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中医院的美篇

驻马店市中医院

<p class="ql-block">一、 母亲的童年 1941年10月12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在确山县竹沟镇正南方向大山深处一个叫岳沟的小山村,一个女娃,也就是我的母亲来到了世上,无惊也无喜,小山村依旧平常,女娃被取名娥。母亲上面已有一个13岁如花似玉的姐姐和一个刚满6岁的哥哥,老实本分的姥爷没啥作为,姥姥却是一等一的能干持家,小日子还算过得去。战乱年代的小山村经常有小股的保安队和国军进村抢掠,人们对时不时的枪声和土匪的骚扰早已习惯。母亲三岁那年,晚上劳作很晚的姥姥竟然一睡不起,丢下三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走了!从此,母亲的家庭进入了真正的困难时期。姥爷本来就老实木讷,什么也不会干,姥姥一走更甚了,经常把大姨气得直掉眼泪,一家老小的生计全落在十七岁的大姨肩上。听母亲讲大姨出落得亭亭玉立,肤白貌美,一条大辫子黑溜溜的,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刘家大姑娘。大姨完全继承了姥姥坚毅能干的性格,硬是拚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家!日子艰难地过了两年,有一天,姥爷竟然大白天毫无征兆地趴在自家大门口地上死了,年幼的母亲还跑去告诉大姨说姥爷睡着了……在乡亲们的帮衬下,坚强的大姨把姥爷和姥姥安葬在了一起,从此母亲姊妹三个成了孤儿。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姨的漂亮可不是好事,保安团一进村,村里漂亮的女人就得进山躲起来,经常留下年幼的母亲看家,拿着枪的士兵进门到处翻腾,瘦小的母亲记着大姨的叮嘱,紧紧跟着看他们都抢走了什么东西,每每吓得肚子直疼,母亲一辈子胃病,身体柔弱,可能就是小时候受惊咋的缘故吧。 慢慢的大姨也不小了,经人介绍嫁到了山外离竹沟镇不远的一个叫徐庄的地方,姨夫是独子,早年参军在外打仗,有文化有见识,还给大姨取了“玉兰”这个好听的名字,姥姥说大姨从小被人叫刘女儿,没有真正的名字。大姨出嫁了,6岁的姥姥和10岁的舅舅更可怜了,经常受人欺负,仅有的一点家业也被人抢走,又因为不会种地被扣上了地主的身份,大姨终究放心不下年幼的弟妹,终于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带着母亲和舅舅抬着他们仅有的一小袋粮食离开了这个小山村,开明的姨夫和他的母亲也接纳了他们。 新中国刚解放,姨夫从部队转业被安排到信阳工作,一大家子老小全靠大姨一个人,很是艰难,舅舅被送去给别人家放牛,挣点口粮。母亲从小就异常聪慧,姥姥去世的日子里,大姨边干活边教她的儿歌一遍就会,不识字的大姨虽然被生活磨炼的坚强不多言语,这些她都记得!她竟然把母亲送去上学读书。大姨的见识和开明改变了母亲的命运!进了学堂,老师为母亲取名刘玉华,也顺便给舅舅取名刘玉和,孤苦伶仃的三个孩子都有了好听的名字。聪慧好学的母亲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孜孜不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俄语、唱歌、跳舞样样精通</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才学气质深深吸引着一个大男孩,那就是我的父亲!一个高大、帅气、聪明却不大爱学习的少年!父亲家在竹沟镇向东二十里地的瓦岗街,当时家里开有杂货铺,奶奶又善于经营,家底还算殷实,父亲是长子,所以吃穿用度很是体面。母亲就差远了,寄人篱下,能出来上学已经很难得了,长得就比较瘦小,可是她的聪慧和见识散发出的独有魅力是整个学校的光芒!让父亲着迷!父亲充分证明了他是为爱情而奋斗的典范,为了跟随上母亲,配的上母亲,他竟然洗心革面,临陈磨枪,其间也可能有母亲的正确指导。其实父亲也是很优秀的,是学校有名的体育健将,打篮球、游泳、文艺演出,到处都有父亲的身影,父亲的英俊潇洒、孜孜追求、极力讨好也让母亲有所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中毕业,他们双双考上了信阳幼儿师范学院,顺理成章真正比翼双飞起来! 信阳幼师求学的日子是他们最快乐和浪漫的时光!1962年,国家异常困难时期,很多大中专院校被无奈解散,父亲母亲的学校也没能幸免,没毕业他们就回到了家乡。母亲把父亲领回家让大姨相看,大姨和舅舅都很喜欢父亲,当年父亲母亲就结婚了。二、勤俭持家的母亲 母亲来到了父亲的大家庭。奶奶已有六个孩子,可奶奶却是个风风火火不善做家务的主妇,叔叔姑姑们破衣烂衫,没鞋穿,光着脚也没人打理。没娘的孩子早当家,母亲从小跟着大姨有样学样,针线、家务活样样精通,有文化又会裁剪衣服,很快叔叔姑姑们变干净了,漂亮了……经常听叔叔姑姑们说,别人家的孩子娘出门粘娘,我们从小就粘嫂子!至今还是如此,几个叔叔和姑姑三天两头来看母亲父亲,陪他们坐坐、聊天。后来陆陆续续有了我们姊妹六个孩子,叔叔们也一个个成了家,大家庭人口越来越多,爷爷奶奶就主持分了家。由于父亲是老大,自然分家时被亏欠些,听母亲的讲述用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来形容我们当时的新家一点也不为过。在那经济困难缺衣少食的年月,母亲亲自裁剪,一针一线缝制一家老小的衣服、鞋子,把我们打扮的体面干净。母亲精裁细缝的本领,也为她增添了不少麻烦,家里经常有拿着布块来请母亲帮忙裁剪或拿着衣服、鞋子请教针线活的婶婶大娘们,尽管占用了母亲很多时间,但母亲从不厌烦,每次都耐心和婶婶大娘们沟通商量,做出她们满意的作品!姨夫是老革命干部,当时工资不低,虽然也养六个孩子,生活还是宽裕些,姨夫又是个开明的好人,从不嫌弃我们穷,大姨经常带些粮食衣物来接济我们。母亲也变着花样把简单的食材做出各种美味,把我们几个养得红光满面,个头抢着往上长。直至今日,我们还在享用着母亲的美食,我女儿经常戏谑地说:“姥姥做的饭菜咸淡适中,味道家常,就是好吃!你们四姐妹做饭的本领加在一起也赶不上姥姥!”记得小时候母亲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每到晚上全家围在一起吃晚饭,母亲就会给我们讲故事,她小时候大姨给她讲的,上学读书看的,都讲给我们听,包公铡陈世美、林海雪原、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我们都百听不厌,我都怀疑母亲有过目不忘、博闻强识的本领,那么多故事人物细节,她都能记住娓娓道来。最喜欢阴天下雨天气,母亲不用下地干活,全家人聚在一起共唱一首歌的情景。知书达理、外表柔弱的母亲是善良的、大度的,更是隐忍刚强的,她没有抱怨爷爷奶奶的不公,硬是凭着勤俭持家、心灵手巧,还有和父亲琴瑟和谐的配合,把贫穷苦难的日子过成了花一样的生活!使我们的家庭成为当地最独特、最独一无二、最惹人羡慕的幸福之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贫穷落后,广大农民没知识没文化,更是缺乏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致富的领头人。父亲母亲当年回乡,就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不久分别被安排在小学和中学教书。可能是父亲太优秀了,硬生生被上级领导看中从学校拉到了村干部的岗位。家里平静安详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千头万绪、永远忙不完的工作让父亲时常回不了家,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母亲肩上。幼年被强加的地主成分终归还是影响了母亲,有人以此为借口攻击母亲,不得已母亲离开了心爱的教学岗位。母亲心里有痛、有不甘,可是却无力也无处抗争!家里六个孩子,大姐大哥在外求学,二姐、我和弟弟妹妹年龄小,帮不上一点忙,全家的吃喝拉撒,十多亩地的耕种全凭母亲打理。从小被土匪惊吓和营养不良造成母亲不似一般的农村妇女那样强壮有力量,可是弱弱的母亲从不叫苦拖累父亲,咬牙硬挺,腹痛的毛病经常让她直不起腰吃不下饭,母亲更瘦弱了,一阵风吹过,她都站不稳。懂事的二姐心疼母亲的不易,虽然品学兼优毅然决然离开学校回家帮母亲干活,记得当时二姐什么也不说,就是不去上学,母亲还狠狠地责骂了她。二姐退学回家后,真是成了母亲的好帮手,家里的顶梁柱。她虽然只有十四岁,却像个男孩子,个头很高也有力气,家里脏活累活都是她的,母亲轻松了些。后来,聪明能干头脑灵活胆大心细的二姐跟别人学着做生意,家里的日子才慢慢好过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关注到了父母亲这一代人的不幸,专门出台了政策,解决他们的待遇和困难,依据身体条件安排城市户口和工作。扎根农村几十年的父母亲已经习惯并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当县里工作人员到家里说明来意后,他们表示不再给国家添麻烦了,婉拒了进城工作的机会。如今大哥大姐和我都通过考学有了工作,二姐弟弟妹妹做着小生意,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良好的家风,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都成为了孝顺的孩子,在父母身体还好时,我们努力满足他们年轻时想走出去看看的愿望,安排他们出去旅游,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今年迈走不动了,我们就经常回到父母身边陪伴他们,父亲就会抱出一摞摞的影集,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地细说旅游的见闻、趣事,母亲经常笑眯眯地坐</p> <p class="ql-block">在一旁听着补充着。周末、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父母的小院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羡煞左邻右舍,每当我们谈及谁谁生活幸福的话题时,父亲总会声音洪亮打断我们的话骄傲地说:“谁也没有我们幸福,我们最幸福 !我们最幸福!” 三、 母亲生病了2023年3月26日凌晨四点,睡梦正酣,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本能的抓起手机快速查看,是父亲打来的,我脑袋一瞬间蒙了一下,惊魂未定怯怯地刚叫了一声父亲,就听老父亲沙哑着说:“你娘不行了,抢救一夜了……”“我马上过去”,不等父亲说完我就挂了电话。凌晨四点的街道异常寂静,灯光冷暗,独自匆匆穿梭在空无一人的街道,无法想象母亲此时的状态,心也被揪成了一团…… 新冠疫情已经施虐那么久,父亲母亲虽然小心防护尽量不出门,可还是未能幸免于难,终于撑不住于2023年3月23日住进了医院。母亲多年患有心脏病,心肺功能一直不好,这次感染更加重了病情,神志也时清时昏 ,特别是到了夜晚经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父亲和二姐一直陪伴在身边。 终于赶到医院,冲进病房,我惊呆了,昨天晚上还送我走出病房门的母亲此时犹如溺水刚被打捞上来,头发湿湿的胡乱贴着、支棱着,吸氧面罩的系带紧紧勒在有些浮肿的脸颊上,眼睛紧紧闭着,眉心皱成一团,极其费力地喘息着,那么虚弱,那么痛苦,监护仪上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父亲、二姐惊恐、焦急、无助、泪眼婆娑地看着母亲,值班医生看见我进来立即说,“赵老师,情况不太好,送ICU吧!”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知病人送进ICU意味着什么,母亲已八十多岁,我害怕母亲死去,但我更不忍让一生讲究爱干净的母亲毫无尊严地遭受各种插管穿刺的折磨,更不忍心在她最无力无助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支持,独自去面对治疗的痛苦和对死亡威胁的恐惧,她太虚弱了!此时此刻我只想让母亲舒服些,不再受罪!我毫不犹豫拒绝了医生的好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监护仪上的数字不尽人意地变化着,所有的亲人都闻讯赶来了,都在哭啼……母亲时不时抬起沉重的眼皮没等看清她的孩子们就又闭上了,嘴里小声呢喃着,我趴在母亲身边费力倾听,母亲断断续续说:“咱回家吧,回家,咱回家……”“咱们带娘回家吧!”我立刻和父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说出我的想法,虽然平时在大家庭里一直有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照应,我是最不操心最不拿主意的,可是因为我在医院上班的缘故,在生病看病这方面大家出奇一致完全听我做主。</p> <p class="ql-block">到家了,我们小心翼翼把母安置在她和父亲生活了六十多年养育了六个儿女的家,睡在了她熟悉的大床上。据后来母亲缓过劲时说,当她头挨着枕头,闻着熟悉的味道时就一下子从混沌状态清醒了,只不过当时太虚弱无力表达。 母亲的状态让我们很是悲观,觉得母亲就要离开我们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强忍悲痛,决定陪伴母亲走完最后的人生旅程,尽量让母亲舒适,不孤单,不恐惧,在亲人和爱的簇拥中开开心心、心满意足离去……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我们全都放下手头的工作,24小时守在母亲身边,孩子们也都放下学业赶了回来。母亲可能预感到自己日子不多了,积攒气力断断续续给我们交代后事,虽然很虚弱可她思维出奇的清晰。她说她这一生很幸福,父亲对他好,在外是顶天立地的男人,回到家里听她的话,帮他干活,疼孩子,冬天还为我们烤棉衣。父亲很聪明,母亲教他打算盘、写毛笔字,一学就会……你们几个过得都很好,几个女婿两个儿子都好,我放心!做人要本分,为人处世不要怕吃亏,吃亏人长远! 我们老家的风俗人不在了都是土葬,不接受火葬,虽然国家号召火葬,乡亲们扔不愿意,经常和执行国家政策的村干部门闹得不愉快。我小叔是我们的村支书,都是乡里乡亲,他也实在为难!母亲断断续续一字一句的说,父亲是老党员,你们几个都是国家上班人员,您们小大(小叔)又是管这事的,可不能让他为难,国家领导人那么大的排场不都是火化了,咱要响应国家号召听政府的…… 母亲的叮咛我们一一记下,也让我们一次次泣不成声,哭肿哭红了双眼。老父亲眼巴巴地守在旁边,孤单落寞悲哀的神情,让人心疼!母亲茶饭不思,滴水不进,我坚持着继续为母亲输液、吸氧,希望奇迹发生!家里人也在紧锣密鼓地为将要到来的不幸准备着衣服、棺椁……也许真的是我们的努力和孝心感动了上苍,也许真如母亲说她舍不得我们,还想多陪我们走下去,一天、二天、三天……我们揪心挨着,轮换睡在母亲身边地板上,不知疲倦、衣不解带地抱着母亲…… 五天后母亲竟然精神了些,能吃一点点东西了,眼睛睁开了些,头有时也能抬起来了,还可以安静睡会……睡醒后还能说出成句的话,虽然声音还是低微,我们还是惊喜无比,好像看到了希望,多日笼罩的愁云立刻淡了些,脸上也都有了笑容…… 我们信心更足,更加悉心照护,为母亲洗头洗身子,洗去身上的不幸和晦气,姐姐们不厌其烦想着法做饭,弟媳嫂子精心喂服,我不时与医生联系汇报母亲的病情,哥哥弟弟负责联系氧气,父亲寸步不离守在母亲身边紧握母亲的手给她安慰鼓励,孩子们萦绕左右陪她聊天…… 十二天,整整十二天,母亲终于缓过劲了!母亲稳定了,我们都要回归各自的生活工作岗位,经过商议</p> <p class="ql-block">,我们把母亲安顿在二姐家,由二姐照顾。二姐是我们姊妹六个中读书最少的(其实二姐是极聪明,很会读书的,只不过她懂事早,读初中一年级时看母亲身体不好,家里没人干活经济困难,故意闹别扭不去上学的),却是最贴心最孝顺最能干最会干的,父亲母亲在她的照顾下,一天天好起来,如今已两月有余,母亲吃胖了些,已能下床走动。这期间哥哥嫂子弟弟弟媳三天两头来看望,亲戚们也经常来陪他们聊天,孩子们放假直奔这里来,依偎在老人身边,其乐融融。我们经常想起说起过往,又能像以前一样听父亲母亲讲我们小时候的故事,讲他们年轻时的经历,讲对下一代下下一代孩子的憧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