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洗马林西沙河

东方云涵

<p class="ql-block">《听我讲洗马林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韩学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是生命之源,洗马林这个历史悠久的镇子,正是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流,才孕育出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我六、七岁,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好玩的东西,也没有更多去的地方,由于洗马林西沙河常年有四、五米宽的河水流淌着,于是,西沙河便成了我们童年的乐园。西沙河有三四十米宽,河水是从洗马林西北二三里处水关的大青石下面夹缝中流出的,据历史记载,流淌了有几千年。</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洗马林西沙河</p><p class="ql-block">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星期天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会来到这里。河水哗啦啦地流淌着,清澈见底,激起层层的白色浪花,小虾在河里游动着,让人看后好不惬意。河岸两旁缝缀的是一米多粗的参天大树,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河水并不深,只有二三十公分,但这足以让我们这些小孩尽情嬉戏。我们挽起裤腿或是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在水中打闹,那份快乐与自由,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们的笑声中荡漾。河底的石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宛如镶嵌在河流中的宝石,那些色彩斑斓的石子,是女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她们常常会把这些石子洗干净带回家,作为宝贝装入一个花布缝制的小袋子里保存起来,闲的时候拿出来欣赏玩耍。</p><p class="ql-block"> 西沙河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更是洗马林人生活的一部分。当时洗马林的妇女们大多不在家里洗衣服,而是选择来到西沙河边。她们拿着包裹,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在河里找一块平整干净的石头,放在河沿边,当作洗衣物的搓板。阳光洒在河面上,也洒在她们的脸上,她们一边搓洗着衣物,一边聊着家常,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美妙的乡村交响曲。然后她们把洗好的衣服一件件晾晒在河边的沙滩上,各式各样的衣物,五彩斑斓,好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待衣物晒干捶打叠好后,用包裹包好带回家。</p><p class="ql-block"> 在河的中间是用石头筑起的两个桥墩,桥面用树木搭建而成,用于下地的村民和牛马车通行。</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西沙河清澈的河水、孩童的嬉戏、浣纱捶布、小桥流水,再加上行走在桥上牵着牛扛着劳动工具准备下地干活的农民,当时的生活场景成了洗马林西沙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夕阳西下,天边染起了一片金黄的时候,这条河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天空中的云彩和河边的景色,美得让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水磨的流转时光</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初期,西沙河的对岸往北走,分布有四座古老的水磨,分别是二盘磨、三盘磨、达子泉磨和何龙磨。当时洗马林的水源充沛,四座水磨在潺潺水声中,借助水的冲力,水轮日复一日地转动着,四路八堡、坝上坝下来加工粮食的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洗马林通了电,城内安装了电磨,电磨的出现,让加工粮食变得更加快捷与方便,所以依靠水磨磨面的人逐步少了起来。由于达子泉磨和何龙磨位于水关附近,距离洗马林较远,村民们更愿意选择近在咫尺的电磨或者二盘磨三盘磨磨面,因此达子泉磨和何龙磨两个磨的业务逐渐萧条,随着时间的流逝,达子泉磨和何龙磨也逐渐被淘汰退出了舞台。70年代初,有一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又将三盘磨烧得面目全非,从此三盘磨再未重修转动,现在只剩下二盘磨孤独地矗立在西沙河对面,成了洗马林最后的水磨记忆。</p><p class="ql-block"> 二盘磨的位置离洗马林最近,就在一出西门的西沙河对面,可能是近的原因,人们加工粮食较为方便,所以能够生存保留下来。每当夏季来临,西沙河的水流愈发湍急,二盘磨的水轮也在哗哗的流水声中不停旋转。它主要加工的是莜面,因为加工莜面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筛洗和抄熟等多个工序,这几道工序需要掌握“火候”,并非人人能够操作,而二盘磨留守的几位老人,恰恰保留了这种“技艺”,现在看来也许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尽管城内的电磨已经普及,但许多村民仍然愿意选择到二盘磨加工莜面,好像只有那里才能磨出莜面的真正味道。</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西沙河</p><p class="ql-block"> 当寒风凛冽的冬季到来,洗马林西沙河没有了那种夏日孩童在水中嬉戏、妇女浣纱捶布、小桥流水的景色,这条平日里静静流淌的河流,在冬日的魔法下,变得晶莹剔透,变成了厚厚的冰,冰面平滑如镜,白汪汪的一望无际,几十米宽的冰面一直延伸到十里以外的旧堡附近。在这片天然的滑冰场上,孩子们展现出了无尽的活力和欢乐。</p><p class="ql-block"> 有玩冰车的、有拿着鞭子玩陀螺的(也叫耐打虎)、有滑冰的(当时没有冰鞋,只是穿着普通鞋,助跑一段距离后利用惯性在冰上滑行,也叫打“出溜溜”)。冰面上,玩冰车的孩子们坐着滑冰车,一只手握一把“戳子”,使劲地滑着,他们或快或慢,或单或双,时而追逐,时而嬉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没有冰车的孩子们像一群小勇士,勇敢地挑战着滑冰的极限。他们时而单脚滑行,时而双脚并拢,变换着各种姿势,尽情享受着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在这片冰的世界里,孩子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冰面上的陀螺是孩子们冬日里最好的玩伴。他们手持鞭子,用力抽打着地面上的陀螺,让它们在冰面上飞速旋转。玩陀螺需要技巧,要学会掌握适当的力度和速度,才能让陀螺保持稳定的旋转,手中鞭子舞动得越快,陀螺也转得越欢。陀螺形状各异,因当时条件所限,市场上也没有卖的,所以大部分是自己制作,有用木头做成的,有用砖块一点一点磨成的,上面再用彩笔涂画上五彩斑斓的颜色,转动起来非常好看,有的陀螺在冰面上转动的时候,还会发出欢快的嗡嗡响声。</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洗马林西沙河真是令人难忘,孩子们在冰面上的欢快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培养了勇气和毅力,现在看来那才是孩子们应有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守护家园的坚定</p><p class="ql-block"> 洗马林西沙河既有夏日的美丽景色,也有冬季的欢乐时光,但也有洪水肆虐的侵袭时刻。每当雨季,洗马林西沙河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心。当爆发山洪的时候,据史料记载:“西河洪水,立于城墙,手可触之”,可见其有的时候洪水有多么大。</p><p class="ql-block"> 这条河流,在雨季到来时,经常从坝上尚义县一带爆发汹涌的洪水,经过水库,流入西河,解放后由于在水关修了水库,肆虐的洪水多少有了一定的节制,但因为上流水大,洗马林水库库容有限,常常超出警戒水位需要泄洪。泄洪的时候,洪水往往来势很猛,洗马林公社的小喇叭都会提前紧急通知,各家各户都会管好自己的小孩不让去西门外玩耍,有调皮的小孩子出于好奇,常常瞒着家人也要悄悄去西门外和大人们站在坝沿上观赏。几十米宽的河面全是水,有一米多深,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波涛汹涌,奔腾而下,非常吓人。洪水有时候也要从西门流入城内,水中裹挟着石头,石头在街面上翻滚,隆隆作响。</p><p class="ql-block"> 记得1976年,那年雨水非常多,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西沙河爆发洪水,洪水特别大,咆哮着越过西门外城墙的大坝沿口,从西门直冲进洗马林,面对当时的情况,人们没有选择退缩,公社大队组织了民兵进行抗洪,驻军守备三师官兵们更是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抗洪的重任,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洪水的侵袭。在抗洪现场,有的村民卸下了自家的门板在夜色中扛到了西门口,官兵们和村民们有肩挑重担的,有挥舞铁锤和钢钎的,有将一块块门板紧紧地钉在一起,搬运沙袋、加固堤坝的。经过一夜的奋战,他们终于成功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堤坝,没有让洪水进城。这场抗洪斗争,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团结和勇气,更展现了驻军官兵们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深切关怀和坚定守护。现在每到雨季,上岁数的洗马林老人们总会向人们讲述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些英勇的官兵和村民们,如何用门板筑起堤坝,守护家园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了洗马林人民心中的宝贵记忆,也成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洗马林西沙河因断流、河水已经枯竭,往日盎然生机的景象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干涸的河床和无尽的叹息。但是洗马林西沙河承载了太多的记忆,让人永远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2024.5.2.</p>