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印象6:古文化街 杨柳青古镇

韩慈榆

<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角东门外、海河西岸,是天津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于1986年元旦建成开业;是“津门十景”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古文化街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p> <p class="ql-block">  街长687米、宽5米,两旁全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经营者有不少是百年老店,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泥人张”彩塑艺术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以制作案头彩塑闻名遐迩,世称“泥人张”。</p> <p class="ql-block">  180年前,张明山创办了第一代彩塑作坊“塑古斋”。他的彩塑取材广泛、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在近代民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此后,他以口授手教、择优而传的方式,相传六代,成就卓越。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彩塑《海棠结社》取材于《红楼梦》情节,曾获得天津“百花奖”工艺美术精品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街继续向南走,又有一家“泥人张”,而且标明是“世家”。</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家与前一家,是张家不同支系传下来的吧。</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体较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向南走。</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天演广场,太小了,只能算街边空地。这里是严复故居旧址。</p><p class="ql-block"> 严复(1854~1921年)是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以译述赫胥黎《天演论》、而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名声显赫,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再向南走,我们来到一个广场,东面是戏楼,它是天后宫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广场西端是天后宫山门。</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敕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坐西朝东,占地5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是天津市区现存最早的一处古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它初建时,为船夫和商贾祈求海神天后保佑航海安全之地,后来扩展为百姓求福、祈顺、消灾、灭疫之所;并以此为中心,成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点,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前殿始建于元代,是当时宫观的山门,明代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供奉王灵官,他是道教护法神。两侧加善、加恶、千里眼、顺风耳,均为天后圣母驾前仙班。</p> <p class="ql-block">  前殿北面有碑廊。</p> <p class="ql-block">  前殿的西面是正殿,坐落在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七檩单檐庑殿顶。</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供奉天后妈祖。</p> <p class="ql-block">  正殿的西面是藏经阁,为二层砖木结构楼阁,硬山顶。曾贮藏过5千余卷《正统道藏》。</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的后面是启圣殿,民国时曾作为天后宫太极武术社社址,现在供奉天后之父母。清代,敕封其父林维悫为积庆公、其母王氏为积庆侯夫人。</p> <p class="ql-block">  杨柳青古镇位于市中心西侧西青区,素有“北国江南”、“沽上扬州”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杨柳青古为禹贡冀州。春秋战国为幽燕之地。五代归辽。北宋属青州,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溃口至境北形成“三角淀”(称东淀),河道、湖泊于此汇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植莳柳,故又名“柳口”。金贞祐二(1214年)置“柳口镇”。元末明初更名“杨柳青”。</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京杭运河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漕运枢纽码头,也是物资、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商贾如云、樯帆林立,并孕育出繁荣且有特色的运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东面有集散广场。</p> <p class="ql-block">  广场西边是戏楼。</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东边是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楼上有《杨柳青民俗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该展以“历史·民艺·传承”为主题,分“运河通航——年画源柳口”、“乡淀富贵——年画祈福”、“商业发达——年画描繁荣”、“赶大营——百艺进疆”、“戏曲——民情百态”、“非遗传承——魅力无穷”六大展区。</p> <p class="ql-block">  馆内陈列杨柳青年画、老物件、老照片、老摆件等千余件,复原古镇的市井生活和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奉朝廷之命出兵新疆平叛。杨柳青人肩挑货郎担、随军沿途贩卖日用杂品,补充军需,此行当被称为“赶大营”。他们对经营的辛苦总结为:“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p> <p class="ql-block">  他们将丝绸之路向西延伸,产生了财丰势大的“八大家”,并逐渐形成“新疆八帮”之首的“天津商帮”。在聚财之余,他们在家乡开商号、银行、粮庄、钱庄,助推了杨柳青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杨柳青木板年画制作据传起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中叶,发展成以古镇为中心、辐射至南乡三十二个村庄的大区域。</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杨柳青年画日渐衰落,但仍有十六、七家勉强维持。</p> <p class="ql-block">  日军入侵后,年画生产和销售受到很大破坏,至解放前已濒于灭绝。</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天津市文化局组织老艺人成立“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年画生产。1958年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杨柳青画店,对木板年画开展专项保护、发掘工作。</p> <p class="ql-block">  自清代中叶商贾院落、建筑群的兴建,砖雕崛起,它的创作风格汲取了年画的立意精髓。手法上有浮雕、镂雕、黏贴雕等。</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古民居中,石雕门墩使用普遍。形式有抱鼓形和箱形两种。大户人家住宅中还有角柱石、拴马石、排水沟眼石、柱础石、及影壁须弥座上的石雕等。</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天津风筝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杨柳青风筝是重要的流派。新中国成立后,风筝魏和风筝李结合,成立了杨柳青风筝厂。自1974年起,这里生产的风筝远销欧、美、亚三大洲。</p> <p class="ql-block">  1986年,英国女王来中国访问,派专员到杨柳青买走“百鸟朝凤”巨型风筝。</p> <p class="ql-block">  剪纸在杨柳青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它们以大红色为基调、并融入了年画的精髓,用纸考究、造型优美、雕刻细腻、线条流畅、玲珑剔透、寓意吉祥,形成了杨柳青剪纸艺术风格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大年初七,上海评剧皇后白玉霜为婚姻自由、离开舞台,随私订终身的李永启来到他的家乡杨柳青东沽港。两年后,李赌瘾发作、输光积蓄,使白愤怒离去,进入津门戏剧界。她与其他名角推动了津门评剧进入极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有京剧名家、名票曾在“尊美堂”(石家大院)戏楼演出过。</p> <p class="ql-block">  石家大院位于杨柳青镇南部南运河边、估衣街47号,它原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元士的私宅,俗称“石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光绪初年(1875年),是一座大型民宅,坐北朝南,南北长96米、东西宽62米,占地6000平方米,有18个院落;耗白银30余万两建成。</p> <p class="ql-block">  它曾有“华北第一宅”、“天津第一家”之称。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整个大院的院落布局是南北向中间两条是全列、东西两条为半列。</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西端的园门进去。</p> <p class="ql-block">  里面是风雨长廊。</p> <p class="ql-block">  中间是花园。</p> <p class="ql-block">  西边沿围墙也是风雨长廊。</p> <p class="ql-block">  花园北面的水榭现在是小卖部。</p> <p class="ql-block">  东面长廊中间有侧门,可进入留园。</p> <p class="ql-block">  留园的南面是书房。</p> <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石元士设立支应局维护地方治安,得到慈禧太后的肯定和召见;御批四品卿湖北试用道,并赐匾“乐善好施”。后来,石又纳捐二品顶戴。1906年清廷立宪诏下,石出任天津县议员及副议长,后又充任镇议会议长。他倡办教育,设立了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学堂之一的天津私立第二中学堂,与南开中学同时建成。</p> <p class="ql-block">  男花厅是石家接待男宾的地方。门上牌匾“知足知不足斋”是石府家训,取自刘墉名言。告诫家人“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p> <p class="ql-block">  花厅中堂悬挂“尊美堂”题字,由帝师翁同龢所书。“尊美堂”是石家分家后,本支的堂号。</p> <p class="ql-block">  两侧的屏风上镶嵌着精美木雕,是大院一绝,雕工耗费不小。</p> <p class="ql-block"> 留园东面有一条甬道,中间有一门,名为“虎座门楼”,是大院保存最好的中式门楼,因它如同猛虎坐立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通过甬道东面的侧门,我们进入主人卧室院落。</p> <p class="ql-block">  主人卧室为明三暗五格局,东侧为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  西侧为卧室,内有月洞式红木罩架床,床左侧有镶螺田片家具一套。这种镶嵌也称“百宝嵌”。</p> <p class="ql-block">  主人卧室的北面,是内账房院落,位于大院最北端。</p> <p class="ql-block">  内账房面阔五间,这里是石家账房先生理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院内东西厢房是账房先生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出内账房回到西面甬道,南边有一座西洋门。它是大院唯一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建于1911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过甬道,来到西面的院落,北面是佛堂。</p> <p class="ql-block">  佛堂内供奉观音菩萨像,当年香案上还供奉祖先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  再西面的院落南面是水局。</p> <p class="ql-block">  大院最东面的半列院落,北端是商俗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南面是砖雕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近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佛堂的南面是第一座垂花门,悬山式结构,从伸出的梁下各垂下一条短柱,名“垂莲柱”,下端雕成莲瓣或石榴头,故名“垂花门”。门旁两块抱鼓石仅石料需银五百两,两位石匠精工细雕,一年之久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  进垂花门,南面是戏楼大门。</p> <p class="ql-block">  戏楼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封闭式戏楼。占地600平方米,高近5米,可供200人听戏、或宴饮。</p> <p class="ql-block"> 戏楼采用罕见的盝顶,整座建筑为台梁式。左右各6根立柱为通天式,截面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顶下四周全是玻璃窗,解决白天的采光。它和五大道庆王府的中庭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楼内窗棂格扇全部是用楠木精雕细刻制作。</p> <p class="ql-block">  大厅设120个座位,中间是“官客席”;后面台阶上设“堂客席”,是当年府上女眷的座位。</p> <p class="ql-block">  这里冬暖夏凉,交混回响时间长,共鸣效果好,演出不需扩音器,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都曾在这里献艺。</p> <p class="ql-block"> 2024.5.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