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别有“千军万马”——记龙山籍抗美援朝老兵彭明发

红色龙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耳朵被大炮震坏了,你说话得大声点。”去年6月,记者采访90岁抗美援朝老兵彭明发时,老人指着自己耳朵歉意地说,然后身子又主动朝着记者凑了凑:“眼睛也雾蒙蒙的,都是当年落下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一讲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他的声音中气十足,即使隔着几间房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也是战场练出来的。”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彭明发向记者敬军礼,“谢谢你听我讲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彭明发出生于1933年,龙山县洗车河镇天井村人。从小家中贫苦,父母都是贫农,兄弟3人他排行老大。1951年春天,17岁的彭明发自愿参军入伍,走进了当时留在湘西剿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军营。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彭明发编入志愿军第47军141师司号队。</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挺不服气的,凭什么别人领枪,我只能领号。”部队首长告诉他,号兵招收条件更严格,首先年龄要小,一般在15岁到18岁之间。其次身体要好,肺活量得大,能跑还要能打,最后人要机灵,能够临机应变。而且号兵和指挥员、红旗手一样,打仗时总是冲锋在前,身后的千军万马全听你们指挥。听到说司号员的位置如此重要,彭明发接过了那根金色号管的时候都格外小心,生怕摔坏了。自此,便与号角结下不解情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湘西到长沙,从辽宁安东踏进朝鲜新义州,在火车、营房、操场、路边,彭明发除了练习吹号就是吹号。一把铜号,只有五个基本音,却能组合出数百种短谱。为了打牢基础,号兵必须从最低一个音符练起。“开始时,用蛮力吹得面红耳赤,也听不到个响。后来掌握了点技巧,但是气息跟不上,吹出的声音不堪入耳。”大半年时间,彭明发的嘴唇从薄吹到厚,门牙从紧吹到松,腮帮子从瘪吹到胀,才算把五个基本音入了门。</p><p class="ql-block">  然后又开始背诵和练习代表不同命令的号谱。“比如冲锋号是‘滴滴答滴滴滴,滴滴答滴滴滴’,还有集合号、增援号、后退号、防空号等等。”即便已过去了70余年,彭老仍对各种号谱的音律张嘴就来,似乎曲调早已刻进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彭明发回忆说:“当时我军在军备、生活条件上与敌方相差悬殊,他们每天基本能喝牛奶、吃肉罐头,而我们经常靠一包炒米埋伏四五天,水喝光了,就抓把雪塞嘴里。”纵然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一直军纪严明,善待朝鲜人民,看到熟透的板栗掉地上不能捡,要找树主人花钱买。有时候遇见逃难的朝鲜人民,会主动分些粮食和钱给他们。</p><p class="ql-block">  “白天,美国佬靠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压得我们抬不起头。到了晚上,那就是咱们军队的天下!”彭明发说,志愿军最擅长夜袭,隐蔽接敌、迅猛突击、攻其不备、快速分割,很快与美军形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胶着态势,凭借着灵活多变的战术和超强的战斗意志,往往打得“唯武器论”的美军狼狈逃窜,“特别是听到我们响彻山谷的冲锋号,那跑得比兔子还快。”说到这,老人嘿嘿笑起来,脸上写满了骄傲。</p><p class="ql-block">  战后,美国陆军上将、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这样描写志愿军的军号:“在战场上,只要这个铜制的乐器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会被打得潮水般溃退。”</p><p class="ql-block">  朝鲜战争的亲历者、美国著名陆战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也提到了中国军号:“中国人吹着军号和哨子,把进攻扩大了。这些号声和哨音让美国士兵听起来既恐惧又烦躁。”</p><p class="ql-block">  而志愿军第116师347团七连司号员郑起,更是在釜谷里战斗中,吹响军号吓退敌军,坚守住了阵地,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荣记特等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这些“压箱底”的荣誉,彭明发从不轻易示人,“掉了心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彭明发一路吹着军号参加了天德山、夜月山、正洞山、老秃山等战斗,“吹号最忌讳杵着不动,要是号声响完,你还站在原地,等来的不是子弹就是炮弹。”彭明发说,因为号兵作用重要,位置和目标明显,往往是敌人重点打击对象,“所以怎么吹得随机应变,蹲着吹、跪着吹、跑着吹,甚至躺着吹,我都试过。但是冲锋时一定得站着吹,那样有劲,声音会更亮更远,大家听着才有信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也会拿枪冲锋,没考虑过生死,就想打死一个敌人保本,打死两个赚了。”参加老秃山战斗时,彭明发吹响军号后,拿起枪就往前冲,只见不远处亮了一下,炮弹和子弹就落在了身边,“弹片几乎贴着肚皮飞过去,把棉衣撕走一大块,还好只是皮外伤。”</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些电视剧演到志愿军,就是人海战术,这是不对的。”彭明发告诉记者,步兵进攻时通常采用“三三制”战术,即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士兵之间分工明确,相互接应掩护。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为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为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可以有效减少伤亡。而真正的“人海战术”则是大部队在运动战中,通过相互掩护、穿插、分割、包围,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我们取胜靠的是智慧,而不是一窝蜂的自杀式冲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抗美援朝老战士彭明发为龙山四小学生讲述当年战斗故事(向德银 瞿慧星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彭明发光荣退伍返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背上军号投身水库、公社和公路建设,用号角声鼓舞着当地百姓冲锋一线、建设家乡。彭老说,战争过去这么多年,看到如今国泰民安,自己满心骄傲和自豪。看到摘掉了千年贫困帽子,过上好日子的父老乡亲,“更是打心底高兴。”</p><p class="ql-block">  彭明发老人说,有时候他怀疑自己的听力并没有下降。因为夜深人静时,总有冲锋号声在耳边回响,熟悉的滴答声仿佛在告诉他“向前、向前、向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作者:肖庆宾 来源:团结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