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經是何許人也

辯正求眞

<p class="ql-block">本文摘自棠城人文 </p><p class="ql-block">畊煙散人 雲嶺樵客 </p><p class="ql-block">特此鳴謝!</p> 笔者自束发从商迄今,最嗜山林耕烟的味趣,兼好翰墨简澹的馨香。闲馀从事叶氏源流的研究亦有年时,故尔整理、汇集、考证支系的播迁以及时代衍变之后的地域分布与承袭创守情况。虽然山川阻隔,人事变迁,但是网路的畅达,鱼书雁语,瞬息可接如在樽前,业馀得以与梅州宗党探讨谱系的流变迁乔,也是浮生一大乐事。 <p class="ql-block"> 始祖諸梁公像</p> <p class="ql-block">葉氏一族,授姓始自沈尹戌公,其子諸梁公襲爵,春秋之世,時人多以葉公書之而諱言其字號。在家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得失,舉方城之兵,勇定白公之亂,義烹石乞,位兼令尹、司馬。聖眷優渥,恩賜有加,地位可謂如日中天,震懾諸侯。諸梁公念及其父戌公任令尹之際的諸多際遇,所謂功高震主,尾大不掉,李太白《俠客行》雲: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故而效法範蠡,掛冠歸於葉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葉公與孔子的過節向來存在,葉公治理封邑,民皆稱善,難道還不懂近樂遠來的道理,此其一。父子攘羊,就是他們彼此間最大的政見分歧。唐明皇李隆基《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詩雲: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儒學不用於百家爭鳴的時代,逃不脫叢林法則,也是只有落得優勝劣汰的結果。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道聼塗説且杜撰葉公好龍一事,後世遂訛誤沿襲成典故。太史公《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自嘲說自己是喪家之犬,真是天然寫照,聊藉以天眼以觀,笑之亦然。熙甯四年黃庭堅在葉縣作《春祀分得葉公廟雙鳧觀》詩雲:葉公在昔真龍去,王令何時白鶴歸。好龍的舊典,對於葉氏族党來說,用法不能絕對苟同於儒家,取其好龍得真之意思就足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諸梁公老于葉,後裔則之奉授姓始祖作為葉氏族譜開篇第一世,這是海內外眾譜相同的,於此沒有疑議。況葉公事略散見於《論語》、《左傳》、《史記》等傳世典籍,德業風範,素無爭論。國朝有元帥劍公,行跡卓犖,名垂竹帛,事業差可比肩葉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不悔禍,世多劫難。由於春秋之後的歷次朝代更迭,天災匪患等無計其數的不可預估的緣故,四海為客,五湖泛舟的遷徙之路,從此在中原地帶流轉漂泊。宗譜的失墜和斷代就間接或者直接的產生了。南宋末年,大量的氏族南遷,而葉氏一族也在這個滾滾洪流中向較為偏遠,也相對安穩的廣東地域遷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葉邑是葉氏最初始的祖地,蘇州吳中、廣東梅州也相繼稱為葉氏遷徙以來的第二故鄉。宋元易代之際,天荒地變,遷徙廣東的葉氏估計不下數十家,因為,在後來的康乾時代,遷徙入駐巴蜀地域的葉氏不下百餘家。然而,何故非得統一族譜世系,強行的合併源流,是為仗勢欺人。程鄉的族譜世系大抵都是劃歸到葉大經的名下,在這裡說明一下,因為是葉大經其人存在很大的可能性是杜撰或者虛構,或者衍誤的一個人, 而今日葉大經的墳塋中所葬的是另有其人。其實,更有可能是為了收族統宗才故意為之的,所以對於一個存在嚴重分歧的一個人,就直呼其名,無須也不必避諱了。至於其人存在的嚴重爭議部分,下文就目前收到資訊資料,作據實的展開和說明。這個爭論一直存在,只是很多族人不願意面對,也不便爭論而已。就事實的本身原委作一下彙集,不針對任何群體,任何單位,任何個人,在這裡也特別強調一下,謝絕跨省。借用楊升庵的《臨江仙》的詞句: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諸梁公封葉,字子高,世稱葉公。大經字伯常,號封川。自從梅州宗譜統編族譜,又大量焚毀舊族譜的過程之後。後世始有大宗隆于子高,小宗隆于封川之說,然而,此說謬矣。舊族譜作為各家支系的手抄筆錄資料,可以作為重要的立族之本,和傳家之物。就算有更新的族譜版本出版,舊的家譜資料都應該留存備份,不可隨意的焚毀擲棄。舊族譜的在統編字跡被焚毀,沒有原路返回,就此斷絕了後世探索追尋先輩的源頭,因為,稍微對於文史有一點認知的人士,都會對祖系心存敬畏,世間事大都是物極必反,真即是真。所幸,天網恢恢,密而有漏。劫灰偶拾,尚有殘本。摩挲再三,無限唏噓。綜合目前有限的資料,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葉大經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一個人。具體疑問分析如下,部分資料參考了雲嶺樵客的研究成果。事實的真相是葉公之後,汴藉,浙藉,贛藉,閩藉,粵藉星羅碁布,代有傳人,而不是天下葉氏俱歸於大經一人門下,所謂梅州一世祖,真是天大的笑話。</p> 從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廣東梅州葉氏有過四次纂脩宗譜的過程和版本流傳,<br>1.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丹泉重修《古梅州譜》。<br> 2.明萬曆十三年(1585),雙溪重修宗譜《古梅州重修譜》。 3.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流芳、上標重修《古梅州三修譜》。 <p class="ql-block">4.清乾隆十一年(1746),俊翁重修宗谱《古梅州四修谱》4.清乾隆十一年(1746),俊翁重修宗譜《古梅州四修譜》《稱總譜實為統譜》。</p> <p class="ql-block">5.清乾隆十一年(1746)《稱總譜實為統譜》</p><p class="ql-block">以上版本列大經作八十五世開始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丹泉所修宗譜《古梅州譜》。後面的幾次修纂包括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流芳、上標重修的《古梅州三修譜》,都有所蹈襲列大經作八十五世的世系版本,《古梅州三修譜》殘卷尚能得見,其中,關於大經的傳略版本各有差異,從文字的漸趨雅馴上推測,關於大經的推崇是一種長期修繕彌補的一個美化過程,旨在不斷的包裝,使後人在人格以及德業上作為一個家族的精神領袖,就是因為這樣的過度包裝,不得不讓人們對此疑竇叢生。</p> <p class="ql-block">要談論葉大經,則須要先從其父介紹,目前的資料《古梅州三修譜》顯示,其父是德普公,生葉大經,廣東嘉應州開基祖。</p><p class="ql-block">正儒公、正川公《葉氏族譜》光緒十年的抄謄的撰脩本顯示的是德普公,生一子大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陽葉氏宗譜》記載:德普公,娶劉氏,生歿失考。世居河南開封汴梁,夫婦合塟赤子泥象形,生二子,大經、大山。赤子壟當是比較集中的一個祖塋,德普公之父亦塟于此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八年《榮昌葉氏宗祠族譜》記載作:德普公,生五子,長大經、次大本、三大模、四大立、五大根。德普公青史無載,州府縣誌俱無載,生平事蹟無考,一子耶?二子耶?五子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陽葉氏宗譜》所載的二子,大經,大山,最為可信,因為他們的先世都明確的寫到了塟地,而且塟地都在相近的地域,比較可信,合符傳統的喪葬思路。閒話一下,若是德普公生五子之說可據,為何其他的梅州譜系沒有其餘四子的世系流傳,這個就頗覺蹊蹺了,假設推論一下,除非是餘下的四子都橫遭不測,早故了。就算是其壽不永,也應該膝下子嗣綿遠吧,何以,單獨只傳大經一系,而又獨獨雄據廣東。推論至此的已然無法成立,只能說明葉大經其人極度可能是梅州的譜匠嫁接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按敏士公,世居汴梁,妣陳氏,生一子德普。字慶元,宋末己未年拔元,任福建邵武太守,配謝氏,生一子曰大經。經公,梅州開基祖。南宋己未年是1259年,這一年拔貢。時年估計年紀在25歲~35歲之間,葉大經生於1202年,1259-1202+30=87,這個時間非常不合理,大概常規是30年一代人,假使敏士的拔貢時間應該是可以相信,因為是寫明瞭宋末。但是一旦套上大經作為孫子就出現誤差了,七老八十的年紀,不可能任命作邵武太守,這個于理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大經的祖輩敏士公,生德普公。間二者懸差時間非常可疑,就算大經確有其人,只能說是彼大經,絕非此大經。這種情況的出現,都是因為前代的譜系行文簡質,惜字如金,導致後世在出現同名的情況的時候,就極度有可能被投機者走捷徑直接套譜,將已經斷代的譜系接續成所謂的通譜,或者統譜,其年代的不可逆推以及生平地域跨度都是非常令人生疑。</p> <p class="ql-block">最流行的版本是是敏士公是大經的祖父,德普公是大經的父親。這種接續的譜系也是非常的草率和不負責任。清乾隆十一年菱生作序云:惟本宗始祖大經公傳稱汴梁人,由宋寶慶丙戍進士,任閩州置制使流寓梅州。以前失考,後閱吳郡宗譜,詳葉氏之居汴梁者,八十一世:勤公始,勤公生二子:曰莊、曰蒙。莊公生一子曰敏士,其後不列。復得漳州本家華岳者,前往汴梁考核源流,獲世系著,敏士公之子曰德普,德普公之子曰大經,實爲八十五世,今梅州尊為一世。</p> <p class="ql-block">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對於開封的稱呼。大經譜系傳紀作稱呼葉大經,作汴梁人。從大經的傳記裡面,可以看看眷眷不忘的故國之情,絕對刻意選擇用元代的地域名稱。以今天的觀點,換位思考,我們作為一個遺民,其思想無非就是殉國未能,苟且偷生而已。陸放翁詩雲: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作為南宋士人官宦,傳記寫作汴人,就非常理想,可能是因為後世的譜匠,是元代或者元代之後的明代人,對於地域的沿革不是很清晰和計較,於是,就留下一些漏洞,令人生疑。而且一個飽學之士,閱盡家國興衰,竟然沒有一點詩詞文章,流傳鄉黨。試問其餘生歲月,又是如何度過的?筆者深度懷疑,梅州葉大經,絕對不是進士出身的人,文人的習氣,一旦生成,就會是至死不渝的。</p> <p class="ql-block">筆者也曾經幾度逰歷汴京,可笑的是竟然沒有遇到過一個葉氏的宗黨。為何漳州葉華嶽一去汴梁,就獲得了譜系,一下子接通了源流,其間的過程太過偶然了。對於葉華嶽的說辭,筆者持懷疑的態度。德普公是一個節點,大經更是一個節點,其上來源不明,雖然看似接續上去了,實際上也是不可深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因為葉大經名字與羅大經相似的原因,讓譜匠直接去套用羅大經的進士事蹟,可見卑劣。筆者不否認,歷史曾經出現過一個,或者兩個以葉大經命名的人,但是在梅州這一個被套改上羅大經傳畧的人,一定是一個虛無且不可奉作先祖的一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再次羅列一下羅大經、文天祥和葉大經的百度公開資料,以及族譜傳畧,可以參看比較其間異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羅大經(1196-1252年後)字景綸,號儒林,又號鶴林,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撫州推官。在撫州時,因為朝廷內起矛盾糾紛被株連,彈劾罷官。此後再未重返仕途,閉門讀書,博極群書,專事著作。大經有經邦濟世之志,對先秦、兩漢、六朝、唐、宋文學評論有精闢的見解。著《易解》十卷。取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爽氣金天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寫成筆記《鶴林玉露》一書。此書對南宋偏安江左深為不滿,對秦檜乞和誤國多有抨擊,對百姓疾苦表示同情,其中有不少記載,可與史乘參證,補缺訂誤。更為重要的是,對文學流派,文藝思想,作品風格,作過中肯而又有益的評論。羅大經的卒年不詳,但肯定不早於1252年《鶴林玉露》編輯完成之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葉大經(1202-1279),字伯常,號封川,原居河南開封府汴梁縣,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進士,授朝奉侍郎。曆官二十餘年,廉明清正,南宋度宗鹹淳二年丙寅歲(1266),升授八閩制置使(猶福建總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宋恭帝德祐二年丙子歲(1276),元兵大舉南下,文天祥因受元軍主帥伯顏扣押,受其辱,逃回宋營後心中憤懣,將軍隊分境內四鎮,固守抵抗元軍,以精兵駐福建益江東,而輕廣域,不報制置使。大經公憤而成疾,以病上書朝廷自求免官,時兵災戰火遍地,大量難民逃亡,南北道路阻梗,奏書無法呈上,遂流寓於梅州曾井,每言及國事,便感痛心流涕,表明心志,願以身殉宋室。宋亡不仕元,自稱宋之遺臣,鬱鬱寡歡而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葉大經逝世後安葬于梅州西岩前油坑口。後世裔孫尊其為廣東梅州葉氏開基一世祖。自大經公定居梅州後,梅州葉氏就迅速繁衍壯大起來,成為當地名門望族,開國元帥葉劍英,北伐名將葉挺將軍,明代尚書、太子太保葉夢熊,吉隆玻甲必丹葉亞來等都是其後裔。現後裔遍佈廣東、廣西、江西、貴州、四川、重慶、湖南、福建、港澳臺及世界各地,有兩百萬之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漢族江右民系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 ,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時,因內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隨後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主帥伯顏被拘留,於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不久後在福州參與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又自赴南劍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衛王趙昺繼位後,拜少保,封信國公。後在五坡嶺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屢經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明代時追賜諡號“忠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天祥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其詩風至德祐年間後一變,氣勢豪放,允稱詩史。他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後世眾多為理想而奮鬥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的著作經後人整理,被輯為《文山先生全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葉大經,明顯有抄襲套改羅大經傳畧的可能,因為筆者先前寫過一個葉大經和羅大經之間的一些探討文章,已經闡過的一些觀點,在這裡也就不贅敘原文了。筆者僅僅對原文沒有提及到的一些疑問,繼續展開,提出來和葉氏同仁,一起研究探索。陶淵明《移居二首》詩雲: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葉大經有後裔兩百萬,這個太過浮誇,看不到具體的文字資料,極度不確。目前得到的資訊,可見葉劍英、葉挺兩支都不是葉大經世系的後裔,現巳正本清源了,並寫入各自的族譜。有一說是葉大經後裔230萬,隨著覺醒的世系增多,百度資料宣揚的200萬,早巳沒有兩百萬了,等大家以後都正本清源、認祖歸宗了,有沒有後裔都是個問題,這個以後可以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2.葉大經、羅大經、文天祥三者之間的相同點是都有字號,不同的地方是葉大經的字號之間,缺少關聯,純粹是毫無道理。因為古人的字號,不是隨便取定的。相較之下,羅大經,文天祥的字號之間,關聯較多,也是極有寄託的。字號之間的關聯,是必然有寄託的。葉大經的字號,有太多的率意,且彼此沒有聯繫,想必是譜匠的學識有限,未及時做到顧盼照應。在這裡就不作推演了,讀者可以自行揣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羅大經是寶慶二年(1226)進士,著《鶴林玉露》,詩詞文章至今流傳士林,宋代的相關文獻可以查閱其人生平。然而,反觀葉大經就像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冒牌貨,除了梅州葉氏族譜,有這樣一個記載之外,任何相關的文獻,沒有任何相近的文字實錄。葉大經在梅州沒有留下過詩詞文章,其實是本身就不是進士出身,仕途生涯也是杜撰。其次是被譜匠硬套羅大經的進士年限以及官宦生涯,所以,越是往後都越是覺得傳略蹩腳,實事求是才是治譜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葉大經26歲進士及第,這個年齡,幾乎接近於不可能,只能夠是虛構、杜撰、套改、抄襲。羅大經30歲進士及第,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撫州推官。羅大經的仕途可以在地方上的州府縣誌上得到印證。葉大經授朝奉侍郎。曆官二十餘年,居然沒有為官的仕途履歷,也沒有在地方上任免的歷程,造假的人造到這個地方,竟然編不出了。能夠在南宋官場為官二十多年,摸爬滾打,穩如泰山,與朝中大佬打成一片。可見其人應該是極盡圓融的老謀之人。很可惜的是,葉大經的科舉,以及仕途履歷都是套改羅大經的生平。真是開篇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曹雪芹《紅樓夢》曾雲: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葉大經與羅大經,沒有交集的可能性,只有套改傳記的可能性。葉大經與文天祥更沒有交集的可能性,因為,文天祥詩文集裡面沒有關於葉大經的酬唱文章,葉大經世系不明,傳略造假,拉扯《宋史》中的文天祥事蹟,套改羅大經生平事蹟,虛構生平,欺師滅祖。族譜斷代,實屬意外,有時欲加彌補,也許徒增悵望。然而,忘宗背祖,胡亂的任意的妄立先祖,私拉亂續,筆者以為不可取。</p> <p class="ql-block">6.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丙子歲(1276)葉大經時年74歲,還說以病免官,何苦來哉。逆推回去,為官二十餘年,就算是24年吧,74-24=50,那麼,葉大經就是在五十歲的年紀之間,進入南宋官場。但是,傳略卻明明寫的是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丙戌科進士,時年26歲。50-26=24,筆者就想問一下,剩下的二十四年,葉大經在幹什麼,難道穿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 葉大經在梅州唯一提及到是咸淳間,任福建閩制置使。閩制置使的設置沒有,只有,福建制置使的官職。考《宋史·職官志》:“不常置,掌經畫邊鄙軍旅之事。正德《府志》按:《元史》謂王積翁仕宋,為福建制置使,則是福建亦常置制置使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 葉大經存在疑問,這個龍川的葉氏也有共識。由於積錯已久,撥亂反正一時間也是不可能。這個缺憾,等待在以後的交流之中,可能會有更多的資料發掘。這個只有各自的支系,重新考證世系源流,依據家傳的舊族譜,詳加酌定。只要對葉大經稍覺狐疑,就應該在支系族譜中刪除葉大經其人其事,寧脩斷代之譜,不接錯愕之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 在家譜、族譜中,扯上文天祥,感覺也頗怪。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弄得自家的先祖世系牛皮哄哄的,到頭來都是虛構搞假,欺騙族人,惑亂宗黨。梅州五次的族譜修訂,所本為何?所據為何?若是各自秉持私利,都是其心可誅。</p> <p class="ql-block">10. 梅州大經墓有資料顯示是為梅江公墓,爭訟由來已久,絕非空穴來風。關於葉某某的聲明,筆者以為,任何人,不管是否是屬於葉氏的族人,或者外姓友朋,只要對於梅州葉氏,有研究的都可以發表關於葉大經的研究文章,又何必非得要分族內、族外,甚至嫡系、旁支,殊覺可笑,筆者觀其人,公然叫囂,藐視人權,就知道這個人言行可鄙,且胸襟狹隘。也食古不化,更為老不尊。看到這一些情況,旁人多是一笑而過,筆者只能是一聲歎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 梅州歷史上大概率是不曾出過葉大經,流傳於今有葉大經的世系,應該始于葉心田是萬曆十三年到興甯幫聯宗修譜。誘使當地族人丹泉于1544年聯宗修譜,閩二譜匠集合浙閩贛三省有關族譜和名人,撮合為粵各葉族修譜而嫁接和套改不少不明祖源的祖先。也把江西的羅大經(縣誌載),移接替代梅州葉文保一一通過改姓,羅大經變成葉大經套為梅州多支葉族的祖公,又把莆田仙游宋左僕射葉顒,移去南海當始祖。這是二流譜販亂人族源的禍根,成為近五百年最大懸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 據網路宗人資料顯示,葉景新,號梅川,岳父是封良臣。封良臣無子嗣,把百餘畝田地(196亩零1厘地)及財產都給女婿葉景新繼承,葉景新故去之後,其的後裔還是按例去祭祀他們外祖。之後逐漸演化變異就是祭祀封川了。封良臣原葬在百子崗。這個地方的墳墓,已廢。可能是遷到葉朝舉的墳墓一齊放金斗,個金斗,網路宗人推測其中一個是葉朝舉,麻線斗是葉朝舉的夫人楊妣。有骨頭的是封良臣的金骨,號封川。實際就是葉朝舉的子孫,添加上去的,為奉祀紀念其外祖封寶臣公。由於譜匠的生造了一個葉大經,一切就順理成章的變得撲朔迷離,葉朝舉墓也逐漸訛誤演化變作葉大經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 就手、樹福、育新在世葉總譜第五冊葉姓人物卷第十篇“歷代葉氏進士考略”中載入宋朝進士榜的葉姓進士有522名,其中並沒有葉大經此人。此外,葉就手編輯的《歷代葉氏進士考略》,筆者也略知其事,就手在進士名錄裡也不載葉大經其人,果敢如此,嚴謹如此,亦因孤證不立的緣故。</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個需要討論是,譜系中的葉大經傳略,是用文言寫成的,百度資料,是被妄人將文言傳略,轉變成白話文章添油加醋上傳的,兩文比較,就會發現,白話文的翻譯者在繼續美化,刻意奉承,很多的句子,都有故意修飾以及再加工,細心的朋友,可以參照閱覽,鑒別異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於葉大經世系年代的爭論,由來已久,很多的節點,都存在疑慮,比如文保公,僐公,萬高公兄弟輩,不僅有墳塋的張冠李戴,更有世系的愈脩愈亂。諸梁公作為海內外的葉氏始祖,是舉世公認的,明確到這一點就足了。梅州譜系前輩的生年可以查閱參看,這裡作一個生年的資料附錄</p> <p class="ql-block">一、梅州葉氏大經卋系年代齡分析</p><p class="ql-block">85卋:大經,1202年生。</p><p class="ql-block">86卋:明倫公,1240年生。</p><p class="ql-block">87卋:懷本公,約1268年生。</p><p class="ql-block">88卋:蕡公,1183年生。</p><p class="ql-block">89卋:應龍,約1214年生。</p><p class="ql-block">90卋:禎公,1241年生,1281年致仕回籍居曾井。</p><p class="ql-block">91卋:光祖公,1279年生。</p><p class="ql-block">92卋:世華公,1322年生。</p><p class="ql-block">93卋:文保公 ,1346年生。</p><p class="ql-block">94卋:仲仁公1368年生、仲義公1383年、仲禮公1384年生。</p><p class="ql-block">1、按85卋:大經1202年生,94卋仲義公 1383年生,共181年/9代。181÷9代=20.1年/平均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5卋:仕芳公,約1439年生。</p><p class="ql-block">96卋:孟英公,約1465年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97卋:僐公,公元2005年興甯重修善公僐志,通過文保公史料推算,僐公是生於1488至1497之間。四川舊譜記載,僐公1541年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98卋:萬始公,按僐公生於1492年來推算,萬始公,約生於1518年左右生。四川舊譜記載,萬始公1567年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98卋:萬高公,元朝人,1320年生。元朝至正年皇,自福建建寧府石壁都,徙居興甯龍歸洞開基。公元2020年,廣東惠陽重修族譜已經接入浙江夢得公世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按85卋:大經1202年生,98卋萬始公1492年生,共290年/13代。290÷13代=22.3年/平均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按85卋:大經1202年生,98卋萬始公1567年生,共365年/13代。365÷13代=28年/平均一代,免强吻合30年一代基準。</p> <p class="ql-block">陶淵明《帰去來兮詞並序》雲:寔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p><p class="ql-block">嚴正聲明 鄙平臺奉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精神,涉事皆包容並蓄,俱不持立場,所有作者文章之觀點,一概與鄙平臺無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