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6日,在云阳哈尼梯田观赏日出后,大巴就驶离云阳,前往建水。中午时分,大巴停在古色古香的“宝兴楼”前,古城建水以一碗“过桥米线”,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p> <p class="ql-block"> 过桥米线,是云南省的著名美食,尤以蒙自地区的为最佳。过桥米线又是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兴楼”在建水是五代传承的百年老店,能在“宝兴楼”品尝过桥米线,甚感幸哉!</p> <p class="ql-block"> 关于过桥米线的起源,各地都有各自的版本。尽管众说纷纭,总少不了两样东西:一碗汆过水的米线和一碗高汤。这碗高汤,以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不冒热气。而在建水,高汤里少不了“草芽”(见图中漂浮在汤面上的白色物品)。草芽是建水的特产,一种人工栽培的水生植物幼嫩的根状茎,俗称“象牙菜”,富含氨基酸,味道极其鲜美。</p> <p class="ql-block"> 过桥米线的佐料就大有讲究了,它决定了这碗过桥米线品质的优劣和价格的高低。当天给我们配的佐料是:牛肉片,鸡肉丝,鸡蛋,油氽过的豆腐皮,发皮,鸡蛋皮,蔬菜,韭菜,葱等等。</p> <p class="ql-block"> 服务员介绍吃法,先把佐料倒入高汤中,稍后,再将米线放入,数分钟后,即可食用。</p><p class="ql-block"> 我询问了导游,这碗米线的价格?导游没有正面回答我:我们团餐的标准是25元/人。</p><p class="ql-block"> 我对美食有点木讷。美美的吃了一大碗,似乎还感觉少了一点。</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第一个参观点是位于翰林街上的“朱家花园”。图为翰林街口的“翰林”牌坊。</p> <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建水乡绅朱成章、朱成藻兄弟及其侄子朱朝琛、朱朝瑛两代人,历经二、三十年的努力,最终于清宣统二年(1910)落成。是清末朱氏家族的私宅、宗祠和私家园林,被誉为“西南边陲的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朱朝瑛,朱家花园的建造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是建水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中门,迎面就是一个花墙圆形拱门,正面上方题刻着“循规韬距”四个大字;背面则是“谨言慎行”等朱氏家训。抬头可见这些警世格言,时刻提醒自己,告诫后人,要循规韬距、谨言慎行。这也许就是朱氏能发家致富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怀远厅,厅内有《朱氏家族百年兴衰资料展》,用文字和图片向游客展示着朱家兴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正中花厅悬挂着“中将第”匾,这是朱朝瑛参与辛亥革命临安起义后获中将军衔时所制。</p> <p class="ql-block"> 整座大院据说有42个天井、房屋214间。住宅雕梁画栋,厅堂挂满楹联。足见朱家地位的显赫、经济的富庶和精神世界的丰满。</p> <p class="ql-block"> 庭院的右侧为“朱氏宗祠”,三进院落。祠堂前有水池“小鹅湖”。水上有戏台、亭阁、庭荫花木等。整座宗祠造型奇巧,台榭参差,花木掩映,成为“园中之园”。</p> <p class="ql-block"> 水上戏台是接待贵宾好友,欣赏戏剧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戏台坐落于“小鹅湖”畔,四周草木葱郁,湖里金鱼摆尾,池边的石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水上戏台梁柱间木构件的雕饰,更是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天井中有一口水井也是与众不同,井内的水从不干竭,更为奇妙的是,它的水位始终比地面要高,当年朱家人将它视为“财源”。</p><p class="ql-block"> 井沿口处还有个小洞,水位达到最高的时候,井水就会从小洞溢出,在院中的四个角落流淌,也称“财源滚滚”。</p> <p class="ql-block"> 朱家花园的后花园,假山回廊,流水依依,堪比江南园林之美,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游览朱家花园,是一次欣赏之旅,这里不仅拥有大气端庄、古韵悠长、美轮美奂的建筑,还浓缩了中国古园林的精华。</p><p class="ql-block"> 游览朱家花园,也是一次“穿越”之旅,穿过一道道雕花木门,仿佛回到了百年之前,,亲眼目睹那个波澜起伏的时代风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后来到了迎晖门朝阳楼。</p><p class="ql-block"> 建水于唐南诏(810年前后)时建城,名曰“惠厉”,古彝语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当时四周筑的是土城。明代,设临安府,建水改称临安。洪武二十二年(1389)扩建城墙,设四门:东曰“迎晖门”;南曰“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迎晖门上的城楼为“朝阳楼”。</p><p class="ql-block"> 图为迎晖门朝阳楼(东侧),城楼上“雄镇东南”四个大字,为清代书法家涂晫(石屏人)所写。</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李定国攻占临安,西、南、北三座城楼均毁于战火,唯迎晖门留存。后重建,先后经历清嘉庆四年(1799)宝秀、清道光十三年(1833)嵩明、清光绪十三年(1887)石屏、1970年通海四次大地震,西、南、北城楼再次傾圮,唯有朝阳楼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图为迎晖门朝阳楼西侧,城楼上“飞霞流云”四个大字为清光绪年间威宁知县王垂(建水人)拓唐代“草圣”张旭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建水朝阳楼,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登城楼需要购票。年逾八十的我,凭身份证免费登上了城楼。</p> <p class="ql-block"> 蹲伏在城楼门柱前的石狮子,看来有些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楼上往外望,是开阔的广场。据说,数百年前,东门外是海子,出门需划船而行。明人沐昂有《建水拖蓝》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一泓新水净无暇,</p><p class="ql-block"> 萦抱山城几万家。</p><p class="ql-block"> 粼粼细浪浮嫩绿,</p><p class="ql-block"> 泛泛轻波漾落花。</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楼俯瞰城里,笔直通往西门的“临安路”,在浓荫的遮掩下幽静而通畅。</p> <p class="ql-block"> 城楼上挂着一口大钟</p> <p class="ql-block"> 仔细一看,这口大钟“出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已经632岁了,呵呵!</p> <p class="ql-block"> 我做过功课,知道建水有一座玉皇阁和崇文塔,它们是第八批全国重保文物,但不在我们旅行的路线之内。我登楼的又一个目的,就是想利用登高望远的机会,看能不能找见崇文塔。果然,在城楼的西南方,我找到了,并用手机变焦距拍摄了它。</p> <p class="ql-block"> 崇文塔始建于元代,原名白塔。明代重修,改名为崇文塔。清嘉庆四年(1799),因地震和暴雨傾圮被毁。现在的塔为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也叫“白马塔”。</p><p class="ql-block"> 崇文塔位于玉皇阁后院内,呈四方形,塔高20余米,是一座17层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从塔基向上收拢,塔基为石头砌筑,有三层,从第四层开始用砖砌筑。塔身上部14檐以下的四面各开佛龛一个,其内里各置佛像一尊。最高的塔顶一层有风铃。</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先建的塔,后建的玉皇阁。现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注:因导游没有安排游览,该图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的二、三楼层正在举办《建水百年老照片展》。</p> <p class="ql-block"> 这些照片的拍摄人是法国人奥古斯特•佛朗索瓦,他有个中文名字,叫方舒雅,他于1899-1904年担任法国驻滇总领事。</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方舒雅,我在美篇《昆明印象》中提到,他也是昆明白塔老照片的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走在建水,触目皆见“临安”,连街道的地上都镌刻着“临安”。建水乃边陲小城,难道与我的故乡、南宋古都临安曾积有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元朝兴,挥师南下,南宋崩析,宦官富人则随皇室溃逃,至建水而稍得喘息,安营扎寨,以图存续,而易名临安,谓不忘故土,矢志复兴也。</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铁木真挥师南下,至建水击溃南宋残余,遂圈安南宋遗老于此,并易名临安,谓南宋亡也,长个记性吧!</p><p class="ql-block"> 看来,无论是蓄志说,还是羞辱论,建水与临安难脱干系。</p> <p class="ql-block"> 临安路,起自东门朝阳楼,至于西门挹真楼,东西向,全长约1500米。大块青石铺街,青石板滑溜发亮,浸润着历史的浓浓包浆。街道两旁,或飞檐斗拱,或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大气。</p><p class="ql-block"> 旅游团里上年纪老人居多,导游出于好心,安排乘坐观光电瓶车(每人2元)去西门下一个景点“大扳井”,却漏掉了临安路上好多景点。我在观光车上,歪歪斜斜拍了些镜头,作为记录。</p> <p class="ql-block"> 天君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属道教宫观。晚清时期与矿冶行会活动及祭祀等结合,故亦称“赤帝宫”和“火神庙”。辛亥革命时,这里又是临安起义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是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初选考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数百年来,临安府属各州县和元江、开化、普洱的童生和生员,汇集建水比试锋芒。凡被录取者,便可获得优厚待遇,步入国家科举选士的途程。</p><p class="ql-block"> 图为学政考棚沿街设置的雕塑,差点被忽略了。学政考棚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在临安路与北正街的交叉路口,有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书“两迤锁钥”。整理照片时,这4个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原来,清雍正年间,云南简称“三迤”。西迤为滇西地区;南迤、东迤,指滇南与滇东。锁钥,比喻咽喉要道。“两迤锁钥”,意思是说,建水是东南两迤的军事重镇,地位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开始启用这座府台衙门,清、民国的政府机构也在这里办公,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跟团旅游不能自主,走过路过却错过,可惜!</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的牌坊里面就是建水的“文庙”。</p><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在我国所有文庙中排行“老三”,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只仅次于曲阜和北京的孔庙。难能可贵的是,据说在它的碑廊里还保存有元至大元年(1308)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碑。</p> <p class="ql-block"> 普应寺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6),正殿供奉观音菩萨,故又称“观音仓”。院内有金光闪闪的宝塔一座。</p> <p class="ql-block"> 到了西门集中点,利用等待后续团友的时间,我向东返回,步行了二、三百米,见到了关着门的指林寺。</p> <p class="ql-block"> 门前的碑刻告诉我,“指林寺大殿”位于临安路西段,始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正殿属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布局为五开间回廊式,面阔23米,进深21米,全殿由32根巨柱支撑,斗拱硕大,檐角飞翘,是云南省现存较早的中国古建筑之一。大殿内还保留有两幅精美的壁画。指林寺大殿2006年5月入列全国重保(“国六”)。</p> <p class="ql-block"> 在那革命的年代,指林寺划归公安局使用,拆了寺院建造办公用房,无意间把大殿和牌坊保留了下来,也算是做了件积德的事。我从紧闭大门的门缝中,用手机拍下了眼前的大殿和牌坊。</p> <p class="ql-block"> 建水西城门“清远门”和“挹爽楼”,取清远怡然,清净爽朗,醉心于本真的自然情趣,表现了古人旷达的文化胸襟。此门为近年来新修建的,很明显,与东门不在一个档次。</p> <p class="ql-block"> 说建水与临安有缘,还不得不说说这古井。南宋的移民来到建水,也把这凿井取水的文化带到了古城。据说,建水城里有一口四眼井叫“龙井”,就是钱塘移民所建。我没去寻找龙井,而无意在途中遇见这口“十二眼井”。一口井12个眼,确实少见,杭州粮道山上有一口八眼井,已经是我见到过的“天花板”了,它还多了4眼。</p> <p class="ql-block"> “大扳井”是建水旅游必来打卡的场所。大扳井,位于西门外西正街,正名叫“溥博泉”,其名源于《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p> <p class="ql-block"> 大扳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负盛名的一口井。大扳井的“大”,名不虚传,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2.7米。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整日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大扳井旁有“建水井观”,内设建水古井文化展厅,根据建水历史上的市井风俗,介绍建水古井形成的过程,介绍临安美食、临安古井,让游客在古井旁了解建水人民与古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扳井(溥博泉)水味之美,贯甲全滇,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之美誉。是红河州的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大扳井,大巴又把我们载到西庄镇。在这里,塌冲、泸江两河交汇的水面上横跨着一座桥,因两河蜿蜒盘曲如双龙而得名。双龙桥远望犹如一膄楼船,近观恰似长虹卧波。</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当时双龙桥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图中右侧),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续建14孔,与原建三孔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 桥上盖有三座飞檐式楼阁,居中一座楼阁大而壮观,南北两端则为两层八角攒尖顶亭各一座。清咸丰年间,桥上亭阁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村民集资重建,层檐重叠,檐角交错,重建之阁楼比之前建的更为气势恢宏。桥上的《重建双龙桥楼阁序》记录下了这一事件。</p> <p class="ql-block"> 护国战争期间,北岸之亭阁被毁,此后再未修建。图为双龙桥北岸侧,已无亭阁踪影。</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双龙桥上还留存有南岸和桥中的两座阁楼熠熠生辉,妆点湖山。</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的楼阁里供奉着太保公神像,村民每年都会举行祭祀仪式。桥面的青石板油光珵亮,闪烁着岁月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双龙桥2006年5月入列国家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美丽的双龙桥始终默默地耸立在河面上,见证着古城的变迁,讲述着乡愁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