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终于,今年的四月我们踏入了梦想的河西走廊,实现了一次梦回大汉。跟着张骞出使西域的符节,走了一段他的“凿空之旅”,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苍茫辽阔的戈壁大漠上开疆拓土的铁骑,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卷,远远地领略了汉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我们流连于丝路上的佛光塔影、古道西风,聆听佛学东渐沿线的阵阵梵音和丝绸之路上商队的悦耳驼铃声,隔着漫漫历史烟尘感受了一次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西北的陇原大地上,有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走廊,东起黄河的西套,西抵新疆的罗布泊,北面是蒙古高原,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这一位于黄河以西、状如中国如意的狭长地带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长九百公里,最宽处两百公里,最窄处只有十几公里。</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和高耸入云的昆仑山脉以及其西北面的广袤无垠的大沙漠构成了中原通向西域的天然屏障,使得河西走廊成了中国的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从东南至西北依次发源于祁连山的石洋河、黑河和疏勒河的三大水系,滋养了流域的片片绿洲。古时候,河西走廊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水草茂盛。无论是农耕还是放牧,这都是一块宝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优越的生存环境使得这里历来都是中国西北各民族厮杀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战国以前,河西走廊是羌、戎等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到战国和秦时期,月氏、乌孙和匈奴占有了河西。秦末汉初,匈奴崛起,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破楼兰、白羊,北服浑庾,控制了河西走廊,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对大汉王朝构成了巨大威胁。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改西汉屈辱的和亲策略,主动出击,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等人两次反击匈奴,迫使匈奴向北远遁,解除了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列四郡(酒泉、武威、张掖及敦煌),据两关(阳关和玉门关),“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即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西北之行的第一站是天水市。天水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的麦积山石窟与敦煌、武威、张掖、酒泉乃至新疆等地的石窟都是佛国古道上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五十公里处,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其山体的东南,南和西南三侧的悬崖峭壁上,因其山体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中国佛教的石窟中,敦煌石窟以壁画闻名,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以石雕著称,而麦积山石窟则以泥塑冠世。麦积山石窟因地震造成部分崖壁塌落而被分成东崖和西崖,参观路线也被分成—线和二线,两条线路上可以参观的洞窟不尽相同,各洞窟之间有层层相叠的栈道相连。</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分普通窟和特级保护窟(特窟),要参观特窟必须另外买票,持特窟票者会有来自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专业导游给予讲解。和其他佛教石窟一样,窟内不允许拍照。</p> <p class="ql-block">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 是全国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仿宫殿开凿的洞窟. 整个洞窟依山而建, 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每龛内供一佛,共七佛, 中间一龛内作一佛二弟子六菩萨,其余各龛均为一佛八菩萨。在公元600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前檐的六根大石柱连同上面的庑殿顶轰然塌毁坠落,只剩下东西两侧靠近山体的石柱。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均非北周时期原作,而是经过北宋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洞窟的左右两侧,各塑一金刚力士。</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受阴湿多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壁画保存较少,但在七佛阁,每一佛龛的上方,都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p> <p class="ql-block">(第147窟主佛塑像)</p> <p class="ql-block">147窟开凿于北魏(386年~534年),位于西崖东上部,窟形为平顶窟。现存主佛身高1.35米,顶做螺纹高肉髻,双耳下垂,面容清秀,细眉与鼻相通,鼻梁高而挺直。双目微微下视,唇型立体,唇角内收,唇珠呈弓形,眉眼中略带笑容,显得庄重而又亲切。主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自肩部下落,至腹部上绕,搭于左臂,袈裟上的条纹格子有如万顷良田一般。衣摆于佛座前自然分散,双手部分已残,残损部位可看到露出原始内部铁筋,右腿部分袈裟衣褶做出莲花瓣形,坐姿为半跏趺坐,足部从层层叠叠的衣摆中露出,造型独特,十分新颖别致,极具美感。</p> <p class="ql-block">(第133窟北魏小沙弥,来自网络,室内不让拍)</p> <p class="ql-block">第133窟开凿于北魏后期,是麦积山石窟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品最多的洞窟。洞窟内部形制是由一橫长方形的前室和两个纵长方形的后室组成,呈“业”字形。</p><p class="ql-block">洞窟除顶部绘制壁画外,其余内壁贴有几十排高约十几厘米的小佛塑像,足有上万尊,故此窟又叫万佛洞。窟内石碑众多,其中千佛碑、佛传故事碑、造像碑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碑刻精品。</p><p class="ql-block">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窟内的两尊塑像。</p><p class="ql-block">小沙弥彩塑,高不足一米。形象纯朴,稚气未脱。眯着眼,微微前倾,侧头偏耳似在倾听佛祖说经。嘴角上扬,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天真无邪,似已领会佛教的奥秘和佛国世界,让人不禁对极乐世界充满向往。这笑容来自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北魏,至今仍极具感染力,据说不苟言笑的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参观后也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第133窟,释迦会子,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133窟,释迦会子,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释迦会子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次见到自己儿子罗睺罗的场景。佛祖的右手停顿在儿子的头顶,想摸但又没摸。作为父亲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谁能按捺得住摸摸自己孩子的头、抱抱自己孩子的冲动?!但作为佛又要保持佛的尊严。佛祖双目微眯,目光柔和,面带慈悲,背微躬前倾,似乎是内心愧疚的自然流露。小罗睺罗双手合十礼佛,低头俯视,嘴角微向下,满是委屈。雕塑家把人父和佛祖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却又恰到好处。更加神奇的是,当关了洞窟内的照明灯,让自然光从洞窟外照进来,佛祖上眼皮在眼中造成的影子让佛祖的双眼看上去像是满含热泪!</p><p class="ql-block">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让人拍手叫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