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弦乐五重奏(一)

dyf

<p class="ql-block">  莫扎特一共写了六首弦乐五重奏。在他那个时代,一般是在四重奏上加一个第二大提琴,但莫扎特却加了一个第二中音提琴,使中音部分的音色更浑厚。当然,莫扎特自己是中音提琴好手,所以他对这个乐器不但情有独钟,而且特别了解。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到了他的晚年,莫扎特的四重奏已不像前人那样不过是小提琴独奏和伴奏,而是四个乐器的有机结合。他的五重奏也是如此,增加了中音提琴不但令音色更淳厚,在音乐上这第二中音提琴也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六首弦乐五重奏中,第一首(K.174) 是他十七岁时所写,相当悦耳,但谈不上突出。第二首(K.406)改编自他的管乐器小夜曲 (K.398),当然以听原曲为佳。这里不妨一提的是,室乐在十八世纪多以小夜曲(Serenade)和嬉游曲(Divertimento)的方式出现,它们大致有五六个乐章甚至更多,是在宴会上作为“背景音乐”来演奏的。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把室乐户外搬到了室内,后来甚至在音乐厅中演出。莫扎特也写了许多“社交音乐”,他却把海顿树立的规模发扬光大,而他的许多弦乐四重奏及晚年的弦乐五重奏,不论是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和交响曲相媲美。尤其是第三首C大调(K.515) 和第四首G小调(K.516)的二首,差不多在同时完成,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共作有6首弦乐五重奏:第一号,降B大调,K174,作于1773年;第二号,C小调,K406/516b,作于1788年;第三号,C大调,K515,作于1787年;第四号,G小调,K516,作于1787年;第五号,D大调,K593,作于1790年;第六号降E大调,K614,作于1791年。另有7个片断(KAnh79-83、86、87)。</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第一号弦乐五重奏》K174</p><p class="ql-block"> 提起“弦乐四重奏”,知道的人一定很多,但提到“弦乐五重奏”,知道的人就不一定很多了,其实,“弦乐五重奏”就是在原来“弦乐四重奏”的四件乐器的基础上再加了一件乐器,这件乐器就是中提琴或大提琴,具体是加中提琴或是大提琴则是由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定的,因此,“弦乐五重奏”的乐器编制就有以下两种:</p><p class="ql-block">1,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一中提琴,第二中提琴,大提琴。</p><p class="ql-block">2,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第一大提琴,第二大提琴。</p><p class="ql-block"> 这首《第一号弦乐五重奏》,降B大调,K174,作于1773年12月,首演日期不详。共4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流畅的第一主题呈示后,衍生出的上行旋律使曲势上扬,第二主题出现后互为丰富。发展部为多种相关动机的组合,以赋格方式展开。2.慢板,降E大调,含极短发展部的简单奏鸣曲式。主题在宁静的伴奏下呈现,曲趣自由。3.小快板,小步舞曲,降B大调,主题与伴奏音型交互而酝酿成优雅的氛围,中段为F大调。4.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呈示部轻快的第一主题与巴洛克的低音旋津互为搭配,第二主题与之形成对比。发展部是两个主要动机的反复,再现部为两个动机的互为应答。</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第二号C小调弦乐五重奏》K406/516b(曲谱同步)</p><p class="ql-block"> 此C大调作品是莫扎特所有器乐作品中规模最庞大的。喜爱小提琴的爱因斯坦曾誉为:崇高,有王者风范,并蕴含宿命观。</p><p class="ql-block"> 第一乐章:似乎没有比这第一主题更能表达弦乐五重奏的特性:第二小提琴与两把中提琴以三和弦的形式奏出主和弦,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则在上下两端声部奏出主题。这也正明显地表现出中提琴五重奏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经过过门转调后,依然小提琴和大提琴先后奏出主题。然后第一小提琴在其他四个乐器的和弦中,呈现出莫扎特特色音阶式的第二主题。这个乐章的再现部,第一主题与呈现不一样的出现,然后主调再现第二主题和结尾主题。</p><p class="ql-block"> 第二乐章:这首小步舞曲不华丽,全曲非常长,气氛也略显沉重。</p><p class="ql-block"> 第三乐章:两把小提琴主奏旋律,而第一中提琴也有自己的对位旋律。第一主题可以看到这种对位形式。随后中提琴奏出新的主题。再然后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流利美丽的第二主题,以及华丽的插曲片段。再现部第一主题和插曲依次呈现,然后由第一中提琴主奏尾奏而静静结束。</p><p class="ql-block"> 第四乐章:整个回旋风格是A1A2(C大调)-B1(G大调)-A1(G大调)-B2(G大调)-A1A2A2'-B1-A1-B1-A1。由这个循环是很类似回旋曲式,但是中间主题以属调呈现却已主调再现,以及A2再现改用属调不用主调,依然可以看见明显倾向的奏鸣曲式。</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C大调第三弦乐五重奏》K515(上)</p><p class="ql-block"> 本曲与前首C大调五重奏同时并称为莫扎特室内乐作品中最高杰作。如果将《C大调五重奏》比作《第41号交响曲朱比特》,那么此曲在调性上亦与《第40号g小调交响曲》并称,充满忧愁感的调性,给予此曲非常特殊的气氛渲染。</p><p class="ql-block"> 第一乐章:由第二小提琴与第一中提琴伴奏,并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很有特色的第一主题。然后干成第二中提琴与大提琴伴奏,第一中提琴反复。到了发展部,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然后把第二主题拆分处理。到了再现部,第一主题完全一致,第二主题则移到g小调而酝酿出特殊的效果。之后在g小调上出现了两个新的乐段。</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C大调第三弦乐五重奏》K515(下)</p><p class="ql-block"> 第二乐章:这是一首强弱交替出现的诙谐曲风格舞曲,中间段则有第一小提琴演奏出优美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第三乐章:第一主题就很沉重,两次重复的经过部后呈现出第二主题。省略了发展部,再现部与呈现部结构一样。</p><p class="ql-block"> 第四乐意的序奏往往被认为独立的乐章,但有没有固定的形式,所以被作为第四乐章的序奏。这部分开始与大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之对答的动机。之后来到主部,第一主题A出现循环三次。最有特点的是莫扎特在这最终章节序奏之后没有接g小调,而是以G大调呈现。爱因斯坦称之为“没有慰藉的大调”,它绝非贝多芬那战斗后所生的欢喜,而是地道的莫扎特式“彼岸世界”的表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