p class="ql-block">莫怪诸滩水怒号,下滩不似上滩劳。却忆归舟是去年,上滩浑似上青天。(宋·杨万里)</p><p class="ql-block">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宋·杨万里)</p><p class="ql-block">地平略喜安魂魄,天险长吁远别离。(清·朱筠·项家桥)</p><p class="ql-block">深夜不须悲寂寞,摘来星斗似珠联。(明·余敷中)</p><p class="ql-block">缥缈白云风散处,一齐化作蝶飞来。(清)余思贞</p><p class="ql-block">松风有影偏宜月,松月无声却引风。(清)郑受书 </p><p class="ql-block">图画天然春水绿,诗情妙处夕阳红。(清) 余思安 </p><p class="ql-block">路随溪畔行常曲,山在云中望转深。(清)叶如圭 </p><p class="ql-block">鸟道几百折,幽寻未觉劳。草香粘屐齿,岚翠湿征袍。箐密鸟声怪,村孤酒价高。耳根无俗韵,滩响挟松涛。(清)陈一夔 严剥道中 </p><p class="ql-block">曲涧分泉青鸟过,乱山横影碧云齐。沿堤一带诗中画,尚有群鸦绕树啼。举溪即景(清)朱有祥</p><p class="ql-block">山家最是秋来好,一枕酣眠古树根。(清) 汪致高 </p><p class="ql-block">迟迟红日懒如我,面面青山回向人。(民国)郑永禧 </p><p class="ql-block">人归黄叶里,鸟出乱云间。(清)徐瑞徵 </p><p class="ql-block">茅屋霜寒被不温,思儿梦寐带啼痕。==何建章 </p><p class="ql-block">须知今日时鲜菜,曾是当年活命粮。==何石梁 </p><p class="ql-block">清溪缭绕青山底,翠嶂沉浮薄雾中。==廖元中</p><p class="ql-block">桃红陌上牵牛去, 柳绿溪前把钓还。==余振华</p><p class="ql-block">日暮潭中鱼鳞跃,一竿风月映长空。==柴汝梅</p><p class="ql-block"> 清人郑文琅、孔传曾、郑沅三人都写过《湖南八咏》,当今我们路过小湖南,可以看到政府宣传部门在街道旁挂立着不少“诗意湖南”的牌子,这诗意也许是来自前贤的诗词作品里,或说乌溪江的山水原本就饱含着无限诗意。</p><p class="ql-block"> 诚然,品诗与写诗一样,都需要一颗诗性的心灵。两者都应有类似的审美情感,艺术想象和博爱情怀。乌溪江历代诗词是乌溪江诗人心灵善感的产物。我们要使自已的眼睛成为审美的眼睛,耳朵成为审美的耳朵,不断涵养诗心,成为善于捕捉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的心灵。唯有这样才能以我之心鉴照诗人之心,达到读者与作者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的理想境界。</p><p class="ql-block"> 纵观乌溪江历代诗词,不乏旷达、典雅、隐约、绮丽、自然、清绮诸多风格的佳作。它们不光有音律美、诗法美,更具意境美、理趣美和诗格美。</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选辑的乌溪江历代诗词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和诗灵的共性不妨简要地说一说。</p><p class="ql-block"> 一是绮丽璀熣绚丽多姿的乌溪江山水诗。</p><p class="ql-block">讲到山水诗,宋代有四个名家值得一提,这就是王安石、苏轼、杨万里和范成大。这四个大咖,在衢州都留有诗迹。从资料上看杨万里是唯一一个到过乌溪江的诗人。他善于到大自然里去寻找诗歌的灵感,各种山水景物都能在他的诗中生动地描绘出来,以致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言。他写诗追求一种天真活泼而带有幽默的情趣,处处显示着一股巧劲儿。杨万里舟行乌溪江时写道:“江船初上滩,滩水正勃怒。 船工与水斗,水力拦船住。琉璃忽破碎,冰雪并吞吐......”诗写逆水行舟,以破碎琉璃、吞吐冰雪形容水浪,现场拈来即成花絮。“地近莲花江渐深,一滩一过快人心。” 这不仅是好玩吧,其实是对大自然的爱的一种表达。还有清人余思安写双蝶峰:“插云两两高飞似,映月双双巧舞同。”兴比中融合着浓浓的情。元枚写仙霞岭“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这是一种何等的气势。郑光璐过定阳溪(乌溪江)“柔橹一声新月上,秋江无数蓼花红。”淡雅中透着无限美好之情。</p><p class="ql-block">二是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咏物叙事诗</p><p class="ql-block">杨万里路过廿里用他的诗笔摄下一个境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事关民生,非无病呻吟或走马看花之作也。郑永禧思乡之情之烈:“一夜挑灯三起坐,为伊醒眼到天明。”何石梁吃苦叶菜的感慨:“须知今日时鲜菜,曾是当年活命粮。”(“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获优秀奖。)此类诗句此类佳作很多,限于篇幅,不作频繁引录。这些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质朴淳厚,亲切感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接地气。如夏秋的奇云,如奔腾的江可,流动着,变幻着,令人惊异叹服。这些作品看上去很平淡,语言十分朴素,然语拙意工,即外拙内工。好比一个人外表看来朴讷无奇,却有内秀。正如袁枚《随园诗话》中说的“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工而后拙,巧而后朴,这是老人返童的天真,豪华落尽的淳溏。这些作品尤如一个满腹经伦的老农,外看是粗布芒鞋,内里是睿智无限,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三是饱含微婉隐约之美的意味无穷的情感表达之诗。</p><p class="ql-block">雾里看花也是一种美,含蓄类的诗作,就象雾里看花之美。有些作品我们觉着很好,好在哪里又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那种深粹的意境深沉的内涵,深醇的气格只能意会;闭目一想,好似写自已写身边,很熟悉又很陌生,能引起共鸣和感发,张力无限。乌溪江诗人的作品里不乏这样的情韵。</p><p class="ql-block">且看:余思猷的“蓬岛有香皆富贵,春台无种不繁华。”徐瑞徵的“人归黄叶里,鸟出乱云间。”何石梁的“且放烟花遮苦涩,暂凭杯酒长精神。”“莫与梅香争道理,公平一向仗东风。”廖元中的“别绪离思寄词赋,慧心精艺托画屏。”“垂头望,乌溪滚滚,无语东流。”“借得自然一束草,结交多少世人缘。”余振华的“月明影落河桥暮,雪霁香浮涧水分。”.....</p><p class="ql-block">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区别于西方诗歌的典型特证,也是古人评判诗词创作优劣的重要标准,它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诗法。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者”,这些“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这些“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者”,只要你认真读一读乌溪江历代诗词,无不产生其深切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我们的前贤是如何地把“景物人事”和“情志意理”融合得如此天衣无逢。山水描写中字字透露着灵性的表达,情感表达中句句隐含着对大自然的爱慕。</p><p class="ql-block"> 当今乌溪江诗人辈出,他们延续了前贤遗风,他们对乌溪江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挚爱,对古典诗词的痴迷,对传统文脉的赓续,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乌溪江的吟颂之声响遍了衢州上空乃至两浙大地。他们在传承,他们在创新,就象乌溪江的清流,源远流长,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诗除了古人说的可以兴、观、群、怨,其实还可以坚、慧、美、达,这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坚”,能够以强大的情感力量给予读者理想支撑和精神信念,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可以慧”,能够以诗性智慧启发读者去思索与追求,为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可以美”,能够以艺术魅力感染读者的生命情感,丰富人们因物质膨胀而日益贫瘠的精神生活;“可以达”,能够以艺术的方式抚慰浮躁的灵魂,化解人生的苦恼,使我们更为通达和乐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参见王昕 高览小著《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要论》。</p><p class="ql-block">我们把乌溪江的美融进了对乌溪江的爱,我们怀着对乌溪江爱的眼光去欣赏乌溪江的山山水水。赏乌溪江的风光,品乌溪江的文化,不能不读咏乌溪江的诗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