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州寒三寺

披雪听月

<p class="ql-block"><b>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 是一座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b></p><p class="ql-block"><b> 寒山寺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历史悠久。相传,寺庙最早由印度的一位高憎创立 ,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朝圣者。</b></p><p class="ql-block"><b> 寺庙虽然名为寒山寺,但却并不存在山峰。是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在此住持而得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夜泊枫桥》,让寒山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b></p><p class="ql-block"><b> 虽然寺庙并无山峰,但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古老庙宇建筑 ,仍然使其成为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寺内建有“大钟大碑”,铸有108吨的“天下第一钟”和“中华第一诗碑”,《枫桥夜泊》诗碑廊等。寺庙秉承佛教传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济世精神,体现了佛教文化的魁力。</b></p> <p class="ql-block"><b>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b></p> <p class="ql-block"><b>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b></p> <p class="ql-block"><b>钟楼</b></p><p class="ql-block"><b>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b></p> <p class="ql-block"><b>诗碑</b></p><p class="ql-block"><b>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b></p> <p class="ql-block"><b>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b></p><p class="ql-block"><b>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p><p class="ql-block"><b> 唐朝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使得姑苏“寒山寺”名满天下,自此钟声诗韵千载而留传。</b></p> <p class="ql-block"><b>枫桥东堍的铁铃关主要由城楼和关台等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又称为枫桥敌楼,是苏州的“三大关”之一,另两处为浒墅关和金阊关,铁岭关也是明代抗倭寇斗争时期的重要遗迹。清代道光九年时(公元1829年)重修,次年改建上层为文星阁。其后年久失修,阁楼颓毁,雉堞、女墙、射孔等都已经倾圮无存。</b></p><p class="ql-block"><b>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官兵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军以后,由此进入苏州古城,吹响了解放全苏州的号角。</b></p><p class="ql-block"><b>1963年铁铃关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曾经进行了维修加固。1986年至1987年大修时加固关台拱门,重砌雉堞,并修建了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三间于关台之上。关台正面宽15米,纵深10.2米,高7米。正中辟拱门,门洞上刻有“铁铃关”三个大字。关门内南北壁面均辟大小拱门各一个,内砌登关砖级,并又修复了驻军洞遗迹。</b></p><p class="ql-block"><b>关门外即为著名的古枫桥和京杭古运河丶惊鸿渡等古遗迹。</b></p> <p class="ql-block"><b>和合祖庭 </b></p><p class="ql-block"><b>相传寒山先于拾得来到寒山寺,后拾得找寻寒山,听人说,苏州妙利普明塔院有一个疯疯癫癫的和尚,肯定是寒山,于是寻到寒山寺外,在池里摘了朵荷花准备送给寒山,寒山听说拾得遥远地赶来,肯定饿了,就拿了个装满食物的食盒,两人相聚,各献礼物,即世传和合二仙。</b></p> <p class="ql-block"><b>故事传说</b></p><p class="ql-block"><b>1.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相,便去苏州找到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直到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