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安风华》</p><p class="ql-block">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建安初归曹操,先后为丞相掾属。平原侯庶人、五官将文学等。其性情傲岸,因平视甄氏被曹操惩处。文学成就以赠答诗最富盛名。建安七子之一。</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三年,邺城的文学氛围达到了顶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建安七子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代表人物。刘桢,作为七子之一,以其刚劲有力的诗歌著名。而他与徐幹的友情,更是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p><p class="ql-block">徐幹,一个才情出众的年轻人,与刘桢相识于一次文人的聚会。他们一见如故,彼此欣赏,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刘桢以《赠徐幹》一诗,表达了对徐幹的赞赏和鼓励,诗中写道:“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沈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唐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憾,不得与比焉。”</p><p class="ql-block">然而,世事无常。随着曹操的势力日益强大,邺城的政治局势也变得紧张起来。建安七子们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限制。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刘桢和徐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诗歌表达着内心的情感。</p><p class="ql-block">一天,刘桢收到了徐幹的一封信。信中徐幹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刘桢读完信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他决定与徐幹一起,以笔为剑,挑战当时的权贵,捍卫文学的自由。</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行动引起了曹操的注意,曹操对他们的才华和勇气表示赞赏,但也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了警告。面对曹操的压力,刘桢和徐幹并没有退缩,他们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信念。</p><p class="ql-block">在一次宴会上,刘桢和徐幹借机朗诵了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他们的声音如同利剑,刺破了沉闷的空气,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共鸣。曹操在听完他们的诗歌后,陷入了沉思。最终,他决定给予建安七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华。</p><p class="ql-block">在曹操的支持下,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更加繁荣。他们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而刘桢和徐幹的友情,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深厚。他们相互激励,共同追求着文学的卓越。他们的故事,成为了邺城人们口中的传奇,激励着后来的文人墨客。</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建安七子的名字如同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刘桢和徐幹的友情,也如同那首《赠徐幹》一样,永远流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邺城故事,建安七子刘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风骨颂》</p><p class="ql-block">魏晋建安多才俊,慷慨悲凉诗风劲。</p><p class="ql-block">铜雀台上赋新诗,邺都城中英气振。</p><p class="ql-block">白马嘶鸣战鼓擂,壮士高歌酒满斟。</p><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笔端舞,意气风发赋豪情。</p><p class="ql-block">洛神翩跹梦中见,才子佳人共论经。</p><p class="ql-block">建安风骨传千古,诗韵悠长照汗青。</p> 邺城建安七子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