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 平江路和耦园

forget-me-not

<p class="ql-block"><b>  记得上一次来苏州还是2019年11月,距今差不多已有五年。</b></p> <p class="ql-block"><b>  4/6/2024上午入住苏州尼盛万丽酒店之后,放下行李,就朝着平江历史街区奔去。虽然是走在自己家园的路上,却又有种身处异乡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当站在相门桥上看见苏州环古城河和苏州古城墙时,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古城古墙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景致秀美怡人。</b></p> <p class="ql-block"><b>  过了桥便来到了苏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从图示可以看出我是来到了相门,这里距离平江路也只有咫尺之遥。</b></p> <p class="ql-block"><b>  介绍说这相门原名叫匠门,因曾是手工工匠聚集之地而得名。这座相门城楼城墙并不是古城墙的遗址,它建于2012年,与此同时在这里还开设了一个苏州城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游览。此博物馆里收藏了汉代遗物水门青石门臼以及城门水下部分木构建,喜好古物的人们都不会错过一睹为快的机会的。</b></p> <p class="ql-block"><b>  相门的城墙虽高但极易攀登,一定要登上城墙观望一下城墙周围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沿城墙边的街道漫步,便走在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苏州古城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行走在街头巷尾之中,就看见许多租赁古服的小店,店外也坐满了等候进店的姑娘们。</b></p> <p class="ql-block"><b>  身穿古服的年轻姑娘们穿梭在具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的古街道上,我也情不自禁地留下了她们婀娜多姿的倩影。</b></p> <p class="ql-block"><b>  曾听说在平江路无数的支巷当中,张家巷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因为这条巷子具有上千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展示区“中国昆曲博物馆”也坐落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座据说是建于清代的沈宅,如今是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水巷小桥多”是姑苏的一大特点,我也如同站在这座窄小的南张家桥上的人们一样,被站在小桥上看到的风景给惊艳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走上著名的平江路上,只见两侧一幢幢临水而立的古建筑,白墙黛瓦,古香古色,展现出来了典型的江南水乡之风情,沿街有许多茶馆、书店、食品商家以及博物馆和手工艺品店,整条街人声鼎沸的,好不热闹。</b></p> <p class="ql-block"><b>  平江路这家苏扇博物馆文创店我很喜欢,据店员介绍,这里的绣品都是手工刺绣而且绣品花样绝不重复,我送朋友的绣品就是在这里购买的。</b></p> <p class="ql-block"><b>  平江路上的拙林里糖粥网上的评价很好,门口拍着长队,吃客们沿着店门前的小河边一字排开,都在满头苦干呢。</b></p> <p class="ql-block"><b>  通往耦园的大新桥巷,绝对的都市水乡的韵味。这是一条枕在水波上的古街,石门庭院静深,白墙花影重重。</b></p> <p class="ql-block"><b>  小巷中奔走的三轮车,也成为了展示古巷风光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b></p> <p class="ql-block"><b>  路边的这家“猫十二”是不是以可爱的花猫来招揽生意呢?这些猫咪可吸引了不少在店外围观的观众们,我想如果我住在苏州一定会被吸引进去消费的。</b></p> <p class="ql-block"><b>  老街上这家“相思阁茶坊”也不知是不是一家老字号茶楼,满满的姑苏浪漫,有时间的话我想大家一定都会想去亲身体验一番。</b></p> <p class="ql-block"><b>  苏州平江路旁的小河上,小舟轻轻荡漾在悠悠的水中,它载着一船船的游人去了解古韵悠长平江路的历史,去感受不一样的江南水乡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据百度简介,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所以来苏州游玩都不会错过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喧嚣的平江路,我来到了同样在平江路历史街区、宁静又清幽的耦园。</b></p> <p class="ql-block"><b>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从与熙攘的平江路相接的大新桥巷向东,穿过仓街便来到了耦园。</b></p><p class="ql-block"><b> 在买票处正赶上有免费解说耦园的服务项目,由于游人大多都是进去拍照,并没有其他游客报名参加。</b></p> <p class="ql-block"><b>  据百度百科,耦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南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据说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的手笔。</b></p> <p class="ql-block"><b>  一条沿河的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无不透露出这里的远离尘嚣之氛围。耦园为安徽巡抚沈秉承夫妇隐居的庄园,据介绍将其更名为“耦园”,皆因“耦”通“偶”,寓园主夫妇偕隐、和美共处、伉俪唱和。</b></p> <p class="ql-block"><b>  耦园为一宅两园的布局,中轴线上为住宅区,东西有花园相互对应。中轴线为南北走向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免费讲解也是从门厅开始,门厅内有一木制屏风,正面为耦园简介(下图),门厅与轿厅之间有一小院。</b></p> <p class="ql-block"><b>  门厅后面门楼上刻有“平泉小隐”四字。平泉常被人们看作是园林的代表。这里的平泉小隐喻示着主人建此宅院、期望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的意愿。</b></p> <p class="ql-block"><b>  轿厅中匾额题“偕隐双山”四字,取耦园女主人严永华“偕隐双山间,一廛差可托”之诗句,表达夫妻伉俪唱和、退隐山林的志向。两侧梁柱上有对联一幅: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据说此联由晚清文人邓如石所写。轿厅的东西墙壁上,还有严永华所赋的春、夏、秋、冬四季花咏。此轿厅为园主迎接访客之所。</b></p> <p class="ql-block"><b>  耦园的正厅名“载酒堂”,取自宋代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之诗意,是园主宴请宾客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载酒堂的匾额由苏州网师园主人、近代诗人李鸿裔所书,屋里的廊柱上有对联曰: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这样的对称似乎也应验了耦园的东园酒宴赏景、西园藏书治学的建园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诗酒联欢”门楼位于载酒堂北面出口,砖面刻有装饰性浮雕,看似为描绘山林人物的故事场景。只是其中的一些石雕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如今不予修复也许是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一历史烙印吧。</b></p> <p class="ql-block"><b>  载酒堂前回廊的两侧各有一小门,其中一侧门楣上有砖额“问字”,听说出自园主沈秉成的诗句:问字车常载酒迎”。</b></p> <p class="ql-block"><b>  载酒堂后面庭院的布局也是成双成对地打造出来的,一对花坛,两对花树,处处体现出琴瑟和鸣之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在天井的连廊墙上镶有青色石的碑刻,据说是唐寅行书《石田先生寻咏落花十篇》。</b></p> <p class="ql-block"><b>  楼大厅位于载酒堂的北面,上下两层,应是园主生活起居之处。现在是一座茶楼,似乎也是耦园里最冷清的地方(起码是我去的那天)。</b></p> <p class="ql-block"><b>  东园是耦园的精华所在,其内以山石为主,池水为辅,四周则被楼台亭阁所环绕,错落有致,精巧玲珑。</b></p> <p class="ql-block"><b>  东院一侧的廊墙上嵌有一扇花窗,花窗四角饰有双鱼和蝙蝠,寓意着相濡以沫,吉祥如意。花窗的两侧则有对联“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出自沈秉成夫人严永华之手,横批“枕波双隐”,表达了夫妻双隐,诗酒唱和,力求逍遥自在的世外桃源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就在砖雕石刻的左手边,是由鹅卵石铺就的天井,天井如同一座盆景园,园里开着紫色的花,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拍照留影,南面有一间带有廊檐的书斋,那便是通往东花园的“无俗韵轩”。</b></p> <p class="ql-block"><b>  “无俗韵轩”位于中部住宅和东花园过度之间的小型庭院,为园主读书、会客之所。轩内一副银杏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据说为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的作品,而匾额“无俗韵轩”为中国最后一批秀才苏句仙所书。其正中墙面上均匀地镶嵌着三扇乱冰梅花窗,透过窗户,可欣赏南边的田园风光,是吟诗作画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沿回廊往北,便来到了“藤花舫”,舫南植紫藤,故假藤名舫。舫内有一红木藤面香妃塌,墙上挂着一副紫藤图,三面被玻璃窗环绕着,窗外树影婆娑,为消暑休憩、观赏园景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由藤花舫往东,便来到了东园的主要建筑“城曲草堂”。草堂的楼上应该是过去主人读书的地方,如今草堂的门前似乎成为拍婚纱照的场地之一了。</b></p> <p class="ql-block"><b>  入口两侧有副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焦声,很是应景。</b></p> <p class="ql-block"><b>  在城曲草堂的左边就种有芭蕉,可见下雨时一开门便听得雨打芭蕉的声音。</b></p> <p class="ql-block"><b>  在草堂的正门前便是远近闻名的黄石假山,其中有一颗130岁的山茶树,据说红楼梦电视剧还在这里取景拍摄了呢。</b></p> <p class="ql-block"><b>  黄石假山气势磅礴,古朴自然,应是苏州园林假山之上品。虽为人造山石,却堪与真山媲美。</b></p> <p class="ql-block"><b>  安乐国是城曲草堂一侧的小屋,屋里的窗扇占据了整个房间两面墙壁,自然美景透过窗户倾泻而入,坐在屋内便有了置身室外的感受。</b></p> <p class="ql-block"><b>  安乐国以东便是还砚斋,据传,园主曾祖晚年所用砚久已失之,后为元孙访得,传为佳话,故以名斋,屋里的摆设特显文人墨客之特点,是园主读书治学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还砚斋的南边有望月亭,为园中赏月佳地。窗外可见园中的受月池,每当皓月当空,天上与池中明月遥相呼应时,怎不引人遐想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望月亭以南有一条长廊,叫做筠廊。它与魁星阁以北的樨廊隔着受月池相对而立。</b></p> <p class="ql-block"><b>  《抡元图碑》嵌于筠廊东墙内侧,此碑为青石刻制而成,碑之左下部刻着枝叶和果实,碑上还镌刻着一首七言长诗及跋文一段,为清代诗人、书法家王文治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碑上还刻有园主夫妇的跋文和印章,其印章为两章相交相连,这又是一处园主夫妇心心相印,同心永连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筠廊南接“吾爱亭”,为耦园前身清初涉园的旧迹,取自陶渊明“吾亦爱吾庐”之诗意,表达园主超脱名利世俗,退隐山林的志向。</b></p> <p class="ql-block"><b>  继续南行,就来到了坐落在东园的东南角的“便静宧”。据介绍,‘宧,按《周易》指东北方,为“阳”、“养”之义。耦园位于城东北隅。沈秉成崇道,精通周易,故以方位名之,为其悟道清修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魁星阁和听橹楼毗邻而立,楼阁之间有阁道相通。一楼一阁也恰似一对情侣佳偶肩并肩、手拉手。</b></p> <p class="ql-block"><b>  魁星阁前有一座水榭,名为“山水间”,临池而筑,造型别致,取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高山流水,隐指沈秉成夫妇伉俪情深,堪为知音。它是一个开放式的亭阁,面向耦园唯一的池塘“受月池”。</b></p> <p class="ql-block"><b>  “山水间”内有一个杞梓木雕刻的非常精美的“岁寒三友”落地罩,为江南园林之中少有的工艺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几条漂亮的红金鱼欢快地畅游在受月池中。据说受月池是因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受月池上建有一个折行曲桥“宛虹杠”,清代诗人李果曾作诗《涉园·杂咏》赞曰:为园城东隅,流水抱河曲。一桥宛垂虹,下映春波绿。倒影逼游人,此景回超俗。</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宛虹杠”曲桥之上向南望去,只见那静谧的受月池以及池上漂浮的片片荷叶与凌架在池水之上的“山水间”水榭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绝美的中国山水画。而在“山水间”面朝受月池,有扬州才女李保和撰书的报柱联:佳偶配当年林下清风绝尘俗;名园添胜概门前流水枕轩楹。</b></p> <p class="ql-block"><b>  用对联“风过有声留竹筠,月夜无处不花香”来形容耦园一点也不为过。这里的亭台楼阁、山石倒影、窗花长廊、树木繁花无不给人带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魁星阁继续往北便是樨廊,而后蜿蜒曲折地往南与“无俗韵轩”相连,它因廊外的木樨花林而得此名。</b></p> <p class="ql-block"><b>  与其他的园林一样,樨廊上也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花窗,其中有一扇花窗极为别致,因为它被当作耦园的象征印在了耦园的宣传小册子和旅游地图之上。</b></p> <p class="ql-block"><b>  从东园穿过“锁春”,便是西花园了。</b></p> <p class="ql-block"><b>  中西联通门“锁春”后面的小小庭院,也用了假山花草树木点缀着。</b></p> <p class="ql-block"><b>  西园藏书楼前的小院由鹅卵石拼砌成好看的图案,更有湖石假山为衬。园中有一口古井,那“东池西井”说的就是这口井吧。</b></p> <p class="ql-block"><b>  西花园以“织帘老屋”书斋为中心,屋架高大,窗台前有月台。园主沈秉成取意南朝吴兴人沈𬴊士织帘诵书,笃学守节,终身不仕之气节而名堂,为其读书治学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织帘老屋”的牌匾作者属款“绍基”,即清朝何绍基。在“织帘老屋”牌匾之下的两侧有杜甫的诗句:涧道余寒历冰雪,洞口经春长薜萝,为左宗棠撰书。</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半亭墙上的窗花据说是月窗,与东园的日窗遥相呼应。</b></p> <p class="ql-block"><b>  通道小园如今也成为人们拍照取景的热门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西园相对于东园而言,显得更为静谧而有书卷之气。也似乎比东园多了不少岁月留下的痕迹:墙上挂着的老藤、假山石旁的古木一直都在默默地陪伴著西花园走过蹉跎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人人都说透过花窗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真的是这样的吗?</b></p> <p class="ql-block"><b>  我对耦园的游玩就要结束了,最后又回到了这个并不高大的白墙黛瓦之下,一个满月型的洞口便是耦园的出口了,只见这洞口的门楣上有砖刻“耦园”二字。</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满月洞,便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整洁的小园子,在园子左手边的围墙上,又看见了那扇最耀眼的洞窗,那扇与西园的月窗相对应的东园日窗。</b></p> <p class="ql-block"><b>  小园里有青松翠柏、从南天竹,四季常绿。</b></p> <p class="ql-block"><b>  耦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虽身处市井的嘈杂和纷扰之中,却可以如与世隔绝一般的存在。这样隐于闹市的园林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