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美‘凯洛琳‘米勒,描写的十九世纪的佐治亚州上的垦荒者与开拓者们,这是一片承载着许多人梦想与现实的土地。这里的垦荒者们赤诚、勤劳、刻苦。文章里描绘着原汁原味的农耕时代。宏大神秘的旷野,安于劳作的农人、善良能干的主妇,欢乐质朴的孩童,还有那未被污染的思想行识,一切都似深山里那股的泉眼,原生、清澈、活力满满,向着那神奇的远方,小心探索、满怀希冀。<br>作着的文字所透露着信息也如原野般让人心旷、沉醉,仿佛微风拂过之际,还能闻到希恩那座用树干建成的新房子的气息。而如果你愿意闭上眼,那么眼前可能有大片大片的棕榈树、栎树、雪松木、枫树、木兰、刺莓、越橘、冬青、浆果,再近一点的田里有大片的玉米、豌豆、烟草、棉花、蔬果;而牛圈里的小牛犊正卧在奶牛边上吮吸着奶头,房前的黄色空地上,珍珠鸡、大头鹅,多米尼克鸡正在悠闲或者优雅的踱着步。<br><br> 一座全新的房子,一块新开荒的田地,两个新人即将在这里开始属于他们新的征程,孕育属于他们新的生命。就像文中所写:“这些种子同黑暗抗争,熬过寒夜和烈日,最终破土而出,焕然一新,难以辨认。你或许不知道,正是这些种子,它们白色的要根须在黑土里向下延伸,不断汲取养分,才能向着太阳,长出亮绿的叶子、高高的谷穗和沉甸甸的的谷物,最终收获新的谷种。 看着文字描绘着这些清新淡雅,接近于混沌初开的人世间,被那种懵懂、天真吸引着,被人类最初的那种勤劳、智慧、原始的劳作方式感动着。是时候泡上一杯茶,让自己更松弛更自在的品读。是的,如果要泡上一壶茶,那么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茶才能与之相契合呢?红阿茶?太腻。绿茶?太单溥?新茶?太肤浅……对了,泡那款2020年的单株吧。那粗旷的条索、那携带着深山的气息,那隽永厚重的滋味,那直面咽喉的苦涩。取一支青花盖碗,捏六克茶,炭火水早已松涛阵阵。就这样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水中,打开视觉,打开听觉,打开嗅觉,打开味觉,没有目的性的去感受,不想着去获取什么,也不去评判什么。做一个体验者,也做一个旁观者。 茶席上的花叫“翠珠”,长细形的枝干,长着菊花般的叶子,圆圆的花冠上面再分支出很多小花颈,每一个小花颈上面开一点淡紫色的小花,密密麻麻的小花开满了又变成一朵大大的圆球形的花。初次见这个花,就被他优雅纤细的枝条吸引了,淡淡的颜色不刺眼不落俗。放在茶席一角,灵动清新。别看她娇嫩柔弱,放在水里可养上十来天。每每看到她的姿态,总会拿她来和旷野里的野菊相比拟。在酷寒的冬日里,绽放一身明黄的野菊,往往也能给人许多的借鉴和触动。 就像希恩的第一次成长,她觉得女人应该比男人更坚强。男人不在乎把斧子砸向小牛的额头,女人却很在乎。但她还是要站在旁边目睹这一切。男人只要让一个女人怀孕就可以有一个孩子。而女人却要忍受它挤占位置带来的不适,忍受它踢打她的身体,忍受他的重量拖累她的行动。所以,女人必须比男人更坚强。 如果说海岸集市的西北方是一块纯净的、原始的农耕地,那么海岸集市已经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雏形。四面八方来的人们在这里以物换物,倾听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有更多新奇的玩意,有更先进的手工制品,也有更发达的信息。里阿斯在这里爱上了玛戈特,两个人迅速结了婚。这里是人们意识觉醒的一个进阶。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不同的孩子,成长之后,有的安于接受周遭环境的安排,而有的,则有叛逆挑战的精神,冲开固有的安逸与禁忌。而做为老一代的开荒都,后辈的每一次改革和远行都是对他们经验和权威的挑战。所以说,两代人的见识和成长是伴随着矛盾的。社会的每一个发展也是从各种矛盾中来的,是观念的矛盾,更是思想行识上的矛盾。 悠悠历史长河中,信仰是人们对抗黑暗、熬过低谷的良药,是人们面对未知,超越自身认知水平的救命稻草;是引领人们探索远方、抵达天国的灯塔。人们怀抱信仰在这一片新开荒的黄土地上缔结属于自己的梦想。 以家庭为单位的人们恣意享受着家人们之间最亲密的疼爱。在这边书里,爱情仿佛是那刚萌芽的小叶子,作者并无更多的延伸与渲染。你说玛戈特和里阿斯是爱情吗?你说贾斯珀对玛戈特是爱情吗?你说伦祖和希恩是爱情吗?你说里阿斯和布利斯是因为爱情吗?也许,爱情曾经在某一刻短暂的光临了他们,因为诱惑、因为叛逆、因为落后……在那闭塞的年代,到了一定年纪的男青年在他认识的姑娘中找一个与他相匹配的女青年组成家庭,然后过完一生,好像是一件约定俗成的事。至于爱情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庄稼、种子、棉花、孩子,土地才是他们终极的梦想。人的一生是如此的沉重与漫长,出生、存活、顺利过完一生,也许是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事。希恩那一个一个出生的孩子正在压垮她的健康与意志,透过文字,仿佛都能感受到她的虚弱与崩溃,也能感受到伦祖的劳累与生存压力。然而这一切,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上帝的赐予,对于上天的安排,他们只有顺从接受,并没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对于这一部分现在的读者应该是无法苟同当时的生命观或者生存观。通过希恩的眼泪和意志可以知道人的一生没有受过劳累、伤痛、负疚、死别……就不是完整的一生。 当我们沉浸在希恩那越来越透不过气的生活里时,我们也在希冀,是不是熬过这一个苦之后,生活会给他们带来一丝甜头。但是,生活和故事不一样。残忍的利刃永远在对准求生的人们。只是不知道哪一个倒霉的人会被刺中。<br>有一次,伦祖去海岸集市,希恩一个人接生完自己的孩子躺在床上还没有来得急喘息一下,就被一只闯入的豹猫威胁着她和孩子的生命安全,她用尽了她身上所有的力气总算一枪毙了豹猫。<br>又一次伦祖去海岸集市。大火把房子烧没了,希恩和孩子们就这样坐在冰冷的沙地里。希恩的绝望如暴风雨在胸中肆虐。这里第一次写道希恩对伦祖的怨言:他冰冷得像块石头,耳聋得像棵柏树,眼瞎得像蝙蝠,呆头呆脑像木头,除了种地和拉屎,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夫妻之间,没有安慰,没有交流,没有鼓励。即使有的一丝温情迟早会被扼杀在沉默中。但是,除了这,我们又能挑出他什么毛病呢?<br>伦祖死了,在希恩越来越忙碌的生活,越来越喘息不过来的日子里。希恩为伦祖生了14个孩子,为德密生了一个女孩。一个女人在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年龄阶段都处在养育孩子的艰辛里。日子是一个个的新生,也是一个个死亡,月亮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停歇的圆缺着,即不热情,也不冷漠。但是这一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有的只是在这里划上轻轻的一笔,有的甚至来不及呼吸,而有的受尽苦难,尝遍酸涩,精气耗干、神志不清,长眠于某个狂风肆虐的夜晚。 生与死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他们像一对携手共进的朋友,光临着人们生活的大地。一个个伦祖和希恩老去了,又一个个新的伦祖和希恩降生,一部部生与死、爱与怨的伟大史诗依旧在各个黄土地里更迭上演。<br>如果说这部散文式的史诗偶尔散发着悲情的气息,但更多时候是鲜活的,灵气的,积极而勇敢的。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自然风情以及人文风况。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这片土地上的植物、花草、动物、风景的描写。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一年四季大自然的不同况味,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相依,互为合谐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