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赢职场(1)“不响”者响,“不知”者智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题字:方德存,军旅书法家,中国榜书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p> <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地篇》曰:“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意思是说,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统率士卒,只说明有利的条件,而不告诉他们行动的危害。《孙子兵法》的这一智慧,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一言一蔽之:不响!</p><p class="ql-block">何为“不响”?有一篇文章介绍说,“不响”是上海话:心里有数,不吭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作者金宇澄先生曾谈到,“不响”是上海人的人生哲学。电视连续剧《繁花》的主角宝总,对“不响”有一段精彩的“注释”,他说:“不该讲的,说不清楚的,没想好、没规划的,自我为难、为难别人的,都‘不响’,做事要留有余地。”可以看出,宝总对“不响”的解读,与《孙子兵法》中的“勿告”,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当然,“不响”也好,“勿告”也罢,不是保持沉默、概如“哑炮”,但何时“响”、如何“响”,是讲究火候、方式和分寸的。</p><p class="ql-block">那么,职场上如何把握“不响”呢?这让人想起了西晋名将王濬。</p><p class="ql-block">公元280年,王濬率军攻吴,巧用火烧铁链之计,大败吴军。然而,安东将军王浑状告王濬不服从指挥,要求朝廷治他的罪;后又诬陷王濬攻入健康后,怂恿部下大量劫掠吴宫珍宝。王濬害怕重蹈邓艾被钟会陷害的覆辙,便一再辩解自己的冤情。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反倒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但是,王濬仍不满意,他每当想起自己立下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诬陷,便感到愤愤不平。所以,他每次见到晋武帝都一再陈述自己在伐吴中的辛劳和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候甚至言辞激愤,触怒皇颜。</p><p class="ql-block">王濬的亲戚范通听说后,对他说:“你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你并没有做到最好。”王濬不解。范通解释道:“你凯旋之日,如果退居家中,不提伐吴之事,一旦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还有理由诬陷吗?”王濬惭愧道:“当日,我惧怕邓艾之事在我身上发生,才上书辩解的,后来还不断地计较于此,屡犯圣颜,看来是我做得不对啊!”于是,王濬按照范通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辩自息。</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对待非议和误解的态度:大言不辩!</p><p class="ql-block">范通对王濬的指点,同时也启示人们,所谓“不响”,既包括不辩,还包括不卖弄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学识和贡献,就摆在哪里,领导和别人看得清清楚楚,自己不讲跑不掉,自己炫出来就变了调,不但会招人嫌,而且可能会引发别人的嫉妒之火;而对自己的本领和贡献示之不知,对自己的学识示之不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一种谦逊的品格和涵养,反而更让人佩服和尊重。</p><p class="ql-block">“不响”,还需要对别人的话不轻易“响应”。比如,对别人所传的职场内外的“八卦”,听听而已,抑或笑笑了之;对别人的挑拨,权当耳旁风而已,抑或道声“谢谢”了之;等等。一个人不轻易“响应”别人,就多了稳重,少了轻浮和盲动,也避免了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郭庆利题)</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