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周至进士风采

王向民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取士从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设进士科开始,到清末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结束,历时1300年。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极大的推动了人才的选拔,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文化进步发展,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是盩厔人才成长的黄金时期 ,一方面为国家社会选拔了大量的高素质官员,促进了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家族中父教子,兄教弟成为文化盛况,增强社会凝聚力。但同时过分注重儒家思想统治作用,而且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形式,牵制了人们的思想。明清周至县考取的进士记录在册的有36名,充分显示了周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上的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一、明代的盩厔进士</p><p class="ql-block">从1368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年到崇祯皇帝败亡276间,盩厔共登进士18人。</p><p class="ql-block">1、甯威,字士仪,盩厔辛村里人,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科举人,甲戌科(1394)进士,任河南郾城知县,在任期间,发展地方经济,严惩恶霸地主,重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主持编修修了《郾城通志》。</p><p class="ql-block">2、霍荣,昌谷里人,今昌东村人,年幼时就聪慧敏捷,正统戊午科举人,登正统戊辰(1448)科进士,任给事中,敢言直谏。</p><p class="ql-block">3、王傅,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1475)二甲进士十三名,授礼部精膳司主事,后任主客郎中、左右通正太仆卿、郧阳太守、四川右参政等职。他为官直谏,所陈政见,多为朝廷所用。好读书,善属文,著有《圭峰集二十卷》、《南山漫兴诗集四卷》。</p><p class="ql-block">王傅,王元凯,王元正三人为一父二子,一家两代三进士,世居周至祖庵南街。王元凯兄弟三人(二弟王元正、三弟王元亨为正德二年1507年举人)被称为“王氏三贤”。</p><p class="ql-block">4、王元凯,字尧卿,号终南,明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中二甲进士三十七名。授兵部给事中,在朝为官四十天,因事触怒皇帝入狱。释放后归乡,专心著述。著有《天地正气编》、《抱真赋》、《蝉噪录》、《庸玉录》等。</p><p class="ql-block">5、王元正,字舜卿,号玉垒,明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中三甲进士一百一十三名,授翰林院检讨侍经筵,敢于直谏。武宗皇帝南巡至河南武修时,他冒死谏阻,帝虽颇为不悦,仍采纳了他的谏言,中止了南巡。嘉靖三年(1524)爆发了“大礼议”事件,事件的经过是: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明武宗朱厚照在巡游中翻船落水,回京后第二年亡故,因其无子无兄弟接位,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让年仅15岁的朱厚璁认先帝为父即位,而朱厚璁很倔强,不但不认,反而要给生父兴献王封号,大臣无奈,只好先让朱厚璁即位(嘉靖元年),但是两派之间的剧烈争议一直不断。嘉靖三年,进士张璁上了一个奏折-《大礼疏》,认为“可以继统不继嗣”,可以封兴献王为“皇考”,把他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号“睿宗”。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这是对先皇的大不敬,两派之间的斗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王元正与杨慎等二百多人伏在左顺门,撼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杖死者十六人。王元正为他们鸣冤,被贬官至茂州,戍守二十年。(《明史》卷一九二列传第八十记有载)。隆庆初,赠修撰。卒后追赠光禄寺少卿。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四乐同声集》、《玉垒集》、《四川总志》、《禹贡节要》、《威茂通志》等。</p><p class="ql-block">6、张几,字知几,盩厔辛街里人。明正德五年(1 51 O)中举,九年(1514)中进士,任广平府(今河北省鸡泽等9县地)司理,不阿谀权贵。一位在朝廷有关系的富人的公子作恶多端,民怨极大,张几派人将那位公子拘留了起来,很多官员、乡绅前来说情,请求张几宽释,张几不依,依法公断。张几深知百姓的贫苦,他心里明白,要让百姓缴纳赋税,就得引导帮助这些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他十分注重种子的选择,谁家的收成好,颗粒饱满,播种时就让大家更换或购买。后来,张几调往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南),他整顿吏治,纠正冤案,受到百姓的欢迎,后又被召入刑部,因回避亲属关系而改任松江府丞,又调任山东佥事,按察青州(今山东益都县)诸郡。沿海地区有许多泼皮无赖,经常敲诈百姓,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张几到任后,立即捉拿当地与其有联系的豪强,那些泼皮无赖闻风逃散,隐藏在邻近府县。张几下决心除恶务尽,要将他们捕获归案,但是邻近府县认为张几越境办案是假,求功是真,共同去会见御史,大骂张几。御史竟然轻信了他们的话,不但不支持张几,反而弹劾张几,不久张几被贬。张几气愤地说:“我已成老妪,不愿再涂脂抹粉,取悦他人”,他当即奉上官印,辞官归乡。</p><p class="ql-block">7、刘英,盩厔辛村里人(今鄠邑甘河口)明天顺壬午科举人,登成化乙未科(1475)进士,任汝宁知府。</p><p class="ql-block">8、尹琭、里居失考,周至人,成化二十二举人,弘治三年庚戌科(1490)进士。</p><p class="ql-block">9、刘几,刘英子,(今鄠邑甘河口)明弘治甲子科举人,登正德甲戌科(1514)进士,任山西左布政,正三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王三聘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10、王三聘(1501~1577) 字梦莘,号两曲,明兴仁里(今两河口人)人。父亲王玉,因被人诬陷而含恨去世,此时王三聘仅1O岁,母亲辛氏25岁。辛氏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她奉养老人,抚育孩子,含辛茹苦地供养王三聘读书,孀居40年。明嘉靖十年(1 531)中举,十四年(1 535)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不久,改任河南佥事。王三聘整治吏治,制定规则,人们很敬重他。他的母亲去世后,王三聘守丧3年,期满改任四川佥事,适逢当地少数民族起义风起,通过实地了解风土人情,王三聘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义军问题,就得对这些人恩威并举,他招抚义军中的流民,让他们发展生产,在生产中帮助他们,这样,这些人有了生活来源,不再与官家做对,社会得以安定。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幕僚却不甘心王三聘立功,他们攻击王三聘,说不杀这些人是王三聘怯懦、无能的表现。王三聘受到上级的责难,他愤然离职,回归故里造福桑梓。因阳化河长久未修,淤积深厚,导致洪涝来时水流不畅,经常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王三聘急民之所急,他自费雇人测量河道,组织人力,集资物力,开始清挖淤泥,使洪水畅达渭河,阳化河长达60年无水患。他还组织百姓搭建便桥,方便出行。周至未修县志,王三聘请示县令,自己组织编修,私人编修县志在全国都是少有的。他还乐于教育事业,看到许多娃娃无钱上学,就设立义学,把6岁至15岁的作为一个等级,诵习小学。把有文化基础者作为一个等级,讲习文艺。王三聘还购置义田,扶助亲族中贫困不能自给者。王三聘读书,讲求概义,注重心得,所写文章有大家风范。回乡30年间,著有《五经集录》、《小学集注》、《性理字训》、《三字经训解》、《字学大全》、《子史节录》、《古今事物考》、《周至县志》、《禹贡注解》、《终南仙境志》、《养生日录》。</p><p class="ql-block">11、赵忻,字子乐,明终南里人(今终南镇一带)。父亲赵应麟,随阮朝东研习《春秋》,多有创见,不幸的是去世很早。赵忻善承父志,年少时机智敏捷,聪明好学。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二十年(1541)中进士,出任长洲(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知县,当时有一种不正之风,一些县老爷忙于抓有利的事务,把涉及百姓的事务交由县衙的师爷处理,出现了师爷欺上瞒下,贪污受贿的现象,民怨极大。赵忻到任后,痛斥了这种不正之风,凡所理事务,都要弄清事实,无所偏曲,对手下奸诈的衙役,一律除名,决不再用。长洲人很感激他的功劳,立碑记载了他的政绩。后升为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又出任保定(今保定市)太守,正遇保定饥荒,到处是饥寒交迫的饥民,一场大的起义正在酝酿之中。赵忻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开仓赈济饥民,安抚了饥民,他还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后来,御史认为赵忻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才能,极力举荐赵忻,皇帝重赏赵忻,对赵忻很信任,开始任用他掌管军队,在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带兵驻防,赵忻不但有文才,还是一位儒将,他整饬武备,训练士卒,部队的士气很高。这时,倭寇活动猖獗,赵忻加紧战备,紧急催饷,被官员指责,议论种种,引起朝廷的误解,不久被贬为广东佥事。不久,又晋升为湖广参议。后辞官回家。</p><p class="ql-block">12、张万纪,盩厔辛街里人,嘉靖癸卯科举人,丁未科(1547)进士,臨洮卫籍,先后任户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古雷把总参将等职,官至庐州知府,。他抗击倭寇,与奸臣严嵩、尹耕斗争。</p><p class="ql-block">13、李复聘,字叔征,号秦麓,明辛街里(约今祖庵)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联捷进士,任(山西)闻喜知县,他看到苛捐杂税众多,百姓叫苦不迭,而官吏却不顾百姓死活,急促强征,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到任不久就实施仁政低税,逢灾年份,针对不同人家,实行缓征、减征、免征的办法,受到百姓的拥护。他任广东道御史时,不畏强权,上疏弹劾大臣11人。千户洪勋侵占百姓财产,他不顾多方说情,予以严惩,一时威名震赫,被称为“铁面御史”。调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后,上级要求剿杀“盗民”,他了解情况后发现,“盗民”其实是劫富济贫的困苦百姓,如果贸然镇压,必将掀起大规模的农民风暴,他力排众议,通过发放适量农业补贴、鼓励无地农民开垦荒地、减轻赋税等办法安抚起事的百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他先后任江西参议,蕲州总兵等职。</p><p class="ql-block">14、任唯一,字汝贤,周至西寨里(今终南镇任家村人。嘉靖甲子年(1563)乡试第七名,授举人,隆庆二年(1568)登戊辰科殿试金榜三甲,中进士,任四川巴县知县,后提拔为担任浙江道和广西道御史,再任四川按察佥事,终任浙江道参议。任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严惩贪官污吏,为老百姓申冤,因而得罪权贵,被暗害。朝廷下令对任惟一厚葬,发回原籍安葬,墓地建于今畜牧兽医站和县酒厂附近,并在周至县敕建御史坊纪念表彰。</p><p class="ql-block">15、任仕,盩厔西关里人,嘉靖壬子(1522年)科举人,登隆庆辛未(1571年)科进士,任户部主事,任自直儿子。</p><p class="ql-block">16、张学道,張几子,嘉靖戊午科举人,登隆庆辛未科(1571))进士,任刑部主事。</p><p class="ql-block">17、赵岸,今尚村大水屯人,赵廷瑞侄子,万历丙子科举人,登万历庚辰(1580)科进士,任临晋知县。</p><p class="ql-block">18、赵于逵,赵岸从侄,字汝仪,号华峰,与叔叔赵崡同中万历己酉科举人,登庚戌科(1610)进士,授行人(管理传旨,册封之事),奉命出使四川,归朝擢升云南道御史,巡按直隶督漕运时,任巡漕御史,当时发生天启二年(1622)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占领占领了邹县,藤县,及漕运要道夏镇,使漕运梗塞,江南数百万斤粮食不能北运,朝廷内外议论汹汹,赵于逵尽力经营,绕道转运,顺利实现粮食运到朝廷,解决朝廷危机,赵于逵又懂得兵法,向朝廷上疏练兵之要,朝野钦佩,因过度劳累而去世,赠太仆卿。</p> <p class="ql-block">二、清代进士</p><p class="ql-block">清代从顺治入关,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八股取士,261年间盩厔共登进士18名。</p><p class="ql-block">1、龎太仆,高平籍盩厔人,字密胥,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举人,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登第三甲 75 名,历任直隶、永清、湖广华容知县。庞太朴主持篆写了十卷本顺治十五年《高平县志》。</p><p class="ql-block">2、赵矖,利泽里人,今尚村大水屯人,赵于逵儿子,顺治丙戌科举人,登顺治六年己丑(1649)进士,任黄严知县,才华出众,诗文清简,著有《耕馀草》。</p><p class="ql-block">3、王绍祖,冯尚里人,今九峰冯尚坡人,明代万历年间知县王向明的从孙,顺治甲午科举人,登顺治戊戌科(1658)进士,任广东来宾知县。</p><p class="ql-block">4、袁芝,南望里人(今马营人),康熙丙子科举人,登康熙庚辰科(1700)进士,任山东博兴知县,以廉洁著称,因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丧事归乡),不再复做官,家里清贫如初。</p><p class="ql-block">5、陈庆门,字容驷,号滑川,今尚村圪垯头人,清雍正元年癸卯举人,登癸卯恩科(1723)进士三甲四十八名。雍正七年被授安徽庐江知县。因有政绩,被署为安徽无为州知州。无为州濒临长江岸边,动员百姓加固江堤。后调任任徽六安州知州,重视农业。雍正十一年,任亳州知州,加强社会管理。乾隆元年(1736),他被补四川达州知州。他在雍正三年奉命前去舒城调查水灾时“目惊心伤,感而有作”。写了一首诗《舒城水灾行(并序)》。著有《仕学一贯录》。</p><p class="ql-block">6、惠元士,西寨里人,今尚村镇涧里人,乾隆元年丙辰科举人,登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进士,授翰林检讨。</p><p class="ql-block">7、惠琨,西寨里人,今尚村镇涧里村人,乾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登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进士。</p><p class="ql-block">8、郝适,郝伸的孙子,终南镇人,乾隆己卯科举人,登乾隆二十五年更庚辰科(1760)进士,任江西奉新知县,以廉洁著称。</p><p class="ql-block">9、王永,太平里人(今广济南双庙人,乾隆年间状元韩城人王杰的学生,与王杰先后中举,中进士,传为一段佳话,乾隆二十年己亥科中举,登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进士,任安徽涞安县令。</p><p class="ql-block">10、路德、路慎庄。路德与其子孙路慎庄、路慎皋、路桓、路峙五人先后皆中进士。</p><p class="ql-block">路德(1784-1851)字润生 ,终南镇人,路元锡儿子, 字闰生,号鹭洲,清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登嘉庆十四年己巳科进士,被选翰林院庶吉士,学时未满,改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十九年(1814)因亲老,按制度回家奉养。父亲去世后,守孝3年,补任军机章京。路德长于书法,于公事之暇,读书写字。几乎都是四更睡下,黎明即起。京城里求路作文写字的人很多,没有空闲。于是积劳成疾,患了眼病。道光二年(1822),告假回家闭门修养。自订养目20余法,息心静养,过了1年多视力逐渐恢复。后来,路德因捐官房之事,被降职调任,遂辞官归里治学。路德治学,以汉宋诸儒的学说为基础,以经训传注为宗,专主自反身心,不分门户,力挽剽窃空疏之习,因此被邀请主讲于乾阳、象峰、对峰、关中、宏道等书院,前后20余年。严设课程,因材施教。一时陕西、山西、江浙的许多人都来受业。学生任朝廷内外职务者,数以百计;考中其他各科及再传弟子者,为数众多;文学侍从之臣,不少人出于路德的门下。路德所著时艺11种,收入《仁在堂文集》之中,又有《关中课士诗赋》、《蒲编堂训蒙》、《柽华馆诗集》、《柽华馆文集》,这些作品,传到了朝鲜、日本。路德精于书法,擅长绘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路慎庄创作的终南五景图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11、路慎庄, 字子端,号筱洲,清代终南镇人,路德的长子。道光十一年举人,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博览群书,秉性磊落,不依附权贵。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国史馆篡修,福建乡试副考官,福建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因疾恶如仇,守正不阿,骨鲠敢言著称于时,因曾杖责一戏子而得罪了清廷某亲王,被贬出京城,外放到江苏,任淮扬河漕盐驿兵备道盐运使。为官政绩优异,深得民心,去世后追赠光禄寺卿,诰授中议大夫,晋赠资政大夫,入祀江苏名宦祠。精通绘画,特别长于山水画。所著有《蒲编堂书目》、《唾余稿》。书法作品工整端庄,清逸俊秀,特别是小楷,可与元代书法家赵松雪相媲美。</p><p class="ql-block">12、路慎皋, 终南里人,路德儿子,路慎庄的弟弟,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举人,登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进士。</p><p class="ql-block">13、路峘,字次舫,路慎舆的长子,路德侄孙。咸丰元年恩科举人,登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二年(1863)从京城回家探亲时,正值李蓝义军进攻周至,峘被俘,软禁中,和王禹堂等策划外攻内应,密书射给城外清军,事泄,被杀。其妻投井而死,年仅十二年儿子孝堪也遇难。14、路峙,终南镇人,字两峰,号小舫,路德侄孙,咸丰五年与叔路慎皋同中举人,登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进士,任福建即用知县,勅授文林郎。</p><p class="ql-block">15、王禹堂,字幼沛,号笠翁,今二曲镇北潭堡人,道光八年戊子科乡试解元,才思敏捷,文笔卓尔不群,与当时湖南解元汤鹏齐名,当时北京有“”南汤北王“之称,登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进士,授授刑部主事,记名御史,后因性格豪放,才能突出,与部员多不合,请假归乡教授学生,著书立说,同治二年(1863)李蓝义军攻陷周至县城,王禹堂在县城被俘,软禁中,策划内应清军,事泄被杀被杀。著有《樽酒路谈》、《四书说》、《百花诗》、《土风草》。墓在二曲堡南。 </p><p class="ql-block"> 16、李宗涛 ,原名李宗炎,字午山,今广济乡西堡人,天资聪颖。不到20岁就通晓十三经,文章写得很好,深得刘梅溪、路闰生赏识。清道光十四年举人,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编修,考御史转兵科给事中,出任湖北武昌太守,被胡林翼所器重,委托李筹措军饷,征收税捐,李能措置宽裕。胡林翼以其有才而举荐。不久,朝廷命李宗涛去河南署任开封。次年,改任黄河观察使、河南提刑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李宽宏廉明,政绩卓著。同治元年(1862)五月,李宗涛回家守孝,多隆阿请李帮办军务,筹运饷需。次年李蓝起义军攻陷周至县城。多隆阿在苏家沟打败回民军后,率军回周至,兵临城下。多隆阿想用巨炮向城内轰击,李宗涛认为,这样会杀伤很多城内居民,“玉石俱焚”,李阻止炮击,请延缓进兵,以保全人民。这才使城内居民生命财产免遭灾难。</p><p class="ql-block">17、周维翰,字松生, 陈家里人,今翠峰镇陈家村人,周学习毅力韧拔,手不释卷,渐渐融会贯通,咸丰元年辛亥科举人。登咸丰六年丙辰(1856)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授四川珙县知县,治理有方。有1乡民,被人诬告,10余年案情不明,周维翰认真查访,平反这起冤案,为百姓所赞扬。</p><p class="ql-block">18、任肇新(1868·10—1927·9)周至辛家寨乡大寨子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三甲八十五名,以内阁中书用。任甘肃循化厅知行。为官清廉,初上任,他写楹联于衙门,“受半文百姓钱,明有国法,暗有天遣;做一点亏心事,近极本身,远报子孙。”辛亥革命后归里,仅带书箱,几无钱财。他设馆授徒,钻研医学,不分贫富,义务为群众治病。曾任陕西省第二届参议员。在他主持下,编纂有《重修周至县志》(1925年刊行)。</p> <p class="ql-block"> 周至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明清时期盩厔读书人,秉承儒家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士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发奋读书,奋发有为,书写了周至历史的一段段佳话,在朝为君解忧,为民解难,兴利除弊,大兴文化教育,回乡发展教育,兴修水利,著书立说。弘扬盩厔宝贵的历史文化,建设美丽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