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家地铺大车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大车店,顾名思义就是存车住宿的地方,那时都是蓄力车,长途贩运货物一天只能走五十里路,于家地铺大车店正好位于“查布嘎”至坤都镇的中间位置,也就是当时蓄力车的最佳住宿地点。大车店很有名气,也是南来北往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大车店坐落在于家地铺村西北方向,东邻是于家大院,大院内有四个炮楼。西墙外就是苏联人修的“查布嘎”至“坤都镇”的电车道。路西即是欧木伦河,门前三百米处有一泉水,四季流淌,为过往牲畜饮水提供便利条件。大车店依小土山而建,前低后高占地面积十亩多,院内正房六间,厨房餐厅各一间,账房一间,其余都是客房。东西各有四间马棚,房后有几颗老榆树。大门里西侧是水井,井深三米见水,用扁担即可提水。门口外东西立有两根四米高的七字木杆,上面挂着黄柳条编织的大筐,筐下系着红布,当时大车店幌子都这样。幌子左右各有五个石头拴马桩。两米多高的围墙南门口左右各立一个方形石柱,石柱高三米,石柱上各有三个圆孔,用来穿木杆做为安全屏障。防止牲畜随意出入,人可以随时进出。还有外跨秋季赶趟子用的大型牛圈和羊圈两个。</p><p class="ql-block">大车店屋内设计比较简单,一进屋门,门旁有办理手续的窗口,也就是写店簿的小窗口,也叫住店登记。跟车人自报家门,需要登记的有姓名人数,车辆数,马匹数,窗口人员根据这些数字,进行收费。并且开两或三联单据,其中一联交住店人管理,留作回程后像生产队会计交账。</p><p class="ql-block">大车店屋内有火炕,并且屋内南北都是炕,一夜可容纳几十号人住宿。睡觉时大车店不提供被褥,由住店人自己携带。住店人们吃饭,店内设有专用的火房,还为住店人提供菜类,主要有土豆白菜或大豆腐,住店人员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另外大车店夜里还设有打更人员,保护住店客人的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我们村有两位车老板子经常住此店,一位是高喜珠,当时是给巴彦温都供销社赶大车运输货物。还有就是我大舅家表哥杨国臣,他给坤都供销社赶大车。我小时候经常听表哥讲大车店的事,记忆中大车店管事的是于家地铺村黄会计(黄占山),邓会民等人。黄会计此人,为附近人熟知,讲江湖义气,受到过往客商称赞,入住率较高。</p><p class="ql-block">这个大车店还有每年只来一次的特殊客人,那就是查布嘎食品公司,秋季在牧区收的活牛羊赶往查布嘎屠宰场,也称赶趟子的人,领头人老朱和老鲁,一般是五人以上,赶牛群的都是骑马的,赶羊群的一般是步行。</p><p class="ql-block">总得来说,“大车店”在东北就是一个文化象征,也是信息传播媒介,很多信息由那里传播开来。它是东北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在近代东北的历史上留有浓墨的一笔。既然大车店有过它的辉煌,那么就有他的没落。它的消失,是被先进生产力所淘汰,是被这个信息化大时代所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要纠结过去,大车店虽不复存在,但是,它的文化符号已经深深地印在这片黑土地上,永远留在东北人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