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报讯(记者 张文敬 通讯员 潘广利 索伟)“推动非遗传承集群化抱团发展,做好品牌的创建、推广与保护工作。”“跳出小非遗、融入大文旅,进一步加快非遗的产业化推进。”……日前,在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东矾硫村的李良委员工作室,委员、群众、专家学者和部门代表围绕如何传承非遗资源,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出谋划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传承着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等众多非遗文化。如何传承保护,让它们更好地“活起来”,一直是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今年,区政协再次围绕“传承活化非遗资源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组织相关界别委员开展专题协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合自身非遗传承和乡村旅游、乡村研学等工作经历,张国庆、马友谊、李良等委员纷纷发言,建议要推动非遗进景区,鼓励章丘的非遗项目无偿进入明水古城展示展演,把章丘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景区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楚国帅认为,可以将高校理论研究成果、师生创新创意能力与章丘众多非遗技艺项目相结合,搭建校地对接、产业融合的非遗传承活化合作平台,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丘是非遗资源的‘富矿区’,拥有济南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8项、区级100项,要发挥好文艺界委员专业优势,把这些非遗资源传承好、发展好,更好赋能文旅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区政协主席李宝燕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